从隋唐开始,到清朝的光绪,读书人要能说一句进京赶考,那已经算是出类拔萃的一类人了。这些人都得是举人出身,才能资格进京赶考,参加会试。清朝时期,秀才见官都可以不用下跪,举人更是得被称为一句”老爷“。
不过即使是秀才,那也是困难重重。考生要先参加童生试,这是在当地由县、府、院举办的三重考试。只有通过了这三重考试,才能成为秀才,也就是生员。考上秀才,即使不中举人,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读书人,多少会受到一些尊重。不过大部分秀才比较穷,也是一个事实。

网络配图
所以很多秀才都会奋起直追,为举人的目标而奋斗终生。可惜,单单是乡试,就足够卡死一批准备建设封建主义的秀才们。乡试都是选择秋天,三年才开考一次。能参加十次以上的,都称得上是好汉。
参加乡试的地方,要根据本省的经济状况而定。穷省份只能跟邻居凑一起,富省份当然是自己开考。不过举人的名额是很稀缺的。乡试选举人,都是按本省的名次来排。好一点的省份,能有100个名额。差一点的省份,可能只有30个。也难怪范进中了举人后,就得了神经病。

网络配图
对于那些中了举人的学子们,他们已经成功被列入国家重点考察对象,被列为种子选手。跟乡试一样,会试也是三年一开,不同的是,这是在三月开考,被称为春闱。他们参加春闱考试时,都能享受到一些特殊待遇,最体贴的就是两项:专车和路费。
清朝顺治年间,为了鼓励各地的举子参加科考。朝廷出钱给每个举子补贴10两~20两银子的路费,这些钱只需要找当地布政使就可以领到,还可以一并领火牌。凭借着这个火牌,举子们可以在沿路的驿站领一辆马车。按照规定,每辆马车还要配夫役三名。

网络配图
如果没有夫役的话,还要折算成现钱给举子们。当然,这笔钱在不同时期也不是固定的。相对来说,距离京城远一些的自然少一些,偏远地区会更多一些。
这辆马车被称为”公车“,会在车上插着“礼部会试”的黄旗。有了这面黄旗加持,即使是强盗也不敢抢他们的。一来是读书人大多比较穷,第二是朝廷对于抢劫举人的强盗,判罪会更重些。
如果举子们一路没有什么大毛病,也没有碰到什么交通事故,得了不治之症。一般来说,三个月的时间,他们就能到达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为什么说宋太宗一手开启了古时候读书人的黄金时代?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宋太宗,是第二位。在许多人眼中,他的历史形象实在欠佳。 公元976年,在一个的夜晚猝死,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如果宋太祖死于他杀的话,那么宋太宗就是最大嫌疑人。 因为有两个已成年的侄子在,宋太宗的继位名不正、言不顺。为了服众,宋太宗急切的要完成哥哥没有完成的统一事业,可他疏于战事,两次大规模伐辽损兵三十万,宋太祖打造的那支五代精兵毁于一旦,恢复汉唐疆域的梦想也成泡影。 然而有句鸡汤叫:“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为你开了一扇窗。”在“武功”方面没能证明自己的宋太宗,却在“文治”上面大放异彩:他通过扩大录取名额,开了古代读书人的一段。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之所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宋太宗功不可没。 一、宋太宗的“祖宗家法” 时期,武人专横,战乱频仍。宋太祖建国后,在尚未一统天下之前,就首先力图解决武人问题。 然而随着北宋不断吞并、等国,疆域不断扩大,不仅文官不够用了,还需要从军队中选拔官员来应对官员奇缺问题。 到了宋太宗时期,他开始用抬高科举的地位和大幅增加录取名额,来解决官吏来源问题。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在宋太宗在位时期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中,一共录取了及诸科多达500多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宋太祖在位时,十几年加起来也才录取了180来人,仅仅才是宋太宗一次录取人数的1/3。 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一直到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这16年间,宋太宗共开了8次科场,一共录取进士、诸科多达6692人,将近宋太祖时期的40倍。 不仅如此,在待遇上,宋太宗也给予被录取者诸多恩遇。宋太祖多授予新科进士地方小官,而宋太宗则对他们从优授官,起点很高,爬得也快。同时他们也是真正的“天子门生”,宋太宗授予他们“到治所,事有不便于民者, 疾置以闻(《续长篇》)”的权力,意思是说,他们若在地方上发现民生疾苦,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 而且,为了让他们有盘缠去上任,宋太宗还“仍赐装钱,人二十万。”这也与宋太祖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宋太宗改革科举制,录取人数之多,授予官职之高,给予待遇之优,甚至让宰相薛居正、/">薛居正都看不下去了,他劝谏宋太宗“取士太多,用人太骤”,然而宋太宗却,“上(宋太宗)意方欲兴文教,抑武事,弗听”,并将其作为“祖宗家法”流传下来。 而这条“祖宗家法”,给宋朝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1、289年,科举取士1万余人,这个数字包含了、明经和进士,其中进士的次均录取人数仅有几十人。 2、277年,总共开科89次,共录取进士24536人,次均275人。 3、267年,总共开科112次,共录取进士约26000人,次均约232人。 4、两宋320年,总共开科118次,取进士多达39711人,次均336人。 不说录取后的各种优厚待遇,单从录取人数来讲,说宋朝是读书人的春天,一点也不为过。而带来春天的这个人,正是被许多人所厌恶的宋太宗。 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1、巩固了宋朝的统治 关于科举,唐太宗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唐摭言》) 实际上,这句话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科举吸收了大量人才,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被皇帝所用。而第二重含义,则是指是皇帝驾驭人才、维护稳定的重要方法。 由于科举录取名额的不断增加,而且又基本不分门第出身,所以使得各个社会基层,甚至对赵宋持敌对意见者,都希望投身于科举考场之中。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成为无数寒门读书人的励志鸡汤。 所以说,科举为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统治基础,起到了强有力的催化作用。 而一些社会底层出身的官员,往往更有真才实学,更懂民间疾苦,也往往能干出一番事业,成为国之栋梁。北宋名臣当中,、正、、等,莫不如是。 2、促进了宋朝的兴盛 如果说宋太祖时期还是文武并重的话,那么到了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基调则完全变成了重文轻武,并从此成为了国策。 在这一国策的影响下,不仅知识分子的地位获得了提高,而且形成了盛行于两宋的读书之风。 盛行于宋代的《神童诗》之开篇,就是这样一句话:“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太宗的儿子,曾经亲自写下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连皇帝都亲口说,读书人只要耐得住寒窗之苦,就有机会成为朝堂上的大员,施展自己的平生抱负,这更加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在两宋时期,各种书院学校林立,如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等著名学府层出不穷,带来了文化事业的空前繁荣,宋代也因此在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三、宋太宗的私心 宋太宗之所以如此大幅度的扩大科举录取名额,还因为其破解自身困境的私心。 上文提到,宋太宗是在没有取得宋太祖亲笔遗诏的情况下突然即位的。而且,宋太祖明明已经有了两个成年的儿子。 所以,宋太宗的即位就让人觉得缺乏合法依据。 在这种情况下,宋太宗为了稳固皇权,除了要消除宋太祖的影响以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培植自己的一批亲信,占据朝廷和地方各个重要位置上。 而最有效的培植亲信的办法,不是拉拢太祖朝的旧臣,也不是提拔自己的部下,而是从科举入手。 宋太宗即位后第一次科举,就一次性选拔了500多名人才,这些人的起点也很高,直接被宋太宗安排到了朝廷和各州的关键位置。 当年的状元,仅仅只用了6年时间,就做到了(副宰相),升迁速度令人折舌。 宋太宗用扩大科举取悦了读书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天子门生”班底。而能写会说的读书人,能不用各种方式念皇帝的好吗? 结语:宋太宗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尽管中间夹杂着私心,但这客观上使文人的地位大幅提高,最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官群体。 这些文官在宋朝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日后的“天子与共治天下”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文帝刘桓没有背景没有势力,为什么选择进京继位?
刘桓没有背景没有势力,为什么选择进京继位?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是第四子,也是第五位。刘邦死后,便一直牢牢掌控着朝中大权,性格软弱,根本无力抵抗吕后。眼看天下正在逐渐变成天下,刘氏宗亲和朝中大臣们决定反攻吕氏,此后也就发生了。等吕氏集团被彻底消灭后,刘恒被迎为新帝。很多人说刘恒是运气好才能当上皇帝,因为他既没背景也没功绩,不过刘恒称帝后对汉朝的贡献后人是有目共睹的,选择他看来并没有选错。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朝政由她的侄子、吕禄把持,这引起了开国功臣、刘室的不满。于是,、等人发动政变,除掉了吕氏集团,这就是西汉历史上的所谓的“诸吕之乱”。然而,西汉第一任皇帝既不是功勋卓著的齐王刘襄,也不是辈分极高的楚王刘交,而是毫无功绩的代王刘恒! 代王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母亲是。无论是刘恒,还是薄姬,都不得汉高祖的青睐,甚至很少有机会见到刘邦。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吕后才放过薄姬、刘恒母子。吕后执政期间,刘邦的几个儿遭到迫害,被毒死,被饿死,刘恢被迫自杀,因此刘恒在期间战战兢兢,时刻小心翼翼。 代国国小力弱,刘恒谨慎小心,所以他根本没有参与诛灭吕后党羽的行动,然而皇冠却降临到他的头上!当朝廷的使者来到晋阳,请刘恒去长安继位时,他非但不高兴,反而十分担忧,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圈套。郎中令张武也认为其中有诈,“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当然也有人主张去,比如说中尉宋昌等人。最终刘恒决定前往长安,不过他非常小心,派自己的舅舅先到长安打探消息。直到这年十月,刘恒才抵达长安,继承皇位,即汉文帝!那么问题来了,汉文帝在诸吕之乱中没有任何功劳,怎么就做了皇帝呢?这和周勃等开国功臣有关。 诸吕之乱后,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开国功臣重新把持了朝廷大权。当时在位的少帝毕竟是汉惠帝儿子,也就是吕后的,他们考虑到少帝是吕后所立,一旦成年,极有可能为诸吕之乱翻案,所以将其废黜。功臣们在考虑新皇帝人选时,有三个选择,分别是是齐王刘襄、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 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第七子,由吕后抚养长大,和吕后关系很好,因此直接被功臣们排除,此外刘长还有一些不利因素,年纪不大,生母出身低微,“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当时声望最高的是齐王刘襄,他是刘邦的长孙,而且在这场诸吕之乱中立下大功。 然而功臣们并不看好刘襄,“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也就是说齐王的舅舅非常强悍,如果立齐王的话,那简直是吕氏复生。其实功臣们还有一点没说明,刘襄文武兼备,很有才能,如果他做皇帝,一定不会受功臣的摆布,那么周勃这些人就会失去权势。 我们再看刘恒,他是刘邦当时最年长的儿子,他和他的母亲为人低调,功臣们认为,“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家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功臣们认为选择没有功劳的刘恒,他一旦做了皇帝,必然感恩戴德,功臣们权势也就保住了。此外,功臣们大概还觉得刘恒仁弱,容易掌控,然而他们想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