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赵国四十五万降兵被坑杀 为什么全民都怪罪赵括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纸上谈兵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的是长平之战时,赵军统帅由廉颇换为赵括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被动防守的战略,选择主动出击。最后被秦军诱敌深入,在长平大败。因其在战前谈论兵法头头是道,而最后战败,被后人称为纸上谈兵。

当作统帅,赵括有一定的责任,但这场战争的失利,真的全怪赵括一人么?

一、赵括其人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首次在当时的战国军队圈露脸,是跟着他爹一起去打齐国时候的事。

当时赵军攻打齐国麦丘城,久攻不下。见赵奢很苦闷,赵括就说,我们围困麦丘多时,城中缺粮,不如我们给麦丘城里扔粮食。赵奢采纳赵括的方法,没过几日城内人民起义,麦丘不攻自破。自此之后,战国军队圈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从这件事明显可以看出,赵括并不是个鲁莽的人。他打仗是动脑子、玩谋略的。

二、长平之战

这场战争开始之初,赵军秦军对峙长平。双方都很难受,谁也打不过谁。这个消耗战的制定者是赵国名将廉颇。廉颇起初指挥赵军正面对战秦军时,吃了几场败仗。发现自己指挥赵军在正面战场不是秦军的对手。但双方对峙的上党地区,离赵国本土近,离秦朝远。所以采取了持久消耗战。结果是双方的后勤供给都难受,当然秦朝要比赵国难受的多。

这样拖下去的结果,至少是秦朝退兵。

 

赵国四十五万降兵被坑杀 为什么全民都怪罪赵括

可是秦朝的间谍机构是当时战国出了名的(相当与今天的FBI)。在赵国境内到处散布谣言,终于使得赵王改变了想法,换下廉颇。接任主帅的,自然就是年轻气盛的赵括。赵括接任后,一改廉颇的战略部署,由被动防御,改为主动进攻。

结果起初秦军大将王龁(he),被这个新人赵括打得十分狼狈。损兵折将,帆叶网,一路后撤。当秦朝知道赵国已经更换大将后,急忙派名将白起谜团接管秦朝大军。后来战事才发生逆转。两军对垒,白起算是老油条了,毕竟棋高一着。虽然后来赵军被围,但若是决战,秦军胜算也不大。白起的策略和廉颇一样——拖。赵军因粮道被断,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赵括为挽回局势做了三件事:突围(分路突围,找人假扮自己,很高明),刺杀(伤到了白起,但不致命),诈降(几近成功,被白起看破)。也许是天意,都没有成功。最后赵国几十万降兵被坑杀。

赵国四十五万降兵被坑杀 为什么全民都怪罪赵括

三、悲情将军

很多人把长平之战的失败归结为赵括的“纸上谈兵”。这话的意思是说其没什么真才实学,就会吹吹牛b,而指挥上的骄傲和自负导致了整场战争的失败。可事实是赵括确实是个有真才实学,也有过实战经验的将领。而且最后是败在了百战名将白起手下,并不是败给了常败将军李景隆,所以不丢人。

长平之战后,白起拒绝担任随后的邯郸之战的指挥官。并指出:“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所谓“国内空”是廉颇的杰作,而“士卒损伤过半”则是赵括的战绩。而随后邯郸之战的结果与白起所料无差。

如果真要给长平之战的失败找一个罪魁祸首,恐怕非当时的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莫属了。换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换将,而是改变整个作战的策略。反守为攻想必是彼时赵国既定的大政方针,非廉颇赵括所能左右。

面对白起,赵括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所做的已经够好。后世实在不该再去挖苦和讽刺这样一位年轻的悲情将军了。

“纸上谈兵”的赵括有没有实力?“纸上谈兵”具体故事是如何样的?

“”的有没有实力?“纸上谈兵”具体故事是怎么样的?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中华文学博大精深,不仅同样的字在不同语境有各种解释,简单的一句话能够诠释一个现象或事情,还有四字耐人寻味,往往四个字就能表达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成语的来历都有特定的故事,并非,胡编乱造,那么下面我们来就说一下“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背后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成语纸上谈兵 之所以说纸上谈兵,最起码得有纸这件物品,但是学家多年的考古经验发现,虽然纸张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创造出来,但是那个时候的制作工艺并不完善,因此没有被大家接受,更没有广泛使用。 直到时期的对纸张进行改进,发明了蔡侯纸,那个时候人们对纸才慢慢利用起来,到了魏晋时期,纸张的使用力度便非常大,渐渐开始被广泛使用。 因此纸上谈兵这个事情,肯定发生在魏晋时期之后,毕竟之前人们所用的书写材料是简、竹或者是帛。 图片来源于网络:东汉时期蔡伦改进纸张 有些人认为,之所以说成纸上谈兵,而不是在,其他东西上谈兵,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初期文人所写的 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 一句,因此纸上谈兵这个典故虽然来自于战国,但是这一成语的出现却晚了那么多年。那么纸上谈兵到底说了一件什么事情?为什么大家对这个词语解释为贬义词?这还要从战国时期的说起。秦国跟发生战争时,赵国派出国内名将应战,然而廉颇的对应办法却令赵王非常不满意,于是将廉颇换成了赵括。 图片:廉颇剧照 赵括是当时赵国另一名将赵奢的儿子,虽然熟读兵法却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因此后世人觉得,赵括的作战经验相比自己的父亲赵奢而言,还是低了很多档次。 再加上赵括确实在长平之战大败,导致赵国的国力一下子衰退不少,因此纸上谈兵四个字也是借机对赵括的讽刺。然而这场两个国家的争斗中,赵国之所以战败,难道全部原因真的是赵括一人所为吗?赵括为什么会输掉战役?他真的是否如传闻所言是一个根本没有能力的人呢? 图片:赵括剧照 当初秦国为了扩大国家实力,争夺土地而与赵国发生了激战,秦王命左庶长王龁攻打赵国,而赵国派出大将廉颇与之对抗,面对战斗力超强的,廉颇想出的最好办法就是高筑城墙,只守不攻。 原本这样的做法是想消耗秦军的战斗力,然而在消耗秦军的前提下,赵国也应该有足够的国力支撑,不过战争后期,赵国的国力却无力继续维持,以至于赵国无奈向其他国家借粮草,这也说明赵国国内已经接近空虚。 而此时的赵王为了尽早结束这场战争,不得不向秦国求和,但是遭到了秦国的拒绝,为此赵王对廉颇这种作战方式十分不满。 图片:赵孝成王与赵括剧照 此时秦国的丞相范雎,看到赵国国内有些君臣不和的意思,于是故意散播出消息说,秦国其实没有什么好怕赵国的,要说唯一惧怕的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 这个说法一起,果然令赵孝成王相信了,于是他急忙换下大将廉颇,改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为主将,统帅赵军。看到赵孝成王如此行事,丞相立即相劝,蔺相如认为,赵括虽然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习兵法,把很多兵法熟读于心,并且对他父亲赵奢的用兵方法非常了解,但只是表面上了解罢了,并不能很好的对这些兵法进行理解和运用,而且非常骄傲自大,不适合当一军主帅。 然而蔺相如的劝谏对赵孝成王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此时的他只想尽快和秦国做一个了断,根本听不进任何谏言,于是执意任命赵括为大将,还令赵括立即结束这场战争,对秦国主动出击。 图片:赵括领兵剧照 对此赵括的父亲赵奢也表示,自己虽然多次跟儿子探讨军事要法,赵括虽然对父亲提出的问题能够对答如流,但因为实战经验不足,他也并不认为自己的儿子能够统领一方士兵。 赵括的母亲曾对丈夫提出的这种说法感到疑惑,还寻问过丈夫的意见,赵奢说对妻子说,儿子虽然很有天分,但确实有些自持,将统兵一事想得太过简单,如果有一天真的让他带兵一定会吃亏的。然而此时的赵孝成王却是谁的劝说都不采纳,还是依旧我行我素,赵国在换下廉颇改为赵括之时,秦国也将主将王龁改成了大将。 白起可不是个一般人物,他统兵以来从未打过败仗,不论是军事能力还是战斗能力都是一流,就连赵国的大将廉颇和赵奢,也不敢说一定就能战胜他,更别说此时的赵括了。 图片:秦国主将王龁与白起剧照 了解那段战争的人都知道,秦国当时为了一统天下,大力征兵,可谓是投入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而赵国却没有这样的觉悟,不过在对战的时候,赵国还是布兵四五十万,而秦国的兵力有多少虽然说法不一,但不论哪种说法,人马比赵国都多上许多。赵括来到战场上本想一展身手,带领士兵主动出击,而在战场上带兵打仗已是家常便饭的白起,更是早早做好准备,他假装吃败仗往后退,引得赵括的部队疯狂追击,后白起又派另一支精锐部队,迂回到赵括后方,前后夹击,对赵括军队形成了包围之势。 正因如此,赵括这一仗打得非常吃力,更糟糕的是,白起命将士将赵括的粮草供应切断,白起用兵之神让赵括根本无力思考对策,只能全力应战,做好防守措施。 图片:长平之战赵军被包围之势地图剧照 接下来赵军因为粮草不足,军心散乱,于是赵括只能率领精锐部队突围,但最终被射杀,不过这次赵括虽然失败了,但也对秦国的兵力造成重创,秦军死伤过半,也没讨到多大好处,说起他让白起也痛恨无比。对于赵括的军事才能,因为他的死,历史也没有过多记载。 图片:赵括被射杀剧照 但是当时赵括确实是在赵国不占优势的时候,还能给白起所带领的军队造成重创,并不像个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赵括纸上谈兵那轻率地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

与相关的,一般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这里除了纸上谈兵,我还补充一个成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谈一下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和作用。 纸上谈兵,首先我们从字面上进行文字理解。兵一般要不是指兵书,抑或者是指的士兵,或者是从军之人,纸上,就是在书本上,涉及的层面可能是没有实际层面的,谈在这里不是单纯的谈话的意思,而是指的是谈论、交流的意思。那么连起来,纸上谈兵的意思就是通过书本层面的知识对兵法、对排兵布阵的谈论和交流。 夸夸其谈,它与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有同样的一个字,那就是谈,这个成语的整体意思是指说话、谈论事情或者是做文章上面显得很浮夸,形容人不切实际,有点自夸自大的意思。 那么接下来可能就会有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谈起赵括,大家就会想到这两个成语呢?这是源于赵括指挥的一场失败的战役,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赵括本人是十分精通兵法的,对排兵布阵也有着一定的研究,但因为年少,并不曾积累什么实际对战的经验,对于敌我双方的情势变化,没有适当的进行分析,从而对整个进攻或者防守的策略加以调整和改变,最终就造成了赵括的失败,赵国40万军队的。 纸上谈兵和夸夸其谈这两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并不足够,还必须经历过亲身实践才能说你知晓了一件事或者一种技能。 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源于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大多数也是以反面形象居多的,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没什么能耐,只能逞口舌之快,但如果真的要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却显得毫无才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事实上的赵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事迹真如人们传闻中的那么不堪么?接下来,我们便仔细来看看这个人,研究一下他的生平事迹。 赵括,嘛,自然是一赵国人的,那时候的赵国实力还可以,本来打算与秦国联合的,但后来因为主观原因而没能够成功合作,最后秦国恼羞,派兵出征攻打赵国。 当时这场战役赵国的主帅是老将将军,但秦国知晓廉颇虽老矣,但实力却不容小觑,于是纷纷造谣说,要是赵括来攻打我国,我国肯定一败涂地,这话一经传开之后,赵国国君居然,竟真心将赵括给换上去,将廉颇给换了下来。 赵括,其实也并非是那种不学无术的那种人,只是他缺少大战的对战经验,虽然理论学的十分炉火纯青,但却不知道灵活运用于实际,换成现在来说,赵括就好比一个应届高才生,有才却无能,高分却低能,这种人才如果加以辅导、传授经验,必将有大作为,但是如果指望这种人可以独立撑起国之大业,也未免太过轻率。 正因为赵国君那轻率的行为,导致整个赵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赵括是怎样失败的 赵括,作为赵国的新任主帅,替换了老将廉颇,出征了长平之战,失败的一谈糊涂。那他为何会作为主帅,他有什么过人的才能,导致赵括能够取代廉颇成为主帅,那又是为何赵括在此战役的对抗中会一败涂地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从赵括本人的性格和特长说起。他这个还是比较直爽的,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城府,所谓初生牛犊,他有着创新精神、不惧怕困难和危险,再加上出生于武将世家,天生对于排兵布阵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记忆能力很好,对于兵法之类的书早已是烂熟于心,并能结合不同的战争场景加以转变。 就算是如此,赵国军难道会觉得赵括比廉颇老将更厉害么?为何一意孤行将廉颇换下来,换上了赵括上场。这其实是有着外在助力的,那就是秦王的挑拨,外加赵国军察人不明,所以导致了中途换帅,这可是兵家中对敌的大忌啊。 换上赵括,赵括的失败是两方面,一个从自身找原因,还是太嫩了,没有什么实战经验,临场对敌的应变能力很差,但是他也有着他的优势,他果决,敢于下判决。这点在此战役中也获得了不少先机。 另外一个便是对方主帅,白起可是相当厉害的,比廉颇甚至还厉害,赵括作为新人来说,就算是理论有多么扎实,但是实践的操作却是很差的,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实践操作经验很厉害,但是对于白起来说还是小儿科。 可以说,换下廉颇,已经为长平之战的败局画上了句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