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古代上苏辙一生有几个子女?他们有才华是真的吗?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想知道古代上苏辙一生有几个子女?他们有才华吗?他一共生过七个子女,其中有三个儿子和七个女儿,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苏辙三个儿子:大儿子叫苏迟,二儿子叫苏适,三儿子叫苏远。

  苏辙的三个儿子也都娶了名门之后:长子苏迟娶了太子太保兼观文殿大学士梁适的女儿,次子苏适娶了龙图阁学士黄寔的女儿,幼子苏远先娶黄寔之女,黄氏病逝后,又续娶范镇的孙女。

  前面说过,苏辙有五个女儿长大成人,所以他会有五个女婿。

  这五个女婿来头不小,区别是文务光、王适、曹焕、曾纵、王浚明。其中文务光是著名画家文与可的儿子,王适是比部郎中(相当于司局级)王正路的儿子,曹焕是光州知府曹九章的儿子,曾纵是中书舍人兼著名文学家曾巩的侄子,王浚明是虢州知府王廷老的儿子。在封建社会时,一般女性都没有姓名季麓,所以关于苏辙五个女儿的记录几乎没有。

  而苏辙的三个儿子当中,其中长子苏迟最出众。

  苏迟简介

图片.png


  苏迟(约1070年~1155年),字伯充,小名梁,苏辙长子,苏东坡侄子。曾任金华太守。

  绍圣元年(1094)留居颍昌。苏辙晚年闲居颍昌,同迟颇多唱和。建炎二年(1128),帆叶网,以右朝散大夫直秘阁知婺州,奏减上供罗额,父老为立生祠,苏迟因此安家于婺。后召为中书门下检正诸房文字知泉州、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知处州、权刑部侍郎、权工部侍郎。

  绍兴五年告老,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卒,享年约80岁,葬南溪灵洞栖真院侧。后赠少傅。婺之苏氏自苏迟始。

  明郑柏赞称:“迟以奏减买罗,父老为立生祠,而其子孙簪缨蝉联,天之报施善人亦至矣哉。”娶宋状元梁颢之曾孙女梁氏为妻,有子三人:苏籀、苏简、苏策。苏籀过继为苏适后。

  徽宗政和二年(1112),官登封县丞(《乐城三集》卷四《送迟赴登封丞》)。高宗建炎元年(1127),直秘阁。出知高邮军,寻改婺州,遂家於此。四年,召为中书门下检诸房文字,擢太常少卿。绍兴元年(1131),知处州。三年,召权刑部侍郎,改工部。五年,提举江州太平观。十二年,致仕。二十五年,卒,年八十馀。事见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六、二零、三四、三七、三八、四八、六八、六九、八四、一四五、一六八,明《金华贤达传》卷四、清《宋史翼》有传。

  后来苏迟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苏简(—1166)。苏简字伯业,以祖恩补假承务郎。宣和初调郑州司刑曹,监华州钱监,改京兆府漕。居婺州。建炎年间,充江浙制置书写机宜文字,有治才,曾通判宣州,饶州,两知严州。除守严州,知处州,直秘阁,帅广东,转朝议大夫,封眉山县男。升直徽猷阁,措置海盗有方,除直徽猷阁。帅洪州,转中散大夫,复龙图阁致仕。乾道初,封中大夫。乾道二年卒,赠少保。有《山堂文集》二十卷。苏简尝藏《东坡易传》,有谔、诵二子。

  兰溪栖真寺小飞来峰下还保存有“三苏墓”(宋苏辙长子苏迟及苏迟之子苏简、孙苏林之墓)。1988年,金华城北发现了苏简之媳妇墓,墓中出土有宋宜人韩氏墓志铭一块,为研究苏氏家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至今无人能对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王安石和我们都很熟悉,北宋的一对冤家。虽然二人在政见上不合,但二人经常一起喝酒聊天,吟诗作对。 说政见不合,其实也不算,苏轼并不反对变法,他只是不赞成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一刀切的变法。所以,苏轼多次向王安石说,他的搞法是错误的,不能那么激进。但王安石我们知道,是个拗相公,也就是我们说的很顽固,一旦决定的事情,无人能改。 王安石自神宗朝推动变法以来,苏轼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王安石的批评。苏轼参加制举,在制策中全面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将其列为高第。而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却斥责苏轼之文为“全类战国文章”。 熙宁二年,苏轼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欣赏其主张,当天接见后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而王安石则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担当此任。 总之,二人经常交锋,不过即便是苏轼在怎么说,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还是执行下去了。谁叫王安石是宰相呢?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二人之间的诗文之交。 在才华上,二人也可以说不相上下,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同在“”之列。相比而言,有些恃才傲物,有些时候不把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放在眼里。 据说有一次,苏轼去相府找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在午睡。苏轼就去书房相候,忽见案上有纸,上有诗半首。苏轼读后笑道:“这个死老头,江郎才尽,如何这两句诗却是。” 原来那两句诗题的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读完后说,菊花哪里有满地的,于是他顺手续诗两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后,苏轼就回家了。后来睡醒后的王安石看到,就知道是苏轼写的,不过他并没有反驳。不久后,苏东坡因为一些事情被调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临行的时候,王安石亲自来送他的这位好友,半路上王安石突然想教训教训苏轼,于是出一上联让苏轼对。 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这是一个很好的上联,所以,这一下可把大名鼎鼎的苏轼给难住了,任凭他怎么也想不出下句,只得认输。王安石解围说:“不必急于对答。” 苏轼在黄州待了很久了,第二年的重阳节的时候,一连刮了几天大风。那天风定,苏东坡至后园赏菊,,原来此地菊花与北方不同,花瓣落了一地,枝上一朵也没有。 这时,苏轼终于知道自己的不足,还是自己见识不足啊。当时还自以为是改乱改王安石的诗。 后来苏轼回京,还是没对出当年王安石给他留的一个下联,而那个下联至今也没有人对出来。据说后来有一个人游九溪蛮洞的时候,突然半路上忽然想出了下联,那联是: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不过我并不看好这个下联,为什么呢? 平仄没对准。这个“中洞” 不是一个地方专有名词,而‘半塘’ 是真地名。其次,这个“中洞五溪中”有问题。上联的“七里”的一半刚好是三里半。而下联的“九溪”的一半却在第五条溪那里,而不是四溪半,这就对不上了,尽管第五条溪在中间。但是下联不是以里数来计算,而是以“溪数”来计算的。 再者说上联说“行到”,下联说“经过”,是合掌了。整条下联就是山寨跟风之作。所以我认为它没对好,其他的对联都是平仄没对好。 因此,这个上联至今都没有下联,也就是千古绝对,虽然“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是目前看到最好的下联,但依然无法做到一致。 那么,你对得出下联来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欧阳修为“避嫌”忍痛割爱判了苏轼第二名

在,的学问十分了得,名气很大,他有一句名诗曰:“书有未曾经我读。”意思是说中国的书我都读遍了。网络配图 欧阳修做学问,一向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以致用。他在任主考官时,便根据《大禹谟》中“罪疑惟轻,功疑惟重”这两句话,为考生拟了个策论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在唐宋时代,考试是考策论文,不是八股文,也不是现代的博士论文,是考你做学问的情况,即一个人一旦出来做官谋事,真要做出一番事业的道理,这个叫“策论”。“策”就是一个计划,你对国家政治看到某一点,写一个计划,就叫“策论”。网络配图 令人欣喜不已的是,欧阳修在众多考卷中发现了一篇的文章,其要点说:“为士,将杀人。”皋陶是当时的司法部长。说有一个人犯了罪,皋陶说:“杀之,三。”司法部长坚持非杀不可,并且连说三次。可在尧那时代,我们的那个好领导,国家的贤君明主,尧却说:“宥之,三。”也是讲了三次,说算了吧,不要杀头了,给他个无期徒刑也行。那时候的考卷都是密封的,谁也不能打开,打开是要杀头的。欧阳修越看就越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思想也好,便猜想这个考生大概就是自己的那个学生,唯有自己的那个出色的学生,才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欧阳修本要给他第一名状元,但为了避嫌,“忍痛割爱”,才把他改成了第二名。网络配图 考生及第后,都要拜座主,就是“拜恩师”了。欧阳修一看,奇怪了,及第的第二名并不是自己的那个得意门生,而是个四川人,叫苏轼()。谈话之后,苏东坡就要走了,欧阳修扯住他说,你慢点,我问你,你写的文章,“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出自哪部书?因为欧阳修读了那么多的书,可从没有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文字。苏东坡笑了,说:老师,实在对不起,那是学生“想当然”信手写来的,不在“本”。欧阳修一下愣在了那里,他不觉眼前一亮,感到既惊喜又佩服,心说这个年轻人太优秀了,他的想象竟与《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苏轼苏辙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