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汉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数都不能善终 公孙弘为什么是一个例外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帆叶网 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武帝刘彻和公孙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帆叶网 小编一起看一看。汉武帝刘彻一生用了13位宰相,大多不得善终,为什么公孙弘却长盛不衰?

  公孙弘能够做到丞相之位荣休,因为公孙弘比较有危机意识。

image.png

  一来,公孙弘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二来,公孙弘懂得审时度势,总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外。

  但是要将公孙弘推到一个什么值得学习的楷模,或者是什么领军人物,也没有必要,因为公孙弘这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在古代上的评价也是可圈可点。

  从某一个角度,这世界上有三种人,有的人一生糊涂,有的人一生清醒,有的人半路清醒,而公孙弘就是这种人。

  公孙弘,字季,公元前200年出生,出生在齐地菑川,后来入朝为官,因为这个字跟高祖帝王的字一样,被视为僭越冒犯,于是改成次卿。

  有一个就比较有意思的事,就是古代上关于公孙弘有很多成语典故,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比如后来者居上,燕见不冠,齐人多诈,如发蒙耳,东阁待贤,三馆待宾,宁逢恶宾,字值百金,长倩赠遗,削竹抄书等十个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比公孙弘本人还要出名。

  关于这些成语典故,我们就在在文中陆续的讲解,这样会更有意思。

  公孙弘年轻的时候,和普通的青年一样,并没有什么大的才干和志向,只想找个挣钱养家而已,虽然公孙弘喜欢读书,也并没有很出色,只不过比普通人好上那么一点,所以,公孙弘并没有从事文官工作,而是随便找了个狱卒的工作干着。

  后来在做狱卒的时候,因为犯了罪被开除了,具体犯什么罪,古代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公孙弘的额工作丢了,只能到社会上随便找个工作户口,于是公孙弘就找到了一个放猪的工作。

  大家都知道,养猪是为了供给猪肉,所以养猪一般都是圈养,放养还是头一次听说,而且还是放猪,因为放猪比较自由,所以公孙弘就在放猪的是时候读书,慢慢的公孙弘的书越读越好,在诸侯国之间声名远播。

  公元前179年,诸吕之乱结束,刘恒被推上皇位,刘恒上位之后,就广招天下有才干的人,于是公孙弘就被推荐了上去,汉文帝刘恒封公孙弘为博士。

  公孙弘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只要有个工作养活自己就可以了,于是在朝廷过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在朝廷刮起腥风血雨的时候,公孙弘还是在读书,这一读又是好多年。

  渐渐地公孙弘因为被朝政影响,开始在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公孙弘找到了《春秋公羊说》,按照其中的思想,公孙弘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并且将书中的理论和当时汉朝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仔细揣摩。

  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公孙弘始终默默无闻,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公孙弘就是这样不温不火的性子,就像公孙弘经历的那样,如果狱卒能一直做下去,公孙弘就不会去放猪,如果不是因为被推荐做了博士,公孙弘可能就会一直放猪。

  从公孙弘的经历我们能够看出来,公孙弘早期,对生活的要求极低,只要能够养活自己,公孙弘根本无所谓这份工作是做什么的。

  但是公孙弘为何能够突然清醒呢?

  因为挫折。

  来自汉武帝刘彻的挫折教育。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继位,向诸位帝王一样,开始广招天下英才,年已六十退休在家的公孙弘,再一次被推荐给汉武帝刘彻,这一次汉武帝刘彻让公孙弘做一个直言相谏的文官。

image.png

  不久就派给公孙弘一个任务,就是这个任务成为了公孙弘人生的重大转折。

  这个任务是什么呢?

  汉武帝刘彻派公孙弘出使匈奴,要求和谈。

  这时候,公孙弘接到任务的想法还停留在例行公事上,并没有结合当时的局势,想过,汉武帝刘彻想要一个什么结果,匈奴想要一个什么结果,所以可想而知,这次,公孙弘带回来的结果,并没有令汉武帝刘彻满意。

  而且还让匈奴占了廉价,匈奴要求和亲不说,还索取了更多的金银财宝。

  因此汉武帝刘彻对公孙弘勃然大怒,认为公孙弘不过是个迂腐的读书人,将公孙弘罢免。

  要知道公孙弘是因为经过多次的推荐,才入朝为官,公孙弘在诸侯国之间声名远播,受人敬仰,从来没有遭到过如此的羞辱。

  可想而知,汉武帝刘彻将公孙弘的贬黜,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于是公孙弘痛定思痛,有针对性的潜心读书,研究各国之间的关系和政治,更加深刻的研究《公羊说》。

  十年之后,汉武帝刘彻完全地掌握了朝政,对朝廷官员进行大换血,也是再次面对天下,招揽有才干的人,而公孙弘再再再一次的被举荐给朝廷。

image.png

  也许是对汉武帝刘彻罢黜之事心有余悸,这一次公孙弘明确地拒绝了这次推荐,并说明了曾经被罢免的事,但是没有拒绝成功,还是被朝廷召回了,这一次,公孙弘已经七十岁了。

  当公孙弘来到长安之后,汉武帝刘彻正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迷惑不解,于是向公孙弘提出天人感应的问题,没料到公孙弘的回答令汉武帝刘彻十分满意,当庭封公孙弘为金门待诏。

  就这样公孙弘从被罢免之人,一跃成为汉武帝刘彻的宠臣。

  汉武帝刘彻为何宠信公孙弘呢?

  因为公孙弘懂得将儒学与治国政策相结合。

  董仲舒虽然提出了天人三问,三纲五常等儒家新思想,但是董仲舒的思想过于新潮,还没有办法被世人接受,应用在实际中,而公孙弘历经三朝具有丰富的见识和透彻的理论知识,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于是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高度称赞。

  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要知道当时汉朝采纳黄老之学,修保养息的治国政策,这个治国思想已经百姓和王公大臣的心中根深蒂固,历经几代人了,一时之间,汉武帝刘彻想要将儒学改为治国要略,大家一下子还没有办法接受和理解。

  而公孙弘却能够理解并执行,这在汉武帝刘彻看在十分难得,就像众多的狗狗在一起奔跑,只有哈士奇能跟你玩到一块去,公孙弘就相当于汉武帝刘彻的知音。

  所以,汉武帝刘彻开始宠信公孙弘,君臣二人开始打配合。

  君臣二人遇见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现代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汉武帝刘彻为了恢复交通,收复西南地区,于是花费数万人和经费来修这条路,也没有修好。

image.png

  汉武帝刘彻就想派人去看看怎么回事,于是就派了公孙弘前去打探。

  结果公孙弘过去了之后,发现西南地区做工的人十分艰苦,很多人活活累死了,公孙弘对此非常痛心,于是回来就反对汉武帝刘彻修路。

  但是汉武帝刘彻什么人啊,为了达成目的,汉武帝刘彻不太在乎民生疾苦,于是没有太理会公孙弘。

  虽然公孙弘对自己的自己的命令不满意,但是汉武帝刘彻却认为公孙弘体恤百姓,于是更加看重公孙弘。

  公孙弘这个人做事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少站立场,很多文官多很多事物,有非常明确的立场,一旦触及就据理力争,而公孙弘当作文官却很少这样。

  估计是岁数大的缘故,公孙弘对很多事物都看得很淡,很多政事汉武帝刘彻问过公孙弘的看法,公孙弘大多时候就会将这件事的利弊以及所产生的影响,跟汉武帝刘彻讲清楚,让汉武帝刘彻自己做判断。

  所以,公孙弘即使做一个直言相谏的文臣也很少触怒汉武帝刘彻。这既是明哲保身,也是因为公孙弘年纪大了的缘故。

  大家想想,老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因为阅历丰富,帆叶网,所以显得很从容。而公孙弘在文帝登基的时候就在朝为官了,而且公孙弘只比汉文帝刘恒大三岁,历经三朝,很多事情早就看透了,所以遇见事和纷争显得格外淡定。

  人生中总有一段时间,让我们想要和老人对话和讨教,汉武帝刘彻估计就处在这个时刻。

  经过汉武帝刘彻对公孙弘一年的观察,认为公孙弘虽然年迈,但是没有老迈之态,十分处于良好的状态,最主要的是,可能是老了脑子反而清楚了,再加上公孙弘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所以对时政,总是有很透彻的看法,能够一眼看出汉武帝刘彻做事的出发点。

  公孙弘入朝为官不过一年,就升迁为左內史。

image.png

  左内史,是汉武帝刘彻六年的时候,设置的官职,负责治理长安都城,分为左右內史,以左为主官。

  就在公孙弘做左內史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公孙弘知道汲黯偏颇,便经常在汉武帝刘彻召见汲黯之后,求见汉武帝刘彻,公孙弘为何这么做呢,本来就是耍心眼,因为汉武帝刘彻每次见汲黯之后,都会将汲黯的问题和看法,再次询问其他大臣的看法,为汉武帝刘彻做参考和判断。

  于是公孙弘为了凸现自己,总是抢在汲黯见过汉武帝刘彻之后求见,这样公孙弘刷脸和表现的机会就多了。

  不仅如此,公孙弘还经常出尔反尔,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有些文臣为了自己的建议能够被汉武帝刘彻采用,就召集了一些小团体,集体向汉武帝刘彻建议一件事,因为人多,看起来比较令人信服。

  但是公孙弘就比较异类,他总是当面答应了一起说,见到汉武帝刘彻之后,却会看着汉武帝刘彻的脸色,改变了主意,顺着汉武帝刘彻说话。

  汲黯是一个多刚的人啊,当然忍不了公孙弘这样的做法,于是当庭指责公孙弘“齐地的人不说真话,非常谄媚狡诈”。

  于是“齐人多诈”这个成语产生了。

  汉武帝刘彻将这么主要的职位交给公孙弘,就是想看看公孙弘的能力到底如何,值不值得堪当大任,结果做了几年恭顺的政绩斐然,汉武帝刘彻就将公孙弘提拔为御史大夫。

  公孙弘就这样上位了,上位之后,公孙弘的政绩虽然很好,但是也做过几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image.png

  公元前126年,江湖中出现了游侠领袖一样的人物,还招收门徒,这就相当于建立门派,因为门派之间总有纷争,习武之人擅长逞凶斗狠,所以自然而然的会发生命案。

  影视剧终究是影视剧,不会像电视剧里一样,杀了人一点事情都没有,有朝廷法度在,就不会任由杀人者逍遥法外。

  于是就发生了接下来的事件,有个门派的门人也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或是为门主出头,或是邀功请赏,反正就是将门派掌门人的仇家给杀害了。

  这件事虽然是门人擅自行动,跟门主没有关系,但是公孙弘却说,这个掌门人虽然不是自己杀人,但是他纠结江湖人士形成规模,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力,且还寻衅滋事,造成不良的影响,怎么看这件事都是对社会和国家有害处的,应该判处他大逆不道之罪。

  或许是因为汉武帝刘彻也认为,这些人侵害了汉朝的威严,认为公孙弘讲得很对,就将这个门派掌门人给杀了。

  一代掌门人就这样,因门人连累,被公孙弘冤杀。

  这件事情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公孙弘是站在社会和国家的角度考虑的,所以对汉武帝刘彻来说,非常贴合汉武帝刘彻的视角,一般臣子是做不到,用这样的胸怀看事情的,一来阅历不够,二来,没有捍卫皇室的那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残酷之心。

  所以,从这件事看来,汉武帝刘彻之所以宠信公孙弘,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公孙弘就遇见了这样的人还产生了两个典故。

  汉武帝刘彻有个发小叫汲黯的,为人嫉恶如仇,对公孙弘非常看不惯,因为汲黯和公孙弘政见不和,又推崇黄老之学,所以对公孙弘辅助汉武帝刘彻弘扬儒学非常不赞同,逮到公孙弘的毛病就告状,但是公孙弘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是将汲黯当成小孩子脾气。

image.png

  公元前124年,原丞相薛泽被免职,丞相一职空缺出来,汉武帝刘彻认为满朝文武只有公孙弘懂得汉武帝刘彻的想法,而且公孙弘的能力也强,于是就任用公孙弘为丞相。

  汲黯知道了这件事非常不高兴,就评价说,陛下任用臣子,就像在堆柴火,后面拾到的柴火,反而要堆在上面了。

  暗示汉武帝刘彻,不念旧情,汉武帝刘彻对此哭笑不得。于是这个故事就产生了“后来者居上”这个成语。

  因此,公孙弘从一届狱卒,一跃成为了汉朝丞相,公孙弘就此发迹。

  公孙弘发迹之后,原本的老乡,就过来投奔,这位老乡本以为公孙弘做了高官,有钱了,一定会丰厚的款待自己,没料到公孙弘的吃穿用度还和贫穷时一样没有改变,并且还用粗茶淡饭招待自己。

image.png

  于是这位老乡逢人就抱怨说,公孙弘虚伪做作华而不实。因为公孙弘平时太过低调,所以一有关于公孙弘的小道消息就传扬得特别快,很快这位老乡的话iu传到了汉武帝刘彻的耳中。

  汉武帝刘彻也不禁怀疑,公孙弘总是能够和自己想到一块去,是不是虚伪的讨好自己呢,于是经过观察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是这件事还是对公孙弘造成了影响,公孙弘不仅感叹到,宁愿遇到坏的客人,也不愿遇到老朋友。

  有句老话是这样讲的,一个人在发迹之后很难和贫穷时的朋友再见面,因为贫穷的朋友从头到尾都见证了你曾经最卑微,脆弱的过去,你如今风光无限,他却见过你痛哭流涕的灰暗过去,轻易便能个刺痛你的心,心怀不轨者还能用你的过去遭污你,这样的人,也太讨厌了。

  于是这个故事就产生了一个典故,宁逢恶宾。

  公元前121年,公孙弘在做了几年丞相之后,死在了工作中,享年79岁。79岁这在历史是非常罕见的高龄了,汉朝很多男性的寿命都比较短,文帝和景帝,就是不到五十岁就过世了。

  不得不说,要不是公孙弘活得久都未必能做到这么高的官位。

  公孙弘一生到了晚年才开始发迹,全凭着活得久,博学,和阅历深,但是是从公孙弘的为人来看,倒不是个坦坦荡荡的人,很多事情公孙弘做的匪夷所思,让人无法理解,并且怀疑公孙弘的人品。

  但是公孙弘这么大岁数了,还在乎这个吗?

  公孙弘在乎的只有真正的利益,所以很多事情公孙弘做得毫不违心,就比如枉杀门派掌门人,以及反口顺从汉武帝刘彻的事,同时也因为这些事,公孙弘受尽世人诟病。

  我们回到问题,汉武帝刘彻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什么公孙弘却能成为当时的政坛常青树?

image.png

  因为其余十二个宰相,要么就是无能,要么就是站错了队,再就是自身分错,所以才没有长久的在丞相的位置上做下去。

  因为公孙弘活得足够久,了解汉武帝刘彻的脾气,知道谁是他的老板,谁握有生杀大权,只要不犯错,不站错队,公孙弘就能够全身而退。

大将军卫青死后 汉武帝刘彻何要诛杀卫氏家族?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秦国丞相李斯为什么沙丘变节?丞相在秦国是个高危职业!

为什么沙丘变节?丞相在秦国是个高危职业!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公元前210年,南巡途中病死沙丘后不久的一个夜晚,中书府令非预约性地拜访了丞相李斯。二人同朝为官多年,相识已久,但这次赵高可不是来喝茶闲聊的。他怀揣一个决定秦帝国命运的惊天阴谋:说动这位朝廷眼下最有权势的人物与自己一起篡改遗诏,将先帝属意并广得军心民心的皇位继承人长子和战功卓著的大将赐死,另立皇幼子为帝。 这看起来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先帝对李斯恩重如山。李斯原是一县政府的不得志小公务员,30多岁才移民到秦国,最初不过在相府当个文案秘书。是秦王慧眼识才,将他一路提拔至丞相,且“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与皇室结成利益共同体。对始皇的知遇之恩,李斯念念不忘,辅佐成就统一天下之伟业,留下“千古一相”的美名。赵高虽是巧言之人,但李斯更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兼雄辩高手。当年他冒死上书“谏”,硬是说服了一向刚愎自用的秦王收回成命。赵高想凭“忽悠”搞定李斯,应该比登天还难。 可让历史惊诧的是,争辩了没几个回合,李斯居然乖乖就范。的丧钟就此敲响。 2000多年来,后人无不将李斯沙丘变节的原因归结为一个“贪”字:贪恋已得的权势富贵,保住自己的相位。诗人胡曾为李斯墓题的诗句,“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代表了世人的普遍看法。 这真是大大地冤枉了李斯!当时李斯已70多岁,在那个年代已属古稀之人了。作为大儒荀子的高足,李斯深知盛衰相循的哲理。他何苦要以大逆不道、背叛先帝的巨大代价,换一个没几年干头的相位呐? 其实,若稍稍考察一下秦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场生态,就不难发现,李斯沙丘变节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一个“怕”字。 李斯怕的,当然不是小小的“办公厅机要秘书长”赵高和本与皇位八竿子打不着的胡亥,而是赵高点出的严酷事实: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李斯列传》 真是字字惊心啊!赵高是小人,但此番话却句句是真。,这位李斯最尊崇的法家先辈,原亦外籍人士,靠着的宠信,铁腕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可老王一死,就被新君以谋反罪车裂除掉。另一位,本是商业巨子,凭着高超的政商运作,楞是把在别国当人质的秦始皇之父由“垃圾股”炒成王位继承人,从而为嬴政继位铺平了道路。吕不韦当政期间,大搞“春秋”等文化工程,为秦国扩张“软实力”,李斯本人就是在那时被他引进并推荐给秦王的人才。可“吕伯乐”后来也在劫难逃,被曾尊他为“亚父”的秦王嬴政罢相,赶回边远的封地。几年后纵使,嬴政仍不放过,派使者千里迢迢,用一杯御赐毒酒要了他的老命。还有为秦国强盛立下的名相、、等,也遭秦王猜忌,幸好他们及时察觉出走他国,方才保住性命。 丞相在秦国咋就成了高危职业了呢?都是法家惹的祸 自秦国重用商鞅以法家理念治国,秦王便获得了绝对的专制特权,过上了各国君王中最爽的日子。“天下,皆决于上”。他不仅不受下民的监督,也没有统治阶级内部诸侯、贵族和神职人员的制约。难怪继位的新君对商鞅个人恨之入骨,但对商君之制却受之若饴,照行不误。在无限制的君权下面,根本没有独立司法制度存在的余地。臣民的获罪生杀予夺,只在君王的一念之间。丞相统辖百官,总理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既有才干政绩又有,那可是对至尊皇权的最大威胁。因此,失去秦王的宠信,丞相就大难临头了。即使想回归平头百姓也不可得,必得将你肉体消灭,斩草除根。因为你的门生故吏还在,影响力还在,的可能性就在,君王怎能放心? 法家开创的这种绝对专制制度,把丞相活活变成了君主老虎身边的猎物。君主的宠信,是丞相和其他高官们唯一的护身符。始皇暴卒,李斯的护身符也随之突然作废。它会被可能的新皇扶苏续签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正是李斯恐惧之源 李斯与扶苏素无私交,且政见相左。李斯曾力挺秦始皇“”,扶苏却苦谏阻止,为此还被父皇一怒之下赶到蒙恬统帅的长城兵团“下放锻炼”。若放在的别国,李斯大不了在新主上台之后“被退休”,回老家安度晚年。可在尊崇法家的秦帝国,李斯却只有死路一条。在法家的政体设计里,没有丞相的“退场机制”。因此,保宠保相位即是保命,而且是保全家族的命。李斯,本人又曾任秦国最高司法长官廷尉多年,对这血迹斑斑的“丞相落难史”岂能不知?他本与扶苏有隙,且从政数十载,哪能没有一点把柄落在政敌手里?若新皇再翻出韩非遭他谗言遇害的老账一起清算,李斯又将如何自处?甘茂、范雎、张仪当年尚可亡命他国,可如今大秦天下一统,他又有哪里可逃呢?就算李斯不惜自己这条老命,可秦有“夷族”和“连坐”的酷法,他子孙及三族百余口人身首异处的后果他不能不管吧?难怪一经赵高点明,李斯就方寸大乱,最后竟不顾丞相的脸面,哭将起来。 他是真的怕了,是那种胆颤心惊的怕。与其说是惧怕扶苏,不如说是惧怕秦国那种没有司法独立的专制制度。此刻赵高带来胡亥让他续任丞相的许诺,无疑就是对他整个家族的免死牌,李斯又怎能拒绝它的诱惑呢? 以严刑峻法让高官们人人自危,在皇权面前恐惧颤抖,并不纯粹是秦王的个人性格和作风使然,而是法家体制设计的本意。只有这种渗入骨髓的恐惧,才能使高官们绝对屈从于君王的绝对权威,不敢有谋逆犯上的非分之想。这就不难理解,在秦廷上下,“惧怕”成了一种流行病。因为他们明白,一旦君王翻脸,没有一个公正独立的司法制度来作他们的挡箭牌。大将,这位中的最后顶梁柱,就是害怕赵高向进谗言获罪,竟投降了被他在作战中杀死叔父的劲敌。而赵高本人,也是因为与扶苏的心腹蒙恬有仇,害怕扶苏上位后遭报复,才策动了沙丘政变。后来因为惧怕二世问他镇压反秦义军不力之罪,竟索性将他当年拼死拥立的新皇一刀杀掉。当下层老百姓如这些戍卒们面临误期杀头的危险,出于恐惧的时候,的大秦王朝的日子就到头了。原本是确保皇权永续的设计,却导致了二世而绝的后果,这恐怕是法家先贤们所始料未及的。 李斯出于惧怕而变节,后又为得到新君恩宠,不仅对秦二世与赵高滥杀公子公主、功臣良将装聋作哑,还怂恿二世纵情享乐,暴虐百姓,推行严厉的督责法,“轻罪重罚”,把这种专制体制造成的恐惧变本加厉地施加到人民头上。结果两年不到便激起势如燎原的反秦大起义。在恐惧的驱使下,李斯一手将自己呕心沥血服务了几十年的秦王朝推下了覆灭的深渊。 然而,李斯后来还是被秦二世处死了,且死得很惨:腰斩,夷三族。罪名和他的倒霉前任们一样:“谋反。”朝野上下无不认为李斯冤枉,可没用。皇帝口含天宪,帝国的法律和司法官员不过是他任意解释的条文和贯彻自己意图的傀儡。在专制皇权这头巨兽面前,李斯和他以下的臣民们早已变成了毫无保护的软体动物。 讽刺的是,李斯本人就是这头巨兽的狂热打造者之一,为中国政体植入了遗害后世历代的极权专制基因。正是他,在后带头将秦王升格为个人权力登峰造极的皇帝;正是他,力主废分封,立郡县,将皇权的掌控力直达基层;也正是他,建议始皇帝废除了培养他本人成长起来的私学制度,推行“以吏为师”,完全吞没了学术自由、民间议政的空间。那残忍至极的腰斩、夷三族酷刑,恰恰就是他在任廷尉时为皇帝威慑天下而引入正式法典的。 历史和李斯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临刑前,李斯看着即将和他共赴黄泉的儿子,长叹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言罢,父子相对痛哭。 秦帝国的背影早已消失在遥远的历史地平线下,可李斯父子的悲声人们至今记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