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古代宦官和太监有什么不同 两者是一样的是真的吗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对古代宦官和太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宦官和太监根本不是一回事,为何两者常年被人混淆?

  “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因为宦官、太监在历史当中所扮演的极重要角色,因此史书上经常能够看到两者的身影。在纵观历史的时候不难发现,当一个王朝发展到末期的时候,很容易会出现宦官专政,或是太监乱权的情况。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权力的争夺,向来是成王败寇。对于需要自己的皇权高度集中的帝王来说,和有可能对自己的位置造成威胁的有威望的大臣、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相比,陪伴在自己身边,侍奉自己的宦官和太监,表面上看没有那么大的威胁性。

  宦官和太监本来不是一回事,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开始将太监这一官职加诸到所有宦官身上,于是宦官和太监就变成了同义词。两者会被混淆,一来是历史的发展,二来,也是因为讲述清朝的各类影视作品的大量输出。

image.png

  宦官由来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得男性奴仆。”宦官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星座有关,最开始的时候,当宦官并不是必须要进行生理阉割的。完全使用阉人来当宦官,是从东汉才开始实行。当时宫内女眷逐渐增加,为了防止混乱情况的出现,便开始完全使用阉人。

  “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宦,是星座的名字,帝座,也是古代星官的名字,含义为,天帝坐的座位。帝座由一颗星星组成,而宦者由四颗星星组成。宦者的四颗星星,刚好位于帝座这颗星星的西南一侧。在《晋书》当中有记载,宦者这四颗星星“侍主,刑馀之人也。”

  刑馀,指受过肉刑,形体上有所亏损的人。因为从东汉开始就全部使用阉人来当宦官,所以在《晋书》当中描写宦官的时候,直接表示,宦官就是在入宫之前受阉的人。宦官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宦官。

  在《周礼》当中,对于“各种职衔的宦官的人数、职掌”就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记载。

  在这一时期,宦官的数量并不多,其本身只是家臣的一部分,主要承担的任务是“看守宫门、传达命令、侍奉起居等杂役。”这一职位本身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但因为其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很容易得到参与政治的机会。

  宦官侍奉的人是封建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其职位所具有的能够长时间陪伴在最高统治者旁边的特殊性,使得宦官的一言一行,很容易对统治者产生影响。在周围权势的影响和部分宦官对于权力财富的向往驱使之下,部分宦官甚至会参与政治,对朝局产生影响。

image.png

  早在春秋战国期间,寺人貂等宦官就参与到了统治者的政治争夺战争当中。寺人貂原本是齐桓公的宦官,因为其主动自宫以示忠诚,所以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

  当时,管仲曾经在临死前劝齐桓公,“竖刁(寺人貂)不爱其身,岂能爱君乎?”即寺人貂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可能忠君爱国。

  管仲的劝告在后来成了事实,齐桓公晚年重病,寺人貂直接派人将齐桓公禁锢在高墙之内,不准人进入高墙,到了冬天,齐桓公被活活饿死,其尸体在床上躺了67天,都没有人收葬。寺人貂只顾着杀群吏,立公子无亏当国君,无暇顾及齐桓公的下葬。

image.png

  太监由来

  “(清初)设立十三衙门(名为“二十四衙门”)统管太监事务。”太监一词的出现要晚于宦官。在隋唐时期,辽代内有出现“太监”这个词。

  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其实行南北两面官的制度,将后晋的整套汉族官制带到辽朝,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方针,“确立了辽朝“南北兼制”的政治体制。”耶律德光的这一做法,成功使得辽朝形成了独具自己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民族官制。

  对于辽南地区,依照唐朝制度实行官职,但对于原本掌管财称库藏的太府一职,则改寺为监,即太府内当差的人的官职,从原本的太府寺改为太府监,主要管理“国家财用钱谷出纳及宫中各种财物用度。”这一职位当中,主管为监,和少监,即太府监和少府监。

  这种是普通的官职,并不需要进行生理阉割。在明朝时期,宦官和太监这两个称呼开始逐渐融合。明朝时,实行的是二十四衙门制度。二十四衙门指的是明代宦官们侍奉皇帝即皇帝家族的一个机构,二十四衙门内又设置了“十二监、四司、八局。”

  二十四衙门内的主管太监并没有规定必须要使用宦官,其中十二监指的是管理皇室内务的十二个衙门,每个衙门设置了掌印太监这一职位作为主管。即太监这个词语的意义,是主管的职称。

  因为含义特殊,所以只有地位职权较高的才能称为太监,地位普通的只是宦官,并不能被称为太监。

image.png

  两者混淆

  “清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统称。”清朝时期,将所有宦官统称为太监,至此,太监和宦官就变成了相同的意思,太监不再单指官职,而是变成了所有宦官的统称。

  清朝沿袭了明朝治理宦官的二十四衙门制度,但在这之上又做了一定的改变,将人数大幅缩减,将原本的二十四衙门改成了十三衙门。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清朝设立了较为严苛的宦官制度,一旦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

  实际上,无论怎么从制度上进行制约,宦官其职位的特殊性,就使得其存在难以和政治脱离关系。在明朝末期,思想家黄宗羲曾经表示过,阉宦之祸,在历史上追寻汉朝唐朝宋朝的时候都能看到,但这些都没有明朝这么猛烈。

image.png

  明朝时期,宦官集团掌握的权力非常大。因为明朝后期,许多皇帝经常很长时间不上朝,这个时候,宦官就能够趁机篡夺许多政治权力。

  本来朝廷大事,是先由内阁用蓝笔“票拟”之后,再交给皇帝,用朱笔“批红”的。但在皇帝长时间不上朝的情况下,批红一事,就落到了内监身上。

  明朝时期,太监甚至能够掌管一定的军事权力,其在“军事上掌握“监军”之权。”除了政治、军事之外,太监连司法权力都有涉及。明朝的宦官掌控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关,其执法时甚至能够凌驾于三法司之上。

  在政治、军事、司法的全面掌控之下,明朝末期的宦官就拥有了空前的权力,甚至于可以干涉统治者的选拔。明朝末期的部分统治者正是由宦官推举上位,为了能够保存实力延续生命,部分统治者不得不韬光养晦,主动示弱,来让自己获得被宦官青睐的机会。

image.png

  小结:

  “(太监)在世界其它国家的古代都曾出现过相似的角色。”皇权的高度集中,势必会导致宦官这一类似职位的出现。其存在,在侍奉统治者及其亲属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减轻了统治者的压力。

  宦官和太监在最开始的时候,根本不是一回事,两者一个是从家臣分化而来,逐渐发展成必须要生理阉割。而太监最开始的时候是一种官职,从宦官的最高地位的称呼,逐渐变成了所有宦官的统称。两者被混淆,主要是因为清朝将宦官统称为太监。

绝世太监!解析历史上把帝王卖给敌人的太监

失败的教书先生王振自阉进宫后,得到了的宠幸。为获利,让死党私造兵器给敌国瓦刺,为讨好瓦刺,拿大明王朝的财富无偿赏赐其贡使。明英宗在“”中被俘,亦是王振的“杰作”。王振可谓把大明卖给敌国的绝世。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并逐步控制朝廷。后来王振败绩,籍没其家产时,仅金银就有六十余库,玉盘一百多个,珊瑚树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其它珍玩则不计其数,足见其贪污受贿的程度。网络配图 王振曾经诱导英宗以重典治御臣下,他自己更是如此。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他的。有位工部郎中,名叫王佑,一天,王振问王佑说:“王侍郎你为什么没有胡子呀?”王佑无耻地回答说:“老爷你没有胡子,儿子我怎么敢有。”一句话说得王振心里甜滋滋的,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正统八年1443年的一天,炸雷击坏奉天殿一角,英宗因遭此天灾,特下求言诏,要求群臣极言得失。翰林刘球上疏提出“皇帝应亲自处理政务,不可使权力下移”等项建议。王振见刘球的建议有侵己之处,立即下令逮捕刘球入狱。并把刘球的尸体肢解。 王振为了获利,让他的死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给瓦刺,瓦刺则以良马还赠王振作为报答。为了讨好瓦刺,王振还对其贡使加礼款待,赏赐增厚。因此,瓦刺为了获取中原财富,非常愿意到明朝来朝贡。按照原来规定,瓦刺每年到明朝的贡使不得超过50人。后来,瓦刺贪图明朝回赐的欲望越来越大,贡使人数日益增加。到正统初年,瓦刺贡使的人数经常增加到2000余人。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首领竟然派出2500多人的贡使集团,为了多领赏物,又虚报为3000人。这次,王振却一反常态,叫礼部按实际人数发给赏赐,又轻率地将瓦剌贡马削价五分之四,仅付给瓦刺索求诸物的五分之一。也先大怒,立即召集军队,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4路,大举攻明。明朝几次交战失利。根本不懂军事的王振便怂恿英宗亲征,让英宗效仿亲征的榜样,以便青史留下美名。英宗听了王振的话,对众大臣的谏阻,一句也听不进去,并宣布两天后立即出发。网络配图 王振和英宗在两天之内凑合了五十万大军,胡乱配些粮草和武器,就匆匆出发了。英宗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王振一人专断。大军出发不久,军中已经乏粮,不断有人死亡,僵尸铺满了道路。再加上连日风雨,人情汹汹,还未到达前线,军心已经不稳。也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引诱明军进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区,然后一举击溃明军。不久,王振和英宗顺利进入大同,众将领深感途中未见瓦刺一兵一卒,未损一矢,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刺埋伏。王振不听。第二天,王振的同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几天前线惨败的情况密告王振,并说,如果继续北进,“正中瓦刺之计”。王振这才急忙传令,撤退回京。 最初,王振想从紫荆关退兵,以便途经他的家乡蔚州,让英宗驾幸他的府第,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走了四十里以后,王振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又改变主意,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方向行进。这时,瓦剌已整军来追,形势十分紧张。大同参将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向王振建议说:“自此趋紫荆关,只有四十里,大人应该从紫荆关回京,不应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刺大军追及。”王振不听,坚持折向宣府。明军迂回奔走,8月10日才退到宣府。这时,瓦刺大军已经追袭而来。13日,他们狼狈逃到土木堡。这里离怀来城仅二十里,随行的文武官员都主张进入怀来城宿营。可王振因一千余辆辎重军车没能到达,害怕自己搜刮来的东西受损失,便不顾英宗和数十万军队的安全,传令在土木堡宿营。网络配图 第二天,英宗想继续行进,但为时已晚。英宗被俘后,英宗的护卫将军万分愤怒,一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连哼叫一声都没有来得及,就脑浆四溅,像一滩泥似的倒了下去。此行,明朝五十万军队差不多全部被歼,从征的一百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这一消息传到北京,愤怒的人们当场打死了王振的两个死党宦官毛贵和王长。接着,王下令杀死王振的侄子玉山并族诛王振之党,把王振的死党马顺的尸首拖到街头示众,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没王振家产。 有关“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是在明朝,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本来只是一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擅权,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毫无作战经验的王振怂恿皇帝亲征,导致皇帝做了俘虏,自己也搭上了性命,真是害国害民害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明朝太监 却有着一个阉割不了的灵魂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