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一生曾有过两任皇后,分别是郭皇后郭圣通和光烈皇后阴丽华,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刘秀当了皇帝以后,做了一件废后的大事情。开国皇帝废后,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很少发生的。不但不会发生,而且一般开国皇帝都和原配的关系比较好。比如杨坚和独孤皇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朱元璋和马皇后等等。就算关系不好,一般也不会废。比如刘邦和吕后的关系就不好,但是,刘邦想废太子,也没想过废皇后。实际上,如果他先是废皇后,接着废太子,那么,废太子一事,也就一帆风顺了。但就算能够做到一帆风顺,他也不愿意废后。

然而刘秀却废后了。
刘秀之所以废后,历史上一般有三层解释。这三层解释,是一层一层递进的。
第一层解释,也就是史料上记载的,刘秀认为皇后郭圣通“怀执怨怼”,有“吕霍之风”,因此把她给废了。
古代对皇后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品德的要求。不管是杨坚的独孤皇后,还是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以及朱元璋的马皇后,她们都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后妃之德”。不但能够母仪天下,还能宽仁待人。而郭圣通“怀执怨怼”,显然就是没有一个皇后的品德,因此不配当皇后,刘秀要把她给废掉。
第二层解释,是刘秀觉得亏欠了阴丽华,他要补偿阴丽华。
阴丽华本来是刘秀的梦中女神,“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是刘秀年轻时代的梦想,最终也终于实现。不过,刘秀娶了阴丽华才一年,就到河北去招募军队了。在河北,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不得不联络真定王刘扬。而作为条件,就是娶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子。

可以说,郭圣通和刘秀的婚姻,不折不扣是一场政治婚姻。刘秀在当时应该和阴丽华正处在热恋之中,而他却在此时,不得不为了政治前途,娶了另一个妻子。因此,他肯定觉得特别对不起阴丽华。
当了皇帝以后,郭圣通顺理成章成了皇后。刘秀想要补偿阴丽华,就只有废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让阴丽华当皇后。
第三层解释,刘秀想铲除郭皇后背后的政治势力。
刘秀依靠刘扬的十万大军,最终获得了天下,并且封郭圣通为皇后。
刘秀当了皇帝以后,自然也遇到刘邦、朱元璋等人的问题,害怕功臣权力做大,拥兵自重。当然了,所有功臣中,自然是真定王刘扬及郭圣通皇后家族的权力最大。要想把这家族势力打下去,避免对皇权产生影响,自然要费一番功夫。而废后,显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也是一劳永逸的方法。
出于以上三层考虑,所以最终,刘秀废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
不过,以上三层解释虽然有道理,但说服力还是不够。
比如说刘秀宠爱阴丽华,和阴丽华有感情,这点确实不错。但是,宠爱也不一定就要让她当皇后啊,多到她那儿呆一下不就好了吗?
还有,真正的宠爱,就是封她的儿子为太子。但是,刘秀废了郭圣通后,却还一直让郭圣通的儿子刘疆为太子,并没有废他。刘疆感觉母亲被废了,自己还当太子,不是那个事,于是主动提出不当太子。但是刘秀就是不废他。一直到两年之后,刘秀架不过刘疆的反复请求,才终于同意,把皇后之位,换给了阴丽华的儿子刘庄。
再说削除郭圣通的家族势力。实际上,真定王刘扬在建武二年就被刘秀给收拾了,他的家族实际上也并没有掌太大的权。而且,郭圣通的皇后之位,还是在杀掉刘杨一年后才封的。显然,并不存在打击后党的问题。

同时,当刘秀在废掉郭圣通的皇后之位后,反而还对郭圣通的从兄弟给予了提拔,甚至封侯。包括郭圣通的叔父也在这时候封侯。打击后党,有这样操作的吗?
既然这样的说法并不具有说服力,那么,刘秀废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刘秀害怕自己提前去世后,郭圣通像吕后打击戚夫人那样,打击阴丽华母女。因为郭圣通已经表现出了嫉妒和霸道的一面,这一面让刘秀十分担心。
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尚且一直压抑着自己。等到刘邦去世后才发作。而郭圣通在刘秀活着的时候,这一种性格就表现出来了。等到刘秀去世后,她的表现肯定只会更加厉害。那时候,阴丽华显然就要遭毒手了。
而阴丽华性格比较宽厚,她当了皇后,绝不会这样做。再加上原本是废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换给她的。因此,她肯定只可能善待郭圣通。
也就是说,刘秀这样做,既是为了保护阴丽华,同时也是为了保护郭圣通。让他所有的后妃都安然无恙。这才是刘秀真正的目的。
汉朝名臣窦固的生平简介,窦固的人物事迹
1人物简介 大臣。字孟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好读书,喜兵法。时袭父爵,封显亲侯。明帝时,迁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比二千石。后从兄窦穆获罪,受牵连,罢职家居10余年。为恢复与西域各族的联系,明帝决定出兵西击北匈奴。永平十五年(72)冬,窦固因熟悉边事,被封为奉车都尉,与骑都尉耿忠等屯兵凉州,整军备战。次年,窦固等分兵四路征伐北匈奴。窦固军出酒泉,至天山(今新疆吐鲁番西),大败北匈奴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留军屯伊吾庐城(今新疆哈密县)。时诸将唯窦固有功,受表彰。窦固又派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归附。永平十七年(74),窦固率军再出玉门,击败北匈奴在车师一带的势力。后历任大鸿胪、光禄勋、卫尉。久历大位,甚见尊贵,而性谦俭,爱人好施,颇得人心。逝后,赐谥号文侯。 2生平经历 中元元年(56年),袭父窦友爵位,封显亲侯。明帝即位后,迁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秩比二千石。后其从兄窦穆犯罪,窦固受到牵连,被罢官,在家呆了十余年。时天下安定,明帝欲效仿的事迹,恢复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出兵西击北匈奴。窦固因明习边事,于永平十五年(72年)十二月,,被拜为奉车都尉,以骑都尉耿忠为副将,谒者仆射为驸马都尉,秦彭为副将,屯凉州酒泉郡,积极部署对北匈奴的进攻。 永平十六年(73年)二月,汉军分四路出击:窦固与耿忠率酒泉﹑敦煌﹑张掖士兵及卢水羌兵万二千骑出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市)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陇西﹑天水士兵及羌兵万骑出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塞;太仆祭肜﹑度辽将军吴棠率河东北地﹑西河羌兵及南单于兵一万一千骑出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塞;骑都尉来苗﹑护乌桓校尉文穆率太原﹑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定襄郡兵及乌桓﹑鲜卑兵一万一千骑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塞。 窦固、耿忠率军由酒泉出塞至天山(今新疆天山),击败北匈奴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留吏士屯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西北四堡),并以班超为假司马出使西域,招降西域诸国。耿秉﹑秦彭入大漠六百余里,至三木楼山,来苗﹑文穆至匈奴河水上,匈奴皆败走,无所获。祭肜﹑吴棠因没到涿邪山,被贬为庶人。四路大军唯窦固有,受表彰。 永平十六年(74年),十七年十一月,窦固与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率1.4万骑再出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进军西域,在蒲类海击败白山部后,转军进击依附北匈奴之车师(一作姑师,西域国名,都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10里雅尔湖村西之交河故城)。车师王降。东汉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宜禾都尉屯田,逐渐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 窦固在边关数年,羌人服其恩信。 章帝即位后,给公主加号为长公主,增邑三千户;召窦固代魏应为大鸿胪。肃宗因其晓习边事,每有大事,都争求窦固的建议。 建初三年(78年),章帝追录窦固前,增邑一千三百户。建初七年(82年),窦固代马防(之子)为光禄勋。次年,又代马防为卫尉。 章和二年(88年),窦固去世,谥文侯。其子窦彪,官至射声校尉,先于窦固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荥阳郑氏
荥阳,中国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北魏隋唐时期,与博陵、陇西、赵郡李氏、范阳、、太原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王分封的,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末年,以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仍为望族,后因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 西周、春秋的家族有象征着本家族的特殊标志,后人称其为族徽。郭沫若先生认为:族徽"也就是族名或者国名",它与家族的称号"氏"有密切关系。由于族徽使用的普遍性和早期文字本身的原始性,初期的族徽和文字并无本质的区别,族徽既是家族的形象标志,又是家族的称号"氏"。 如果这个家族领有封国,还可以作为封国的名称。但是,族徽与氏的使用场合却又不完全相同。族徽作为家族的标志,可以铸制在青铜器上,运用于青铜铭文中,或者镶缀在家族的旗帜上和家族成员的铠甲上,它所突出的是形象。 氏主要用于日常称呼,需要能读能写。于是,随着文字演进逐渐产生了便于书写、有读音、意思又和族徽原有含义一致的文字符号。由于文字演进的快,而族徽则刻意保持古老的形象,两者长期沿着不同的走向演化,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越来越大,秦汉以、氏和一。这也就是金文中姓、氏、族徽并见,氏与族徽不易直接对照的原因。 西周前期,青铜器和少数其他器物上常见族氏铭文,其族氏常写得比较象形,因而被称做"族徽"。 郑的始封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姬友,宣王时受封于郑(在今陕西省华县),是为桓公。郑国的、郑氏和庄重的郑字族徽,是深重的文化积淀,姬姓标志着古老的族源,郑氏和族徽象征着庄重。这种姓、氏与族徽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入到了郑文化核心部分,体现到文化的各个方面,青铜器上形象逼真的族氏铭文都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情结。 《》里说,姜嫄踩在麒麟的足迹上有感致孕(这是神话故事哈),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后稷,后稷长大后,以他作为首领的部族便用麒作为图腾。后来,麒字的"鹿"旁改作"女"旁,成为"娸",以此为族的姓氏,姬、娸在古文中通假,所以姬字其实是麒字的变形,所以,郑姓可以说是的"麒"的象征。 郑姓是炎帝祝融支以封建地为命名的族称,本为"酉"姓。郑由"酉"和"太阳运行的阶梯"组成。"酉"是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为"酉时"(傍晚的时候)的观测仪器,很可能就是后代滴漏的原始形态。"酉"放在宫殿议事厅中柱下火塘(灶)前。"酉"后来演化为"尊",所以"尊"又成为氏族族长的标志,在陶器时代相当于鼎,代表政权和权力。酉人居地为郑。 堂号是指由于人口不断流动,家族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以‘堂号‘来区分和维系。现居闽、浙、粤等地郑氏后代,家家户户都有"荥阳堂、荥阳衍派"的匾额,侨居海外的郑氏子孙更以"荥阳"为荣 。 "郑氏官姓"据悉眼下就有"荥阳世家、屐声世家、明谟世家、义门世家、书带世家"这五个官姓的说法。 经查,都出自历史上有关事例: "荥阳世家"--自太始祖桓公受封立国,建都荥阳后,由于当时郑氏家族旺盛,许多郑氏族人都引以为荣,其后代子孙也光耀门庭,故有"天下郑氏出荥阳"之说,郑氏族故称"荥阳世家"。 "屐声世家"--汉朝的郑崇官居尚书之职,却穿着朴素,常着木屐。每逢早朝圣上闻木屐之声,便知郑公入朝。对其他官吏说:"我知郑卿之屐声"。一时间"郑卿屐声"被称为美谈。其后代子孙,也就沿用"屐声世家"这个官姓来自报家门。 "明谟世家"--永定始祖在时,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等职、晋封公,嘉熙四年,赐钱十万缗为筑室、御书"辅德明谟"之阁,是故凡清之公下传后裔门第有"明谟世家"或"明谟第"之称。 "义门世家"--的郑济,官升内阁、拜官为相、身居要职。为官处事以孝义为先,其子孙一十三世同居一家,可称孝义之门。皇上御封为"义门",故此有了"义门世家|一说。 "书带世家"--宋代的郑钦任荥阳知府,为官清廉、政绩卓越、加升中书之职,且其家族人丁兴旺,自成一脉,世人也称其为"书带世家"。 随机文章请问明朝是被谁所灭?李自成还是清朝?谷歌可自由拆卸的积木手机,能添加血糖检测仪等附加功能有些陨石为什么值钱,天外陨石有什么价值(最贵陨石30000元一克)盘点冷战重型坦克有哪些,苏联IS-3超重型坦克震惊西方(生不逢时)古人结婚一定要有媒婆吗?古人是否必须有媒婆说媒?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