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古代皇帝自称朕 那么太上皇又自称什么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古代皇帝自称“朕”,那太上皇又自称什么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自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之后,一直到公元1912年溥仪颁发《清帝退位诏书》的这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都是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制。虽说在现在看来已经落后,但在那个时代也算是世界领先的制度了。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的母亲称“太后”,皇帝的父亲,自就是称“太上皇”了。而与此同时我们又知道,皇帝的自称是为“朕”,太后的自称是为“哀家”,那么太上皇的自称又是什么呢?

image.png

  实际上,太上皇自称为何一开始是要看太上皇本身的地位的。中国历史上首位在生前被正式尊为太上皇的人是东汉高祖皇帝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这位刘太公能够被尊为太上皇的原因只因他有一个自己打下了皇位的儿子,换句话说,纯粹是命好。

  他是在自己的儿子刘邦称帝之后,还才尊为太上皇的。在这之前,刘太公就只是一个农夫罢了,于是即使他被尊为了太上皇,他的自称也仍旧是“我”。这个在《史记》也有记载,刘太公言:“柰何以我乱天下法”。

image.png

  而在汉之后又有不少的太上皇出现,据历史记载约有17个。但这里出现的太上皇又分为两类,一类看似是和平内禅,但实际上却是迫于形式而被逼退位。如唐高宗李渊,他就是被李世民逼迫退位的,而退位之后他没有任何权利,相当于是被儿子软禁。

  于是这时候他再称“朕”,便是犯了忌讳,所以他的自称为“吾”。但他的后代也许是吸取教训,唐睿宗李旦在公元712年禅位给自己在“神龙政变”中有功的儿子李隆基之时。就主动对太上皇和皇帝的称谓进行了制定,《旧唐书》中记载:

  “八月庚子,帝传位于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皇帝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曰予,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并令决之,其处分事称制、敕。”

  这个时候,太上皇才可以自称为“朕”的。而皇帝仅仅只能够自称为“予”而已,且只能决定三品以下官员的司法政权。左不过是因为这时候,太上皇的权利压过了皇帝而已。只不过他儿子也不是吃素的,在先天二年(713),李隆基为夺回自己本属于皇帝的政权。

  于是抢先发动了“先天政变”,击杀了太上皇身边的党羽,掌握了全部政权,又开始称“朕”。但太上皇称“朕”的权利也没有被剥夺,而是依旧以此号自称。一饮一啄皆有定数,之后李隆基因着“安史之乱”被迫退位后,因着这时候他没有剥夺父亲称“朕”的权利。他自己成为太上皇之后,也是自称为“朕”的。

image.png

  后来直至南宋,宋高宗,孝宗,光宗等帝王也都是在生前退位给了自己指定的继任者。成为了太上皇,其自称也基本上为"朕",又因其历史原因,他们也自称为“官家”。但都是与皇帝相等。

  只不过唯一的特例,就是宋徽宗因着靖康之乱,不愿做亡国之君。匆忙之下直接在公元1100年将皇位强硬的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宋钦宗,自己成了太上皇。因愧于祖先,也不敢再称朕,于是只好自称“老朽”。

  但随后到了明清两代,除了明英宗朱祁镇被长期关押不知其自称为何。但乾隆帝上位之后,也是自称为朕的。但说起来,自唐睿宗后退位的太上皇。或许都的感谢一下唐睿宗当初,制定下来的规矩了。

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拓跋弘只因杀死太后的男宠?

咱们今天说说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他3岁封储,12岁登基,14岁生子,18岁禅位,23岁暴卒,其实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但是身不逢时,只因为太过强势,逼死乐这位小皇帝罢了! 这位皇帝是北魏献文帝,而那时的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冯太后,这位太后可谓是手段很硬呢,也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主呢,不过她的行事确实有时过于狠毒,让人不寒而栗。 就拿这个最年轻的太上皇来说,就是因为这位皇帝杀了她的男宠而被废掉的,故事发生在皇兴四年(470年)十月,拓跋弘因为反感冯太后淫乱后宫,便借故诛杀了其最宠爱的面首李奕。 李奕之死,瞬间激化了拓跋弘与冯太后之间本来就不可调和的矛盾,恼羞成怒的冯太后扬言要废掉拓跋弘。为了逃避和自保,平日对黄老之学和佛经义理研习颇深的拓跋弘一时间看破红尘,,被迫决定主动禅位。 其实这时的这位太上皇禅位一方面是由于冯太后的压力,一方面也确实是自己看破了红尘,因为他自己本身是比较喜欢研究佛学的,本来这位太上皇如果这样的话会好好的过一生的,但是这位冯太后还是太过于狠毒,让这位皇帝不得不重新出来和冯太后争斗,最后落得惨死的结局。 这是什么情况呢?因为当时献文帝拓跋弘禅位的时候,他留下的儿子孝文帝年龄还很小,不能掌握政事,所以冯太后就开始当政了,其实如果冯太后好好当政的话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是冯太后竟然把孝文帝关到一个小黑房子里三天三夜,不给吃喝。 这段经历差点让小小的孝文帝死翘翘了,这正好就被献文帝拓跋弘看到了眼里,于是他开始和冯太后较量,做很多的政策,并且到处去打仗什么的,但是冯太后怎么会容忍这样的人存在呢?因为这样的人存在的话是对自己生命的一个很大的威胁不是吗? 在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二月,太上皇献文帝戎装出京,在北郊带着将领们击退柔然的进攻;十一月,献文帝骑上战马,征讨柔然,一直杀到漠南,逼柔然后撤几千里。 太上皇献文帝这时还颁布诏令,让工商杂伎一律务农,禁止滥杀牲畜,保护农业生产,对那些克己奉公的牧守加以提拔,对那些贪婪残暴的官员严惩不贷。 延兴四年(474年)六月,献文帝再次下令:处理一切案件都要按法律办事,以事实为依据,用刑要慎重。 从这就能看出来这位太上皇也是真的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利,虽然是太上皇,但是依然带兵打仗,依然颁布法令,可惜的是,姜还是老的辣。 在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476年7月20日),拓跋弘离奇驾崩于永安殿,年仅二十三岁,在这个地方是有争议的,因为有人说是这位太上皇是因为染病死的,但是也有人说是冯太后毒死的。 小编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一个原因是献文帝是比较年轻的,要说得什么病立马死掉,这个未免有点牵强,大家千万不要说是什么天花之类的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是命了! 第二个原因是从上面的经历来看,献文帝拓跋弘确实是一个很能干的皇帝,确实阻碍了冯太后的路,所以冯太后杀之是有可能的。 所以这位小皇帝呢,就这样被冯太后杀死了,真是可惜了了呢,不过这样诞生了伟大的孝文帝不是,所以凡是有利有弊的,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咱们明天见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最年轻的太上皇拓跋弘 惨死冯太后权欲之下

三岁封储,十二岁登基,十四岁生子,十八岁禅位,二十三岁暴卒。这一连串的人生数字,清晰直白地勾勒出了少年天子辉煌而又悲愤的一生。拓跋弘是不是中国历代中最年轻的父亲,没有作过专门考证;但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也是中国皇帝中一位极其伟大的父亲,却是毋庸置疑的。网络配图 拓跋弘(454—476),文成帝长子,北魏第五任皇帝。执政初期,拓跋弘先是受到了权臣乙浑的百般欺凌,后又受到了的长期压制。尽管拓跋弘“幼而神武,聪睿机悟”,但在权利欲望极强的冯太后的左右制肘下,他的才智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施展,造成二者之间的关系形同水火,且愈演愈烈。 皇兴四年(470)十月,拓跋弘因为反感冯太后淫乱后宫,便借故诛杀了其最宠爱的面首李弈。李奕之死,瞬间激化了拓跋弘与冯太后之间本来就不可调和的矛盾,恼羞成怒的冯太后扬言要废掉拓跋弘。为了逃避和自保,平日对黄老之学和佛经义理研习颇深的拓跋弘一时间看破红尘,,被迫决定主动禅位。 皇兴五年(471)八月,十八岁的拓跋弘把皇位传给儿子,自为太上皇,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为了把幼小的拓跋宏培养成对甘心受其摆布的傀儡皇帝,冯太后多次通过残酷手段消磨和改造他。有一次,冯太后竟然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把拓跋宏一个人关在一间黑矮的小房子里,三天三夜不让他吃喝。这一切,拓跋弘看在眼里,恨在心里。网络配图 一个男人被别人欺负的时候,他可以忍气吞声地选择退缩和逃避;但当自己的儿子被别人欺负时,再懦弱的父亲也一定会挺起胸膛杀出来。为了对付政治老辣的冯太后,为了给年幼的儿子撑腰,拓跋弘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与冯太后的政治较量中。对外,他南征北战、开拓疆土;对内,他检阅军队、视察工作、整顿吏治、提拔贤能。这一系列举措,使北魏国势日盛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拓跋弘在国内的威信。 担任太上皇期间,可以说是拓跋弘一生中最辉煌、最活跃的日子。然而,他越是能干,越是卖力,越是建功,越是威风,就越发引起了冯太后这位政治女强人的警觉。为了防止拓跋弘,为了把权力牢牢掌控在手中,延兴六年(476)六月甲子日,冯太后秘密发动政变,将拓跋弘囚禁。七天后的辛未这一日,拓跋弘被冯太后鸩杀(一说刺杀),享年二十三岁。拓跋弘死后,庙号“显祖”,谥号“献文帝”。网络配图 一位本可以安享清福、的父亲,为了儿子的成长和命运,毅然踏上了与虎谋皮的凶险道路,并因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不能不说是谱写父爱无疆的又一曲感人篇章。之后,冯太后一直把持着北魏朝政大权,直到太和十四年(490)病世。受父亲的影响,魏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励精图治,锐意革新,推行教育,接受汉化,不仅促成了包括鲜卑族在内的西北各民族与中原的大融合,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份成就,无疑是对父亲拓跋弘最大的安慰和最好的报答了。 当然,献文帝的禅让也有人说是由于他喜爱,常有禅让之心。到底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有这样一位皇帝,他曾用短暂的时间在历史上留下过一片辉煌的时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太上皇古代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