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牛僧孺与白居易之间有什么故事?有哪些与牛僧孺相关的意识典故?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牛僧孺(780年~848年) ,唐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字思黯。晚唐大臣,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居于长安。贞元进士。元和三年(808),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皇甫湜俱第一,因指斥时政,触怒宰相李吉甫(一说与李吉甫无关),不叙用。穆宗初,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徙御史中丞相,清理冤狱,惩治贪贿赂,擢户部侍郎,以不受贿赂,得赏识。长庆三年(823),以本官同平章事,迁中书侍郎。敬宗立,出为鄂州刺史、武昌节度使。在任凡五年,修武昌城垣,除赋役积弊。大和四年(830),以李宗闵荐,还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次年,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纳吐蕃守将之降,并收复维州,他命以降将及维州还吐蕃,人多非议。六年,因罢相,出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开成初,为东都留守,与白居易等交往吟咏。后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时,李德裕用事,累贬循州长史。其思想主张扬“人道”,抑“天道”,“兴衰由人”,反对“不务为政而务称天命”,批判阴骘果报之说。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著小说《玄怪录》十卷,《全唐文》存文二十一篇,《全唐诗》存诗四首。

image.png

  牛僧孺与白居易有着深厚的友情,两人经常一起品石作文,其乐融融。

  牛僧孺经常同白居易坐石论道。牛僧孺坦言:“尝与公迫观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已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了纪念二人的友情和记载牛僧孺的爱石情愫,白居易特于会昌三年(843)五月题写了著名的《太湖石记》,简明而深刻地阐述了有关藏石赏石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提升了牛僧孺在古代石坛上的影响。鉴于牛僧孺藏石甚多,且多佳作,抽象具象均有,形神兼备,独树一帜,牛僧孺因而被白居易视为唐代的藏石大家。

  牛僧孺在洛阳城东和城南分别购置了一所宅邸和别墅,他“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牛僧孺在各地任职的朋友同好都知道他有石癖,便千方百计搜奇献瑰,“公于此物独不廉让,东第、南墅,列而致之……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视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image.png

  牛僧孺所爱蓄藏之奇石,多半是出自苏州太湖的太湖石。一次,他在苏州任地方官的朋友李某辗转搞来几座“奇状绝伦”的太湖石峰,“池塘初展见,金玉身凡轻。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牛僧孺激赏之余,写成一首40句的五言长诗,寄奉同好白居易和刘禹锡,白、刘二人前往观瞻后,也大为称奇,各自奉和了一首,白居易称赞其“在世为尤物,如人负逸才”,自叹虽曾为苏州刺史,却无缘得此奇石,“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刘禹锡在诗中也提到:“有获人争贺,欢遥众共听。一州惊阅宝,千里远扬舲。”读来令人想见其风采。

  牛僧孺在邸墅中罗致了大量的太湖石峰,朝夕相对,如坐春风,“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并把太湖石峰从大到小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每类分别品评为上中下三等,刻于石表,如“牛氏石甲之上”之类,这便开了唐末宋初品石之风的先河。

  除此之外,关于牛僧孺的文物传说,还有一处他的别墅。其故址在县城南里许离山下的南寺洼。据《灵台县志》记载,当初院中青竹翠柏,有一棵杏树还是牛僧孺亲手栽的。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灵台县令张齐圣在《至定寺碑记》中说:“去郭里许,有山巍然,曰离山。山之下,水环之,曰达溪夹岸……沿溪而上曰至定寺。寺创自唐,考之志书,为牛僧孺别墅。庭有银杏一株,老干虬枝,广阴数丈,为僧孺手植。”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灵台县令苏履吉诗云:“南望离山簇晓烟,牛家别墅仰前贤。庭培老树流芳远,郡袭奇章继绪绵。父子天伦能悟主,诗书世业冀承先。于今梵刹仍居址,栋宇巍峨代几迁。”大概清末银杏已被砍掉了,房屋破败失修,所以廪生张明新有诗一首写到:“古刹何年结构成,宫留瓦砾尚纵横。院无银杏风光减,地少俗尘眼界清。绿树阴遮闻磬处,青苔痕杳步虚声。我来先看残碑字,为爰烟霞每独行。

唐朝宰相裴炎有哪些成就与当作?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同是借师助剿为什么唐朝较为成功,大汉奸吴三桂却成了降清?

是明清之际具有转折意义的人物,也是被认为明末的最大汉奸。然而,客观地讲,吴三桂延请清兵入关,其初衷是借师助剿,而不是降清做汉奸。吴三桂镇守辽东多年,深受朝廷的器重与厚恩,而与清兵长期厮杀,国恨家仇交织在一起,主动降清在情感上就说不过去。 而据吴三桂致多尔衮的书信,信中写道: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而满清占据北京之后,吴三桂还请求多尔衮:“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 再据吴三桂起兵反清时的檄文,檄文中指责满清:“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居燕都,窃我先朝神器”,而满清却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从种种的史料记载,说明吴三桂是在借师助剿之路上,而上了满清的贼船才被迫降清。 借师助剿,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不是冷僻词汇。从我国有较为详实历载的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借师”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哭秦庭”。春秋后期,引吴兵入郢破楚,出奔在外。而在此的存亡之际,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乞师相救。不允,于是,申包胥依秦庭墙而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使得秦哀公为其忠心所感动而答应出兵救楚,才使得楚国得以复国。 而在中世史上,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大唐危急存亡之秋,也曾借回纥之兵而平乱。那为何唐朝借师助剿较为成功,而吴三桂借师助剿却上了贼船呢?这主要有以下几点的不同。 首先,安史之乱时,虽然大唐丢了首都长安,流亡蜀地。但太子()在灵武称帝之后,而使大唐的领导中枢并没有被中断。而自帝自缢后,北方一片混乱。吴三桂借师助剿,却已没了朝廷为其依托。 再则,大唐借回纥之兵,并不占主导,易於控制。其时,、等各握有精兵,而大唐各地方上亦有兵力,回纥兵并不占主导。而吴三桂的兵力却只有四、五万,满蒙联军的兵力不少於二十万。显然,吴三桂不能制多尔衮,多尔衮也便“”了,强迫吴三桂降清。 第三,当时的形势也大不相同。安史叛军攻占关中之后,已是强弩之末,其战线太长,后方不稳。而并不能给大唐残余势力进一步的威胁,大唐借回纥之兵时,并非到了生死关头,而是为了收复失地。但吴三桂借清兵之时,面对大军的征讨,又背靠着满清,已是一支孤军,形势紧急,已无再思量、回旋的余地。 第四,回纥与大唐的关系长期友好,对大唐并无太大的野心。而满清与大明交战多年,敌意、仇恨已久,不可能放弃此良机而不。 随机文章阿拉里克一世简介地球灭亡后我们人类能够去火星么,马斯克火星移民好处多多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七大天使和四大天使长,米迦勒/加百列/拉斐尔/乌利尔保护人间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莫比乌斯环的诅咒(无限循环/没有尽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牛僧孺唐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