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三国可谓是谋士如云,那么有哪些人能排进前十?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时期,以谋略闻名天下的谋士众多,谁能排入谋士前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沮授(?—200年)。沮授少有大志、长于谋略,早在汉灵帝时便已入仕,曾为韩馥别驾,袁绍夺取冀州后,沮授归入袁绍麾下,并为袁绍谋划了此后的发展蓝图。汉献帝重返洛阳之时,沮授便建议袁绍应该将天子迎至邺城,“挟天子而令诸侯”,但袁绍却在淳于琼等人建议下,并未采纳此建议,结果最终被曹操得手。毫无疑问,沮授的才能是极为出众的,可惜跟了袁绍这么一位主公,击败公孙瓒后,沮授建议缓两年在攻打曹操,袁绍没有采纳;沮授劝袁绍不要分立儿子,以免内部生乱,袁绍还是不听;“官渡之战”中,沮授又劝袁绍不要让颜良、文丑独自领兵,袁绍还是没听……“官渡之战”后,沮授被俘后宁死不降,曹操因与其有旧而对其善待,但后来沮授却又密谋返回袁绍阵营,结果最终事败被杀。

  2、程昱(141年—220年)。早在黄巾起义时期,程昱便曾率领东阿民众抗击黄巾军,但之后便隐居不出,多次应召不出,事实上程昱一直在寻找值得辅佐之人,因此当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辟召他时,程昱一口便答应了下来。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与其他单纯谋士不同的是,程昱颇有军事才能,曾多次带兵协助曹操。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对程昱却始终信任有加,即使有人诬告程昱谋反,曹操也从未疑心。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程昱被拜为卫尉,进封安乡侯,不久后程昱病逝,享年八十岁,也算是绝对的善终了。

image.png

  3、贾诩(147年—223年)。贾诩年少时便被名士阎忠评价有“(张)良、(陈平)平之奇”,后经举孝廉入仕,董卓入京操持朝政时,贾诩也曾于其麾下效力。董卓死后,贾诩又先后依附李傕、郭汜、段煨、张绣,并在曹操南下攻打张绣之时,两次献计助张绣击败曹操。“官渡之战”前夕,面对袁绍的招揽,贾诩为张绣分析形势后,劝其转投曹操,并于“官渡之战”中助曹操击败袁绍。“赤壁之战”前,贾诩又劝曹操暂缓南下,但却并未被采纳。曹操战略重心转向西北后,又是贾诩献计离间马超、韩遂,从而谋取关中。曹操晚年,在储君之争中,贾诩又助曹丕夺取世子之位,因而在曹丕称帝后仍然得以重用,位列三公。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在那个年代,贾诩绝对算得上是高寿了。

  4、荀攸(157年—214年)。荀攸虽然比荀彧年长,但却是荀彧的侄子,早在何进掌权时便曾任黄门侍郎,后在董卓入京时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董卓被杀后弃官回家。曹操封印天子入许都后,荀攸投入曹操麾下。在此后随曹操的东征西讨中,荀攸屡献奇谋,“官渡之战”中,正是荀彧献计使得曹操得以先后斩杀颜良、文丑,而当双方于官渡对峙之时,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并力劝曹操采纳许攸之计奔袭乌巢,又说服曹洪接纳了张郃、高览,为官渡之战的胜利立下大功。可惜的是,被称为曹操“谋主”的荀攸,在帮助曹操平定北方后,最终病逝于建安十九年(214年)伐吴途中,终年五十七岁。

image.png

  5、荀彧(163年—212年)。出身颍川豪门的荀彧,年少时便被南阳名士何颙评价有“王佐之才”,后经举孝廉入仕,董卓入京掌控朝政后,荀彧弃官归乡。荀彧也曾成为袁绍的座上宾,但因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而最终于初平二年(191年)转投曹操,曹操大喜之下称其为“吾之子房也”。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制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可惜的是,荀彧始终是忠于汉室的,当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时,荀彧明确表示反对,但却并未能阻止曹操,结果最终死于寿春(另说被迫服毒自尽),终年五十岁。

  6、郭嘉(170年—207年)。郭嘉年少时因避乱世隐居而并不出名,后曾投效袁绍,在发现袁绍并非理想辅佐对象后,便又离开袁绍赋闲六年,后经荀彧推荐转投曹操。可以说,在曹操平定北方的大业中,郭嘉绝对算得上是首功之臣,曹操担心不敌袁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曹操出兵攻打吕布,郭嘉献计水淹下邳;曹操征讨徐州刘备,诸将担心袁绍趁机偷袭,郭嘉说服曹操出兵;“官渡之战”时,有传言说孙策将偷袭曹操后方,郭嘉则认为江东人心不稳,不会轻易出兵(预言孙策被杀估计可能是巧合),坚定了曹操与袁绍决战的决心,击败袁绍之后,又是郭嘉献上以退为进之计,建议先撤军让袁绍的两个儿子内斗。建安十二年(207年),当曹操打算出兵乌丸而又担心刘备偷袭后方时,郭嘉则认为刘表会给刘备拖后腿,从而坚定了曹操北伐决心,然而郭嘉却在这次远征中,病逝于途中,年仅三十七岁。

  7、鲁肃(172年—217年)。与东吴的张昭、周瑜、陆逊等重臣比起来,鲁肃的名声似乎并不响亮,但却算得上是东吴真正意义上的谋士了。鲁肃出身士族,东汉末年社会急剧动荡,鲁肃便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并因仗义疏财而深得乡人敬慕,后因赠予周瑜粮草而与之结为好友。孙策去世之后,鲁肃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周瑜的劝说下,投入孙权麾下。“赤壁之战”前,面对虎视眈眈的曹操,孙权部下大多主降,唯有鲁肃和周瑜主战。周瑜去世之后,正是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将南郡江陵地区借给刘备,从而将刘备推到了对抗曹操的前沿,使东吴腾出手来攻占了交州。虽然孙刘联盟后期因荆州归属而岌岌可危,但鲁肃却始终在尽力维护,也正因此,当鲁肃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病逝后,不仅孙权亲为举办丧事,就连诸葛亮也为其举哀。

image.png

  8、法正(176年—220年)。法正本为刘璋部下,但却始终难受重用,后经张松推荐,奉命出使刘备,法正见刘备后,认为对方才是值得辅佐的明主,于是返回益州后,便与张松密谋奉刘备为主。刘炳夺取益州时,法正可以说出力甚巨,不仅劝说刘璋投降,而且为刘备拉拢益州士族,安定益州统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此后,法正又随刘备出兵汉中,献计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法正因善奇谋而深受刘邦重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可惜的是,法正最终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早早去世,终年四十四岁。

  9、庞统(179年—214年)。能够与诸葛亮并称为“卧龙凤雏”,庞统的能力自然也不容小觑,不仅曾被司马徽认可,且被襄阳庞德公给予高度评价。“赤壁之战”后,刘备领荆州牧期间,庞统投入刘备麾下。庞统最为出彩的计谋,便是刘备攻取益州之时,庞统提出的“平蜀三策”了,可惜的是,还没等庞统大展身手,便在攻打雒城的战役中,因被飞箭射中而死,年仅三十五岁。

  10、诸葛亮(181年—234年)。毫无疑问,诸葛亮绝对是三国谋士的代表人物。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诸葛玄去世后便隐居于隆中,刘备驻兵新野期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曹操南下,诸葛亮助刘备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并趁机南下夺取荆南四郡,三国鼎立之势遂逐渐形成,后又助刘备夺取益州,继而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可以说,刘备蜀汉集团的建立,离不开诸葛亮的鼎力帮助。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又辅佐后主刘禅,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为求发展而先后五次北伐中原,然始终难有成效,最终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三岁。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诸葛瞻简介:与邓艾决战时,兵败被杀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丞相之子。 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无所匡正。魏将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出降,蜀国灭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瞻出生。此时,诸葛亮已经46岁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县。其间,写信给哥哥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诸葛亮病死,诸葛瞻袭爵武乡侯。 延熙六年(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的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 名过其实 延熙七年(244年),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延熙十六年(253年),太傅因为在东兴之战打败军队,于是打算大举用兵,当时诸葛瞻官至侍中。张嶷写信给诸葛瞻,提醒诸葛恪大肆用兵,可能招致恶果。果然,诸葛恪在同年大败而回,被孙峻杀害。 延熙七年至景耀三年(244年—260年),诸葛瞻累迁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但当时宦官黄皓弄权,朝中大臣都迁就庇护他,没有人出来纠正这一弊端。 约宗预一起拜见诸葛瞻,宗预说:“我们已经年过七十,所得的已经够多,现在是差一死,有什么要相求年轻后辈而是自己劳累呢?”最后宗预没有前往拜见。 景耀五年(262年),北伐败回,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这份表据说为蜀汉长老所保存。 战死绵竹 景耀六年/炎兴元年(263年)冬天,魏国邓艾奇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邓艾,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锦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战前,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坚守阵地准备决战。 这时,黄崇也激励将士,李球临阵授命,于是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爆发。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于是两人再次出战,击败汉军,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冲入阵内战死。 永和三年(347年),史官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向西蜀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在《》中诬陷诸葛瞻,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朱治简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今浙江安吉)人。末年至三国时期将领。 朱治初为县吏、州从事等职,后随、征战,累拜吴郡太守。孙策死后,与等共尊奉嗣位,为稳定江东局势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建安七年(202年),改授九真太守、行扶义将军。黄武元年(222年),封毗陵侯。朱治署理郡政时,勤于理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晚年自请屯守故鄣,以镇抚山越。黄武二年(223年),拜安国将军,配金印紫绶,改封故鄣侯,旋即返回吴郡。于黄武三年(224年)病卒,年六十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朱治早年曾担任县吏,后被察举为孝廉,州里辟其为从事,随孙坚到处征战。 中平五年(188年),朱治被拜为司马,随军讨伐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的、苏马等贼军,立有战功,孙坚表他行都尉。 初平二年(191年),关东联军讨伐,朱治随孙坚大破董卓于阳人,进入洛阳,被表行督军校尉,特领步骑,往徐州帮助讨伐。 从平江东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战死,朱治便辅助其子孙策,依靠于。他后来知道袁术不立政务、品德,便劝孙策返回江东自立。太傅马日磾正滞留在寿春,便辟朱治为掾属,升授吴郡都尉。当时,吴景在丹官,而孙策受命为袁术攻打庐江,刘繇深怕为袁术、孙策所吞并,产生误解、猜疑。但孙策的家人都在州中,朱治便派人到曲阿迎接孙策母亲及孙权等幼弟,提供养护,对孙家甚有恩惠。 兴平二年(195年),朱治从钱唐想进至吴郡,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派兵抵御。两军发生战斗,许贡军大败。许贡南逃投靠山贼严白虎,朱治遂进入吴郡,代领太守事务。孙策成功平定江东。 建安二年(197年),朱治举孙策之弟孙权为孝廉。 转战江南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所伤,旋即不治身亡。朱治与张昭、等继续辅助孙权嗣位。 建安七年(202年),孙权表奏朱治任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以娄、由拳、无锡、毗陵四县为其食邑,允许其设置长吏。后参与征讨夷越,平定东南,并擒获黄巾余军陈败、万秉等。 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占领荆州,威震南土,孙权之堂兄、曹操的亲家孙贲畏惧,想要送儿子到曹军处为人质。朱治听到后,向孙贲陈说安危,孙贲便不送子质。 晚年生涯 孙权视朱治为上将。孙权进封吴王后,朱治每次进见,孙权仍亲自迎接,以厚礼相待,设宴、赠予,恩泽、敬意特别多,连朱治的随从都有礼物。 黄武元年(222年),朱治被封为毗陵侯。 黄武二年(223年),孙权拜朱治为安国将军,授与金印、紫绶,徙封邑到故鄣。孙权常赞叹朱治忧心、勤于王事,令其担任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不过,朱治只愿意接受领四县的租税。但当地子弟及吴四大族多到郡出仕,郡吏常常以千计,朱治统辖了数年,全部遣到王府,每次都有数百人。 每年进献,孙权都答报过厚。而当时丹杨深地,叛乱频频发生,而朱治仍觉年事而高,思恋故乡,自表到故鄣屯兵,镇抚山越。郡中的长老、朋友都到朱治家拜访,朱治任都引见,与他们共饮欢宴,乡党的人都引以为荣。朱治在故鄣居住数年后,又返回吴郡,住了三十一年。 黄武三年(224年),朱治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个人作品 《全三国文》载有朱治的作品一篇:《说孙贲》。 人物评价 陈寿:①朱治、吕范以旧臣任用。②权常叹治忧勤王事。性俭约,虽在富贵,车服惟供事。 :①朱治、吕范以勋旧重,、以胆勇称,皆隐然敌国有古大将之风。②天分鼎裂,鸷搏狼抗。成霸安疆,式资良将。形势深阻,江山沉雄。势常北向,以守为攻。舟楫是利,武骑无用。矫矫诸臣,功崇信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谋士三国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