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作战勇猛,性格孤傲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余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image.png

  人物生平

  崭露头角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刘备军北上抵抗张鲁,驻守葭萌关。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起兵攻打刘璋,派遣与卓膺、黄忠一起占据涪城,当时刘备军兵不满万,孤军无粮,而刘璋拒绝坚壁清野的战术,派遣刘璝、张任、泠苞、邓贤、吴懿等将领率领精锐前去阻击刘备军,刘备军大破刘璋军,后来派遣黄忠、魏延等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迁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并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包围成都。

  镇守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听闻此事一片震惊。一日,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道:“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魏延朗声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刘备听后感到十分满意,群臣也为魏延这番话而称赞其雄豪。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魏延进封为镇北将军。

  建兴元年(223年)四月,刘备去世,五月,太子刘禅登基,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image.png

  功勋卓著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使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自己亲率主力与诸葛亮正面决战。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还保营。

  建兴十年(232年),魏延与刘琰不和,言语虚诞,诸葛亮责备刘琰,刘琰其后作笺道歉。

  进献奇计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image.png

  惨遭杀害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命令,都鸟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儿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以上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本传的记载,不过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相比之下,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更为可信。

诸葛亮杀魏延真的是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吗?

相信在看演义的人中,很多人都记得的一面,即使是在死后也得安排好一些让蜀军全身而退。又料定有谋反之心,安排杀魏延。但是历史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看未必,我们一起来看看事情的经过和小编我的分析。网络配图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在奠定蜀国的基础之时,魏延被提拔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成为了一个封疆大吏,在汉中一呆就是十年,在途中,多次请求诸葛亮让自己分兵两路北伐曹魏,但是诸葛亮一直不同意,于是心怀不满,并且与长史不和。在诸葛亮死后俩人矛盾激化,在俩人相互争斗中魏延被杀。正统史书中就是这样的,也许会有很多人不相信我说的,别急,下面听我来慢慢分析。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召开军事会议,说明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但是在当时蜀汉老一辈的大将死伤殆尽,作为蜀军中资历最老的将军魏延却没有被邀请参加这个军事会议,这肯定是诸葛亮特意安排的,诸葛亮料定死后魏延和杨仪会起冲突。果然,在诸葛亮死后俩人冲突加剧,进入诸葛亮生前设下的圈套,结果让马岱将其杀死。 姑且不说,当时的魏延有没有造反一事。魏延在当时的蜀汉是一个名将,但却没有谋略,和诸葛亮斗根本不是对手,这样不可多得一个将领,试想一下惜才如命的诸葛亮怎么可能舍得杀呢。在刘备死前是镇远将军,但唉刘备死后被封为都亭侯,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任魏延为丞相府司马,并担任凉州刺史,统率前锋部队。后又因战功卓著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以符节,并且被进封为南郑侯。网络配图请注意,征西将军是实权武官的最高品级,并且要资格够老才能在将军前加一个“大“字;假节就是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可不请旨而直接斩杀触犯军令者,战时甚至可以直接砍两千石(以俸禄多少来代表品级)以下的官员;生前就二度被封候的仅魏延一人,这是何等的殊荣呀!一个有反骨的军人能得到诸葛亮的如此器重吗? 在刘备死后,蜀国的军国大事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中,说白了刘婵就是一个傀儡。诸葛亮做事事事谨慎,如果诸葛亮在很早就知道魏延有反骨,那为什么还要委以重任,而不是直接杀掉,以绝后患。其实我可以这样想,三国初期,刘备为一代明君降低身份广招人才,而诸葛亮又是三国第一谋士,魏延自然对这俩个人很服气,都是会听令。网络配图 但是在诸葛亮和刘备相继死去之后,在蜀国再也没有能够让魏延听从之人,诸葛亮担心在其死后魏延拥兵自重,成为第二个。在三国初期的已经阵亡四人,只剩下一个年迈的怎么会是魏延的对手。 魏延跟随刘备南站北战,镇守汉中十年,在刘备死后又是为蜀汉开疆扩土,正是因为的傲慢、无礼比、有过之而不及。姜维这样的性格也正是诸葛亮所担心的,为了蜀汉的未来,诸葛亮不惜借别人之手杀掉魏延。可怜魏延在生前战功卓著,不明不白就被杀死。魏延死后还要蒙受不白之冤,背了几千年的黑锅,知道实情的诸葛亮已经死去,可以为魏延平反的只能是后世的史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武帝刘彻创制度导致蜀汉诸葛亮坐大刘禅被架空

西创立十三州,作为监察区域;至东时,黄巾军起,南阳太守刘焉“以为刺史威轻……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于是改州刺史为州牧,并行使行政大权,地方政区亦由此变成了三级制,是荆州牧,是豫州牧,这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例子。此时的“州”幅员广大,譬如蜀汉一国,其实只及的一个益州,换句话说,以丞相兼领益州牧之后,后主确实也没啥事可做了。网络配图 话说回来,上海滩的“南京”路虽多,却未能穷尽历史上的南京名称。758年,以江宁位置重要,取“升平之地”之意改置“昇(“升”的繁体字)州”,但如今沪上并无“升州路”(不过南京还有)。 再说到“昇州”之“州”,在中国的地名变迁里实在是个有趣的物事。自古就有九州的说法,但“州”真正在政区里出现则要到汉代了。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度,汉代因之。西汉武帝创立十三州,作为监察区域;至灵帝时,黄巾军起,南阳太守刘焉“以为刺史威轻……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于是改州刺史为州牧,并行使行政大权,地方政区亦由此变成了三级制,刘表是荆州牧,刘备是豫州牧,这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例子。此时的“州”幅员广大,譬如蜀汉一国,其实只及汉代的一个益州,换句话说,诸葛亮以丞相兼领益州牧之后,后主刘禅确实也没啥事可做了。网络配图 可能出于限制州牧权力这个考虑,加上国家分裂,割据政权各行其是(譬如魏吴都设荆州),魏晋时期的州越来越多,辖区倒是越来越小,到南北朝末年,和南陈加起来,居然已经有253个州,而下一级的郡不过698个,基层的县亦只有1562个。这实在是机构臃肿到不能不改的地步了,隋代平陈后罢天下诸郡,等于是把州降级到原来郡的地位,干脆又把州改名为郡,绕了一圈又回到秦代的老路上去了。唐代沿袭隋制,但中央直接管理几百个州实在过于困难,唐太宗就苦于记不住各地长官名字而将其写于屏风之上,中唐之后,遂又变成道州县三级体制。 虽然州在唐代的地位下降,但对中国地名却影响深远。不像秦汉的郡名毫无规律,唐代州名整齐划一,一律是单字加州,许多名字今天也是广为人知的。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杭州,以及闽粤两省的省会福州、广州;而“扬州”也是在唐代从九州中泛指长江以南搬到了今天的江北。 但唐代的州制也有例外,自从开元元年(713年),把国都雍州(今西安)升为京兆府,把洛州(今洛阳)升为河南府后,“府”俨然就成了拥有特权的州。到就出现了“州郡之名,莫重于府”。府都由州升迁而成,等级均为上州;比如的“行在”杭州升为临安府。好名字自然人人向往,于是府就变得越来越多,到明清更是成为主流,故此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谚语。网络配图 “州”之变为“府”,对于政区本身无甚影响,对地名而言却是大混乱。府名通常都是二字,于是需要重新起名,比如益州改作成都府,并州改为太原府。但有些时候新的名字又不见得比旧有名字顺耳,更多的情况是懒得取新名字,结果在明清时期就普遍出现了先从“苏州”改成“平江府”,最后又改成“苏州府”这样的地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魏延蜀汉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