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都是秦国功臣,为何商鞅被车裂,张仪却善终?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其发展进程可谓波澜壮阔。当然,它的发展历程中,历代秦王君主和大臣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艰辛。在历任秦国宰相中,有两个从魏国来的大臣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就是商鞅和张仪。

商鞅变法,在短短数年里,使得秦国的家家户户都能做到自给自足。男人们勇于参加国家的对外战争,对私斗却感到羞耻。秦国的百姓之间不再敢隐瞒触犯法律的亲朋好友的行踪,乡与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机构都得到了很好地治理。
张仪游说,以连横之术分化六国,使得秦国兵不血刃地得到了黔中郡,成功弱化了魏国和楚国的发展势头。史书称赞,张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商鞅和张仪,对于秦国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功臣。但同样是跌宕起伏的命运,张仪的结局和商鞅是相反的。商鞅惨遭车裂,张仪回到了魏国做了相邦。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差距呢?

1、两人与秦国贵族关系不同
根据史书记载,在第一次变法的过程中,商鞅除了对秦国管理百姓的法律进行了改革之外,还向贵族动起了手。商君之法规定,秦国宗室没有军功的不能受爵,每个贵族应该以军功定爵位,以爵位来计算自己能得到的土地田宅,妾室人数,服装的数量。
秦国有军功的人显赫光荣,没有军功的人则只能吃祖先的老本,而再下一代就完全没了依靠。这样的做法就很让贵族们感到恼火了,不光自己要倒霉,自己的子孙也要跟着没钱花,你想想,他们能不对商鞅恨之入骨吗?
然而,张仪却不一样。他在秦国的成就,主要是外交领域。张仪不得罪秦国的贵族吗?其实也有所冲突,但是,都是为了主张策略,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比如,张仪曾经向秦惠文王进言,说樗里子一直与楚国勾结。比如,张仪曾与司马错在战略部署上有过矛盾。但是,张仪与秦国贵族大臣的矛盾本质上是为了秦国的发展,而且是尽职尽责,并不激烈。所以,张仪和贵族们的矛盾远远比商鞅小多了。
2、两人与魏国的关系不同
虽然商鞅和张仪都是从魏国来到秦国,但是二人对魏国却有不一样的感情和态度。商鞅本身是卫国贵族,在魏国受排挤而来秦国。张仪则是魏国出生的草莽一个,受苏秦套路而来秦国。从根本上,商鞅不喜欢魏国,而张仪则没有。
公元前340年,魏国大军进攻秦国,商鞅在阵前欺骗曾经的好友,魏国的公子卬来会见,等人前来,立即将其绑架。后来,又联合齐国和赵国袭击了魏国军队。商鞅因为这次军功获得了商地的十五座城池为封地,被尊称为商君。可以说,商鞅作为一个臣子,真的是恪尽职守,为了秦国主动牺牲了声誉。

悲剧的是,商鞅被秦国通缉时,曾经也想逃去魏国。可是,由于当年商君欺骗魏国,致使魏国失去了河西之地,魏国的守城将领就是不让商君回去。由此可见,商鞅与魏国关系极差,这也是他不能回魏国善终的原因之一。
张仪和魏国的关系,就比商鞅好多了。史书记载,张仪曾被惠王派往魏国做相,期间多次劝说魏王与秦国和睦,并且暗通秦国攻打魏国。与商鞅相比,张仪处事更加圆滑,虽然同样是忠心于秦,但方式方法完全不同。通过张仪的努力和斡旋,一段时间内,魏国臣服于秦国,并且委托张仪从中议和,魏国与张仪关系自然是要好的。
3、商鞅和张仪在政权交替时,选择不同
当年,秦惠文王还是太子的时候犯了法,商鞅为了保证第二次变法的顺利进行,强烈要求对其进行处罚。他认为秦法之所以运行不畅,就是因为有太子这样的以下犯上的贵族。结果,太子的两位老师,赢虔和公孙贾代替太子受刑,这成为了商鞅不得善终的重要导火索。
商鞅的强硬举措确实维护了变法的进行。但是,他忘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已经得罪了太子,就应该考虑到未来的后果和已知的隐患。秦惠文王继位之后,赢虔的徒弟趁机诬告商鞅想要造反,年轻的秦惠文王一面有立威的心思,一面又想报当年的受辱之仇,于是开始派官吏追捕商君,进而引发了商鞅走投无路的悲剧。
张仪是怎么处理和秦武王的关系的呢?惠王去世后,张仪面对不喜欢策士的秦武王,采取了另一种曲线策略。他可是人尖子,一面向秦武王请求辞职,一面又给秦武王出主意,“大王啊,等我走了之后,我去哪个国家,您就以这些国家收留我为由,攻打那些国家。”这样,秦武王有了攻打六国的理由,还顺便将讨厌的张仪踢出秦国。
这一招太漂亮了,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定位变成了“秦武王的臣子”,也让秦武王乐得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张仪相对于商鞅来说,他首先就是站在新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取了上司的想法和心思,自然使事情得到了最好的解决方式。
史书记载,商鞅出逃魏国不成,只好又回到了秦国商邑,和自己的门徒以及属下派商邑的士兵向北出发,去征伐郑地。最终,秦军将他杀死在黾池,又将尸体车裂。
商鞅从被诬陷谋反,到走投无路真正带兵谋反,是一个十分讽刺的过程。作为始终坚持法制的变法者,主动犯法去谋反,看似让人十分的不解。现在看来,商鞅也许正是在用自己的谋反了诉说自己的不甘。用生命来验证秦法对于秦国的有利之处,也在向秦惠王和那些贵族们进行一次最后的示威和法律宣讲。
而张仪离开秦国之后,被母国魏国收留,并且依靠过往的贡献被任命为宰相,在任一年后病逝。

商鞅主改革而伤贵族,张仪主外交而伤敌国。商鞅损害众多贵族利益,张仪善于明哲保身。商鞅为秦国以身试法,张仪隐忍曲线求活。正因为如此,张仪的下场比商鞅好很多,原来结局早就定下了。他们的故事这也是在告诫,做事情总要有点余地,临危不能过于冲动,否则定会品尝苦果。
卫国出了商鞅吴起这样的文臣武将,为什么还是无法成为强国
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秦、楚、赵、魏、齐、燕、晋这七个国家因为实力雄厚被称为“”。殊不知,在春秋初期,卫国也算得上能够称霸天下的头号种子选手。卫国人才济济,不仅有这样的政治人才,还有这样的商业大亨,军事上也有这样的战神,那么为什么后来沦落为虾米之国呢? 卫国在西周建国时候是大国,是周王朝大国,地位非一般。并且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和等同为周王室后裔,建国时间且比秦国还要长远。 时期,烽火不断,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各国之间明争暗斗,即便像这样的小诸侯国,也不遗余力地参与其中,各国都企图在这乱世分得一杯羹。但是卫国却无欲无求,竟仿佛像个苦行僧。卫国不仅不参与战国纷争,反而还不断地自贬封号以求安居一隅。 公元前346年,当时的卫国国君遬,把自己的封号由“卫成公”自贬为“卫成侯”。公元前320年,卫国国君嗣又把自己的封号由“侯”贬为“君”。与此同时,国家领土不断被周边国家侵占,卫国的历任国君却无动于衷,整个国家最后仅有濮阳一地。 自进入战国之后,卫国除了在战国前期内部外,便一直处于半死不活、苟延残喘的状态。 公元前343年,魏国废姬君。公元前254年,卫国终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在这一年卫国在实际上已经灭亡。公元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卫又成了秦的附庸。此时的卫国仅剩下一城的名义上的城邦国家。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 卫国的“窝囊废”做法似乎也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结果,虽然最终被灭,但是在战国时期,它确实存活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公元230年,秦灭韩;公元228年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公元225年,魏国灭亡;公元223年秦军攻下都城寿春,楚国灭亡;公元222年,燕王被秦军俘虏,灭亡;公元221年没有抵抗就像秦国投降,齐国灭亡。 从公元230年到221年只用了十年时间就灭亡了六国,从此天下尽归秦国所有,但有卫国却始终没被秦国盯上。看来,以次求退也不失是个好方法。 随机文章美国版花木兰!为了参加独立战争22岁的她女扮男装上战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中国古代的鬼故事汉武帝重用的大臣中,哪一位是黑人奴人?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天坑,游泳池一夜间变天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张仪简介:战国时期纵横家,和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徒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张仪是公族支庶子弟,和同为的徒弟。在学术方面,“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更元三年(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张仪相魏。取得的支持,代张仪为。张仪不为所用,后投奔,任楚国相国昭阳的门下客。曾经同楚国的相国共饮。后来楚相丢了一块璧(相传为璧),楚相下人认为张仪“仪贫无行”,必是张仪所为,打了他数百下。张仪不服,楚相放了他。张仪之妻悲愤道:“你要是不读书、不游说诸侯,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张仪回答:“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其妻笑道:“还在。”张仪说:“这样就够了。” 后来秦国重用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史称“连横”,这时公孙衍离开秦国而入魏国,向魏王推销“合纵”。前318年公孙衍发起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之举,以为纵长,又游说义渠攻打秦国,大败于李伯。但在一战失利,五国纷纷退兵。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卒,其子即位。武王素与张仪有隙。武王元年(前310年),张仪离开秦国,前往魏国,是年五月卒于魏。的弟子景春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 人物生平 受辱投秦 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 后来,苏秦说服 ,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苏秦考虑再三,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于是张仪前往,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但是,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 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 秦国任相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和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攻打并占领了蒲阳。张仪趁机劝说秦惠王把蒲阳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张仪又趁机劝说魏王道:“秦国对待魏国如此地宽厚,魏国不可不以礼相报。” 魏国因此就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用以答谢秦惠王。于是,秦惠王就任命张仪为相(古代官名),位居百官之首,参与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 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农历四月,、韩宣惠王为了对抗秦国,互尊为王。于是,秦惠王派张仪为将讨伐并占领了魏国的陕(今河南陕县),把那里的魏人全部交归魏国。秦惠王命张仪修筑了上郡要塞。 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324年),张仪拥戴秦惠王正式称王,更年号为秦惠王元年。 秦惠王二年(前323年),秦惠王派张仪和齐、楚两国的相国在啮桑(地名)会盟。 魏国任相 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 秦惠王三年(前322年) ,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去魏国担任国相,打算使魏国首先臣事秦国而让其它诸侯国效法它。魏惠王不肯接受张仪的建议,秦惠王大发雷霆,立刻出动军队攻克了魏国的曲沃、平周,暗中给张仪的待遇更加优厚。张仪觉得很惭愧,感到没有什么可以回敬来报答秦惠王。 秦惠王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又劝说魏襄王,魏襄王也不听从。于是,张仪暗中让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和秦国交战,魏国战败。 秦惠王七年(前318年),韩国、赵国、魏国、、率领匈奴人一起进攻秦国,秦国还击打败了韩国申差的部队,杀死了八万官兵,诸侯们震惊慌恐 。 秦惠王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游说魏襄王退出合纵盟约,臣事秦国 。于是,魏国宣布退出南北合纵,请张仪担任中间人与秦国和解;张仪回到秦国,重新出任国相。 秦惠王九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张仪、救援和,趁机吞并了蜀国。张仪贪图巴国和苴国的富饶,又攻取了巴国,擒获了巴王,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将三郡土地分为三十一县。并在江州筑城。 秦惠王十一年(前314年),魏国又背弃了秦国加入合纵盟约。秦国就出兵攻打魏国,夺取了曲沃。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魏国再次臣事秦国。 张仪戏楚 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忧虑齐、楚两国已经缔结了合纵联盟,于是便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 楚怀王听说张仪来,空出上等的宾馆,亲自到宾馆安排他住宿。说:“这是个偏僻鄙陋的国家,您用什么来指教我呢?” 张仪游说楚怀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楚怀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张仪。大臣们来向楚怀王祝贺,唯独劝谏楚怀王不要轻信张仪。楚怀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 于是,楚国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楚怀王把楚国的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怀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借了宋国的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等的一种凭证),到北方的齐国辱骂,齐宣王愤怒,斩断符节和秦国结交。 秦国、齐国建立了邦交之后,张仪才上朝。张仪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 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结果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 被囚楚国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要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它。 楚怀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 秦惠王想要遣送张仪,又不忍开口说出来。张仪却主动请求前往。秦惠王说:“那楚王恼恨先生背弃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诺,这是存心报复您。”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关系亲善,靳尚能够去奉承楚国夫人,而郑袖的话楚王是全部听从的。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的,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杀死我而替秦国取得黔中的土地,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 于是,张仪出使楚国。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要杀掉他。 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鄙弃吗?” 郑袖说:“为什么?” 靳尚说“秦王特别钟爱张仪而打算把他从囚禁中救出来,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把美女嫁给楚王,用宫中擅长歌唱的女人作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宠爱而尊贵,这样,夫人也将被鄙弃了。不如替张仪讲情,使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 于是郑袖日夜向楚怀王讲情说:“作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现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达到了极点。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 楚怀王后悔囚禁了张仪,于是赦免了张仪,像过去一样优厚款待他。 游说诸国 游说楚王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不久,没有立即离开楚国,而是又去游说楚怀王。 张仪向楚怀王提出:他可以向秦议不要黔中之地,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楚怀王的姬妾,两国永结兄弟邻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 此时,楚怀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于让出黔中土地给秦国,想要答应张仪的建议。 反对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古代两种烹饪器鼎和镬)煮死他,如今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 楚怀王说:“答应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土地,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经答应了而又背弃他,这可不行。” 楚怀王最终答应了张仪的建议,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亲善。 游说韩王 张仪离开楚国,就借此机会前往韩国,游说韩宣惠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大王不归附秦国,秦就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东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之宫、桑林之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绝了上党地区,那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早归附秦国就安全,不归附秦国就危险。如果制造的是祸端却要想得到福报,计虑粗浅,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要想国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我替大王谋划,还不如替秦国效劳。秦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就是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的地势所决定的。现在大王向西臣事秦国,进攻楚国,秦王必然高兴。攻打楚国有利于韩国扩大领土,转移了祸患,取悦了秦国,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 韩宣惠王听从了张仪的主意。张仪回到秦国作了汇报,秦惠王赐给张仪五座城邑,并封他为。 游说齐王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又派张仪向东游说齐国的齐湣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其父兄兴旺发达、富足安乐。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主张合纵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结成兄弟盟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奉事秦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的南方,赵国的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齐湣王说:“齐国偏僻落后,僻处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国家长远利益的道理。”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游说赵王 张仪离开齐国,向西到赵国游说灵王说:“如今秦国相约齐国、韩国、魏国的军队,准备进攻赵国。所以我不敢隐瞒真实的情况,先把它告诉大王左右亲信。我私下替大王考虑,不如与秦王在渑池会晤,面对面,口头作个约定,请求按兵不动,不要进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赵武灵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张仪才离去。 游说燕王 张仪又向北到了燕国,游说说:“大王最亲近的国家,莫过于赵国。赵襄子凶暴乖张,,大王是有明确见识的,那还能认为赵国可以亲近吗?赵国出动军队攻打燕国,两次围困燕国首都来劫持大王,大王还要割让十座城池向他道歉。如今,赵国已经献出河间一带土地臣事秦国。如今,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将出动军队直下云中、九原,驱使赵国进攻燕国,那么易水、长城,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燕昭王听信了张仪的建议,说:“我就像蛮夷之徒一样处在落后荒远的地方,这里的人即使是男子大汉,都仅仅像个婴儿,他们的言论不能够产生正确的决策。如今,承蒙贵客教诲,我愿意向西面奉事秦国,献出恒山脚下五座城池。” 回到秦国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张仪返回秦国报告,还没走到咸阳的时候,秦惠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从作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继承王位,很多大臣说张仪的坏话:“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 诸侯们听说张仪和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纷纷背叛了连横政策,又恢复了合纵联盟。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大臣们日夜不停地诋毁张仪,而齐国又派人来责备张仪。 张仪害怕被杀死,就趁机对秦武王说:“我有个不成熟的计策,希望献给大王。” 武王说:“怎么办?” 张仪回答说:“为秦国国家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听说齐王特别憎恨我,只要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出动军队讨伐它。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去,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 秦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准备了三十辆兵车,送张仪到魏国。 重返魏国 齐湣王听说张仪在魏国,果然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哀王很害怕。 张仪说:“大王不要担忧,我让齐国罢兵。”就派遣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再借用楚国的使臣到齐国,使臣对齐湣王说:“大王特别憎恨张仪;虽然如此,可是大王让张仪在秦国有所依托,也做得够周到了啊!” 齐湣王说:“我憎恨张仪,张仪在什么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么地方,我怎么让张仪有所依托呢?”使臣回答说:“这就是大王让张仪有所依托呀。张仪离开秦国时,本来与秦王约定说:‘替大王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齐国特别憎恨我,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派出军队攻打哪个国家。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秦王认为他说的对,所以准备了兵车三十辆,送张仪去了魏国。如今,张仪去了魏国,大王果然攻打它,这是大王使国内疲惫困乏而向外攻打与自己建立邦交的国家,广泛地树立敌人,祸患殃及自身,却让张仪得到秦国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让张仪有所依托’呀。” 齐湣王赞同使者的说法,就下令撤军。张仪出任魏国相国一年以后,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死在了魏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