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皇后杨氏生的第三个儿子, 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唐朝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为帝,改年号为至德元年,李亨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李亨称帝时,他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并没有退位,也没有诏书许可李亨称帝,也就是说,李亨是无视了李隆基,擅自强行登基称帝。
这一切都是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逃出长安的皇帝和太子因为抗敌路线的分歧和权力之争,在逃出长安后没多久就分道扬镳了。
李隆基逃亡蜀地避难,李亨坚持在关中附近抵抗叛军,也借此脱离了李隆基的控制。

并且,因为“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在李隆基的纵容下爆发的,很多受到损失的朝臣和权贵也对李隆基不满,这给了李亨自立的基础和勇气。
李隆基和李亨这对皇家父子的感情本就不怎么好,皇家无亲情,李隆基杀继承人也是杀过的,猜忌李亨甚至一度有废掉他的心思也是有史记载的。
这对皇家父子与其说是父子关系,还不如说是政敌关系更贴切一些。
因此,李亨在灵武登基后,他跟李隆基之间如何相处是双方都头疼的事,全天下人也都看着。
毕竟一个是前任皇帝,一个是现任皇帝,虽然朝臣大多知道两人的关系不和睦,可皇帝到底是天下人的表率,两人也无法真的公开恶语相向。
更何况,在中国历史上,自汉朝起,历代王朝都以孝道为先,以此教化百姓,新皇帝李亨至少在明面上,要对父亲李隆基保持恭敬的态度。
而李隆基在知道李亨登基后,即便恼羞成怒,也只能无可奈何。
“安史之乱”的爆发,可以说把这位造就了“开元盛世”的皇帝的威望都打没了,躲在蜀地的李隆基,已经无力掌控一切。
李隆基跑到成都时,身边只有“扈从官吏军士到者一千三百人,宫女二十四人而已。”
而李亨在灵武,却是兵强马壮,“郭子仪等将兵五万自河北至灵武,灵武军威始盛。”
所以,在获知李亨于灵武称帝后,李隆基还是妥协了,被迫承认了李亨这个新皇帝,并自认是太上皇。
当然,李隆基也不是没有反击,即使这个反击很软弱无力。
他在承认李亨为新皇帝的册命中,要求李亨要收复长安和洛阳,他才会彻底退隐,《旧唐书·玄宗本纪》中记载:
“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候克复两京,朕当怡神姑射,偃息大庭。”
但仅一年后,在李亨、郭子仪等指挥下的唐朝军队就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李隆基必须践行承诺了。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李亨还都长安,并派人去请李隆基回京。
十一月,李隆基回到关中,即便再不情愿,他也要跟儿子李亨做个了断。

于是,李亨和李隆基这对父子,在天下人面前演了一段父慈子孝的大剧。
不过,在演绎父慈子孝前,李亨还是要把危险先消除,他对李隆基相当不放心。
当李隆基的御驾走到凤翔的时候,李亨派去接他的兵就到了。
李亨不但派去的兵是李隆基护卫的五倍之多,还要求李隆基的护卫把兵器都留在凤翔府库,不准随身携带,《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中记载:
上皇至凤翔,从兵六百馀人,上皇命悉以甲兵输郡库。上发精骑三千奉迎。
野史《高力士外传》中也记载:
十二月至凤翔,被贼臣李辅国诏外随驾甲仗。上皇曰:“临至王城,何用此物。”悉令收付所由。
由此可见,李亨对李隆基的警惕性和猜忌有多重,人可以回来,武器不能带回来,哪怕李隆基身边只有数百人。
消除了李隆基身边最后的武装力量后,李亨才大摇大摆的到咸阳望贤宫亲自迎接李隆基。
然后,父子两人在咸阳百姓面前将一出父慈子孝演绎到了极致。
李亨见到李隆基后,早早下马跪拜,然后抱着李隆基的脚痛哭,“上捧上皇足,呜咽不自胜”。
李隆基赶紧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黄袍,亲自批在李亨身上,李亨推辞一番,李隆基坚持,以这种形式正式完成皇位交接。
史书记载,现场百姓看到后,无不深受感动,“父老在仗外,欢呼且拜”,并表示“臣等今日复睹二圣相见,死无恨矣!”
随后,李亨亲自扶李隆基进望贤宫,坚持请李隆基位居正座,吃饭时,李亨先品尝菜肴后,才进献给李隆基享用。
第二天,李亨又亲自护送李隆基回长安,先帮李隆基试马,等李隆基上马后,又亲自牵马而行,在李隆基制止后,又上马为李隆基引路,还不敢走在其正面。
以至于李隆基也不得不表态,以前的日子白过了,当皇帝哪有当太上皇舒坦?“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
如此一番谦让和孝顺,李亨终于把李隆基接回长安。

这也是李亨和李隆基父子之间最后的和谐了,李隆基回到长安后,过得并不好。
李隆基先是被李亨的亲信宦官李辅国逼迫更换住处,然后,他身边的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也都被李辅国赶离。
甚至于,李隆基想给死去的杨贵妃换个安葬地都被李辅国阳奉阴违。
李辅国的行为,李亨能不知道?显然,李亨在局势完全稳定后,开始报复父亲了,这对父子之间的父慈子孝仅限于政治需要。
不知道幂幂之中是否有天意,这对互相防备极深的父子,差不多同时死去。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隆基病逝,当时,李亨也已经病危,在李隆基死去十多天后,李亨病逝,至此,这对父子的恩怨算是彻底告终。
同是借师助剿为什么唐朝较为成功,大汉奸吴三桂却成了降清?
是明清之际具有转折意义的人物,也是被认为明末的最大汉奸。然而,客观地讲,吴三桂延请清兵入关,其初衷是借师助剿,而不是降清做汉奸。吴三桂镇守辽东多年,深受朝廷的器重与厚恩,而与清兵长期厮杀,国恨家仇交织在一起,主动降清在情感上就说不过去。 而据吴三桂致多尔衮的书信,信中写道: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而满清占据北京之后,吴三桂还请求多尔衮:“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 再据吴三桂起兵反清时的檄文,檄文中指责满清:“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居燕都,窃我先朝神器”,而满清却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从种种的史料记载,说明吴三桂是在借师助剿之路上,而上了满清的贼船才被迫降清。 借师助剿,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不是冷僻词汇。从我国有较为详实历载的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借师”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哭秦庭”。春秋后期,引吴兵入郢破楚,出奔在外。而在此的存亡之际,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乞师相救。不允,于是,申包胥依秦庭墙而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使得秦哀公为其忠心所感动而答应出兵救楚,才使得楚国得以复国。 而在中世史上,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大唐危急存亡之秋,也曾借回纥之兵而平乱。那为何唐朝借师助剿较为成功,而吴三桂借师助剿却上了贼船呢?这主要有以下几点的不同。 首先,安史之乱时,虽然大唐丢了首都长安,流亡蜀地。但太子()在灵武称帝之后,而使大唐的领导中枢并没有被中断。而自帝自缢后,北方一片混乱。吴三桂借师助剿,却已没了朝廷为其依托。 再则,大唐借回纥之兵,并不占主导,易於控制。其时,、等各握有精兵,而大唐各地方上亦有兵力,回纥兵并不占主导。而吴三桂的兵力却只有四、五万,满蒙联军的兵力不少於二十万。显然,吴三桂不能制多尔衮,多尔衮也便“”了,强迫吴三桂降清。 第三,当时的形势也大不相同。安史叛军攻占关中之后,已是强弩之末,其战线太长,后方不稳。而并不能给大唐残余势力进一步的威胁,大唐借回纥之兵时,并非到了生死关头,而是为了收复失地。但吴三桂借清兵之时,面对大军的征讨,又背靠着满清,已是一支孤军,形势紧急,已无再思量、回旋的余地。 第四,回纥与大唐的关系长期友好,对大唐并无太大的野心。而满清与大明交战多年,敌意、仇恨已久,不可能放弃此良机而不。 随机文章阿拉里克一世简介地球灭亡后我们人类能够去火星么,马斯克火星移民好处多多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七大天使和四大天使长,米迦勒/加百列/拉斐尔/乌利尔保护人间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莫比乌斯环的诅咒(无限循环/没有尽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借师助剿,唐朝跟清朝有什么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内战中其中一方引入外藩势力最终逆转战争结果的情况,比如借回纥势力平定,收复长安洛阳;引契丹势力助战,击败;引清军入关,消灭;引入击败等。 在这些借师助剿的案例中,很多成为经典,很多却一地鸡毛,比如唐朝借师回纥对比吴三桂借师清军。 那么,为什么唐朝取得成功而吴三桂却遗臭万年了?静夜史认为有以下的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1、主借身份不同:唐朝是国家元首,而吴三桂是边将臣子 755年,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盛唐气象,整个北方陷入战火之中,因为承平日久,唐朝北方边境空虚,面对骁勇的集团,唐军无力抵挡,加上玄宗错误的决策,很快洛阳沦陷,紧接着是潼关、长安! 玄宗仓皇出逃四川,而太子北上灵武即位,这就是。此时,想要彻底消灭安史叛军,就要先收复两京,即长安和洛阳,这样也可以提振唐军的士气,所以唐朝向回纥借兵收复两京。 757年,唐肃宗李亨向回纥英武可汗借兵,因为唐朝和回纥的关系一直不错,和回纥可汗的关系为兄弟关系,这种国家元首之间的借兵更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交易。 而吴三桂不同,此时的已经灭亡,吴三桂及5万吴军成为的孤岛,虽然明朝灭亡了,但是吴三桂不具备成为天下共主,因此吴三桂始终是一个臣子的身份,在地位上就比、李自成等低一个层次。 在当时的情况下,吴三桂更应该是一个军阀,一个没有主人的军阀。在多尔衮眼中,吴三桂更像是一只,没有和自己谈交易的资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多尔衮尊重的,把他当枪使还差不多! 2、借师目的不同:唐朝为收复国土,而吴三桂为冲冠一怒 在唐朝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时想到了回纥,唐肃宗的目的就是收复两京和周边的国土,这让唐朝的形象无比高大。 本来唐朝也是可以不用借兵回纥的,但是在当时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唐军要和叛军进行漫长的持久战,毫无疑问,这造成的伤害更大。 当然,兵不能白借,帮不能白帮。为了回报回纥,唐朝答应收复长安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不过在收复长安后,唐军将劫掠目标改为洛阳。《》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记载:“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记载:“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 所以,为了收复国土,唐朝和回纥做了交易。在损失大量财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光复首都的目标。 而吴三桂就有点私仇的意味了。因为李自成集团的“追饷”,吴家被李自成敲诈勒索,这还不算,为了逼迫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吴江老小全给绑了,这让吴三桂十分愤怒,而在得到吴三桂不投降的消息后,李自成集团杀掉了吴三桂家人,并大举进攻山海关,逼着吴三桂投降多尔衮。 在吴三桂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借兵消灭李自成,吴三桂自作主张割让土地。自古以来土地就是比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比如“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随便尺寸于人”。 也许吴三桂只是哄哄多尔衮,但是这种行径着实令人不齿,和唐朝奉献财务的做法形成了反差。 而且最重要的是,消灭李自成是为私仇,吴三桂也没有提什么恢复大明社稷的话。这和唐朝借兵回纥又是两码事! 3、被借主体不同:回纥为部落联盟,而清朝为封建制政权 唐朝时期的回纥,长期是唐朝的藩属,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国难时期,也不过和唐朝结为兄弟,自始至终都没有僭越到唐朝之上。 一直以来,回纥都是部落制的政权,因为没有完成封建化的改革,回纥不具备南下中原和唐朝争夺中原统治权的能力和想法。 而清朝不同,从开始,清朝就一直在为消灭明朝而努力,在时期,清朝终于完成封建化进程。这意味着清朝和明朝一样,在制度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1644年,明朝灭亡,借助吴三桂主动投降的契机,多尔衮果断出击,,迅速完成了入主中原的所有工作。 因为准备充分,且觊觎已久,因此清朝的策略成熟而高效,本来和清朝合作的吴三桂瞬间成了清朝的新员工。而被耍的吴三桂没有办法,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吴三桂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行为,注定是要遗臭万年的! 随机文章隋炀帝杨广的政治行为是怎样的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秦国是否能够统一天下?诸葛亮决意杀魏延!不是反骨是为啥?真相只有「4个字」图坦卡蒙木乃伊的超豪华墓室,高富帅图坦卡蒙木英年早逝(谋杀)销售28法则是什么意思,8成的利润来自2成的客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