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是明朝初期大臣,为朱元璋的亲信,是检校组织的一员。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朱元璋是一位性格多疑的皇帝,他出身微末,做过和尚,当过乞丐,这让他与官僚集团一直隔着一个巨大的沟堑。
对官员不放心,手底下就得有特务盯着大臣们,这个职务在明朝中后期叫做锦衣卫、西厂和东厂,在朱元璋时期则叫做检校组织。杨宪便是检校组织的领导人物。

杨宪这人算是刘伯温的半个徒弟,刘伯温将他领上了仕途,还一直在教他为官之道。刘伯温是什么人?民间传说中半人半仙的存在,他看重的人,能力自然不会差。
朱元璋还没有建立明朝的时候,杨宪就投奔了朱元璋,也算是一位老臣,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不算低。只不过,李善长、刘伯温等人的功劳是打天下,杨宪的功劳是作为使者搞情报工作。
当年朱元璋夹在张士诚、陈友谅中间的时候,杨宪就经常出使张士诚等人,从事外交工作,为朱元璋拉拢盟友。
杨宪做事利落,很受朱元璋的信任。刘伯温也对杨宪给予很高的评价,说他有宰相的才能,只是临了补了一句,说杨宪没有作宰相的器量。从后来的事情来看,刘伯温的眼光确实毒辣。
作为情报人员,或者说特务头子,心得狠,手得辣,做事情要秉持着宁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原则。杨宪便是这样的人,他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皇帝的一条忠犬,皇帝让他监督谁,他就监督谁,皇帝让他咬谁,他就咬谁。
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拿下他的地盘以后,设为浙东行省,并派外甥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李文忠是朱元璋的本家,朱元璋却对他仍不信任,任命杨宪为李文忠的属官。说是属官,实际上就是皇帝安插在李文忠身边的眼线。
普通人忌惮李文忠的身份,杨宪却不当一回事。李文忠任用当地的儒生,杨宪二话不说,就把这事上报给了朱元璋。这件事情在当时其实是比较敏感的,因为浙东行省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曾依附于张士诚,如今张士诚已灭,但他在读书人中的影响力还在。李文忠重用曾就职于张士诚的儒生,惹怒了朱元璋。
听完杨宪的汇报以后,朱元璋将李文忠任用的几位儒生全部押往京城,斩头的斩头,流放的流放。

经过这件事,包括李文忠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了朱元璋的能力,不管他们身在何方,坐上了什么位置,朱元璋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
杨宪就是朱元璋的眼睛,他执行这份任务执行得很到位,颇受朱元璋的赏识。如果杨宪不去主动作死,他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代锦衣卫头子。
事实证明,朱元璋也确实是有重用杨宪的想法的。中书省是明朝的权力中枢,朱元璋需要往里面安插一颗钉子,而杨宪就是他心中最好的人选。可惜,正应了刘伯温的那句话,杨宪有才能却无器量,他自从进入中书省以后,就一直在和李善长争斗。
杨宪与李善长死磕可能与兄弟杨希圣被李善长打压有关。可是杨宪是一位情报人员,对于李善长的地位和势力应该十分清楚,他就算想要扳倒李善长,也应该等待时机。
刘伯温看出了这位徒弟的想法,他数次劝告杨宪,让他多忍耐,不要主动挑衅李善长。杨宪向来对老师刘伯温的话言听计从,这一次他却犯了轴,非要和李善长争个你死我活。
杨宪为何犯下这样的错误呢?
他猜错了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态度。

朱元璋将杨宪安插在中书省里,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制衡李善长。李善长的怠政让朱元璋十分不满,他庞大的势力也让朱元璋很不安,所以他才准备重用杨宪,敲打一下李善长。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朱元璋已经决定对李善长动手,杨宪只是一个象征,一个表明我朱元璋盯着你李善长的象征。
可杨宪却会错了意,他以为皇帝要对李善长动手,也自信皇帝对于自己的信任已经超过了李善长。所以,杨宪屡次在朱元璋面前抨击李善长,说他“无大才,不堪为相。”
除了李善长,杨宪还处处与胡惟庸作对。一下子得罪了两位朝中大树,杨宪的处境可想而知。
关于杨宪的死因,史书上的记载语焉不详,只是说他犯了案子,朱元璋下令处死。至于犯了何罪,以何罪名治罪,都没有记载。
就这样,这个曾活跃于明朝政治舞台,深受朱元璋信任的杨宪,迅速陨落。
官方史书对这一段历史讳而不言,民间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弹劾杨宪唆使御史刘炳陷害汪广洋,再杀刘炳灭口,朱元璋遂下令将杨宪处死;另一种说法是刘伯温担心杨宪迟早会牵连到自己,就向朱元璋告发了他的罪行。
其实,杨宪到底犯了什么罪并不重要,就好像李善长、蓝玉、胡惟庸等人都没有谋逆,却都以谋反之罪被灭门,汪广洋更是因为不做事而被处死。所以,罪名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的态度。
朱元璋一开始对杨宪是寄予厚望的,只可惜杨宪太过冒进,一下子得罪了胡惟庸和李善长两人,这个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打算对李善长动手。所以不管杨宪有没有犯罪,都只能去死。
伊丽莎白一世给明朝帝王写了一封信是怎么回事?结果信没有送到人却死了
有人说英国能有今天,完全是女人的功劳,英国人听后也不生气,而是大力赞扬,事实上英国的发展真的是靠女人发展起来的吗?答案是正确的。 英国最巅峰之时,被后世人称之为“黄金时代”其执政者则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2009年英国BBC电视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项投票:谁是英国最伟大的人?伊丽莎白一世当之无愧名列第一名。 理由则是1588年,海上帝国、的袭击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带领英国皇家海军将领们力挽狂澜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一举奠定了英国成为近代史上最强大帝国基础。 西班牙舰队之所以入侵英国,主要原因则是西班牙扶持的代理人,苏格兰女王玛丽被伊丽莎白一世处决,为报复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西班牙国王二世发誓要入侵英国,并让一名天主教徒取代伊丽莎白一世。 不久之后,西班牙组建史上规模最庞大的舰队,150余艘战列舰、3000余门火炮,及数万士兵浩浩荡荡出征誓杀英国女王(相比舰队,这支舰队就像过家家...) 西班牙国王认为,懦弱的英国人,不料被英国人想出来的纵火爆破船让西班牙舰队损失惨重,从此之后,被英国人力压一头,一蹶不振。(英国人这个技术,有点像火烧曹营加强版。) 伊丽莎白一世除了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外,还成功的维持了英格兰的统一,并让英格兰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至今在体系里,英国能保持金融中心的地位,伊丽莎白一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伊丽莎白一世被英国人称之为,她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没有之一。强势如伊丽莎白一世这样的女王,在给明朝写信之时,也得客客气气,甚至一度用上了敬语。 160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书房写了一封亲笔信,交由使者约翰·纽伯莱带给明朝万历皇帝,信中表达了英国愿同大明帝国开展贸易往来的愿望。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约翰在前往明朝的途中遭遇不幸,虽然信件没有丢失,但最终因约翰逝世,英国舰队打道回府,这封信再一次回到英国人手中,而此时伊丽莎白一世已经逝世。 由于写信人已死,因此英国决定将这封未送达到万历帝手中的信保存起来,目前游客可前往博物馆观看原件。有网友曾说,伊丽莎白一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想与明皇帝结成亲家,不过似乎都有恋母情节,也不知真假。 随机文章宋朝的所有皇帝有哪些?超炫街头疾走运动跑酷,中国小伙获冠军奖金仅4500美元神农架不明飞行物成拍摄背景,专家分析是软件效果所致小行星飞掠地球虚惊一场,最近3.15亿公里存在潜在威胁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特点,性价比高种类多(单价150万美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为什么电视剧里明朝读书人都爱习武?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从武侠小说到武侠电影、电视剧,我们总会看到许多将背景时代设定在,在江湖上大显身手的主角们,与明朝的社会风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朝,并不是只有政治气氛肃杀的、,在与平民阶层中所展现的,又是不同的风景。 明朝直到灭亡,都一直有着蒙古人、满洲人、日本人和流寇这四大外患隐忧,可说整个明朝一直都在与这些外患打仗,也导致整个社会军事气氛相当浓重。明朝也极为重视边区(云贵地区)开发,而开发就会与当地的居民起冲突,有冲突就有战争。 明朝因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让城市发展越发兴盛、商业发达,从明代小说《》中的描绘,可以看出在大运河的发展下,明代士人很重视城市生活,广交居住在城市的友人、乐于花钱挥霍。这样繁荣的江南城市,也是明政府积极处理倭寇问题的原因。和蒙古人不同,倭寇直接搭船南下,明朝最为繁华柔弱的地区。倭寇们擅于近身战、游击战,长长的倭刀(中国古代对日本刀或仿制日本刀的称呼)一出鞘,便是死伤无数,让居住在江南地区的士人从日常生活中,切身体会到官府需加强边防与个人需要习武防身的危机感。因为倭乱的关系,也刺激各个地方人士聘请习武之人,召集乡里平民一起学武自保。地方上的动乱,也加深了明朝尚武风气,从官员到下层百姓,无一不习武,无一不以有一身武艺自豪。 从隋唐时期建立的制度,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特别是形成八股文“代圣立言”的传统,已经变成禁锢考生思想的牢笼。而且庞大的科举压力,让这些读书人希望能跳脱科举的框架,想寻求不一样、充满刺激的人生,这就是明代士人的任侠心态。这些不甘于现实,又因考场落魄不得志的读书人因此纷纷走上习武的道路,成为除了科举考试外另一个出口、更是他们的生命追求。 由于内忧外患战事不断,明代士人一方面希望透过军事表现、战场功绩走上顺遂仕途,另一方面也期望透过习武获得的能力为国家安危尽一份心。翻开,许多带兵打仗的将领都是科举文人出身,从战术兵法规划到决策指挥都是文人。不仅如此,他们也相当推崇文武双修、知行合一的实践家与学问家。 像是明代儒学思想家王阳明,不仅有后世人所研究的“阳明学”,在军事上也有许多建树,平定江西乱事、擒获起兵叛乱的宁王,成为明代士人的武功典范与偶像。王阳明的墓志铭透露了他一生中各个阶段时期的喜好志向:“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王阳明15岁时,跟随父亲至北京,并偷偷出长城观察蒙古人:“宪宗成化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岁,寓京师。先生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王阳明在28岁中进士顺利踏上仕途,但后来因宦官专权揽政,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但之后平定江西、擒拿宁王等一连串功绩,让王阳明之后的官途相当顺遂,放眼整个明朝是个突出的例子,但绝不是特例。 除王阳明之外,明朝还有个想当大将军不想当皇帝的皇帝─。,虽然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换个角度看不也是追求武学、向往武侠的表现吗? 到明代后期,士人尚武风气已经到了“不知兵为耻",甚至还会鄙视那些凭借一身武功,攀权附贵之人,将武功的标准提升到一个道德观感,对那些会几个拳脚功夫,就索要或是坐拥大官之位的人相当不屑。这些在茅元仪(明代大儒茅坤之孙)《暇老斋杂记》记载:当东奴(满洲)初起,朝廷求才之法虽不如十科取士之广,而士大夫亦以不知兵为耻……或力能挽强,技能舞剑,无不挟所长,以游于贵人之门……骤猎美官而去……有拳勇之匹夫,而坐索大将。"社会风气使然,造成用高标准看待习武求官之事。 由此可见,许多武侠小说作者选择明朝并非没有原因或道理,这样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充满习武为侠的风气,从士人留下的书信记录都告诉后世,明朝就是这样一个商品城市经济繁荣却又让人不安,才造就侠气纵横的社会。 随机文章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墨西哥最毒的山王蛇,一口毒液令人类30分钟死亡(长相美丽异常歹毒)玄武岩超音速巡航导弹,苏联最强反舰导弹(号称美国航母杀手)宇宙中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黑洞最早是谁提出的(爱因斯坦)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吗,爱因斯坦的理论E=mc^可证明宇宙无限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