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个故事一度还被现代人改编成了儿歌。故事里的有两个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司马光,一个是被救的孩童。
没错,司马光就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不过比起他所写的这本史书而言,可能很多人更为熟悉的是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个美丽的故事,那就是砸缸救人。
都知道司马光砸缸,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被他救下的孩童后来怎样,为什么老师只提司马光而不提那个孩童呢?
据记载,司马光出生于1019年,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其父亲司马池在光山当县令。在这个官宦之家,司马光从小耳濡目染,在父亲的督促下,7岁的司马光不但能背诵《左氏春秋》全文,而且还能领悟其要义,堪称“神童”。
还是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件事让司马光迅速成了家喻户晓的流量人物。《宋史·卷336列传第九十五》记载:
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登之,偶堕瓮水中。群儿皆弃去,公则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迸,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
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童在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个大缸,有个孩子爬了上去,结果一个不小心,失足掉进了水缸里。孩子们看到伙伴掉进水里,都吓得跑开了,只有司马光拿起一块大石头向水缸砸去,结果这个孩童得救了。
一个七岁的孩子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在极短的时间里想起解决办法,这有时候连大人都未必能做到,大家都对司马光的智慧大加赞赏。后来,这件事被京城洛阳的很多画师画成了画四处宣传。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则故事是虚构的。著名的文物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就质疑“司马光砸缸”故事的真实性,因宋代没有烧制大水缸的技术,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就存疑了。
但宋史很严谨,且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里的记载:“司马温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堕大水瓮中,已没。群儿惊走不能救,公取石破其瓮,儿得出。”可见司马光即便砸的不是缸,而是“击瓮”,也能看出这则故事是真实存在的。
只不过,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尤其是水缸里的孩童,为什么自明清以来的国文老师都不曾提起呢?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分歧
先说说故事主人公之一的司马光。
司马光自幼聪明,自20岁考中进士后,一路青云直上。不过后来因为双亲接连病亡,司马光索性辞官回乡。几年后,因为父亲友人庞籍的举荐,司马光奉旨来到京城为官。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此期间,司马光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典籍,也对国家的发展思考了很多。
因庞籍是皇帝面前的红人,司马光投在庞籍门下时,也成了他的谋臣。而皇帝的很多治国方略皆出自庞籍之手。不过,“人无千日好”,由于宋朝重文轻武,在跟西夏军对战的过程中一败涂地,皇帝一怒之下,庞籍获罪。而司马光也被牵连而归隐,好在后来没有再被追责。
神宗继位之后,锐意革新,作为变法的先锋,王安石受到皇帝的重用。本来王安石跟司马光是一对好朋友,不过因两人政见不合而产生庙堂之争。
王安石主张开拓财路,图强革新,不过司马光觉得应该稳扎稳打,全国上下缩减开支,百姓需要休养生息。
毕竟自己曾经有罪加身,而在面对皇帝支持的王安石,司马光显得底气不足,他在看了朝廷的风向标之后,果断提出到地方上任职,打算远离庙堂。避开朝廷风雨,他也可以安心写他的《资治通鉴》。
完成这部史诗巨著时,司马光65岁。因为著书有功,神宗皇帝对其大肆褒奖。神宗死后,王安石变法戛然而止,司马光重新回归权力核心。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生的起起伏伏,潮起潮落,再回到朝廷之后的司马光风光无限,为了歌颂他的品格,他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又被重提,甚至很多人也将故事里的另外一个主人公——落水的孩童,也给搜索了出来。
你不知道的上官尚光
史书上关于司马光砸缸获救的孩童究竟是谁,提之甚少,而且没有特别清晰的说法。不过,在河南的一个县城中,却找到了这个人的蛛丝马迹。
这个孩子复姓上官,因为被司马光救了以后,为表感恩,改名为上官尚光。根县志记载,上官尚光被救以后,发奋读书参加科举,最终金榜高中,最后官至宰相。不过这个说法莫衷一是,没有相关的史料依据。
很明显,如果官至宰相,因为司马光和那个孩童两人年龄应该差不了太多,换句话说,上官尚光当宰相,司马光不可能不认识,而且后来的史官为了巴结司马光,一定会将这件事大写特写。然而让人意外的时,野史一大把,正史无处寻。

但是,虽然没有相关记录,并不影响民间对司马光救人品格的赞颂。人们为司马光的勇敢、冷静和处事果断而叫好。
而上官尚光的后人为了纪念司马光的救命之恩,还在城西龙堤南坡建了一个“感恩亭”。多年以来,龙堤南坡也被世人称为“上官岗”或“尚光岗”。来到此处的人,尤其是很多孩子们,都以学习司马光为榜样。
上官尚光这个孩子究竟是谁,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那么老师为何不提呢?学问应该严谨,历史更应该严谨,在没有弄清“上官尚光”究竟是谁,而他到底是不是跌落缸里的孩子,甚至上官尚光究竟有没有这个人,在处处存疑的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当然不会臆造历史。
缺憾也是一种美,正如“司马光砸缸”,我们的确不知道这件事的真实性,但却不影响这个故事背后透露的美好品格。司马光勇敢行为,一直在激励着很多孩子,并一直会影响下去,发光发热。
司马光对三家分晋有着怎么样的看法?他有着怎么样的见解
在《》的开篇,司马光就记述了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的事,因为这一事件是中国从春秋时期走向战国时期的开端,因此,司马光对此展开了长篇评论。“才胜德谓之小人”,就是此中,对晋国的智伯为何灭亡的评论中的一句话。司马光的这段对才德如何区分的评论虽然不长,但对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却有很重要的判断和警示意义。现将该文录下,以资研读。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这段评论,源于晋国大夫智宣子准备立智瑶(即智伯)为智氏家族的继承人,而智果不同意,认为智瑶才胜于德,会给智氏家族带来灭族之灾。智宣子不听,智果只好给自己全家改了姓,结果,智氏家族在智伯的带领下果然亡族,只有改了姓的智果全家独存。 这段评论的意思是:智伯的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能超过了他的品德。本来,才能和德行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而世俗之人却不能辩别这一点,把才能和德行统统称之为贤能。这就是因此用错人的原因。耳聪目明刚毅果敢叫做才能,品行正直中庸平和叫做德行。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和资本;德行,是才能的前题和统帅。云梦出产的竹子,能制造天下最强劲好箭,然而,竹杆不经过揉曲矫直,不安箭翎,不治括端,那么,竹箭就不能射穿坚硬的东西。棠溪出产的金属,能制造天下最锋利的宝剑,然而,金属不熔铸于范模内,不经锻打,不经柔石磨砺,就不能成为利剑去击刺强韧的东西。所以,才能德行全备的人称之为“圣人”,才能德行全无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行胜于才能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能胜于德行的人称之为“小人”。 大凡选取人才的原则是,假如没有圣人或者君子这样的人才可供选取,与其选得小人,不如选得愚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子会挟持才能而行善,小人则会挟持才能而作恶。挟持才能做善事的,善事没有做不到的;挟持才能做恶事的,恶事也没有做不到的。愚人虽然想做不好的事,然而他的智力不足以周全他去成恶,他的能力不足以胜任他去逞凶,譬如小狗搏咬人,人很容易制服它;而小人的智力足以实现他的奸邪,勇力足以发泄他的暴虐,这是般的凶狂,他们的危害不是更严重吗?但凡有德行的人,常常受到人们的敬重;而有才能的人,往往得到人们的喜爱。被喜爱的容易得到亲近,被敬重的却容易被疏远,这也是考察人才者为什么很多时候会被才能蒙蔽而遗忘德行的原因。从古至今,邦国的乱臣,家族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德行不足,以致于倾覆灭亡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岂止只有智伯一人呢!所以,治理邦国、管理家族的人,如果能够审视才能与德行的区别,知道把哪个摆在前,哪个摆在后,那么,还会怕发生用错人的事情吗? 以上的评论可以看成是司马光的德才观,这种德才观是很值得后来者借鉴的。重才而不重德,也正是如今用人的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倘若用人者都能借鉴司马光的德才观,以史为鉴,把德行放在第一位,或许我们的社会就会比当下和谐许多了。 随机文章世界徒手攀登失手频发,男子从20米高悬崖掉下摔成粉碎世界上十大最神秘的木乃伊,外星人木乃伊毁掉你的三观旧日支配者中最强大的生物,奈亚拉托提普恐隐藏实力像蛇的无腿蜥蜴玻璃蛇,能把身体分为数段仅剩头部逃生(天魔解体)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多拉巨炮,仅炮弹就重达7吨(体积比人还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宋朝三元及第的冯京有哪些奇闻异事?他是怎么样一个人
“解元”、“会元”、“状元”,“”,或曰“三元及第”,这是千古多少莘莘学人穷毕生之夙愿。自以来,历朝历代“连中三元”的大概有十三人,一说是十四人,似乎尚无确切定论。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有:“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文中所及,冯京即江夏郡人;商辂则系明代状元。 冯京者,字当世。这位曾给讲过“羽衣仙女”故事的大才子,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从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过关斩将,独占鳌头,连中三元,确实是气冲牛斗。 冯京高中状元后,曾出任、知州、知府,历事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官至保宁军节度使、太子少师、(副相)。 冯京前,曾发生过不少奇闻趣事。 传说冯京之父曾经商,壮年无子。其妻授以白金数笏,嘱其买妾。冯父在京师买得一妾,当了解到该妾之父本朝廷命官,因纲运欠折,鬻女以为赔偿之计时,十分同情,不忍侵犯,遣还其父,并不索钱。回家后,将此事告诉其妻,妻说:“君用心如此,何患无子?” 不久,妻果然有孕。临产前,邻居们皆梦见鼓吹喧阗迎状元,冯京乃出生,后果中状元。 冯京未显贵时,久居武昌,纵酒不羁。一夕,醉卧郊外溪边。有一渔夫打鱼归来,困眠舟中。朦胧中,似听见有人呵叱道:“冯侍中在此,安得不避!”渔夫惊起,借着月光在岸边寻觅,看见一人和衣熟睡草丛中,一问,果然。渔夫立即作揖拜见曰:“他日贵显,幸勿忘。”并把梦中情形告诉了冯京,又恭恭敬敬地请冯京到船上安歇,以避风露。天明后,渔夫用船将冯京送到武昌城中。后来,冯京显贵,派人寻访那艘渔船,不复得见。 冯京早年贪玩,有时深夜不归。一次,被巡夜的街卒拘留,当时,武昌郡守王素极力为其开脱,将其释回。后来,冯京奉使关中,王素正在渭地帅兵,两人见面,酒燕甚欢。冯京作诗赠王素,中有句云:“吞炭难忘当日事,积薪深愧后来思。”意思是说,即使改变了容貌声音(暗指地位身份的改变),我也忘不了当年被街卒拘留之事;即使后来居上(暗指自己此时的地位超过了王素),我也为难以报答你的大恩而惭愧。 后人评论这件事说,一些人年轻时,血气方刚,不拘小节,容或有之。待到贵显之后,按常人言之,提起从前的过错尚不愿听,哪会主动向故人谈及,并写进诗文中去呢?冯京如此不以为讳,“可谓贤矣”。 冯京庆历年间,在武昌应乡试,阅卷官庸谬寡鉴,开始要将冯京黜落,后又要放在最末一名。幸亏监试的礼部官员拆封定卷时,为其鸣不平,极力推荐冯京为第一名,后果然在殿试时一举夺魁。 冯京进京赶考过江时,江面上曾,船几乎被沉没。第二年春天,中状元后,再过大江,却是风微浪稳,舟楫安然。冯京乃题诗江亭云:“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意思是说,江神也那么势利眼,见我高中了,态度也变谦恭了。这两句诗是借取唐人及第后过扬子江诗句,施肩吾原诗曰:“忆昔将贡年,抱愁此江边。鱼龙斗闪烁,黑浪高于天。今日步春早,复来经此道。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 这首诗哪里是嘲讽江神,实是势利小人的真实写照。 随机文章“海禁令 和“迁海令隋文帝杨坚都有哪些政治举措上海不明飞行物使飞机改航向,悬停半空8分钟后狂追飞机风靡整个大学的床帘现象,大学生陷入人际交流的困扰(自我隔离)万里长城起点和终点在哪,丹东虎山长城是起点/终点是嘉峪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