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儿子除了某一位是以皇太子身份等着继承皇位外,其余的儿子都应该是王爵,或亲王,或郡王(部分少数民族政权或称呼不同)。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除秦朝外),无论王朝如何更迭,都基本上是如此,区别只是,各个朝代对待宗室王爷们的规矩不同,这些王爷们有权或没权。
这是一个王朝的惯例,是皇帝的儿子天然具有的身份,是典型的子以父贵。
有没有特殊情况?比如,皇帝的儿子不是依靠皇帝血脉,也需要靠真本事打拼,才能成为王?
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最典型的是清朝初期,清朝前二代皇帝的儿子,都需要用战场上突出的表现,才能给自己挣回王爵。
这前二代主要是指清朝创业期间的二位皇帝,即清太祖(清朝建立后追赠)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朝开国皇帝)。
在清朝建立初期(包括后金时期),在宗室爵位的赐予上,是绝对的以武功为尊,没有战功,别说王爷了,就是想混个贝勒、贝子什么的,都是难于登天。
清朝以王爵为宗室最高爵位始于皇太极正式改后金为清朝时,当时,以皇帝之子论,够资格封王的有不少。

至皇太极称帝时,有十二个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已死掉三个)和三个儿子(还有八个儿子是称帝后陆续出生)都应该在封王之列。
但他一共只在努尔哈赤和自己的儿子中封了四个亲王,一个郡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
另外有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一脉的代表济尔哈朗为郑亲王,以及代善长子岳托(皇太极的铁杆支持者,军功显著)为成亲王。
宗室之外,还有蒙古诸部的王爷及三个汉姓的异姓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些非宗室王爵,是拉拢性质的,就不阐述了。
至于皇太极其余的兄弟和儿子们,只有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混到个贝勒的头衔,还有个侄子杜度(褚英之子)是贝勒。
这么多都资格封王的宗室,却只出了几个王爵,这不是皇太极吝啬,而是清朝是以武立国,血脉论在当时行不通。
这也是清朝建国初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宗室也需要用战功换取爵位,其余的八旗子弟哪能不奋勇向前?
如努尔哈赤第四子汤古代,死的时候,爵位不过是个三等镇国将军,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死时才是个三等辅国将军,死后的追赠不过是个辅国公。
他们的爵位如此低的原因,自然是战功不够,哪怕是太祖之子,也只能低爵伺候。
反观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兄弟三人,皇太极即使忌惮他们,也能混到王爵,因为他们在战场上能打,能立军功,能凭借军功保住某一旗的旗主之位。
至少在清初,清朝基本是坚持以军功换爵位的形式,这是八旗子弟的精神和奋斗基础,以此保证了八旗的战斗力。
皇太极死后,他剩余的八个儿子(共十一个儿子,夭折三个)里面。除第九子福临当了皇帝,长子豪格很早封王外,也只有第五子硕塞和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被封了亲王爵。
硕塞是凭借的战功封王,博穆博果尔却是凭借母亲的身份封王,是唯一的例外。
博穆博果尔的生母娜木钟曾是蒙古最后的大汗林丹汗的正妃,还给林丹汗生下一个遗腹子阿布奈(康熙年间因叛乱被杀)。
阿布奈是林丹汗的后裔,黄金家族的直系血脉,在当时是清朝拉拢蒙古诸部的重要政治工具,顺治时期成为察哈尔亲王。

有曾是蒙古大汗正妃的生母,有蒙古黄金家族直系后裔的同母兄长,博穆博果尔因此得到了一个亲王爵。
而皇太极的其余四个儿子,贵为清朝开国皇帝之子,因为没有战功,也只能获得辅国公、镇国公这样的底等爵位。
清朝初期,皇子以军功换爵的基本规则,到顺治时期,就逐渐被打破了,这或许是因为清朝慢慢坐稳了江山,在规则上向中原王朝靠拢。
从顺治的儿子开始,大部分皇子已经可以坐等封王爵了,不再需要军功,顺治长大成人的儿子,除康熙继承皇位外,其余的,全部都受封了亲王爵。
此后的清朝皇帝之子,也大多如此,出生后保底或许就是个贝子,然后慢慢等着升上去,无非是参与了国政的升得快,没参与或少参与的升得慢。
清朝八旗的战斗力,从顺治朝后期开始,已经慢慢衰落。
康熙平三藩之时,起到主要作用的,基本上就已经是汉军绿营了,不知道,八旗战斗力的衰落是否跟改变了皇子获取爵位的方式有关?
皇子不怎么像创业时期的前辈,如代善、皇太极、阿敏、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那样上战场了,开始享受胜利果实,八旗子弟们,也同样如此。
没有皇子以身作则,八旗子弟的战斗力,肉眼可见地下降,到清末时,他们就拿不起刀了。
黄马褂在清朝代表着什么?为什么最后会烂大街
黄马褂是时期一种尊贵的服饰,是当时皇权的特殊象征,除了规定可以穿黄马褂的人之外,其他人是不可以穿的。在一些影视剧中,黄马褂常常被赋予特殊的含义,比如在《九品芝麻官》中,李公公给他的干穿上了黄马褂,那么就算是也不能打他。 而在历史上,黄马褂也是真实存在过的,不过历史上的黄马褂并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厉害,黄马褂既不能当免死金牌,也不会有见黄马褂如见的效果。清朝的黄马褂只是众多荣誉中的一种,清朝最有含金量的荣誉是,其次就是巴图鲁,铁帽子王世袭而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巴图鲁则是可以作为免死金牌使用,比如就因为是巴图鲁,所以被免除了死罪。 黄马褂在清朝的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皇帝身边的人穿着来给皇帝造声势,另外就是是拉拢人心的一种荣誉性服饰。黄马褂并不是只有朝廷重臣才可以穿,看过影视剧的都知道,皇帝身边的侍卫大臣都是穿着黄马褂,皇帝打猎的时候身边的侍卫大臣也都是穿着黄马褂,当然黄马褂本身也有区别,这些人能够有资格穿黄马褂只是因为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需要穿上黄马褂来给皇帝造声势,含金量比起来被赐予黄马褂的大臣要低的多。 而在皇帝狩猎的时候,如果射中的野兽比较多,也会被赐予赔猎的资格能够穿上黄马褂,不过狩猎结束后黄马褂就不能穿了,只能作为纪念品收藏。 侍卫的黄马褂类似于现在的工作服,不过这种工作服只能在上班的时候穿,如果离职不干了那么就不能穿了。 除了这种造声势的黄马褂,还有一种赏赐给朝廷重臣和有功人士的黄马褂,也就是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黄马褂,这种黄马褂的授予是有一定的荣誉性的,所以地位也比较高。 不过黄马褂的地位高并不是因为黄马褂能给穿戴者带来多高的地位加分,而是因为穿戴者本身就是朝廷重臣,黄马褂也只是罢了。在《大内群英》中,失去了权利的,虽然穿着黄马褂,但是依然还是受到下级官吏的欺压,从这件事也能看出,黄马褂本身不具备价值,一旦皇帝的宠信消失,黄马褂也只是一件衣服罢了。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大部分湘军和淮军的主要将领都被赏赐了黄马褂,这种荣誉也因为使用过多而不再像之前那么尊贵。 在清朝末年出访的时候就喜欢穿着黄马褂,国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甚至误认为李鸿章是清朝最高统治者,当时的一些国外媒体甚至称李鸿章是清朝总统,这个说法也让李鸿章再也不敢炫耀自己的黄马褂了。 这时候的黄马褂也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尊贵了,大臣们只要稍微让高兴一下就可能被赏赐黄马褂,甚至连给太后开火车的司机都因为几句话讨得了的欢心,然后被赐予了黄马褂。 综上所诉,黄马褂只是一个荣誉象征,在皇权至上的清朝,皇帝的宠信才是真正的"黄马褂"。 随机文章花木兰中的性别与身份薛定谔把妹法方程详解,成功率超55%的科学追女生法死亡体验馆有什么感觉,体验死去活来的感觉(并非真正死亡)外星人真的来过地球吗,地球被外星人暗中保护/地球被外星人监控克莱因瓶为什么装不满,克莱因瓶只能存在于二维的平面画中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朝时的直隶总督的官职有多大?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众所周知,有八大总督——、两江总督、两湖/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其中,直隶总督地位最高,为“疆臣之首”。 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管辖今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小部、山东小部等地域,拱卫京畿。直隶总督驻地为省府保定,至今,保定直隶总督署仍是中国唯一一所保存完整的省级衙署。 在《你知道总督和巡抚哪个官职更大吗?清朝究竟有几大总督?》一文中,我们讲了,总督和巡抚都是封疆大吏,但是总督的管辖范围比巡抚大。通常巡抚只管一个省(有点儿像今天的省长),是一个省的最高民政长官;而总督则管多个省,是地方最高级长官。 因此,我们不妨这样来比较,总督的权力比巡抚(一个省的最高民政长官)要大一点儿,差不多就相当于比现在的省长(省级行政区的行政机构首长)的权力大一些。省长一般是正部级,所以,总督如果放到今天,应该比正部级官员的地位还要高不少,因为总督管的不只是一个省,而是多个省,相当于是多个省的“共同省长”。 但是,总督不光管民政,他还管军事啊!所以,总督还相当于是现在的大军区司令员。 因此,总结来说,总督的职权放到今天来讲,应该是“共同省长+大军区司令员”。 然而,现在的官职里面找不到既是“共同省长”,又是“大军区司令员”的这么一个现成职位。所以,“总督”这个职位在今天其实是没有可以比照的职务的,只能判断总督放到今天,职位比正部级要高一些,差不多是副国级级别的官职。 不过,新中国成立初期六大行政区政府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比如,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可以与总督相提并论,二者差不多能划等号。 随机文章宋代王安石变法中”贡举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威力惊人,导弹可摧毁120座中型城市惊现2017年广州不明飞行物,小蛮腰和高速路上多地出现水母死了会变成水吗,水母死了还有毒吗(死后会溶解在水里/有毒)长江是怎么形成的,长江是自然形成的吗(亿万年前地壳运动形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