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近代史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计划泄露?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2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

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计划究竟是怎么泄露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共有十四个儿子,他们所受到的待遇和宠爱自然也各不相同。

其中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最受唐太宗的宠爱,待遇也最高。

而要说唐太宗所有儿子中最不得父亲宠爱的儿子当属第五子齐王李佑了。

  李佑的母亲为阴妃,他的外祖父阴世师是隋朝大将,唐太宗的五弟李智云就是被阴世师所杀。

李渊进攻长安的时候,阴世师还刨了李渊的祖坟。

可以说阴家和李唐有不共戴天之仇,唐太宗不喜欢李佑这个儿子也可以理解。

image.png

  可惜的是不争气的李佑从小也没什么能争取唐太宗关爱的表现,后来被封为齐王也是制度规定而已。

更要命的是因为不太受唐太宗喜爱,所以李佑一直有种莫名的危机感。

在长安的时候,李佑就听从自己舅舅阴弘智的建议暗中招募武装力量。

  等到了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就藩之后,自以为“天高皇帝远”的李佑更是肆无忌惮地结交各种社会不法人员,暗中储备粮食,打造兵器,准备谋反。

时任齐王府长史的权万纪劝阻李佑谋反,结果李佑带人将权万纪杀死并肢解其尸体。

  权万纪死后,李佑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起兵造反,唐太宗派兵部尚书李世勣率军平叛。

结果李世勣平叛大军还没有到达,李佑就被自己的部下抓了起来送往长安。

唐太宗以“谋反罪”将李佑贬为庶人,赐死于太极宫内。

  但没想到的是李佑这场无足轻重的叛乱却彻底坑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承乾。

image.png

  原来李承乾和李佑这两位对朝局不满的皇子早就暗中联络,准备在非常之时相互照应。

参与两个皇子谋反计划的成员也是经常往来,有些人甚至同时是两个谋反集团的成员,李承乾集团中一个叫纥干承基的人就是如此。

  李佑叛乱平定之后,纥干承基被朝廷抓获,准备按律处死。

结果纥干承基为了保命,主动上书揭发太子李承乾,最终导致李承乾谋反计划的泄露。

而纥干承基倒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直到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病死于广州。

司马尚简介: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被宠臣郭开造谣谋反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司马尚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尚,将领,生卒年不详。

公元前229年(七年),秦大举攻赵,率领上党郡兵卒直下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

赵派、司马尚率领大军抵御。

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谋反。

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

李牧不受命,赵王使人捕得,并杀了李牧,废司马尚。

人物生平 司马尚,赵国将领,生卒年不详,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大举攻赵,王翦率领上党郡兵卒直下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

赵派李牧、司马尚率领大军抵御。

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谋反。

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

李牧不受命,赵王使人捕得,并杀了李牧,废司马尚。

李牧死后的第二年,王翦大破赵军,俘虏赵王迁。

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代王。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赵代,赵国最终灭亡。

相关记载 原文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匆,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译文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

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

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

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

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

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为什么结局很悲惨?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优秀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十分勤勉,且虚心纳谏,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人将他的统治誉为 。

不过,李世民是一位好帝王,却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好父亲。

在教育子女方面,他并没有能够培养出一个真正能够接他班的优秀继承人,还导致了诸子夺嗣、纷争不断。

其实,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曾经很有希望成为大唐盛世的延续者,但无奈造化弄人,他最终从万众期待的皇太子变成了发配边疆的庶人。

那么,原本被唐太宗用心栽培,多次代替父亲处理国政,并得到朝野内外一致好评的李承乾为何逐渐成为结党营私、阴谋篡逆的,并被世人纷纷叹道 荒唐 呢,他到底荒唐成什么样呢?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孩子的降生,据《》记载: 生于承乾殿,因以名焉。

这个看似随意的名字实际上却大有深意。

从字面意思看, 承 便是继承、支撑,而 乾 则是乾坤的意思,承乾一名象征着继承和发展社稷,其意义相当深远,也寄托着李世民对自己嫡长子的美好祝愿。

李承乾数岁之时,李世民便为他操碎了心,不但请来当世大儒当他的老师,还想方设法将他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君子。

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在不久后成功登上帝位,成为了大唐王朝的新统治者,与此同时,八岁的李承乾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史书夸赞道: 性聪敏,太宗甚爱之。

唐太宗对李承乾的关爱是十分显而易见的,不管是为他提供许多锻炼自己执政能力的机会,还是在他生病时四处祈福,虔诚的祈祷他的痊愈,都说明了在李世民的心目中,李承乾就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是大唐的未来。

随着李承乾的长大,李世民更多地将权力交给他,观察他对国家大事的治理能力,而李承乾也不让父亲失望,很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不过,或许是腿疾的日益加重让他心烦意乱,或许是母亲的去世让他悲痛消沉,亦或者是青春时代所谓 逆反心理 作祟。

李承乾渐渐懈怠了对自己的锻炼,也逐渐对李世民派来督促和矫正自己行为的老臣们感到厌恶。

唐太宗因犯颜直谏而得以改正了许多自己的错误,于是他便原封不动地将之照搬到了李承乾的身上,他令辅佐太子的大臣积极进谏,又让魏征当了。

不过,李承乾却并不喜欢举手投足都被批判,也厌恶大臣们的喋喋不休。

于是便将所有谏言当作,甚至是故意与之对着干,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二十出头的李承乾开始追求起了享受,他营建宫室、沉迷玩耍、喜好奢华,还常常宠幸一些歌女乐人,唐太宗见状,生气地将他所爱的乐人处死来警告他,但他却怙恶不悛。

心爱之人被父皇杀害后,李承乾一面心中暗恨,一面怄气称病,拒绝上朝拜见。

即使如此,李世民还是当李承乾不过是孩童心性,迟早会幡然悔悟。

然而,李承乾这次却没有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李世民原本是坚定以李承乾为继承人的,但另一位皇子也深受太宗的喜爱,于是李承乾感受到危机感,便暗中刺杀李泰。

在计划失败后,李承乾做贼心虚,于是想着先下手为强,学习他父亲当年在玄武门发动兵变的故事,勾结了自己的叔叔李元昌、名将等势力,想要逼宫上位,但计划不慎败露,李承乾被李世民幽禁,审判后又流放到黔州,并最终客死他乡。

李承乾原本有着大好前程,即使他让李世民失望,其太子地位还是没有被真正撼动,但他耐不住性子,先是谋害亲弟,又想着逼父夺位,实在是失去了身为人臣和儿子的资格,最终被发配充军也是合情合理的下场。

李承乾的小荒唐,如贪图享乐、宠爱乐人,甚至无视李世民的一片苦心、公然表达对他的不满,都还不至于让他走向自己的最坏结局。

但他对自己的亲兄弟、亲生父亲下手,这就触及了李世民的底线。

李世民当年是与兄弟争夺才得以继位,他十分不想子孙重蹈覆辙。

李承乾任性妄为,或许饱含惋惜的一声荒唐,是对他生涯的最好诠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李承乾谋反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