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现代史

李治在位期间做了什么?为何武则天能在他死后夺权?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治,即唐高宗,他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也是历史上第四位封禅泰山的皇帝。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683年,十二月,李治在洛阳去世,终年56岁。李治去世后,太子李显顺利即位,史称唐中宗。

  然而李显即位之后,才过了不到两个月,便被武则天直接废黜。此后,武则天改立李旦为皇帝,同时独掌大权。数年之后,武则天又再次废帝,自己登基称帝。

  李治的去世,无疑是武则天掌权的开始。从李治去世那一刻起,唐朝就已经进入了武则天的时代。

image.png

  那么,作为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李治在位期间,到底做了什么,才会让武则天顺利掌权?李治去世之前,难道就没有意识到,武则天有可能会夺权吗?李治难道就没有留下过什么手段,来对武则天进行制衡吗?

  要想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其实还得从李治登基之初说起。

  公元649年,随着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顺利登基,唐朝由此进入了李治的时代。但是,李治登基之后,却发现自己这个所谓的皇帝,权力其实相当有限。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李世民生前给他留下的一众老臣,实在是太强了。这些老臣,很多人都有着开国之功。他们不但曾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扫平天下。后来更是随同李世民一起,缔造了贞观之治。除此之外,军方有一大堆贞观年间留下来的绝世猛将,李家宗室内部,也有一大堆掌握实权的王爷和公主……

  有这样一群人在手底下做事,李治当时的压力,自然可想而知。如何才能从这些人手里面收权,就成了李治即位之初,最头疼的问题。

  不过好在,面对这些勋贵老臣,李治也有两个优势。第一,他是正统太子即位,而且是嫡子,在名分上无懈可击。第二,李治比较年轻,就算是靠一个‘熬’字,也能熬死这些老臣。等到将来这些老臣死光了,这期间李治再培养足够的心腹,自然可以顺利掌权。

  出于这个态度,李治即位之后,一方面开始提拔那些出身寒门的官员,希望他们能够从这些老臣们手里分权。另一方面,李治也开始全力扶持外戚,希望外戚党强大之后,能够帮自己一起争权。与此同时,李治还尽力保证各方势力的平衡,稳固自身的皇位。唐朝对外战争也基本全部停止,坚决不给老臣党和军方建功立业的机会,以免他们将来尾大不掉。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李治的控制范围内。接下来,似乎只要慢慢熬时间,熬死大多数老臣之后,李治自然能够全面掌权。

image.png

  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两个意外,先后发生,彻底打乱了李治的布置。

  第一个意外,是李治的皇后王氏。

  李治的皇后王氏,是李治的原配夫人。早在李治还没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就嫁给了李治。但是,王氏的生育能力似乎有问题,一直没有子嗣。再加上李治上位之后,又开始逐渐纳妃,这更是给王皇后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稳固自身的皇后位置,王皇后最后选择了和老臣党联手。老臣党为了权力,也开始极力支持王皇后。

  但如此一来,李治辛辛苦苦缔造的外戚党,就和老臣党站在了一起。非但没能帮李治一起制衡老臣们,反倒是成了李治的阻碍。所以,在这之后,李治越发讨厌王皇后,这也为后来李治废后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意外,则是房遗爱谋反案。

  房遗爱谋反案,简单来说,就是房遗爱和妻子高阳公主,阴谋造反。高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女儿,也就是李治的姐姐,而房遗爱则是唐初名相房玄龄的次子。两人不但是顶级二代,同时还掌握了很大的权力。比如房遗爱,当时就掌握了皇族的大半财权。

image.png

  在李治登基三年之后,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爱的哥哥,也就是房玄龄的长子对自己无理。高阳公主的本意,是希望以此来抢到这位大伯哥的爵位,给自家老公。但此后,李治派长孙无忌进行调查后却意外发现,房遗爱和高阳公主夫妇,竟然阴谋造反。

  此后,长孙无忌借此大做文章,牵连了大量的李家宗室进来,或杀或贬。经过这场谋反案之后,李家宗室党遭到了残酷的打击,瞬间失势。自此之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党,便开始在朝堂上一家独大了。

  老臣党的一家独大,让李治开始警觉,意识到自己或许很难靠‘熬时间’掌权,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老臣党的地步。

  但是,如何解决老臣党,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老臣党毕竟都是勋贵功臣,贸然动手,非但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弄不好还会把李治自己给玩没了。所以当时的李治,也是十分苦恼此事。

  但恰在此时,武则天的出现,则是给李治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选择。

  武则天原本是李世民的才人,在李世民去世之后,按照当时的制度,出家为尼。但是后来,李治去寺庙给李世民上香的时候,却意外见到了武则天。在李世民病重期间,两人一直陪伴在李世民身边,所以就有了私情。此时再次见面,自然旧情复燃。

  当时的李治,或许也只是出于刺激的心理,并没有想太多。但随着李治接二连三前往感业寺,王皇后就发现了这件事。王皇后发现之后,非但没有在意,反倒意识到这是一个打击宫内宠妃的机会。后来,在王皇后的安排下,武则天还俗入宫,成了李治的妃子。

  武则天入宫之后,很快就取得了李治的宠爱。不过接下来,武则天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妃子,而是想做皇后。但武则天也知道,皇后的背后,有很多朝臣们支持,自己想做皇后并不容易。所以,武则天此时也开始积极结交朝臣。

  但是,随着武则天开始结交朝臣,武则天却发现,朝堂上那些实权大臣,比如长孙无忌等人,根本不愿意搭理她。这主要是因为,武则天并非出身关陇集团。她父亲武士彟,虽然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但却并非出身关陇士族。再加上当时的这些权臣们,基本上都支持王皇后,自然不会搭理武则天。

  所以最后,武则天只能将目光投向那些寒门官员。虽然这些寒门官员,权势有限,但好歹还愿意搭理她,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image.png

  随着武则天开始结交寒门官员,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实力,李治忽然发现,扶武则天上位是最好的选择!武则天父亲早已去世,和武家关系也一般,就算扶上去,将来也不会有外戚势力过大的威胁。而且,武则天代表的是寒门官员党派,扶持寒门官员,同样可以和老臣党争权。最关键的是,这些寒门官员,本质上不会像外戚党一样,完全支持武则天,他们本质上还是李治的人。

  显然,扶武则天上位,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选择。

  从这时开始,李治便有了废后的想法。但显然,老臣们不可能支持他废后。这样一来,能否废后,就成了李治能否掌握绝对话语权的关键。如果李治能废后,就意味着唐朝由他说了算。而如果李治不能废后,就意味着唐朝只能由老臣们说了算。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李治开始大力扶持武则天这边的寒门官员,让他们足以在朝堂上抗衡老臣党。与此同时,李治还开始积极获得军方的支持。一年多以后,随着许多寒门官员,已经身居高位,李治的命令已经可以顺利贯彻下去。再加上军方已经明确表态,不会干预李治的家事。于是,公元655年,李治正式下令废后,随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废王立武’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李治彻底掌握了大权,同时以武则天为首的寒门党,也开始彻底崛起,可以彻底抗衡老臣党。

  李治全面掌权之后,马上开始重启唐朝对外的战争。此后十多年时间里,唐朝基本上每年都会对外打仗。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后,李治打垮了西突厥,彻底控制住整个西域。同时,李治还彻底灭掉了高句丽,解决了东北方向的隐患,将整个辽东地区乃至朝鲜半岛,收入到唐朝版图之内。

  至此,唐朝版图达到了极致,李治的个人威望,也空前提升。

  与此同时,在唐朝内部,李治也在持续打压老臣党,打压关陇集团。在废王立武事件结束后,李治继续提拔寒门官员,持续从老臣党手里夺权。另外,两年之后,李治还将洛阳提升为东都,并且正式迁都洛阳。对于关陇集团来说,长安以及关中地区,是他们的老巢。而洛阳地区,则可以远离关陇集团的束缚。李治迁都之后,关陇集团的影响力,也进一步下降。

  迁都洛阳之后,李治进一步摆脱了关陇集团对他的束缚,同时也进一步掌握了权力。又过了两年之后,武则天暗中指使麾下官员,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此后,长孙无忌等老臣被彻底流放。经过这件事后,老臣党被彻底解决,再加上对外战争的节节胜利,李治的个人威望逐步提升。到了这个时候,李治已经可以做到独掌皇权。

image.png

  但是,在这之后不久,李治的身体开始越来越差,经常头晕目眩。严重的头疼病,让李治处理朝政,越发力不从心。

  这个时候,李治便不得不再次面临一个选择:让谁帮他处理朝政。

  正常来说,皇帝无法处理朝政的时候,自然是应该有大臣们代劳。但问题是,李治好不容易将老臣党打压下去,收回了权力,自然不愿将权力再下放给大臣们。至于宗室成员,那就更不靠谱了。不管是出于哪种考虑,李治都不可能放权给宗室。而李治的太子,当时也相对年幼,无法替李治处理政务。

  这样一来,武则天就成了替李治处理朝政的最佳人选。

  于是,从公元660年开始,也就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党,被驱逐流放一年多以后,李治正式下诏,让武则天帮忙处理朝政。从这一年开始,武则天也开始直接插手朝堂。

  武则天刚刚涉足朝堂的时候,大家其实都很清楚,武则天既是代表皇帝,同时也是代表寒门官员这一派。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以宰相上官仪等人为首的关陇贵族派。最开始的时候,双方还能友好相处,因为上官仪等人,不光是出身关陇集团,同时也是太子李弘那一派,而李弘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的矛盾也越来越大,渐渐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四年之后,公元664年,随着武则天在朝堂上权力越来越大,李治也开始逐渐对她不满。于是,上官仪等人趁机劝李治废后。李治当时也动了废后的念头,但是之后,李治考虑到武则天领衔的寒门党,对关陇集团有很大的制衡作用。再加上武则天得知消息后,急忙到李治面前哭诉,李治对武则天也确实有真感情。所以最后,李治还是没能废后。

  但如此一来,李治就把上官仪等大臣们,彻底坑了。当时李治想得很好,就是希望双方可以相互制衡,形成一个平衡。但这件事之后,不到一年,武则天就开始展开了报复,指使麾下的官员,诬告上官仪等人谋反。此后,武则天将此事做成了铁案,直接除掉了几位宰相。

  几位出身关陇集团的宰相,先后被清理掉,这对关陇集团固然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同时,也让武则天的地位,再一次提升。

  就在这场谋反案发生的同一年,武则天和李治一起,封禅泰山。封禅之时,武则天就在李治身旁。这次封禅,也坐实了武则天身为唐朝二号人物的地位。

image.png

  此时的李治,对于武则天可以说是又爱又恨。李治既需要武则天帮他制衡关陇集团,同时也讨厌武则天威胁了他的皇权。不过,此时的李治,对武则天其实还没有那么忌惮。毕竟,此时的武则天,所有的权位,都来自于这个皇后的身份。只要李治愿意,随时都可以废掉武则天。这也就意味着,局面还在李治的控制范围内。

  再加上武则天因为早年的原因,对武家的外戚一直不太友好,只愿意扶持寒门官员。而太子李弘,又是武则天的儿子。所以在李治看来,就算武则天掌权,将来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做一个掌权的太后。而且,等太子李弘年龄再大一些之后,自己完全可以将武则天的权力,逐步移交到太子手上。这样的话,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但是,几年之后,又一个意外的发生,再次打乱了李治的所有安排。

  公元675年,太子李弘因病去世,死时仅仅只有23岁。

  李弘的死,无疑彻底打乱了李治的布置,更是让李治悲痛万分。李弘死后,李治甚至破例追封自己的儿子为皇帝,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不过好在,李治的儿子数量不算少,光是和武则天所生的儿子,就还有三个。所以,李弘死后,李治很快又立了自己的嫡次子李贤为太子。

  在李治看来,虽然换了太子,但自己的计划,最多也就是推迟了几年而已,最后结果还是一样的。

  但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李治的这个判断,显然是错误的。

  随着李弘的离世,原本勉强对武则天还有点影响的太子党,彻底烟消云散。而且,随着武则天掌权时间越来越长,武则天开始体会到权力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武则天的野心进一步开始膨胀。再加上李治的身体情况进一步恶化,武则天在朝堂上的地位,也再进一步提升。

  最要命的是,在李弘之后,被李治封为太子的老二李贤,有点问题。

  在正史上,李贤是李治和武则天所生的二儿子。但是根据野史传闻,李贤的生母其实是武则天的姐姐,李贤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姐姐偷情所生。但因为武则天的姐姐,当时已经嫁人,偷情的名声实在不好听。所以李贤出生后,就被过继给了武则天。

image.png

  当然,这个说法,只存在于野史当中。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个说法可能是真的。

  李弘死后,在立李贤之前,李治曾经纠结过很长一段时间。李治其实也看出了,武则天过于势大,可能会威胁到太子的位置。所以这个时候,李治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办法,那就是直接禅位给武则天。

  禅位给武则天,或者说让武则天直接全权负责朝政,听上去有点扯。但从当时的政局来看,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李治虽然有病,但他还活着。就算让武则天处理朝政,武则天将来还是要传位给儿子,和他自己传位给儿子没有区别。再加上李治做太上皇的话,其实也可以影响朝局,反倒可以制衡武则天。

  但李治的这个念头,遭到了大臣们的坚决反对。最后,因为各方面的反对,李治只能放弃了这个念头,立李贤为太子。

  然而李治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选择,却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从这时开始,武则天意识到一个问题:就算自己是女人,也未尝没有机会当皇帝!

  所以,在这之后,武则天开始继续发力,争取更多的权力。在李贤当上太子后不久,武则天便召集了一大批寒门文官,帮她编撰了一堆书,同时让这些文官参议政务。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就被进一步分割了,被武则天所掌握。同时,武则天也开始将矛头对准李贤,限制李贤的权力。

  而作为太子的李贤,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意识到什么,只是认为是武则天对他教导得比较严格。毕竟,李贤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已经是武则天的儿子了。但是后来,随着李贤逐渐长大,某天忽然从宫女的议论中得知,自己可能是武则天姐姐的儿子。而自己的生母,武则天的姐姐,早已经死于武则天的黑手。

  再联想到武则天几年来对自己的打压,李贤开始坚定认为,这是武则天有意识地在压制自己。

  想明白这件事后,李贤开始主动争权,打算凝聚出一个太子党,稳固自己的权位。可李贤的这些手段,自然逃不过武则天的眼睛。几年之后,公元680年,武则天指使朝臣,诬告李贤谋反。而且后来,真的在东宫查出了几百具盔甲,李贤谋反的罪名因此被坐实。此后,李治不得不下旨,正式废黜了李贤。此后,李治改立老三李显做太子。

image.png

  这个时候的李治,身体情况已经相当恶劣,早已无法再处理朝政。再加上李贤被废,所有的权力,都落到了武则天手里。所以这个时候,李治开始急忙做补救措施,想要制衡武则天。

  为了制衡武则天,李治将多位权柄重臣,提拔进中枢担任宰相,掌握实权,希望他们能够和武则天抗衡。这其中,有之前坚决反对李治禅位的宰相郝处俊,有朝鲜半岛大败日本的名将刘仁轨,有直言敢谏的薛元超,有经略西域十多年、威震北方的名将裴行俭……总之,李治紧急提拔了一堆官员,希望他们能够辅佐太子,对抗武则天。

  但到了这个时候,李治昔日极力打压关陇集团的弊端,开始凸显了。

  因为李治极力打压关陇集团,导致关陇今天青黄不接。这几个猛人,虽然确实都很猛,但无一例外,年龄都已经极大。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几个人先后去世,有的甚至还死在了李治前面。就算比李治晚死两年,也都到了动弹不得的时候,根本无法立身朝堂和武则天抗衡。

  反观武则天,则开始将权力的触角,伸向大唐的每个角落。这种趋势,连李治都无法阻止。至于新上位的太子李显,本就是个性情懦弱,才能一般的人。再加上之前有李贤的先例,李显成了太子之后,根本不敢和武则天争权。

  如此,接下来的几年里,武则天的权势非但没能得到遏制,反倒是进一步膨胀了。

  公元683年,饱受头疼病困扰的李治,终于死在了洛阳。临死之前,李治既忌惮武则天权势过大,又怕没了武则天,关陇集团会死灰复燃。以李显的能力和性格,根本无法治理这个国家。所以,临死之前,李治只能让武则天继续帮忙处理朝政,同时让宰相裴炎等人才,参与辅政。

  然而,李治临死之前,却再次误判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武则天的野心,在李治看来,武则天撑死了也就是一个掌权的太后,绝不可能抢自己儿子的皇位。另一件事,则是当时武则天的影响力,已经远超他的想象。他遗命辅政的裴炎,其实也是武则天的人。非但如此,朝堂上的宰相团体,也都被武则天不知不觉换上了自己的人。就连京城内的守卫将军,也都被武则天换成了自己的人。

  公元683年,十二月,李治去世。李治死后,太子李显顺利即位,但仅仅55天后,武则天便发动了政变,废掉了李显,改立老四李旦为帝,全面掌握了大权。

image.png

  七年之后,公元690年,武则天再次废掉李旦,从自己的儿子手里抢过了皇位,成了一代女帝。

  回顾李治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李治其实是一个好皇帝。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版图达到了极致,国家繁荣,国内百姓压力相对较小,国内矛盾被进一步缓和。文化昌隆,法治建设也富有成效。作为历史上第四个封禅泰山的皇帝,李治完成了自己父亲李世民都没能达成的壮举。以他在位时的政绩来看,确实是合格的。

  但同时,武则天的掌权,却超出了他的控制。

  武则天的上位,很难说到底是好是坏。武则天在位期间,确实也做了很多好事,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武则天在位期间,屠戮李家皇室,收缩军力,后期滥用酷吏,这些确实都是武则天的失败之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武则天的失败,其实也是李治的失败。

  对于李治这位皇帝,后世实在是很难评价。

  但显然,他应该算是一个好人,也算是一个好皇帝,更是一个成功的皇帝。

同是借师助剿为什么唐朝较为成功,大汉奸吴三桂却成了降清?

是明清之际具有转折意义的人物,也是被认为明末的最大汉奸。然而,客观地讲,吴三桂延请清兵入关,其初衷是借师助剿,而不是降清做汉奸。吴三桂镇守辽东多年,深受朝廷的器重与厚恩,而与清兵长期厮杀,国恨家仇交织在一起,主动降清在情感上就说不过去。 而据吴三桂致多尔衮的书信,信中写道: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而满清占据北京之后,吴三桂还请求多尔衮:“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 再据吴三桂起兵反清时的檄文,檄文中指责满清:“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居燕都,窃我先朝神器”,而满清却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从种种的史料记载,说明吴三桂是在借师助剿之路上,而上了满清的贼船才被迫降清。 借师助剿,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不是冷僻词汇。从我国有较为详实历载的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借师”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哭秦庭”。春秋后期,引吴兵入郢破楚,出奔在外。而在此的存亡之际,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乞师相救。不允,于是,申包胥依秦庭墙而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使得秦哀公为其忠心所感动而答应出兵救楚,才使得楚国得以复国。 而在中世史上,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大唐危急存亡之秋,也曾借回纥之兵而平乱。那为何唐朝借师助剿较为成功,而吴三桂借师助剿却上了贼船呢?这主要有以下几点的不同。 首先,安史之乱时,虽然大唐丢了首都长安,流亡蜀地。但太子()在灵武称帝之后,而使大唐的领导中枢并没有被中断。而自帝自缢后,北方一片混乱。吴三桂借师助剿,却已没了朝廷为其依托。 再则,大唐借回纥之兵,并不占主导,易於控制。其时,、等各握有精兵,而大唐各地方上亦有兵力,回纥兵并不占主导。而吴三桂的兵力却只有四、五万,满蒙联军的兵力不少於二十万。显然,吴三桂不能制多尔衮,多尔衮也便“”了,强迫吴三桂降清。 第三,当时的形势也大不相同。安史叛军攻占关中之后,已是强弩之末,其战线太长,后方不稳。而并不能给大唐残余势力进一步的威胁,大唐借回纥之兵时,并非到了生死关头,而是为了收复失地。但吴三桂借清兵之时,面对大军的征讨,又背靠着满清,已是一支孤军,形势紧急,已无再思量、回旋的余地。 第四,回纥与大唐的关系长期友好,对大唐并无太大的野心。而满清与大明交战多年,敌意、仇恨已久,不可能放弃此良机而不。 随机文章阿拉里克一世简介地球灭亡后我们人类能够去火星么,马斯克火星移民好处多多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七大天使和四大天使长,米迦勒/加百列/拉斐尔/乌利尔保护人间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莫比乌斯环的诅咒(无限循环/没有尽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借师助剿,唐朝跟清朝有什么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内战中其中一方引入外藩势力最终逆转战争结果的情况,比如借回纥势力平定,收复长安洛阳;引契丹势力助战,击败;引清军入关,消灭;引入击败等。 在这些借师助剿的案例中,很多成为经典,很多却一地鸡毛,比如唐朝借师回纥对比吴三桂借师清军。 那么,为什么唐朝取得成功而吴三桂却遗臭万年了?静夜史认为有以下的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1、主借身份不同:唐朝是国家元首,而吴三桂是边将臣子 755年,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盛唐气象,整个北方陷入战火之中,因为承平日久,唐朝北方边境空虚,面对骁勇的集团,唐军无力抵挡,加上玄宗错误的决策,很快洛阳沦陷,紧接着是潼关、长安! 玄宗仓皇出逃四川,而太子北上灵武即位,这就是。此时,想要彻底消灭安史叛军,就要先收复两京,即长安和洛阳,这样也可以提振唐军的士气,所以唐朝向回纥借兵收复两京。 757年,唐肃宗李亨向回纥英武可汗借兵,因为唐朝和回纥的关系一直不错,和回纥可汗的关系为兄弟关系,这种国家元首之间的借兵更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交易。 而吴三桂不同,此时的已经灭亡,吴三桂及5万吴军成为的孤岛,虽然明朝灭亡了,但是吴三桂不具备成为天下共主,因此吴三桂始终是一个臣子的身份,在地位上就比、李自成等低一个层次。 在当时的情况下,吴三桂更应该是一个军阀,一个没有主人的军阀。在多尔衮眼中,吴三桂更像是一只,没有和自己谈交易的资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多尔衮尊重的,把他当枪使还差不多! 2、借师目的不同:唐朝为收复国土,而吴三桂为冲冠一怒 在唐朝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时想到了回纥,唐肃宗的目的就是收复两京和周边的国土,这让唐朝的形象无比高大。 本来唐朝也是可以不用借兵回纥的,但是在当时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唐军要和叛军进行漫长的持久战,毫无疑问,这造成的伤害更大。 当然,兵不能白借,帮不能白帮。为了回报回纥,唐朝答应收复长安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不过在收复长安后,唐军将劫掠目标改为洛阳。《》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记载:“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记载:“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 所以,为了收复国土,唐朝和回纥做了交易。在损失大量财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光复首都的目标。 而吴三桂就有点私仇的意味了。因为李自成集团的“追饷”,吴家被李自成敲诈勒索,这还不算,为了逼迫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吴江老小全给绑了,这让吴三桂十分愤怒,而在得到吴三桂不投降的消息后,李自成集团杀掉了吴三桂家人,并大举进攻山海关,逼着吴三桂投降多尔衮。 在吴三桂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借兵消灭李自成,吴三桂自作主张割让土地。自古以来土地就是比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比如“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随便尺寸于人”。 也许吴三桂只是哄哄多尔衮,但是这种行径着实令人不齿,和唐朝奉献财务的做法形成了反差。 而且最重要的是,消灭李自成是为私仇,吴三桂也没有提什么恢复大明社稷的话。这和唐朝借兵回纥又是两码事! 3、被借主体不同:回纥为部落联盟,而清朝为封建制政权 唐朝时期的回纥,长期是唐朝的藩属,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国难时期,也不过和唐朝结为兄弟,自始至终都没有僭越到唐朝之上。 一直以来,回纥都是部落制的政权,因为没有完成封建化的改革,回纥不具备南下中原和唐朝争夺中原统治权的能力和想法。 而清朝不同,从开始,清朝就一直在为消灭明朝而努力,在时期,清朝终于完成封建化进程。这意味着清朝和明朝一样,在制度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1644年,明朝灭亡,借助吴三桂主动投降的契机,多尔衮果断出击,,迅速完成了入主中原的所有工作。 因为准备充分,且觊觎已久,因此清朝的策略成熟而高效,本来和清朝合作的吴三桂瞬间成了清朝的新员工。而被耍的吴三桂没有办法,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吴三桂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行为,注定是要遗臭万年的! 随机文章隋炀帝杨广的政治行为是怎样的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秦国是否能够统一天下?诸葛亮决意杀魏延!不是反骨是为啥?真相只有「4个字」图坦卡蒙木乃伊的超豪华墓室,高富帅图坦卡蒙木英年早逝(谋杀)销售28法则是什么意思,8成的利润来自2成的客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唐朝李治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