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乾陵在哪?武则天是怎么样为高宗李治选择陵地的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武则天是怎样为高宗李治选择陵地的?如何选择皇陵地址,是对帝王执政能力的一个具体考验。

武则天为高宗李治选择乾陵作为归息之地,不但能传递出她操盘天下时忠于先皇的政治姿态,而且是她和李治情感发展的必然。

683年12月,李治走到生命的终点时候,最关心的就是身后大事。

透过《旧唐书》和《》,我们看到李治遗诏时提出了这样几个要求: 一是“七日而殡”, 二是“皇太子即位于柩前”, 三是“陵园制度,务从节俭”, 四是“军国大事如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或兼取天后进止”。

在李治的遗言里,最为重要而且要影响大唐气候的恰好是第四条,这一条成为武则天日后指点江山的基本依据。

12月4日,李治驾崩洛阳。

10日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即以皇的身份临朝称制。

仅两个月时间,中宗李显以扶持后族势力的方式给母后武则天的执政道路设置障碍。

思忖之后,武则天决定快刀斩乱麻。

684年2月,武则天废黜李显,立小儿子李旦为。

性格懦弱的李旦,注定是一个傀儡皇帝。

这时,操盘大唐江山的武则天面临两大考验。

首先是如何稳定政局?江山近乎易主,武则天做出一系列重大人事调整,朝廷局势趋于稳定。

而到底把高宗埋葬在哪里?成为考验武则天执政能力的另外一个问题。

因为李治临终前有过交待:“天地神祗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旧唐书高祖本纪》)。

顺势把高宗埋葬在洛阳,的确可以节约国力民力。

而让高宗归息关中,既可表达对李治的情意,又能做出安抚李唐的姿态。

该怎么办?权衡的砝码向情感和政治姿态的一方加重:武则天决定在长安附近修建高宗葬地。

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乾陵——主陵 武后的决定刚一做出后,胸藏锦绣的陈子昂就递上一封谏书。

以关中旱灾严重为由,陈子昂提出“灵驾西行不便”,认为“景山(位于今天河南偃师)崇丽,秀冠群峰,北对嵩(山)邙(山),西望汝海(汝河),居祝融之故地,连太昊之遗墟,帝王图迹,纵横左右,园陵之美,复何加焉”。

进而,为人耿直的陈子昂列举在关中营陵的诸种弊端,质问武后。

谏书语言犀利,很不留情面。

陈子昂意想不到的是,看了他火辣激烈,甚至有指手画脚味道的谏书,武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在金华殿隆重地召见了他,态度温和地赞赏了他的文辞,而且下令让他任官麟台正字。

陈子昂们说归说,武则天仍旧“独违群议”(《旧唐书唐太宗自己选择了陵地,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

思索先祖的葬制葬式之后,武则天感到“九嵕山孤耸回绕,因而旁凿,可置山陵处,朕实有终焉之诏”(《唐会要》)。

武后明确主张“因山为陵”,提出要仿效唐太宗的昭陵为高宗修建寿陵。

而唐高祖献陵和唐太宗昭陵都是通过占卜堪舆的方式选择的,武则天自然不会草率选择高宗的葬地。

乾陵双乳峰 虽然史迹没有叙述乾陵选址的细节,而民间把乾陵选址的过程演绎得很是离奇玄妙。

相传武则天让星相家和皇宫专事阴阳和历法的太史令负责选陵之事。

接到为高宗选择陵址的指令后,袁天罡遍访关中平原和渭北高原,先后相中几处吉祥之地,喜不自禁,准备回宫复命。

一天子夜时分,袁天罡照例出门观看天象,突然看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刺向北斗方向。

宝地!袁天罡喜不自禁,跨马奔向山颠,找准方位,可情急之下出门时居然忘了带上做标记的东西,便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枚铜钱做了记号后,星夜回朝复命。

李淳风接旨后,考察了高祖献陵和太宗昭陵后,认定关中北山一带龙脉绝佳,可到底在哪儿选定陵址,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时值阳春,一天,李淳风突然发现,梁山在午时的阳光下,形胜奇怪独特,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仰卧在蓝天白云之下,不但五官搭配匀称,就连乳房、乳头都十分逼真、分明入目。

李淳风大喜过望,急忙上山,按照八卦历法找到龙穴,拔出发髻上的银针插在土中后,回朝复命。

听说袁、李二人都在长安的西北方向选出了陵地,武后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前去勘察。

袁、李指认了各自的地点后,朝臣不由得一惊,大呼龙岗之地! 原来,李淳风的银针恰好扎在袁天罡钱眼里! 这个故事口口相传,直到今天,只要你走到乾陵,无论白发苍苍的老翁,还是满脸稚气的孩童,都能把这个故事娓娓道来。

传说归传说,可站在乾陵脚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让人叹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则天没做到的事慈禧太后居然做到了:是啥事呢?

相传登皇位,自称圣神。一年冬天,兴致大发,带着妃嫔、宫女到上苑饮酒赏雪。酒兴而至,下旨令百花开放。第二日,,但唯独牡丹未放。武后大怒,随即下令将牡丹焚烧,并将牡丹贬至洛阳西山。末年,专权,飞扬跋扈,随心所欲,她效法女皇帝武则天,令牡丹在冬天开放。网络配图 隆冬季节,慈禧看厌了北京的腊梅、海棠之类的俗花,想看富丽堂皇的牡丹。一天,慈禧询问下臣:“天下哪里的牡丹最好?”大臣们一致上奏:“山东曹州府的牡丹最好,天下闻名。”太后降旨,令曹州府进贡牡丹花,愈快愈好,不得延误。 曹州知府,接到谕旨,又怕又喜。怕的是,牡丹春天开花,古来如此,违背时令,乃是,事情不成,太后怪罪,性命难保;喜的是,小小知府,在太后眼里,本是无名小辈,今日太后雅兴大发,若能按期进献,使她如愿以偿,定会封官加职,青云直上,此乃天外飞来之福,岂不快哉!知府权衡了一番,横下一条心,捉住良机,火速承旨。于是连夜派人前往牡丹乡。 曹州府的差役们向牡丹乡花户宣布:知府大人有令,为向朝廷宫院进献盛开的曹州牡丹,必须在一月之内育出花朵。事情成功,重重有赏;如果育不出,就将牡丹乡所有的牡丹,统统刨掉!网络配图 俗话说“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时节,正是牡丹花开之时,是人们欣赏牡丹的最好季节,因此牡丹花也叫谷雨花。谷雨之后三天,就可以看牡丹了。)。如今严冬腊月,,牡丹哪里能开花呢?花农们日夜发愁,谁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有的老花农,曾听长辈说过,从前有火炕烘花的办法,但多年没用,已经失传,没有人会了。官府也明知冬天没有牡丹花,还派人天天催逼,令人坐卧不安。 万花村有位老花农,养花多年,对每种牡丹的品性,都,冬天扒土看根,就能分辩出是何种牡丹。他曾听老人说过冬天烘开牡丹的事,但他从没有亲眼见过,更没有亲自实践过。现在为了解除牡丹乡这场大祸,他决心做烘花实验。便带领全家破土挖窖,窖中做炕,炕上栽牡丹,施上牛粪,烧火加温。网络配图 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不多日子,便烘开了两朵大胡红。喜讯传出,牡丹乡男女老少,拍手称快,将烘开的大胡红送到曹州府衙。知府如期进献牡丹,果真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牡丹乡的千亩牡丹,也免除了一场灭顶之灾。 在余鹏年的《曹州牡丹谱·附则》中,也有关于烘花的记载:“今曹州花,可以火烘开者三种:曰红,曰何白,曰紫衣冠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身为“白富美”的武则天 为什么12年未获宠信?

从小就是个“白富美”,其父武士彟(yuē)是个木材商人,反隋有功,是政绩卓着的高级官员。但即便是这样的出身,武则天想挤进皇亲国戚的圈子,当上皇妃、皇后乃至改元称帝,仍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一步走错,轻则被废黜、进冷宫,重则掉脑袋、株连亲人。 在中国历史上,临朝称制的女性并不少,但真正称帝并改国号的,只有的武则天一人。可你知道吗,就在武则天改元称帝的37年前,那时,她还是后宫里的一名昭仪,在唐帝国江南地区,就有一名女子称帝。有传说称,武则天与她还有一段渊源。 武则天称帝之路 武则天从小就是个“白富美”,其父武士彟(yuē)是个木材商人,反隋有功,是政绩卓着的高级官员。但即便是这样的出身,武则天想挤进皇亲国戚的圈子,当上皇妃、皇后乃至改元称帝,仍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一步走错,轻则被废黜、进冷宫,重则掉脑袋、株连亲人。武则天是怎么一步步做到的呢?网络配图 入宫主要困难:未获圣眷入寺为尼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但整整12年未获宠幸。唐太宗驾崩后,她还被迁入长安感业寺为尼。 作为一个奔三的尼姑,武则天似乎再也没有进入皇城的机会。但是,在太宗病重期间,他和太子建立了感情,入寺为尼后,与李治仍藕断丝连。 永徽二年(651年),无子的为与情敌争宠,请高宗将武则天纳入宫中,李治应允,武则天才得以再度入宫,随即生下儿子李弘。 宫斗主要对手:王皇后萧淑妃元老大臣 为站稳脚跟,武则天先用了招苦肉计。据《新唐书》、《》记载,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王皇后来看望。她走后,武则天掐死公主,嫁祸于王皇后。 为上位掐死亲闺女,这个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比如成书于五代的《》只记载有小公主的暴卒。 当时,支持王皇后的,主要是以、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他们势力强大,李治也得让三分。武则天看穿了李治的心思,把“废王立武”解释成李治重振皇权的标志。她一边站到了皇帝这边,一边重赏支持废后的大臣。 不久,李治下诏,把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立武则天为后,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 称帝主要对手:皇族及支持他们的大臣 李治当政后期病痛不断,武则天有机会就帮着他处理朝政,慢慢积攒下了政治威望。 麟德元年(664年),李治允许武则天与他一起上朝,临朝听政,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进一步增长。 相比之下,她和李治生的儿子,命运都不咋好,太子李弘早逝,二子谋逆被废,李治驾崩后,三子继位,可没当几个月,就被武则天废黜,立四子为帝。 为维护李唐正统,徐敬业兄弟、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豫州刺史越王李贞先后起兵反武,但均被剿灭。 再后来,武则天建立告密制度,任用周兴、等酷吏,掌管制狱,杀戮大量李唐宗室。 载初二年(691年),武则天“顺应民意”当了皇帝,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此外,她还改名为“曌”,意味着自己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网络配图 则天与的渊源 奇女子陈硕真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这种说法被大多数人所承认。但你知道吗,就在武则天称帝的37年前(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就有一名女子称帝。而且,据说,她的称帝行为对武则天也很有影响。 这名奇女子名叫陈硕真,是睦州(今浙江省淳安县)人,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这儿地狭土瘠,自然灾害频发,官吏乡绅不恤民赈灾,百姓民不聊生。 为了推翻朝廷,陈硕真自称是太上老君的弟子,后来被捕,但一番调查后,官府又放了她。她的亲戚章叔胤借机宣扬,“陈硕真从天上返回,法力无边,能驱使鬼神。” 随后,陈硕真起义,自称文佳皇帝,封章叔胤为仆射。 当时民间盛传陈硕真有神灵保佑,阻挡起义军者必遭灭族之诛,官兵畏惧,往往不战自溃。但起义还是很快被扑灭,陈硕真等被俘杀。 这次起义规模不算很大,但陈硕真破天荒的称帝一举,还是在当时产生莫大影响,《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对此都有记载。 曾救过武则天 陈硕真起义那会儿,武则天还是唐高宗后宫里的一个昭仪。有传说称,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武则天还在感业寺当尼姑,来寺里进香的一群纨绔子弟见她漂亮,上前调戏。听到哭喊声的慧觉尼姑操起手中柴棍便向这群泼皮吆喝着横扫过去,这些人。 有人说,这个慧觉尼姑就是陈硕真,因为这件事儿,俩人还有过交情。后来,陈硕真起义失败,受刑前责怪武则天“义妹不义”。 女皇缘何出唐朝网络配图 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一名专家看来,武则天称帝,与当时唐朝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有一定关系。“在唐朝中期的五六十年间,这种风气体现得特别集中,女性地位相较于唐朝初期有明显提高。” 该专家介绍,武则天称帝后,对女性的着装、地位、婚姻自由都慢慢形成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社会上层影响更大,对于普通老百姓则不是那么明显。” 武则天出身新贵,其母能“明诗习礼,阅史披图”。武则天在这种家庭的熏陶下,入宫前已具有一定文化修养。 另外,后宫也重视妃嫔、宫人们的文化教育,入宫后的武则天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古今权变、文韬武略等早已知晓。唐代女性的独立、自主性较强,她们可以。在宫中,妃嫔、宫人都有机会结交外人。正是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武则天在做唐太宗的才人时,才得以结识李治,从而为其君临天下取得了绝好机会。 就这样成就了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帝业,武则天一生经历太多坎坷与磨难,但都难不倒她,一代女皇就这样站立在人们的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