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何定都南京而不是西安?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南京定都而不是西安,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元璋其实还真考虑过定都西安,只不过后来因为太子朱标身死,朱元璋年迈,再加上西安当时有好几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所以最终,这个构想被放弃了。

  要想说清楚这事儿,还得从西安的历史说起。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安作为国家首都的历史,曾超过千年。从秦朝开始,后来的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周、隋、唐,都是以西安为首都。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彻底贯通,江南的货物可以通过水运,直接运到长安。而长安则同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向中亚乃至欧洲输出大量的商品和文化。

  而从地理位置来看,长安处于关中地区的核心。东出可至河北、河南,南下可直接入蜀,西进则可以通过河西走廊勾连西域,北上则可连通草原。这样的地理位置,天生就适合大一统王朝建都。定都西安,更方便一个政权对于全国各地的掌控。

image.png

  但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

  首先是气候的变化。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关中地区的气候开始整体变冷。在唐朝以前,西安的温度和环境,大致和今天的成都差不多。在唐朝的时候,长安周围甚至还有大熊猫生活。然而到了唐朝中后期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西安地区的降水量开始减少,气温整体降低。原本西安周围茂密的竹林越来越少,熊猫也开始在西安附近渐渐消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降水量的减少,让西安地区的天时越来越差,关中地区原本是古代中国最大的产粮地区之一,但是到了唐朝之后,关中地区因为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粮食产量越来越少。气候的变化,让西安不再是国家首都的最佳选择。

  其次,则是青藏高原地区,吐蕃政权的崛起。

  在隋唐以前,青藏高原上并没有任何强大的政权,无法对中原王朝造成任何威胁。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吐蕃开始逐渐崛起。吐蕃一旦从青藏高原上攻杀下来,就可以迅速攻击长安,这一路上几乎没有任何天险可以阻挡。

image.png

  随着吐蕃的崛起,长安作为国家首都的弱点,开始暴露了出来。到了唐朝中后期,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曾数次被吐蕃攻破。

  因为吐蕃的崛起,长安在地利方面,又输了一筹。

  而在唐朝灭亡之后,作为继任者的宋朝,向来以军力孱弱而闻名。宋朝已经无力在控制西域,而且主要的敌人是北方的辽国和金国。如此一来,宋朝自然不可能定都西安。至于到了南宋事情,长安根本就不属于南宋,而是属于金国,自然也就谈不上定都于此了。

  再之后,蒙古帝国崛起,元朝建立。

  元朝是由草原民族建立起来的,在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之前,蒙古帝国的重心,一直都在北方。忽必烈继承汗位之后,因为蒙古帝国内部的矛盾,几大汗国纷纷走向独立的道路,而作为大汗的忽必烈,则是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

  在元朝开国的时候,忽必烈也曾考虑过要在哪里定都。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忽必烈,其实还真想过定都西安。不过,当时元朝地域极为广袤,除了传统的中原地区之外,还辖有北方的广袤草原。如果定都西安,很难对北方形成有效的控制。所以最终,忽必烈选择了地理位置更加便捷的北京作为首都。北京北上可连接草原,南下可连接中原,相对于西安来说,地理位置明显更好。

  忽必烈去世后,元朝又过了几十年,就到了元朝末年。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蜂拥而起,反抗元朝暴政。最终,在众多农民起义军当中,朱元璋脱颖而出,打败了众多农民起义军势力,统一了南方。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明朝自此开国。

  明朝刚刚开国的时候,还仅仅只拥有江南之地,北方依然掌握在元朝朝廷手中。在这段时间,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一点问题都没有。南京不但可以辖制江南,还能直接指挥北方战场,坐镇明朝和元军战斗的第一线,可谓占尽了优势。

image.png

  然而,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明朝开始进行北方,势力范围逐渐扩展到了北方,最终将元朝朝廷赶出北京,逃往草原。到了这个阶段,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就开始出现问题了。南京距离北方边境实在太远,一旦北元朝廷再次南下,南京这边便有些鞭长莫及的感觉。

  所以,等到明朝逐渐拿下整个中原,并且收复北京、山西、陕西等地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想到了迁都。

  但问题是,迁到哪里?

  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选择其实很多。西安、太原、北京、开封,甚至包括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都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当中。这几个地方,可以说是各有利弊。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古代人最讲究气数,所以凤阳在风水气运方面,深得优势。不过除此之外,凤阳就没有其他任何优势了,所以可能性最小。

  除了凤阳之外,其他几个地方,则相对靠谱许多。北京、太原、西安、开封这几个地方,都相对更靠北方,更容易将来抵御北元。这其中,长安是秦汉隋唐的都城,意义重大;开封则是北宋的都城,同样不容小觑。至于北京和太原,则处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关键地点,都有些天子守国门的意思。

image.png

  到底要选哪里迁都,朱元璋其实也没想好。毕竟,这几个地方各有利弊。不过,朱元璋后来还是做了一些选择,除太子朱标之外,老朱其他几个年龄最长的儿子,被分别封到了这几个地方。老二就藩长安,老三就藩太原,老四就封北京,老五就封开封。

  按照朱元璋的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几个儿子先去建设一下这几个地方。再过十年二十年之后,等到这几个地方都被建设得差不多,再进行比较,最终决定迁都哪里。十几年之后,这几个地方的建设逐渐完成之后,朱元璋开始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长安。

  朱元璋选择长安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长安是几朝古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朝代,除宋朝外都是定都长安。其次,长安地处北方,地理位置特殊,既可以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又能勾连西域。朱元璋在位期间,明朝的势力范围,一直没能延伸到西域,这也是明朝的一大遗憾。至于青藏高原,此时则已经被明朝纳入自己的版图,不存在唐朝时期的外敌隐患。

  但同时,劣势也是很明显的。

  明朝不同于隋唐,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基本上都在北方。北方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南方则相对落后。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南移了。明朝的赋税来源,主要便是集中在江南地区。所以,一旦定都长安,想要运输钱粮到首都,会十分麻烦。

image.png

  另外,明朝时期长安地区的气候条件,比唐朝中晚期的时候更加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也就是说,如果明朝真的选择定都长安的话,长安城的规模将会极为有限。因为关中地区的土地,此时已经产不了那么多的粮食,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所以,一旦定都长安,明朝就需要从江南大量运输粮食,而且长安城能够容纳的人口,也会相对有限。

  不过,这些劣势在朱元璋眼里,或许都不是问题。朱元璋是一个打仗、治国都特别牛,但是在经济领域有点过于一厢情愿的皇帝。在朱元璋看来,这些经济上的劣势,或许都是可以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的。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便正式提出了自己想要迁都的打算,派太子朱标前往长安进行考察。

  如果顺利的话,接下来的几年里,明朝或许真的会迁都西安。

  但问题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出现了。

  太子朱标去长安转了一圈之后,觉得长安确实还不错,便开始制定迁都的可行性报告,然后返回了南京。然而在返回南京的路上,朱标却因为旅途劳顿,生了一场大病。返回南京之后,朱标的病非但没有痊愈,反倒更加恶化,最终撒手人寰。

  朱标的死,对于明朝的历史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

image.png

  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极为满意,所以从来都没想过换太子。朱标的突然离世,让朱元璋彻底慌了。此后的几年里,朱元璋再没心思考虑什么迁都的问题,开始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培养一位合格的继承人。

  最后,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自己的继承者。而为了让朱允炆顺利即位,朱元璋开始大肆杀戮功臣,为朱允炆清理隐患。至于迁都的事情,此时朱元璋已经不怎么关心了。

  又过了几年之后,朱元璋终于去世,朱允炆即位。

  朱允炆即位后,同样没心思考虑迁都的问题。因为在他即位之后,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各地的藩王。于是,朱允炆即位后,便开始削藩。结果这场削藩行动,就造成了燕王朱棣开始反叛,靖难之役爆发。

  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的时间,四年之后,朱棣取胜,成了明朝新一任皇帝。朱棣即位后,同样面临了迁都的问题。然而此时的朱棣,想法则与当年的朱元璋截然不同。因为朱棣昔日受封在北京,自身根基都在北京那边,而不在西安。所以,在经过仔细的思考后,朱棣终于决定,迁都北京,而非迁都长安。

  公元1420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此后近五百年的时间里,明清两代都定都于此,长安也就再没了机会。

image.png

  从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定都西安,其实真的是因为历史巧合而已。明朝刚开国的时候,长安不在明朝的势力范围内,自然也就谈不上定都长安。等到统一中原之后,长安又需要一定的建设时间,不然无法满足明朝的定都需求。再之后,因为朱标的突然身死,导致这个计划被迫停止。等到朱棣即位后,长安已经不再是首选,北京才是首选。

  就这样,西安最终错过了成为明朝首都的机会。

邓国: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

在殷商时期,国王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春秋时,邓国为所灭,其国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国名‘邓‘作自己的姓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灭邓后,楚公子被封到邓陵,后称邓城,邓城遗址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区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邓陵"。 邓国(前1264年—前678年):商王武丁时,大封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另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谱》推算为公元前1240年),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国名‘邓‘作自己的姓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楚灭邓后,楚公子被封到邓陵,后称邓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区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邓陵"。 时期,被封为子侯。成、康时代的盂爵铭有“王令盂宁邓伯”之句,记述了周王派盂慰问邓国君之事。西周中期开始,有关铭文上邓君一律称“公”,反映了邓国权威的进一步提高。 春秋时期,邓国依然活跃,邓与郑、楚等国保持有婚姻往来。《春秋》记载,鲁桓公七年,邓侯吾离千里迢迢到访问。鲁桓公九年邓国与楚、巴二国发生纠纷,引发楚巴联军伐邓,结果邓师大败。鲁庄公六年(前688年),伐申经过邓国,受到了祈侯的招待,邓国大夫提出借机杀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邓侯不听。第二年,楚文伐邓。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再次伐邓,将其灭亡。 随机文章毛索洛斯墓庙遗产,埋葬国王王后的陵墓(两人是兄妹)近期太平洋火山地震连发,两天发生两次地震一次火山爆发(活跃期)电池爆炸的原因,手机电池充电过满引发爆炸/导致女孩双手炸伤毁容玛雅文明遗弃都市蒂卡尔,曾是最繁华城市/有5万居民3000座金字塔传说中的天基武器上帝之杖,威力巨大难以预防堪比核弹(网络吹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为什么要建立水师?明朝的水师实力有多强?

还不知道:水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海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重要力量,现在的中国海军虽然只排在世界第三。但是在历史上,有这么一支中国海军却是堪称世界霸主的存在,那就是明朝时期的大明水师。提起大明水师,首先想到的便是富有冒险精神的舰队。七下西洋的郑和,将大明的国威传遍了亚非各地。 明初海军建设的迫切性 罗马城不是一蹴而就的,强大的大明水师也不是一下子就建设起来的。当驱除、统一中国之后,便定下了重建朝贡体制的战略目标,试图恢复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地位,重塑中国的威望。 据《实录》载:“近高丽、安南、、爪哇、西洋锁里、海外诸国,皆称臣入贡。……抑我师之未加,姑以为可自安耶?兹特遣人往谕,能番知天道,率众来归。官加擢用,民复旧业。朕不食言,尔其图之。”为了让周边国家前来进贡,朱元璋采用了武力的措施,这种方式对周边陆军接壤的国家有一定的奏效,但是对远在海外的国家却没有一丝威慑。 特别是远在南洋的爪哇国更是朱元璋重建朝贡体制的绊脚石。洪武十三年,远在南洋的三佛齐遣使来华,请求朱元璋派使臣前去册封他们的新国王。朱元璋欣然应允,可是令他的是自己派去册封三佛齐王印绶的明朝使臣全部被“爪哇诱而杀之。” 由于路途遥远,几年以后朱元璋才知道自己派出去的使者都被爪哇人杀了,龙颜大怒的朱元璋却也拿爪哇国没有办法。最终只能“留其(爪哇)使月余,将加罪,已,遣还,赐敕责之”,结果造成了“使臣商旅阻绝,诸国王之意遂尔不通”。可以说这时候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使得朱元璋的宏图伟业无法实现。 成祖时期:远洋海军的建立 朱元璋在吃了海军实力弱小的亏之后,便开始着手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但是这支强大的海军直到他去世前也没有建设完毕。建文帝跟争权的四年又耽误了大明海军的建设,等到了朱棣顺利登基之后,大明海军才步入了建设的正轨。 永乐年间,大明国力日渐强盛。在这一时期内,朱棣开始着手重组远洋巡防舰队。其实远洋巡防舰队早在洪武七年春正月就开始组建了,朱元璋死后,明朝陷入长达4年的靖难内战之中,在内战当中这支新生的远洋巡防舰队随即覆灭。 朱棣登基后便下令重建远洋巡防舰队,到了永乐六年十二月底的时候,朱棣完成了远洋巡防舰队的重建工作,并从编制体制上强化了对沿海各省海警卫舰队的控制和管理,明朝海军恢复了“远洋—近海—岸基”的三层防御体系。 实战是检验战力的唯一标准,远洋巡防舰队第一次大展神威是发生在与安南的对战当中。当时的安南权臣黎季犁在诛杀前国王后自立为王,公开与明朝武装对抗,试图摆脱的地位而独立。为了打击安南的嚣张气焰,朱棣一方面委任张辅为为征讨安南的总兵官,率领数十万明军去征讨安南;另一方面则是派遣郑和率领强大的舰队远下南洋。 南下的郑和舰队,首先到了占城给予占城国王强大的军事支持,迫使原本在北部抵抗张辅的安南士兵南下。陷入南北作战的安南在几年之后便再一次被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而郑和继续踏上了南下的道路。 永乐四年六月郑和舰队到达阇婆(今爪哇岛),当得知在爪哇岛明朝官兵受到了爪哇西王的伏击,170 人被杀。郑和立即组织大部队前去救援,并准备讨伐西王。宽宏大量的朱棣知道这件事后,“赐敕切责之,命输黄金六万两以赎。六年再遣郑和使其国。西王献黄金万两,礼官以输数不足,请下其使于狱。帝曰 :‘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宁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后,比年一贡,或间岁一贡,或一岁数贡。”自知不敌大明远洋海军的爪哇国王,选择了归顺明朝,从而丧失了对南洋、西洋地区的贸易垄断地位。 以郑和为首的大明远洋海军,所取得的成就还不止这些。在旧港,郑和消灭了海盗集团,设立旧港宣慰使司,成为明朝在南洋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 永乐六年,郑和第二次南洋,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与其国王亚烈苦奈儿发生了武装冲突。在冲突平息之后,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被明军俘虏,锡兰士兵向明军投降。 永乐十年,郑和第三次南洋,在苏门答剌遭到了与苏门答剌新国王敌对的苏干刺军队的袭击。郑和指挥明军还击,大败苏干刺并将其活捉。最终凭借着这支强大的海军,朱棣实现了自己与父亲重建朝贡体制的战略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