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刘弗陵为何年仅22号就无子而终?霍光对他做了什么?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刘弗陵,即汉昭帝,他是西汉第八位皇帝(含吕后称制时期的前少帝和后少帝),汉武帝刘彻少子,母为钩弋夫人。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武帝去世前,册立年仅七岁的小儿子刘弗陵为皇太子,同时让亲近的大臣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担任辅政大臣。

  汉武帝去世后,刘弗陵虽然顺利继承皇位,但霍光很快就铲除其他辅政大臣,成为了独揽朝政的一代权臣。

  并且,霍光还欺压年幼的刘弗陵,不让刘弗陵临幸妃子们,导致刘弗陵没有后代。

  而在刘弗陵二十岁的时候,还因为长期压抑而生病,最后竟然一命呼呜了。

  可以说,刘弗陵是汉朝历史上最悲惨的皇帝之一,那霍光究竟对他做了什么呢?

image.png

  01,刘弗陵年幼无知,成为提线木偶。

  事实上,刘弗陵悲惨的人生,在他继位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前94年,刘弗陵出生,母亲是汉武帝的宠妃钩弋夫人,在他三岁的时候,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为这场灾难而死去。

  原本,太子之位跟刘弗陵是无关的,因为他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即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和昌邑王刘髆。

  但是,刘旦因为主动谋求太子之位,而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就将其排除在外;

  刘胥则多行不法,且专横跋扈,汉武帝也没有考虑他;

  刘髆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所生的孩子,汉武帝很喜欢他,他也很有机会成为太子,但他的舅舅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合谋拥立他当太子,事发后刘屈氂被杀,李广利投降匈奴,他也因此失去皇位继承资格。

  于是,唯一一个可以继承皇位之人,就只有年幼的刘弗陵了,并且随着他逐渐长大,汉武帝认为他很像自己,就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在刘弗陵六岁的时候,汉武帝已经下定决心让他当太子了,但汉武帝鉴于历史上太后乱政的教训,便以“主少母壮”为由,将他的母亲钩弋夫人处死了。

  可怜刘弗陵这么小,就失去了母亲,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image.png

  而当刘弗陵长到七岁的时候,父亲汉武帝也去世了,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这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刘弗陵继位之后,由于年纪太小,需要人照顾,霍光便让他唯一存世的姐姐鄂邑公主在宫中照顾他,并封鄂邑公主为长公主。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长公主长期照顾刘弗陵,因此权势越来越大,霍光和上官桀都很给她面子,与她的关系很好。

  刘弗陵继位一年多之后,金日磾因病去世了,剩下的三个辅政大臣,霍光的大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两家是姻亲关系,也是同盟关系,桑弘羊与霍光则关系不睦。

  因为这一缘故,霍光在朝中权势最大,桑弘羊只能暗中与之对抗,但总体处在下风。

image.png

  前83年,刘弗陵十二岁了,按照汉朝早婚的习俗,他差不多可以结婚了,长公主便开始为她挑选皇后。

  那时候,长公主有个情人(其实已经嫁人生子了),名字叫做丁外人,丁外人与上官安的关系很好,而上官安与霍光的大女儿生下一个女儿上官氏,上官安就让丁外人找长公主说情,让刘弗陵立上官氏为皇后。

  当时,长公主与霍光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她以为上官氏是霍光的外孙女,霍光会非常同意这桩婚事,没想到霍光却坚决反对。

  原来,上官氏虽然是霍光的外孙女,当时却只有五岁,并且上官氏还是上官家族之人,他担心上官氏一旦成为皇后,上官一族就变成外戚了,权势会压过自己。

  但是, 长公主坚持立上官氏为皇后,并且很快就迎接上官氏入宫了,上官氏初封婕妤,没过多久就正式册立为皇后。

  因为这件事,霍光心里很不痛快,后来上官安投桃报李,上书请求封丁外人为侯,霍光便以无功不封侯为由拒绝,他与上官家族、长公主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缝。

  后来,桑弘羊打算让自己的几个亲戚入朝为官,也遭到了霍光的拒绝,霍光与他的关系也更加糟糕。

image.png

  随着时间的流逝,霍光把持朝政这件事,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加之那时候刘旦对皇位存在觊觎之心,便与上官桀联合,准备除掉霍光,然后废掉刘弗陵,自己当皇帝。

  于是,上官桀帮刘旦上书刘弗陵,弹劾霍私自调动军队,打算图谋造反,还说刘旦准备带兵入京勤王,实际上是在威胁刘弗陵。

  这种伎俩实在太拙劣了,因为霍光的职务是大将军,有权力调动军队,并且他调动军队只不过是正常调防,根本谈不上造反。

  刘弗陵虽然年纪不大,但也知道霍光位高权重,掌握着兵权,如果他贸然偏向刘旦,肯定会带来很恶劣的后果,便发布诏书说,“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实际上,霍光本人也是一点都不害怕的,但他对这件事感到很不爽,于是等着刘旦和上官桀等人犯错,准备找机会铲除二人。

  后来,上官桀见阴谋败露,就打算发动武装政变,计划让长公主设宴招待霍光,等霍光赴宴的时候将其斩杀,然后废掉刘弗陵。

  但是,这件事计划不周,被长公主的属下燕仓知道了,燕仓担心祸及自身,就向霍光告发。

  霍光得知上官桀的计划后,还没等上官桀实施行动,就发兵将其一网打尽了,长公主、刘旦等人也被杀掉,就连桑弘羊也被牵连其中,满门处斩。

image.png

  至此,霍光借用上官桀发动政变,将敌对势力全部铲除了,他由此变成唯一的辅政大臣,权势比以往更甚。

  这个结局,是刘弗陵万万没想到的,他见霍光大权独揽,也不敢再说什么,而是对外表态说,军国大事全部由霍光处理。

  霍光掌权之后,将儿子霍禹、侄孙霍云、霍山(霍去病的孙子,其实是霍光过继给霍去病的儿子所生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婿全部任命为高官,他的亲信之人也都得到晋升。

  经过一番操作之后,霍光及其家人、亲信几乎垄断了朝堂,而且掌握了军权和禁卫军,霍光由此成为汉朝实际上的统治者。

  反观刘弗陵,本来只是想安抚一下霍光,哪知道上官桀等人实在太蠢,竟然敢造反,结果被霍光一锅端了,刘弗陵也由此变成傀儡皇帝。

  02,刘弗陵悲惨的婚姻生活,竟然无法临幸妃子。

  霍光铲除上官桀一党之后,由于上官皇后是他的外孙女,因此没有被废除。

  恰恰相反,上官皇后在失去父族之后,霍光反而对她更加亲近了,认为她如果生下儿子,那自己家族的权势将得以继续。

image.png

  但问题是,上官皇后年纪太小,当时不到十岁,而且不受刘弗陵宠爱,根本无法生孩子。

  而刘弗陵之所以不喜欢上官皇后,不是上官皇后的问题,而是他深知只要上官皇后生下孩子,那自己将变得更加不重要,随时都有可能被儿子取代。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刘弗陵一直故意不临幸上官皇后,而是与其他妃子、宫女日夜厮混。

  这件事引起了霍光的警觉,他担心其他妃子给刘弗陵生下儿子,那自己的计划就破产了,该怎么办呢?

  最终,霍光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大臣们给刘弗陵上书,尤其是那些御医,让他们告诉刘弗陵,为了保证龙体康健,应该尽量少接近女色,最好只临幸上官皇后一人,这样比较稳妥。

  霍光以刘弗陵的健康问题来对其进行“绑架”,刘弗陵当然很不开心了,就更加故意不临幸上官皇后,还偷偷与其他妃子、宫女行乐。

  但是,霍光在宫中耳目众多,知道刘弗陵的所作所为,就为此感到很头疼。

image.png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刘弗陵除了临幸上官皇后之外,无法临幸其他妃子、宫女呢?

  左思右想之后,霍光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既然刘弗陵管管不住自己的裤裆,那何不想办法约束那些妃子、宫女呢?

  很快,霍光就下达了一条命令,大意是为了维护刘弗陵的健康,后宫妃子、宫女不准再陪刘弗陵睡觉,为了以防万一,所有妃子、宫女,都必须穿上一种叫“穷绔”的裤子。

  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

  那么,什么是穷绔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有很多系带的内裤,这种内裤很难脱下,说白了就是类似于“贞操带”的一种东西。

  这个想法简直太“天才”了,自那之后刘弗陵再也无法临幸其他妃子、宫女了,甭提多难受。

  按照霍光的设想,如果刘弗陵实在难受,就会去临幸上官皇后,但实际情况却是,刘弗陵依然不去上官皇后宫中。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虽然妃子、宫女无法被临幸,但上官皇后也没有生下孩子。

  霍光虽然很着急,但也无法进一步干涉刘弗陵的私生活了,因此只能干瞪眼。

  可想而知,刘弗陵作为一个大小伙子,又是坐拥后宫三千的帝王,却无处发泄肝火,那种滋味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的。

  刘弗陵原本就有点疾病,又经过霍光的一番摧残之后,身体就更差了,心情也不太好。

  前72年,刘弗陵十八岁了,霍光为他举行了亲政仪式,但也仅仅只是个仪式而已,之后霍光继续专政,而刘弗陵则继续当傀儡皇帝。

  刘弗陵日子不好过,上官皇后又何尝不是,她自始至终都是无辜的,而且还是个孩子,却背负了太大的压力,这对她来说实在太残忍。

  当然了,上官皇后也创造了一个历史,那就是她五岁成为皇后,是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后,没有之一。

image.png

  只不过,在这荣誉的背后,却是悲惨的人生,上官皇后小小年纪就成为政治棋子,没有享受到完整的童年。

  并且,上官皇后长期不得宠,只不过空有一个头衔罢了,而且在刘弗陵去世,她的悲惨人生依然在继续。

  03,刘弗陵年纪轻轻就无子而终,霍光是如何应对的,他的结局又如何?

  从前80年霍光专政开始,到前74年刘弗陵去世,在此期间他都是个彻彻底底的傀儡,朝中所有大事都是霍光决策的。

  历史上所谓的“昭宣中兴”,名义上有汉昭帝也就是刘弗陵的份,实际上汉昭帝本人的贡献是很有限的,仅仅只是参与了几件大事的决策而已。

  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盐铁之议”,以及对匈奴、西南蛮夷的应对策略了,刘弗陵在这几件上上展示出了一定的雄才伟略。

  只可惜,还没等刘弗陵施展拳脚,权力就被霍光夺走了,他只得走向后台,成为一个盖章签字的角色。

image.png

  当然了,霍光虽然取代了皇权,但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记在刘弗陵名下的功劳,其实大半都是他的,只不过后来他的家族覆灭,他成为了一个罪人,功劳被剥夺了而已。

  刘弗陵在落寞、独孤中生活了几个年头之后,最终在前74年的时候抑郁而终,死时年仅二十岁,没有留下子嗣。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霍光感到手足无措,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他决定拥立一个可以控制的人当皇帝,从而延续自己的权力。

  在大臣的建议下,霍光看中了汉武帝之子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刘贺,当时刘贺已经继承昌邑哀王爵位了,是一位藩王。

  于是,霍光就派人将刘贺迎接入朝,但仅仅过了二十七天,他就将刘贺废掉了,这是为何?

  关于这段历史,史书说刘贺在二十七天时间里干了一千多件坏事,所以被霍光废黜。

  但有学者指出,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没有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干那么多坏事,刘贺被废的真正原因,是他试图推翻霍光,结果将霍光给惹怒了。

image.png

  不管怎么说,从废立皇帝这件事来看,霍光的权力已经大到没边了,他当时为了废掉刘贺,还搬出了上官皇后(当时是太后),他以上官皇后的名义下达诏书,废掉了刘贺。

  刘贺被废之后,霍光意识到,必须天挑选一个年幼的皇帝,才更好控制,于是开始物色人选。

  这个时候,汉武帝的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就出现在了霍光的视野中。

  从亲缘关系来说,刘据这一脉与霍氏一族沾亲带故,霍光对刘病已比较亲近,但这不是霍光选择刘病已的主要原因。

  霍光之所以选择刘病已,主要还是他的亲信部下张安世、邴吉、杜延年等人的推荐,他由此认为刘病已很合适。

  就这样,刘病已被拥立成为皇帝,他也改名为刘询,也就是汉宣帝,而霍光则作为唯一的辅政大臣,继续着自己的权力。

  然而,刘病已可不是个普通人,他对霍光也很不满,只不过他很聪明,只是隐忍待发罢了。

image.png

  那时候,霍光已经年老了,刘病已认为他活不了几年,只要他去世了,自己就可以将霍氏一族连根拔起。

  前68年,也就是刘询继位六年之后,霍光果然因病去世了,他立马展开反击,将霍氏一族明升暗降,剥夺了他们的权力,继而以谋反之名将其一网打尽。

  至此,皇权再次回到汉朝皇帝手中,刘询也由此开启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而在深宫之中,上官皇后却一个人过着孤苦的生活,她五岁成为皇后,八岁的时候父族(上官一族)被杀光,十四岁开始守寡,二十岁的时候母族也被杀光(霍氏一族),她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了。

  刘询继位之后,虽然对上官皇后很尊崇,但上官皇后毕竟身份特殊,所以他就让上官皇后居住在长乐宫中颐养天年。

  实际上,那时候上官皇后正值青春,本应该有一个圆满的人生,却只能以皇太后的生活开始养老生活,住在皇宫这座牢笼当中,这不得不说是个悲剧。

  大约在在宫中居住了三十多年之后,上官皇后于前37年去世,死时五十一岁。

image.png

  据说,上官皇后直到去世,依然是保持着贞洁,可见刘弗陵确实没碰她一下,但她得到了与刘弗陵合葬的机会,也在青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主张和亲的西汉大臣,竟然也是大败匈奴的名将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西汉自高祖白登山被围之后,文、景两帝,包括女汉子,都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一边给匈奴送女人——所谓的“和亲”,一边窝在家里老老实实搞生产。 这次请求和亲,到底是像往常一样同意还是趁机翻脸开打,汉武帝和一众大臣在朝堂商议。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这时,一位御史大夫跳出来说:“咱们军队跑到千里之外——那么远的地方去打仗,就如同强弩之末,到那里也没劲了。再说,匈奴那地方离咱太远,得到也没什么用处,无利可图,打这仗干嘛?所以,还是和亲吧,天下太平!” 主和派的官僚们立即齐声附和,最后力压主战派,和亲一事顺利谈妥。从历史来看,汉匈战争前的最后一次和亲,就这么被这位御史大夫极力促成了,这位御史大夫名叫。不论是当时的主战派,还是后世的热血青年,都对主和的韩安国恨得牙根痒,说上许多理由,其实就是不敢打,妥妥一个投降派。但实际上,韩安国和亲主张说明,他对当时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准确的估量。而他本人,更是一位拥有谋略、计策的能臣,在景帝、武帝时期,出镜率相当高。 一、一战成名 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今商丘民权县)人,早年拜师学习《》和其它学说。他聪明好学博采众长,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集学问、辩论于一身的能人,并被(景帝之弟)慧眼识珠,请入朝中担任中大夫。而韩安国很快就显露能力,成为梁王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叛军一路高歌挺进到梁国。危难之中,韩安国被梁王刘武任命为将军,抵御叛军的围攻。韩安国稳固防守,另一位将军则奋力厮杀,将士的拼死抵抗使叛军无法绕过梁国这一防线,因为牵制住叛军的主力,为最后平息叛乱七国之乱贡献了力量。韩安国因此一战成名,梁王刘武也更加倚重于他。 受梁王的重用,韩安国也忠心而侍,为梁王排忧解难。 二、断“家”务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这“家”还是皇家——窦、景帝与梁王,他们之间越来越僵化的关系,事情更加棘手。 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景帝和梁王,窦太后更偏爱小儿子梁王,不论权力还是财物,都大力赏赐。景帝是孝子,对母亲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梁王以为有母亲撑腰,渐渐地有恃无恐,在封地内,出行的动静弄得比还大,这就让景帝有所不满了。太后得知后,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臣。 这次梁国派来的使臣恰恰是韩安国,这下他可撞到枪眼上了——太后、景帝、梁王关系僵持,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韩安国清楚当下的处境,他没有直接向太后、皇帝请罪,而是去找了——窦太后的女儿。 一见到公主,韩安国就哭着说:“从前七国叛乱时,各诸侯都起兵,梁王一想起太后跟皇帝在关中就流眼泪水,他知道跟皇帝最亲,所以拼命抵抗,因而叛军才无法向西进军,这不都是梁王的功劳吗?而现在,梁王用皇帝赏赐的车子、旗帜出行,虽然排场大了点,但不过是向小地方的人炫耀,自己的父兄都是皇帝,母后与兄长都爱他,这又有什么过错呢?太后因此苛责他,他知道后整日泪流不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太后为什么不体恤一下做儿子孝顺、做臣子忠心的梁王呢?” 馆陶公主将这些话告诉给窦太后,太后大喜,并把这话原封不动地告诉景帝。景帝心结打开,对韩安国等使者大大奖赏,从此对刘武更加宠爱。不能不说,韩安国的诡辩很厉害,把黑的都说成了白的,他这手亲情牌打得更漂亮,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家庭危机,也是政治危机。 “关不住”——韩安国的能力、名声正如这“春色”一般,从梁国传到了朝廷,受到景帝与太后的信任。 三、死灰复燃 不过韩安国不是完人,有一次,他就因为犯事被捕下狱。“被犬欺”啊,狱卒言语间对韩安国多有侮蔑。韩安国听了不受用就说:“你小子知不知道,死灰有可能会复燃吗?”不料那狱卒答道:“就算它复燃,我也能一泡尿给它浇灭了!” 不过,这位狱卒很快就后悔了。梁国内史空缺,因为之前在太后那里留下好印象,韩安国被窦太后任命为太史,从一名囚徒翻身为年俸二千石的官员。狱卒闻讯,职位也不要了,撒腿逃命。韩安国下令,你不回来就任,我就灭你宗族。无奈,这位狱卒回家安排好后事,向韩安国谢罪来。没想到,韩安国大笑道:“你可以撒尿了!”狱卒不知所措之际,韩安国又说:“这事不值得我惩办你,回去好好工作吧。” 相比对待霸陵尉,韩安国的胸襟,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替梁王收拾“烂账” 话说回来,梁国内史这职位,梁王属意的人还真不是韩安国,而是“新宠”——齐人公孙诡。公孙诡不断游说梁王,向皇帝申请做皇位接班人,并增加封地。对于立刘武为储君一事,景帝似有此意,但朝中袁盎的反对声最高,在梁王的授意下,公孙诡将袁盎暗杀。 景帝知道后,派使臣去梁国务必捉拿公孙诡。但使臣来了十批,却一批一批空手而回——根本找不到人。人的去向,韩安国心知肚明,他来到梁王宫中,一看到梁王就哭起来:“大王没有好的臣子辅佐以至到这种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请您赐我一死吧!” 梁王不允许,韩安国继续两眼泪流,从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祖的关系、景帝与废太子的关系说起,劝诫梁王,治理天下,不能以私情乱公事,就算是亲父子也无法保证不会有变化。如今皇上因为太后不置办您,如果太后去世了,您还能依靠谁? 一语点醒梦中人,梁王痛哭流涕交出公孙诡。公孙诡畏罪自杀,景帝既往不咎,梁王派人杀袁盎的这笔烂账,算是被韩安国一把抹干净了。从此,景帝与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五、抵御匈奴 除了是一名颇具谋略的谋士,韩安国还是一员大将——在梁国时曾参与平叛七国之乱,入朝后也曾领兵前往闽越平乱。后来,韩安国到朝廷为官,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而被人认为是窝囊的投降派。但是到了汉武帝决意要打匈奴时,韩安国却勇敢地冲在了第一线。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人献计在马邑伏兵收拾匈奴单于。韩安国担任最高统帅——护军将军率兵埋伏于马邑,最后计策泄露,马邑之围无功而返。丞相死后,韩安国担任代理丞相,汉武帝有意将他扶正,哪知韩安国时运不济,竟然从马车上摔下,跌跛了脚,只得家中养病,汉武帝只好改任他人。 韩安国病好后,担任材官将军,驻守渔阳。马邑之后,汉朝与匈奴等于撕破了假面和平,匈奴单于为了报复,带军攻打汉朝,而渔阳正是最前线。有一天,韩安国抓到几个匈奴俘虏,得知匈奴军队已经远去。于是,他上表汉武帝,请求暂时停止屯军,趁着农耕时节都回家进行农业生产。 可谁知匈奴玩了花样,没多久转身又回来攻打渔阳,韩安国军营里只有不足千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从未吃过败仗的他,这次遭受惨败,匈奴劫掠两千多人与财物。汉武帝得知后,专门遣使将他一顿责备,再调他向东驻守右北平。韩安国感到,皇帝的宠信越来越少,加上被匈奴打败,损失严重,耻辱,失意,郁闷......,只短短几个月后,韩安国就生病吐血而亡。 只是,韩安国不知道,正是他在渔阳的坚守,牵制住匈奴的部分军力,使得大将军有机会兵出北郡,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后方对其造成大包围态势,活捉敌军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取得河套大捷。 河套大捷成了汉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大汉一雪旧耻,扬眉吐气吊打匈奴;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而所有这些荣光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韩安国以一员老将的身份,在渔阳的浴血坚守,在抗匈前线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他也是汉朝雪耻匈奴的大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卫子夫的母亲卫媪生了大半个西汉?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刘弗陵西汉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