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近代史

杨廷鉴是什么人?他为何会归顺于李自成?

时间:2024-01-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杨廷鉴是什么人?他为何会归顺于李自成?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明朝末年,驿卒出身的李自成从众多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明王朝的真正掘墓人。自崇祯十五年起,因洪承畴所率领的明军在关外大败,李自成又在河南击败孙传庭,其部在关内战场上已经无人能挡。

image.png

  故而,李自成于崇祯十六年正月在襄阳正式建立大顺政权,但李自成的政权并没有得到明朝士绅们的承认,直到李自成灭亡,都没有士绅主动承认李自成政权,原因也很简单,李自成并没有对士绅们采取怀柔手段。

  李自成从起兵以来,都是依靠劫掠来的财富和粮食给部队提供给养,而财富和粮食全部是从士绅们那里抢来,至少在崇祯十五年之前,一直以流寇形式出现的李自成起义军也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去拉拢士绅阶层。

  在他麾下也仅仅只有牛金星、李岩等少数因犯罪而被迫投靠起义军的读书人,级别都只是举人,对于一个新生政权,没有读书人或士绅来帮助管理是极不正规的,甚至于写一些鼓动性的标语都需要临时抓人来写。

  根据野史的记载,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还曾经抓到过一位未来的明朝科举状元帮他们写标语,这个人叫杨廷鉴,江苏人,他本来是个举人,崇祯十五年时上京赶考,途中绕道河南去拜访故友,结果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抓住当了壮丁。

  因为杨廷鉴是读书人,正好是起义军急需的人才,而杨廷鉴为了保住性命,也被迫迎合李自成,帮助农民起义军写了不少反明朝的标语,比如“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等。

  不过,杨廷鉴到底还是正经的读书人,不愿意委身给李自成,当时只是个举人的他也没有什么名气,农民起义军对他的看管也不是很严,让杨廷鉴找到机会逃了出去,继续上京参加崇祯十六年的科举考试。

  结果,杨廷鉴在这次科举考试中一举高中,还在殿试时受到崇祯皇帝的看重,被崇祯皇帝亲自点为当科状元,当然,崇祯肯定不会知道他亲自选中的状元曾经为逆贼李自成写过很多大逆不道的标语。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对前明朝三品以上的官员大肆拷掠,但对低级官员和新入官场的官员却大半未动,还准备重用他们,杨廷鉴这样的新科状元自然受到重视,何况他们之间多少还有些香火之情。

image.png

  可李自成在北京城内的所作所为让杨廷鉴很鄙视,不认为李自成这样不重视读书人和士绅团体的反贼能有好的下场,因此,再次出逃,据说他匍匐三千里,几经磨难后终于逃回家乡常州,明亡后,也不曾理会清朝的多次招揽,始终拒绝为清朝效力,直到病死。

  在崇祯十五年时,其实很多人已经看出来明朝不行了,可杨廷鉴在被李自成起义军俘虏后,依旧坚持逃出去参加科举,明朝还没有正式灭亡是一个原因,最重要的是李自成一贯的对读书人和士绅的灭绝行为让杨廷鉴视他为贼。

  假如李自成稍微对士绅们采取一些怀柔手段,让自己的政权对所谓的地主阶级妥协,就像清朝入关后的那样,没准杨廷鉴在第一次被俘时就有可能为李自成效力,他后来不接受清朝的招揽有华夷之分,李自成起义军和他可没有这个隔阂,只不过,李自成始终不知道士绅阶级和读书人的重要性罢了。

明朝苏州府人口有多少?哪个省的人口最多

经济最鼎盛时期的年间,到底有多少人口,学界争议很大。有的认为只有6千万,有的认为将近2亿。 在明朝人口统计中,明开国末年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注定是个绕不过去的节点。在这一年,明朝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口统计数据——6054万人。这只是纸面上的人口数据,当时的总人口应该超过7千万。 明朝的人口分布,主要是指内地,既十三个布政使司加京师南京。这些地方是明朝直接统治的区域,、东北、西北,以及最西南的地区没有计算在内。 首先是京师南京。这里的京师,不是指南京一座城市,而是整个直隶。也就是现在江苏(含上海)和安徽,迁都北京后,将原来的直隶称为南直隶。 苏皖沪两省一市加一起,面积也不到24万平方公里,人口却非常稠密,达到了1075万人。这还没有包括拥有军籍的116万人。无疑,直隶是明朝人口最多的地区,但其中也密有疏。苏州人口最多,仅一个府,就有235万人,占了全“省”约五分之一。而皇城所在的南京(狭义上的城市),“只有”120万人。这个数据在直隶只排第三,松江府的人口比应天府还多一万多。 直隶省的人口,主要分布淮河以南,尤其是长江流域。比如常州府有77万人,扬州府有73万人。而淮河以北的军事重镇徐州,当时连府都不是,人口也只有18万。 徐州等苏北地区是当时明朝两大人口聚居区的过渡地带。徐州以北就是山东,洪武二十六年,山东的总人口是525万(不算军籍人口20万)。525万人口的山东自然不能和直隶相比,但在刚平定战乱不久的北方,这个数据已经不少了。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这525万人口中,不仅包括山东六府,还包括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辽东。辽东北控女真,西控北元,东控韩日,战略地位太过重要。再加上辽东人口较少,明朝只在辽东设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辽东的民政都跨海隶属山东,包括人口统计。辽东人口非常少,加上百军籍的,总人口只有50万,相当于山东的十分之一。 不过,辽东的面积不小,12.4万平方公里,而山东的“总面积”只有27.3万平方公里(剩余的是山东本部的面积)。 再往北,就是明朝未来的国都北平了。明朝在这里设布政使司,下管以北平为首的八个府。这一年(1393年),北平布政使司辖区的总人口达到264万人,看似不多,但要知道,当时的北平,处在与北元对抗的最前沿。 从北平往西,到了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山西。山西布政使司辖区的人口明显多了起来,达到508万人(含38万军籍人口)。山西面积不小,但只有四个府:太原府、平阳府、潞安府、大同府,外加四个直隶州。 北平(辽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抗北元,往南的西侧(山西)、东侧(山东)各有人口五百万,堪称是直隶(南京)北线防御的缓冲带。即使北元兵冲破北平防区,但山东和山西的人口较多,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北元南下的速度。 在古代,人口密疏与否,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在军事上行进速度的快慢。 山西以南是河南。河南16.4万平方公里,人口216万(含25.3万军籍人口)。河南以西的陕西布政使司,人口略多一些,287万人(含23万军籍人口)。由陕西入四川,人口更少,146万人,甚至比苏州一个府还少了近百万人口(不含四川的20万军籍人口)。不过,四川地处西南,各种情况非常复杂,人口较少是可以理解的。 而从四川往东进入湖广,人口又多了起来,湖广布政使司(辖湖北、湖南)人口580万(包括50万军籍人口、60万非人口)。 湖广省以南是广东,总人口324万(含23.5万军籍人口)。当时的广东省辖区,除了现在的广东省,还包括海南省,以及现在广西的沿海地区。广西在当时是个内陆省份,总人口148万(不含10万军籍人口),和四川差不多。 云贵地区,情况更为复杂和特殊。云南总人口只有71万,军籍竟高达45万,仅明朝在云南的驻军就有12万,再加上24万随军家属。贵州总人口有126万,但其中有32万却属湖广布政使司(及湖广都指挥使司)管辖。 湖广的东边是江西、浙江、福建。江西人口达到906万,浙江人口有1048万(不算军籍人口30万)。而江西和浙江的面积,和现在的赣、浙两省几乎一样,没有变化。面积12万平方公里的福建(不包括对面的大岛)看上去,平原较少,人口却不少,达到419万(含27万军籍人口)。 这还只是明朝草创初期的人口数据。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定,(1425年至1435年在位)以后,明朝人口不断增长,最终到达了万历年间的顶峰值。到了明末战乱,明朝人口又大幅度减少。 随机文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为什么有人相信ufo,美军曾建UFO研究基地/霍金曾预言UFO存在水星和金星哪个温度高,金星水星表面温度是多少(金星温度更高)太阳系到底有多奇怪,整齐的系内宇宙空间/里外折腾的木星无毛定理是什么意思,黑洞仅有三种参量确定/霍金表示是无稽之谈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曾经发行过纸币大明宝钞,为什么一直不受欢迎?

发明了纸币,但为何没人喜欢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和大家想的可能不一样,在大明早期当官可是一件比较有挑战的事,一是俸禄给的少,二是贪污抓得严。因为朱明有限公司的CEO朱元璋最恨贪官,所以给官员们的俸禄定的很少,并且狠抓贪污,一抓到就各种处以极刑。 这在版《》中有所描述,韦小宝在和抄家的时候,说要恢复前朝酷刑,比如剥皮法啥的,可以从中看出朱明律令对贪官的严酷。所以在明朝前期,清官不好当,容易饿死,买了两斤猪肉都能轰动官场;贪官也不好当,容易被人做成骨架标本,一度可以说是官不聊生。 那为什么当官也会混的这么惨呢?明朝给的俸禄到底有多低?这个要从明朝发的薪水说起,明朝也喜欢发纸币,名字也好听,叫大明宝钞。但是这款钞票是最不值钱的钱,也就是掉价的快。 再讲为什么掉价之前,笔者先给大家简单聊聊现代银行为什么能发现纸钞还运作良好。现在大家用的移动支付比较多,但是之前基本用的是纸币。纸币也好,移动支付也好,银行发行货币的关键就是在于信用。那么信用体现在哪里呢?就是银行拥有一个叫做准备金的东西(一般是金子,再不济也是银子),也就是随便任何人拿了钞票就可以直接去银行换成真金白银,毕竟金银的价值在长期一段时间内是保值的。 但是朱元璋毕竟文化水平低,哪里有准备金这个概念啊,也就是不保证大明宝钞的价值不变,并且不能换成铜钱和任何金属货币,除非卖给明朝官府。在整个明朝中前期,明廷强行推动大明宝钞的发行。这样的钞票每年都印,也就是出现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同时还下令禁止使用金银贸易。这其实对大明的经济生态有着很严重的破坏性,但是民间可能会稍微好一点,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民间不认账就得了,但是官场不行啊,大明直接给这些官员发大明宝钞。随着宝钞的日渐贬值,结果官员们也越混越惨,所以怎么杀贪官也没用,毕竟是人就要吃饭。 既然没有保证金做保障,大明朝廷又开始滥发大明宝钞,所以大明宝钞的贬值速度是十分迅速的。所以大明朝廷的财政律令一共有三个阶段,先是唯用宝钞,到宝钞银钱兼用,最后只用银钱,这也反应了大明宝钞的不靠谱。在钱的问题上,大家都不傻,官僚集团更是深受其冲击,所以也就有官员提出,“百姓虽然愚钝,但是谁也不会拿一块金子来买一张纸”。 洪武朝刚发行的时候,说是一贯钞值1000文,但是这也是说说而已,实际只能换到160文,到了宪宗朝甚至可以说是一贯钞一文不值了,钞票比厕纸还便宜了。但是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恶性循环了,宝钞不值钱,但是官员们和武将们都要靠着大明朝廷发的俸禄吃饭,但是大明朝廷发的又是大明宝钞,结果堂堂朝廷父母官工资低得不行,就差白天当官,晚上扫大街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官员就开始搜刮百姓,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武将们则是没钱更新装备,甚至没钱吃肉,能有啥战斗力。在这样腐败的吏治和日渐废弛的军备情况下,明朝嘉靖年间就出现连几个就敢武装包围南京的情况,一是官员腐败无能,二是士兵久疏战阵,根本打不过这些倭寇。 这是一个疯狂的恶性循环,大明朝廷给官员们发贬值的宝钞导致官员们无法好好过日子,官员就疯狂搜刮百姓,导致社会经济环境进一步被破坏,导致财政又收不上来,只好继续发宝钞,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整个大明的经济生态极为恶劣。 这个时候,时代的大潮又出现了,拯救了一波大明帝国,主要有两件事,一是改革,二是西班牙人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张居正做了一系列的改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这么规定的,“计亩征银,官收官解”,反正就不要宝钞就对了,不管是什么税,通通要给我交银子,这样的法令实际上就是宣告了大明宝钞的消亡,但是对大明经济是有着正向的作用。 与此同时,远在西欧的西班牙人从中发现了大量的白银。西班牙殖民者强迫南美洲当地土著去给他们挖银矿,比如南美洲那个秘鲁,就是一个大银矿。有了庞大的和大量银子之后,西班牙人一下子就成了暴发户,又在大航海中发现了新航路,可以直接开船到中国来,不用再过奥斯曼帝国了。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要是一个人突然有钱了,肯定是马上豪宅、豪车、奢侈品买起来,国家自然也是一样。西班牙人突然暴富了,西班牙的王公贵族就开始疯狂买奢侈品了。那个时代的奢侈品是啥?就是中国的茶叶和瓷器,还有丝绸啥的!这些产品一直是中国的特色产品,风靡于欧洲。所以西班牙人鼎盛之时,白银一直输入到中国来,使得原本越发窘迫的大明经济一度得到复苏。 以至于后的,大明朝廷的财政干渴情况得到了复苏,为帝后来发动三大征(宁夏、朝鲜、)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大明经济复苏的代价就是使得大明宝钞基本,大家也就没怎么用它了。 但是大明朝廷还是舍不得宝钞这种纸换金的操作,到了十六年,大明朝廷还是要靠发行宝钞来筹钱。但是根本没人买大明宝钞,甚至出现了商铺关门潮,直到攻陷北京城才结束了崇祯朝最后的闹剧,也彻底终结了不受欢迎的大明宝钞。所以个人乃至大明的命运是不以帝王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杨廷鉴明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