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作为著名政治家司马懿的亲孙子,对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抱有极高的敬意和崇拜之情。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背后,蕴含着对智慧与品德的追求,以及对对手的尊重与理解。
首先,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谋略在三国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改革者。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成就,使得他在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即便是作为对手阵营的司马炎,也不得不对诸葛亮的才能和贡献表示敬佩。
其次,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也是司马炎崇拜的重要原因。据史料记载,诸葛亮生前廉洁奉公,生活简朴,深得民心。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以及坚持原则、不畏强权的正直品性,都是值得尊敬的美德。司马炎作为后来者,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更加客观和全面,因此对诸葛亮的人品和道德风范产生了深深的敬仰。

再者,司马炎对诸葛亮的崇拜也反映了他对历史英雄的认同和学习。在司马炎看来,诸葛亮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举措,无论是七擒孟获稳固后方,还是北伐中原以图恢复汉室,都显示了超凡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政治信念。这些经历对于同样承担着国家重任的司马炎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司马炎对诸葛亮的崇拜可能还包含了一种对“英雄惜英雄”的情感。在三国纷争的历史背景下,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既是对手又互相尊重。司马炎作为司马懿的后代,对这段历史的传承有着深刻的家族记忆和个人情感,因此对诸葛亮这位历史上的对手英雄抱有一种特别的敬意。
综上所述,司马炎之所以崇拜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的智慧、品德、人格魅力以及对历史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历史形象。司马炎的崇拜不仅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历史英雄的一种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
西晋灭吴大将杜预,不仅文武双全,竟还是个发明家
杜家出身,,,谨言慎行。他平日无事时,总沉浸在《左传》等经书之中,著书《释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是个丰产作家。当世学者都崇尚奢华富丽的文风,认为的文章质朴率直,不够有霸气。只有秘书监挚虞很欣赏他,认为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后,其他的传记就都歇菜,而《释例》写成之后,也将成其中翘楚。 公元264年七月,司马昭下令改制礼仪,法律,官制,编纂《晋律》,杜预和张斐负责律法的注解,直到时期,法学家程树德仍赞叹不绝。这部律法对汉魏旧律进行了阔斧的改革,杜绝钻法律空子,操作起来也方便,因着造福无数,《晋律》也因此被称为“张杜律”。 265年,即位,大封宗室。杜预也被封为驸马都尉。 杜预笔下功夫了得,治理内政也有一手。他当了七年的度支尚书(财政部长),被人称为“”。 他一上任,在京师东面建了千亩籍田,请和百官以身作则,定期下田,上行下效,农业发展得很快,政府提高粮价,建立仓库,丰年买粮,荒年卖粮,市场物价平稳,百国家双赢。 农业靠天吃饭,公元278年秋,各地连降暴雨,洪灾之后又是蝗灾,农田颗粒无收。朝中重臣干瞪眼,杜预调查灾情,得出了解决办法“坏陂宣泻”,修理有利地形的池塘水库,至于不利地形的,就决开口子,填平。对灾民的安置除了国家救济,还提倡自给自足。 杜预为国为民,办事一定要详细考量,仔细比对,最终下手,人笑他过于琐碎时,“大禹治水,也是如此。”可见杜预对自己的期望之高。 杜预发现当时用的历法不合晷度,经过仔细计算,纠正误差之后,修订出《二元千度历》。 杜预还是个发明家,他主持工作时,发明了人排新器,连机水碓,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周代时有个欹器(一种倾斜易翻的盛水物件,君王常放在座边引以为戒。)水少就会倒,水多就会被淹没,只有不多不少时才会可以摆正。这东西失传多年,人们连它是什么样不知道。而杜预凭着书上的记载,硬是设计出了这么个神器,很开心。 浮桥,也是他的首创。杜预的祖父死于水难,洛阳边的孟津渡水深流急,很容易发生事故。杜预经过考证,提议在富平津修建河桥,他排除了朝中种种声音,亲力亲为,终于建成了河阳浮桥。建成之日,晋武帝举杯称赞杜预,而杜预并不贪功,把功劳都记在皇帝头上,这座桥自从建成,虽经重修,但一直使用到1117年,历时八百多年,真是钢铁工程。比较现在的一些豆腐工事,令人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助司马炎一统天下的三位名将:羊祜 王濬 杜预
西晋统一中国的三大名将: 西晋统一中国的三大名将都出生世家大族,羊祜先祖从汉魏起就是名门士族,世代皆为二千石高官。王濬和也都出身官宦家庭,名门贵胄。有趣的是,史书中说三人都是美姿貌,仪容不凡,须眉秀美 。 西晋这个短命王朝在历史上名声不好,和秦隋不同,虽然秦隋也都是国祚短促,但都在中国历史上有开创性的功绩,客观上为继其之后的汉唐盛世奠定了制度和文化上的坚实基。所以后人常把秦汉、隋唐一快说,而西晋王朝的统一之后却是,中国进入一个历史少见的黑暗、暴戾、大分裂时期。西晋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北方少数民族灭亡的王朝而遗臭万年,也因一个极其腐朽和权贵肆意的王朝被后人砰击。 不过评价西晋这个腐朽王朝非今天的主题,西晋王朝名将也是寥寥可数,今天仅说说在西晋一统天下中的三名将:羊祜,王濬,杜预。 三将都与西晋吞吴有关,而羊祜无疑是名气最大的,王与杜都是羊祜荐举的,不过羊祜名气大并非因其有摧城拔寨、之战功。而是因其仁德用,还是对敌人如此呢,这是非常人才能做到的。其毕生精力大多为吞吴做准备,但受朝中权臣蛊惑而犹疑难决,多次错失战机,羊祜终老也未能一酬壮志。不得不长叹说:“天下不如意,恒十居其吧,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不过他的仁德柔术,攻心之策使天下民心已向,都督荆州时大力经营江汉,屯田兴学,广修善政,使西晋灭吴有了可靠的前进基地和充实的物质和军事准备。对攻吴之战法也早,后来杜预灭吴大战略基本为羊祜当年所定。 而王濬可说是真正能立马嘶风、冲锋陷阵的战将,在灭吴一战中从蜀地顺流而下,,先入建业夺得首功。(王濬能在灭吴中以水军立奇功还与一当时童谣有关: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而王濬的小名正叫阿童,羊祜当时正在考虑水军统帅,在朝廷要召王濬回朝任大司农时上表请留王濬督益,梁诸军事。) 而杜预则是有名的儒将,有史书说他手不能持戈、行不能骑马(可能有些夸张)。但明于韬略,运筹帷幄而。知兴废之道,,施反间计除孙吴强敌张政,巧取江陵,招降交广,和其它五路大军一起扫平吴地,终于使中华一统.功勋卓著。 三将都出生世家大族,羊祜先祖从汉,魏起就是名门士族,世代皆为二千石高官. 王濬和杜预也都出身官宦家庭,名门贵胄.有趣的是,史书中说三人都是美姿貌.仪容不凡, 须眉秀美。这也许和魏,晋时人们注重仪表,用人也偏重美姿有关. 三人军职爵位: 羊祜:散骑常侍、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 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城侯。 王濬:益州刺史,镇国大将军,加特进散骑常侍,抚国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襄阳县侯。 杜预: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开府仪同三司、当阳县侯。 身后: 王濬:功高自负,争利朝堂,白玉有瑕。 羊祜:谦和退让,德名远播,清廉俭朴,美名留史。 杜预:富民强兵,虽好名但有节,好儒学,有《春秋经传集解》等遗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