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书中每个人物都是性格鲜明,非常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刘备、诸葛亮这些人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配角,今天我们要来说的就是书中的一个大忠臣董承。董承在书里是一个忠臣的形象,他是汉献帝的老丈人,他的女儿董贵人是汉献帝的妃子,而董承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制定了要铲除曹操的衣带诏了。不过这一切都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真实历史上的董承,却远远没有这么高尚。那么真实历史上的董承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董承衣带诏是怎么回事
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
建安五年(200)正月,事泄,董承等人尽皆伏诛。刘备投靠袁绍。袁绍奉衣带诏讨伐曹操。从此,双方的矛盾彻底公开化,再也没有和平相处的回旋余地。《三国志·先主传》
《三国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
《后汉书·董卓列传》
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2、真实的董承是什么样的
《三国演义》中,董承对汉献帝忠诚是无话可说的,在汉献帝回洛阳时路遇劫驾,董承等人为了汉献帝的安危拼命抵抗,再后来为了诛杀有逆反之心的曹操,联合其余忠良大臣一同策划,可就在计划即将实行的时候,却被奸邪小人告了密导致全家被杀。
其实董承这个人在罗贯中的书中是那么的忠诚,那么的为国奉献。历史上的董承并非一个贤良的忠臣,而是整个三国中最伪善的小人。只是因为这本书比史书流传的更为广泛,在读过这本书的人也深刻的认为他所述说就是最真实的历史,但事实上,历史上的董承并非所想的那么美好。
其实历史上的董承他有两个身份,他不仅是汉献帝妃子董贵人的父亲,也是前任皇帝汉灵帝母亲董太后的侄子,而董太后则是汉献帝的养母,所以算起来董承比汉献帝还大一辈,所以在朝堂上人们都叫他为国舅,董承也靠着这份亲戚关系,在朝上做着高官,享受着优质待遇。
虽然靠着关系享受着待遇,但董承却看不上汉室的唯唯诺诺,反而看上了当时实力雄厚的董卓,为了能稳固自己的荣华富贵,董承依附于董卓门下,所以在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时,董承就在一旁看着并没有跳出来维护皇帝。一直到董卓死后,董承才反跳回去支持汉献帝。
董承之所以会选择回过头回到皇帝的帐下也是有他的道理。董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从中得到的利益令董承眼红,他回头支持皇帝,就是想将汉献帝当成一颗棋子握在手中,内心几乎是毫无忠诚可言。像是在《后汉书》中就有这么一个片段,从这个小片段中就能看出董承内心的贪婪,也能看出董承心里的毫无忠诚。
董承在和汉献帝一同逃难之时,看见伏皇后的兄弟伏徳随身携带了十匹绢,这让本没带多少钱财出来的董承见财起意,先是派使者对伏徳进行勒索,伏徳和董承一样同样身为国舅,面对这样的勒索伏徳说什么也不愿意将十匹绢交出。伏徳的态度令董承大怒,一气之下便将同等身份伏徳杀害。他丝毫不在乎帝后的颜面,当着帝后的面将皇后的兄弟杀害。
在了解到他的真实面目后,就开始让人怀疑"衣带诏"事件是否是真实存在的。由于曹操与汉献帝之间无法弥补的裂痕,为了防止曹操谋反,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冰封在衣带里,秘密交予董承。而董承在回家拆开密诏后便集结重臣商讨讨伐曹操的对策,可这件事却让刚被董承赶出府的奴才破坏了一切。
而刘备的反应其实就开始让人怀疑"衣带诏"是否存在,一心想要兴复汉室刘备在见到"衣带诏"却迟迟不肯参加,说不准他就是已经发现了是董承伪造,而且此举非但不能帮助汉献帝,反而将汉献帝置于死地,所以刘备才迟迟不肯参与。这就更加说明,其实董承所做的一切从来都不是为了汉献帝而是为了自己,如果这件事真的让他得手了,想必董承就会成为另一个曹操。

3、董承算忠臣吗
董承不能算是忠臣,至多是个逐利谋私之人,属于无能而居高位的人,其能力和曹操无法相提并论,甚至连袁超、袁术之流他也无法相比。
通过一段正史上的记载,就可以轻易的看清董承、董国舅的丑恶嘴脸。
汉献帝东归洛阳的时候,李傕、郭汜等随后追击,在曹阳大败献帝随从部队,汉献帝刘协只好半夜偷渡黄河逃跑,他的后妃宫人都徒步逃出军营。
皇后伏寿当时手上还拿着几匹缣帛,董承指派符节令孙辉持刀威逼抢走了缣帛,并杀死皇后身边的侍者,鲜血溅到了皇后的衣服上。
看到了吧,指使手下干起了抢劫的勾当,抢的还是皇后伏寿,摒弃是持刀威逼皇后伏寿就范,这不是公然谋反无视天威吗?皇后身边的侍者忠心护主,也被董承手下孙辉杀死。这种人也算是忠臣的话,还真是应了那句话“忠奸不分”。
至于为什么立董承之女为妃?我看不过是汉献帝刘协认为董承有利用价值,为了拉拢董承,结成同盟的一种手段罢了。
就算除掉了曹操,这位董国舅也不会是什么好鸟,来个外戚专权是有可能的,人都说患难见真情,献帝和伏后落难时,董承的表现足以说明一切。
郭络罗氏是个怎么样的人?雍正为什么对她如何痛恨?
大家都知道九子夺嫡的历载,而今天小编跟读者分析的这位人物就是八福晋郭络。如果从影视剧的角度开始了解,应该是从主演的穿越剧《宫锁心玉》在到《》里面的人物都各有各的特点,而历史上真实的八福晋又有着怎样的性格与特点呢? 剧中的她极富才情的痴女子,敢爱敢恨,高贵大方背后,妒忌心极强。相比若兰的默默守候,明慧的爱是决绝的,全心全意的。她聪慧胜过男子却甘愿陪在八阿哥身侧,默默忍受他对其他女人的痴情。在爱人落难时,她倾力相助相守;在不能相守时,宁愿自尽。 而真实历史中她的身份跟影视剧是一样的,郭络罗氏和硕额驸明尚之女,的外孙女。出生名门贵族,家世显赫,身份尊贵,无子女。关于郭络罗氏与允禩成婚的具体时间,史籍中未见记载。 自幼为安亲王岳乐所娇宠的郭络罗氏,性格鲜明,,且有一定政治头脑。她较多地保持了女子的个性特点,似缺少大家闺秀风范。“性格即命运”。郭络罗氏是一位主动型女子。她在府中当家作主,,积极为夫谋划,献计献策。即使被治罪时,亦无惧色,不做俯从,尽显满族女子刚毅果决之气。这自然进一步加重帝对她的痛恨。郭络罗氏慨然赴死,尸骨未留,亦为其性格使然。 帝厌恶八贝勒福晋而喜爱皇太子妃(废太子妃),除去其它种种因素外,还反映出他在不自觉地以儒家伦理纲常为依据,作为评判女子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八阿哥善结人缘,众人目之为佛。他虽被称为受制于妻,且少近女色,但从种种迹象看,郭络罗氏是允禩的得力内助,平日双方多有沟通,因此在关键时刻,方能想其所想,默契配合。 郭络罗氏成为八贝勒福晋后最初十载,是她一生中最为惬意之时。以废太子为标志,郭络罗氏相对平静的生活不复存在,她与其夫一起,卷入权力之争的漩涡,愈陷愈深,最终被吞没。(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病逝,雍正帝继位。允禩旋即晋封亲王(廉亲王)。 郭络罗氏与允禩的预感很快得到证实,雍正帝清除异己的过程中,首先以允禩的姻戚开刀。随着雍正皇权的逐步稳固与加强,雍正帝对允禩等人的打击不断升级。四年(1726年)二月雍正帝称:“允禩之妻甚属不妇,允禩亦惧伊妻,今允禩之妻暴戾不仁,仍然欺侮其夫”。此言未可全信,但亦反映出郭络罗氏处境日艰,却依然故我。 年初,雍正帝下令将允禩革去黄带子。他对诸王大臣说,自即位以来,于允禩无恩不施,无事不教,其“终怀异心,并不悛改,未必非伊妻唆使所致”。“朕屡降严旨与允禩之妻,又令皇后面加开导,谕伊劝谏允禩,感激朕恩,实心效力,乃屡次教训,允禩夫妻毫无感激之意”。又因将伊母家治罪,不曾颁示,唆使其夫,以致恶乱已极。故“允禩之妻亦不可留于允禩之家”。雍正帝命诸王大臣将此谕旨当面“降与允禩之妻”,令照先世旧例,将她革去福晋,休回外家,并“降旨与伊外家人等,另给房屋数间居住,严加看守,不可令其往来潜通信息”。又命将此旨降与允禩,“若因逐回伊妻,愤怒于心,故意托病,不肯行走,必将伊妻处死,伊子亦必治以重罪。” 随机文章盘点世界十大禁用刀,三菱军刺捅人非死即残废(个个见血封喉)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工智能,毁灭世界或是助手(全在人类一念之间)中国登月被外星人警告,月球上发现外星人基地/被警告不许登月三星堆不是汉族文明, 三星堆外国科学家解密/三星堆其实是源于古蜀国飞机迫降为什么要放油,为减轻飞机重量放掉40万的燃油(安全第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西晋灭吴大将杜预,不仅文武双全,竟还是个发明家
杜家出身,,,谨言慎行。他平日无事时,总沉浸在《左传》等经书之中,著书《释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是个丰产作家。当世学者都崇尚奢华富丽的文风,认为的文章质朴率直,不够有霸气。只有秘书监挚虞很欣赏他,认为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后,其他的传记就都歇菜,而《释例》写成之后,也将成其中翘楚。 公元264年七月,司马昭下令改制礼仪,法律,官制,编纂《晋律》,杜预和张斐负责律法的注解,直到时期,法学家程树德仍赞叹不绝。这部律法对汉魏旧律进行了阔斧的改革,杜绝钻法律空子,操作起来也方便,因着造福无数,《晋律》也因此被称为“张杜律”。 265年,即位,大封宗室。杜预也被封为驸马都尉。 杜预笔下功夫了得,治理内政也有一手。他当了七年的度支尚书(财政部长),被人称为“”。 他一上任,在京师东面建了千亩籍田,请和百官以身作则,定期下田,上行下效,农业发展得很快,政府提高粮价,建立仓库,丰年买粮,荒年卖粮,市场物价平稳,百国家双赢。 农业靠天吃饭,公元278年秋,各地连降暴雨,洪灾之后又是蝗灾,农田颗粒无收。朝中重臣干瞪眼,杜预调查灾情,得出了解决办法“坏陂宣泻”,修理有利地形的池塘水库,至于不利地形的,就决开口子,填平。对灾民的安置除了国家救济,还提倡自给自足。 杜预为国为民,办事一定要详细考量,仔细比对,最终下手,人笑他过于琐碎时,“大禹治水,也是如此。”可见杜预对自己的期望之高。 杜预发现当时用的历法不合晷度,经过仔细计算,纠正误差之后,修订出《二元千度历》。 杜预还是个发明家,他主持工作时,发明了人排新器,连机水碓,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周代时有个欹器(一种倾斜易翻的盛水物件,君王常放在座边引以为戒。)水少就会倒,水多就会被淹没,只有不多不少时才会可以摆正。这东西失传多年,人们连它是什么样不知道。而杜预凭着书上的记载,硬是设计出了这么个神器,很开心。 浮桥,也是他的首创。杜预的祖父死于水难,洛阳边的孟津渡水深流急,很容易发生事故。杜预经过考证,提议在富平津修建河桥,他排除了朝中种种声音,亲力亲为,终于建成了河阳浮桥。建成之日,晋武帝举杯称赞杜预,而杜预并不贪功,把功劳都记在皇帝头上,这座桥自从建成,虽经重修,但一直使用到1117年,历时八百多年,真是钢铁工程。比较现在的一些豆腐工事,令人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