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储的名人有什么1、储小蕾,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女演员。
2、储智博,年月日出生于河北秦皇岛,祖籍天津,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
3、储安平,江苏宜兴人,中国近代学者、知识分子。
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苏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顾问、省纪委第一书记。
关于储姓的历史人物1、储用: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
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
2、储珊:字朝珍,南直隶颍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年)进士,十七年(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
正德六年(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卷。
崇宁(-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
4、储尹之:字思弼,号赤岩,宋元佑三年(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
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世孙。
虽身为金枝,婚姻大事上却连平民百姓的自由度都不如。
不过婚后金枝和驸马有没有可能相爱是一回事,皇家身份有没有被尊重是另一回事,女人的自尊有没有被忽视也是一种。
是期待过高才会失望过度吗…… 当她发现丈夫跟婢女有染,让将婢女的“耳鼻”割下,也把驸马头发割下,再让驸马出庭办事,集属官观看…。
据《新唐书列传第八》记载她是从“君主降为县主”。
而据《朝野佥载》与《古今谭概》记载,她是从“公主降为郡主”。
公主生死 宜城公主生辰:根据其兄弟作为长子的李重润生辰682年,和其妹妹李仙蕙生辰684年,推断她的生辰应该是在“682年左右”。
宜城公主病故时间:根据其驸马的历载“…宜城公主病死后,紧接着薛国公主下嫁裴巽,三年后,开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因病而死…”推断,公主病故时应该是开元十一年“723年前不久”。
命运交响 公元684年2月,继位才36天的唐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
——1、夸张推断、这时就算公主已经降生,那么年龄最多在14岁以内,也就是假设670年以后降生的(夸张假设李显13岁生子、并且她和新都公主还同龄之下的可能)。
时年她只做了36天的“公主”,而其余时间还算是“君主”。
所以公元684年以前她已经结婚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君主对驸马动私刑而被降级"的可能性也很小。
——2、先前从宜城公主兄弟姐妹年龄推断,她的生辰是“‘682年左右”所以完全有可能“和其姐姐新都公主、兄弟李重润”在内,跟着父亲流亡或在父亲流亡期间降生的可能性很大。
血水融歌 公元684年以后,唐中宗李显流亡14年左右。
作为父亲又是皇子的李显在历史描述是:唐中宗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县)14年,只有妃子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
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唐中宗就吓得想自杀。
韦氏总是安慰他说:“祸福无常,也不一定就是赐死,何必如此惊恐。
”韦氏的鼓励、帮助、劝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坚持着活了下来”。
根据宜城公主的妹妹李仙蕙相关记载:降生于唐周轮替之时(684年、李显初次登基为皇36天后被贬时),虽身为皇室贵戚,但却由于大唐帝国内部的变故,使她在偏僻的均州、房州度过了平民式的童年生活。
——在李显19岁时嫡妻赵氏已经被武则天活活饿死,所以李显流亡期间只有韦氏在陪同。
不过虽然没有李显子女陪同流亡的详细记载,但无论有没有一起流亡,对于武则天忌讳下的皇子皇孙能好到哪里?李显的两个子女和女婿、嫡长子李重润(曾经封为皇太子、当年与父亲一起被废为庶人,死时19岁)、永泰公主李仙蕙和其丈夫武延基,都是被武则天处死的,而当时永泰公主李仙蕙还怀有身孕。
——也就是说此时她若是被降级的话,降成“君主”或“县主”没什么分别,和其他家人一样均饱受磨难。
——可想而知宜城公主的童年又和韦后所生女儿李仙蕙相比能好到哪里? ——所以这时宜城公主就算长大成人并且已嫁人,那应该也没那么敢嚣张! 悲剧舞台 公元699年,李显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新被立为太子。
根据宜城公主的妹妹永泰公主李仙蕙相关记载:14岁时,永泰一家被女皇武则天召回。
由于其父李显所处的微妙地位,永泰兄弟姐妹尽管迎来了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但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他们面临的仍是一系列的未知数。
——这期间宜城公主是君主身份,若要根据《新唐书列传第八》记载的话,那时宜城公主家庭经历了由“低谷突然转为天堂:…由于其父李显所处的微妙地位…迎来了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的过程。
如果当时没能正面应对生活和内心巨大反差的话,很有可能养成奢靡、自负…等负面心里。
所以这期间很有可能发生了“君主对驸马动私刑被降级"的事情。
狂想曲响 公元705年,李显再次登基为帝。
——若根据《新唐书列传第八》后续记载”…久之,复故封。
也就是,这一次她的父亲通关成功成最大的BOSS(皇帝),她由“县主”空降“宜城公主”之位。
——若根据《朝野佥载》与《古今谭概》记载,她是从“公主变为君主”的话: ①在“公元684年2月继位才36天的唐中宗”期间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②在“公元705年唐中宗二度登基为皇”以后发生的话,再根据《新唐书列传第八》后段记载,“同年705年又晋封成了‘公主’”。
性格扭曲 神龙年间,宜城公主虽然没像太平公主、安乐公主那样向往皇太女之位,但宜城公主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新都公主、、、金城公主”等公主可以开府,设置属官,还参与政事、能够任命官员。
但晴天还有霹雳,紧接着寡妇公主薛国公主(初作清阳公主)下嫁裴巽。
薛国公主是的第十一女,应该算宜城公主的堂姐妹,她曾嫁过王守一。
难道是宜城公主临终前安排的?不过已经吃过一回教训的裴巽应该知道女人也是可以发威的。
和薛国公主安然过了仅仅三年婚姻生活,开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因病而死,追宜城公主步伐乘风西去。
古代男女不平等,男人就是天一般,,女人像似他们的陪衬,扔掉妻妾简直可以用眉飞色舞般形容他们。
但公主却有机会享受比那时的男人还”威武“的享受,当然前提得是“把握有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与、张之洞、并称为 中兴四大名臣 ,与、格兰特并称为 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
李鸿章(1823—1901),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
作为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大清的卖国贼只有一个,那就是掌握大清实际权力的老太后。
用“生不逢时”四个字来形容李鸿章的一生再合适不过,李鸿章有大智慧,比起守旧派,他能清醒地看到中外形式,尽管作为满清重臣,他无法跳出自身的局限,但他依然在保皇的前提下,大力改革。
(《马关条约》签订)让李鸿章遗臭万年的是他签订的《马关条约》。
慈禧太后,她说要签,谁都为之奈何,那时候就是孙中山去了,也得签。
李鸿章铮铮铁骨,满腔爱国情怀,大力改革后仍要接受丧权辱国的局面,那种心情,当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李鸿章知道自己的任务,但他依然咬牙说不签,日本人大怒,用枪托打在李鸿章的头上,李鸿章的脑袋登时冒出血,他面无惧色,仍然说不签。
对不怕死的人谁最没辙的,日本人面对这样视死如归的人,敬佩之余也十分无奈,不能让李鸿章妥协,只能向慈禧太后施压,慈禧太后闻言,连忙给李鸿章传话:这约得签,不管日本人说什么,能换和平就好。
李鸿章在日本马关被一名刺客击中,子弹卡在他左眼下的骨头缝里,没有医生敢在这个位置下手术刀,李鸿章给朝廷的电报只有六个字:“伤处疼,弹难出。
”而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
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
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战争的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而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两害取其轻,这是面对残局的李鸿章的选择。
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马关条约》是李鸿章最为代表签订的,但最终决定权在慈禧太后。
签订《马关条约》的所有历程,他都如数上报慈禧,慈禧对中日谈判的全过程和最后结果都。
李鸿章在日本硬撑,慈禧却在筹备寿宴,她不想打仗,告诉李鸿章,不管日本人说什么都答应。
1895年4月,带着《马关条约》草约和脸上的绷带回国的李鸿章,发现他成了举国的“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李鸿章视《马关条约》为终生耻辱,发誓从此不再踏入日本半步。
没想到一年后他结束美国之游搭乘美轮回国须途经日本横滨换船,为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坚决不和日本国土发生任何形式的关系,老头无论如何也不肯上岸。
侍从们无奈,只能在美国轮船和开到日本接他的帝国招商局轮船之间搭了一块跳板,冒着掉到海里的危险扶着他换了船。
但这一切并没有给鸿章换来一丝同情与理解,相反,他这卖国贼的帽子却打着滚儿地往上翻。
客观分析,真正卖国的是慈禧太后,李鸿章权力再大,也只是慈禧太后手里的棋子,慈禧太后的决定他无力改变,慈禧太后才是议和卖国的总后台,而李鸿章只是替她背负了千古骂名。
历史把李鸿章推向了事业的顶峰,同时也把他踢进了名誉的泥坑。
晚清历史上的一些外交条约,都成了李鸿章的卖国罪证:1876年,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卖国一次;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卖国两次;1896年,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卖国三次;1901年,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卖国最后一次。
大清当时虽然没有手机,但“先生是汉奸”传得妇孺皆知。
(李鸿章和孙辈们在一起)就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
为了大清国与洋人争辩了一生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他只有眼泪了。
而就在李鸿章死时,因为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和几近天文数字的赔款而成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的《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外国联军仍在整个朝廷逃亡在外的情况下占领着大清国的都城北京。
对于中的大清国来说,洋人的气焰永远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而李鸿章一死,大清上下就失去了惟一能够与洋人周旋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