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优质回答:

既然要说正史,那就别拿演义来扯淡。

正史中关于王甫的记载很少,关羽走麦城时,王甫究竟在哪里,在干什么?是如何突围的,都不清楚。

比较明确的一点是,王甫的确还活着。否则,他就不会还能出现在刘备身边,也无法战死在夷陵之战的战场上。

但其结局可以说悲壮,但不是悲惨。

演义中,王甫悲壮地坠楼而亡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写到:

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

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浑身血污,立于前;急问之,忽然惊觉。不知主何吉凶?”正说间,忽报吴兵在城下,将关公父子首级招安。王甫、周仓大惊,急登城视之,果关公父子首级也。王甫大叫一声,堕城而死。周仓自刎而亡。于是麦城亦属东吴。

关公被东吴部将潘璋下属马忠俘获,后被斩杀。东吴将士携带关羽父子首级在麦城下叫阵,王甫看到这个情况,大叫一声,堕城而死。

这是演义的说法,但正史中的记载与之不同。关公被杀后,王甫活着逃回了成都。

正史中记载,王甫因跟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而阵亡

王甫(?-222年),字国山,广汉郪(今四川三台县)人。

王甫在演义中有几次露脸的机会,读者也多知其是忠义之人。但在正史中,王甫的记载却很少,也很模糊。

《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记载:

国山名甫,广汉郪人也。好人流言议。刘璋时,为州书佐。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随先主征吴,军败於秭归,遇害。

这段史料是蜀国灭亡后,蜀汉官员杨戏所著《季汉辅臣赞》,对蜀汉一些大臣的赞语。其中就提到了王甫,但看不出王甫从荆州如何回到成都的经历。

常璩《华阳国志》记载:

甫善言议人流,有美称,自绵竹令为州右职。

在这里,只说王甫自绵竹令任上回到了州里,成为州右职,但没有说明有“荆州议曹从事”一事,也没有记载王甫是在夷陵之战中阵亡。

先说一下,这个“州右职”是个啥东东吧。

《汉书‧循吏传‧文翁》: “数岁, 蜀 生皆成就还归, 文翁 以为右职, 用次察举, 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颜师古为此作注时,称“右职”就是郡中的高级职位。

李贤为此作注说:“右,用事之便,谓枢要之职。”

这就是说,王甫从绵竹令位上回到州里,担任了高级职务。

由此,豹眼认为,王甫担任州右职,很可能指得是益州右职,而不一定就是荆州右职。

再说一下这个“荆州议曹从事”。

这个职位很容易理解为关羽坐镇荆州的属官,而且在演义中王甫也多有给关羽出谋划策的桥段,这似乎就坐实了王甫是跟着关公混过。

而且在部分关帝庙中设有王甫的塑像,与周仓、关平、赵累一起侍奉在关公身旁。

但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呢?

那就是在益州专门设置一个官职,负责荆州方面的事宜,这个官职称作“荆州议曹从事”。

这就好比外交部专门有亚洲司,主管亚洲外交事务,所有亚洲国家的驻外大使馆,由该部门负责联络,处理一般事务。

这是豹眼理解的一种情况,理由就是:史料中看不到王甫在荆州的任何足迹。

最为关键的是,关羽失掉荆州,几乎是全军覆灭,除了糜芳、士仁等投降,廖化去上庸搬救兵没有回来之外,荆州官吏、将士,基本都战死了。

如果王甫坚守麦城的话,能够逃走的几率很小。

但史料明确记载,王甫跟随刘备参加了夷陵之战,并且战死在秭归。这起码说明了王甫没有死在荆州。

因此,豹眼认为王甫很可能是在益州刘备集团本部,主管荆州事务联络的高级官吏,而本人并不在荆州上班。

至于部分关帝庙有王甫的塑像一事,也不能说明问题。这就如一开始的关帝庙并没有周仓一样,到了明清时期,关帝庙才大量建设,那已经是演义普遍流行的时候了,难免会受到演义的影响。周仓入庙了,王甫也入庙了。如果不是老罗替他们说话,那么多跟随关羽的官吏、将领,咋就没有入庙呢?

更何况王甫并没有追随关公而去,而是回到了成都,这如何能够入庙呢?

但在演义中,王甫却是追随关公而去的。这恐怕就是部分关公庙有王甫塑像的原因所在。

这是豹眼的理解,敬请友友们交流指正。

豹眼评语

王甫在夷陵之战中阵亡,的确是悲惨,但更应该说是悲壮。

无论文职还是武将,参与了夷陵之战,就是一件悲壮的事。不管其结局如何,无不是为了国家的命运或者是个人的前程,都不应该说是悲惨。

王甫如果真的是一人能从荆州突围成功,的确是奇迹,但也没啥可说。战事失利,或战死,或投降,或逃回,都很正常。

他究竟如何逃回,很可能就是一个千古之谜,永远没有答案,只能等待历史考古的结果。

“荆州议曹从事”一般从事文案工作,这就好比是机要文秘,掌管着荆州方面所有的文件,史料。

大战之前,对于重要的文件,一般会做出安排,专人负责是没有问题的,非常情况会命专人销毁。

或许是因为王甫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关羽安排王甫提前撤离,回到成都向刘备具体汇报荆州的真实情况。

襄樊战败后,糜芳、士仁投降了孙吴,这个情况非常重要,恐怕会影响到关羽一生的评价。关羽做出王甫提前撤离回成都是完全可能的。

但由于蜀汉集团有意或无意缺少史官,许多历史事件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王甫及荆州方面的历史真相,从蜀汉方面很难得到佐证。

夷陵之战,如果说悲惨的话,只有刘备一人。就王甫一生的结局而言,战死夷陵,他跟所有参战人员一样,只能是悲壮而不能是悲惨。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其他网友观点

关公庙除了关羽父子,许多庙中还建有部将祠,里面供奉着关羽的三大部将周仓、赵累、王甫。其实它是源自于三国演义关羽败走麦城的片段。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关羽败走麦城,与关平、赵累逃往益州,周仓和王甫留在麦城吸引吴军,以掩护关羽撤退。关羽一行后遭遇孙权的埋伏,被马忠擒获,赵累战死。关羽父子宁死不降,被孙权斩首。消息传到麦城,王甫堕城而死,周仓拔剑自刎。

王甫虽然只在演义中出现过几次,却给人以智多星的印象,作为随军司马,曾建议由赵累替代潘浚守江陵,建议关羽从大路逃亡。因为关羽都没有采纳,于是荆州丢了,命也送了。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不过,小说始终是小说,单说关羽走大路还是择小路逃亡,一看就是个伪命题。孙权有几万人之众,能在小路设伏,难道就不能同时在大路设伏吗?事实上,孙权早已将关羽逃往益州的路线统统封死了。

那么,正史又当如何呢?

正史有记载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了吗?我对这个结论存疑。

第一个疑问:王甫懂军事吗?

王甫在《三国志》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随先主征吴,军败于秭归,遇害。”

王甫在刘备入川之前,原是刘璋手下的州书佐,主办文书的文官。等到刘备兼并益州后,他先被任命为绵竹县令,后为荆州议曹从事,类似于言官。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也就是说,王甫在夷陵之战前,不过是位文官,没有从军出征或者作战参谋的经历。至少,刘备、张飞、赵云三路攻打益州时,蜀地但凡优秀的将领基本露脸了,但并没发现他的存在。因此,王甫即使到了荆州,最多是继续担任文官,很难成为关羽的作战参谋。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夷陵之战的结果反推,如果王甫真的如演义中那般足智多谋,刘备便不可能将军队扎营在树林中,连曹丕都能明白的道理,资深谋士怎么会看不穿?诸葛亮也就不必感叹如法正同去便不至于此了。由此可见,王甫未必懂得军事。

第二个疑问:王甫去过荆州吗?

据《资治通签》记载:“会权至江陵,荆州将吏悉皆归附;独治中从事武陵潘浚称疾不见。”汉中王备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于逊。

由此可见,除了跟着关羽出征的那批人马,留守荆州各地的文武不是投降便是被征服了。如果王甫在荆州任职议曹从事,也不会例外。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吕蒙攻取江陵后,采用了攻心术,软禁关羽将士们的家属,并不断向他们传达家属平安的消息。这一招严重动摇了关羽队伍的军心,将士们无心恋战,以致于关羽逃往上庸时,只有十余骑追随,而赵累便在其中,与关羽父子一起被捕。

周仓是小说虚构人物,那王甫去哪里了?没人知道。

樊城之战结束后,孙权向曹操称藩,并没有急着与刘备修复外交关系。因此,荆州蜀将及他们的家属也没有被归还给蜀国。事实上,两国因樊城之战一度断交,直到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才派遣使者去蜀国,希望恢复同盟。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有蜀将及其家属想回到益州,那时才有机会,想必关兴等人便是在那时候才到蜀国的吧。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除了这种方式,蜀将能偷偷返回吗?太难了。廖化在江陵沦陷后,只能和其他人一样,暂时归附东吴。不过,他身在吴营心在蜀,为了能顺利返回蜀国,竟采用了诈死的方式,才瞒过了东吴的耳目,后走到秭归时,幸运地遇上了东征的刘备。

樊城之战已经结束两年了,廖化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才能返蜀,可见并不是想走便能走。如果王甫在荆州,他如何回得去?

第三个疑问:王甫为何要去荆州?

王甫其实出生于蜀地的世家大族,两个堂兄都很有名望。特别是王商,早年便在益州、荆州一带很有名望,深受刘表和刘璋的敬重,曾任职益州治中、蜀郡太守。王士也先后出任宕渠太守、犍为太守。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作为益州世家大族的一员,很难想象,刘备会将王甫安排到荆州去?会不会只是负责考核荆州官吏的官员呢?

结语:

有人说,樊城之战时,王甫是唯一成功突围的荆州代表,我对此存疑。因为夷陵之战没有看见高智商的谋士在为刘备策划,因为同时被俘的廖化必须以诈死才能逃脱,因为王甫家族在蜀中很显赫。

但无论怎样,王甫在夷陵之战中还是不幸身亡,不是为了关羽,而是因为刘备。

关于王甫的身份,你怎么看?

其他网友观点

三国战史中,关羽北伐失荆州,败走麦城,是一个令史家百思都不解的疑案.按诸葛亮"隆中对"的策略,出兵伐魏的时机远没成熟,关羽自己认定了一个战机,就孤军北伐,显然是冒险行为;身为军师的诸葛亮不加阻止,有失职嫌疑;身为最高统帅的刘备,任弟妄为,居心难测;孙刘结盟关系不稳固的情况下冒然北伐,就很自然地中了司马懿的离间之计,导致腹背受敌的局面;关羽高傲自负,人际关系恶劣,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刘备坐视关羽危急,见死不救更是千古悬案.总之,关羽在如此复杂的战争条件下,未能权衡各方面因素,一意孤行,战败身死是必然结局。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

关羽是正义,武力高,而且聪明,同时他也是骄傲自大,狂妄的一个人。

关于生平大事都有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和败走麦城。

他的过五关斩六将,主要讲述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也体现出了 关羽是为了追寻刘备而过五关斩六将,这表现了关羽的忠义,当然也表现了关羽的英勇。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败走麦城。主要讲的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蜀汉将关羽在败走麦城时为吴将截获,被斩于临沮的故事。清同治《当阳县志》记载:“麦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沮漳二水这间,传楚昭王所筑。三国时,关羽为孙权所袭,西走麦城即此”。

在关羽世上发生的单刀赴会也很经典,主要讲了关羽去赴宴,因为关羽是赴的“鸿门宴”,有可能是有去无回,大家都劝他多带点人和家伙,如果要砍人好让对方占不到便宜。关羽胆很大,或许是逞强,或许是酒壮怂人胆。就只带了周仓一个喽啰。周仓呢,只拿了一把刀。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突然间想起了“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这个歇后语。主要讲了。关羽当时远征樊城,荆州空虚。曹操采纳司马懿之计,一面调五万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那时,东吴守将是大将吕蒙,很厉害。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防范,吕蒙难攻。这时,陆逊献计说:‘关羽自恃英勇无敌,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将军辞职,关羽一定中计。吕蒙依计而行,关羽果然中计,便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结果,吕蒙率吴军攻破荆州。

正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期间,只有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为何结局依然悲惨?

我觉得通过关羽这个故事,我也懂得了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就一定要保护好它。千万不要觉得这个东西永远是你的了。

所以突显了关羽的一个性格太掉以轻心了。所以才会导致荆州失守。

解析:在正史里武圣关羽真实武力三国应当排第一

是个很有内容的时代,这个应该是共识。当然,作为这个时代的小说载体,《》其实也有很多学问。你可以说它是本《管理学著作》、《心理学著作》、《人际关系学著作》,或者是本《实战兵法案例手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内涵。比如,当年就把它当做兵法指南,筹谋着率清兵入关那会儿,手里就捧着一本。当然,我们还可以当做武侠小说看看。既然当作武侠小说,里面的英雄人物自然可以分出个高下。因此,民间说书人就搞了一套排名:“一吕二赵三,四关五马六”云云。当然,可能也有其他的排法。但无论如何,毫无争议都是第一的。这第一是怎么来的?当然是打出来的。 《三国演义》经常有这样的场景,两军交战,双方阵前各出一将,然后就是“你是风儿我是沙,咣咣铛铛干一架”。这干架,现代文艺一点的说法叫PK。干嬴的,武力自然就厉害,干输的或者干脆掉了脑袋的,武力排行自然就要落到后面。当然,也有干上数百回合的时候。但无论如何,吕布总是占上风的一方,唯一的一次败绩,还是刘、关、张三兄弟耍赖皮,搞了一个组团。当然,也正是这“”,奠定了吕布三国武力第一的地位。 遗憾的是,《三国演义》虽然写得精彩,但阵前PK这事,在三国还真不流行。有人曾做过考究,三国这时代没有马镫,至少,是不普及的。马镫是什么,这玩意主要是和马鞍配套的,马鞍支撑臀部,马镫支撑双脚,这在几何学上就形成了三角支点,稳定,不容易掉下来。没有马镫,就无法彻底解放双手,这样的姿势,要骑着马干上几十回合,还是挺困难的。因此,三国时代两军交锋,作主将的,要么在压在后营指挥调度,要么就干脆冲到前面,加入乱战厮杀。这就是常说的领导要“身先士卒”。“身先士卒”这样的记载,在三国这个崇武年代还是很多,比如: “(曹)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牛)金等乃得解”。“(张)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凌)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看的出来,、、等人都是以一敌十的牛人,武力值相当高。当然,这样的人物,记载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到《》里去翻。但是,曹仁等人这是乱战,而且面对的也多是虾兵蟹卒,并没有拿下对方主将的实际记录,要登上武力榜前列,是不太有说服力的。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条件不成熟,刚才已经说了,由于装备限制(没有马镫),武将直接照面PK的机会不多。 武将鲜有PK,但还是有。上场的,正是我们常说的武力男一号吕布,这在《英雄记》有记载。《英雄记》这书,谈不上正史,从性质上讲,有点我们现在地摊上买的八卦周刊那种味道,而且多数也已失传。但此书作者,是三国同时代人王粲,因此,尽管有点捕风捉影,但还是有一定可信度。记载如下“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看的出来,吕布、郭汜二人还真干过一架,吕布赢了。这郭汜马贼出身,而且一直为器重,应该是有一定战斗力的。这说明吕布确实是有点本事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也非徒有虚名。 但就凭这个,吕布就能坐稳三国武力第一的宝座。肯定有人不服,譬如,就是一个。关羽这人恃才傲物,这个大家都知道,而且也作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一些我们熟识的“温酒斩华雄”、“”,都是《三国演义》为了剧情需要,套在他头上的。但“水淹七军”等,都是确有其事的。因此,各方对关羽军事能力的评价都是极高的。我们可以从魏、吴、蜀三方阵营里,提取一些对于关羽的评价(均采用《三国志》的记载)。魏方在某次军事会议上,群臣有这样的评价:“蜀,小国耳,名将唯羽”。吴方代表人物的评价是:“熊虎之将”蜀方的就更不得了,直接将关羽和张飞、做了比较:“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看的出来,关羽无疑是蜀将中的NO.1,是灵魂人物。 当然,有人可能要提出质疑了:这军事能力不能和武力值划上等号嘛。对,我们还得摆事实的。摆什么?刚才说了,“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都不是关羽的作品,但关二爷做的,只有一件:“万军之中斩”。当然,牛气的事,仅此一件,就足够了。颜良是谁?军中的一哥,一些很牛气的人物,比如、鞠义、等,排名都在他后面。我们的颜良同志,“绣袍金甲、持刀立马”,当然,这个是袁军眼里“卖家秀“的形象。在关羽眼里,却是另一番“买家秀”状况,“如、插标卖首尔”。其实,关羽估计真没说过这话,应该是《三国演义》为了剧情需要加上去的。 但接下来的事件,却是《三国志》明文记载的:“刺良于万马军中,斩其首还”。当然,对于关羽这逆天一战,太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后来也编排了诸如什么“关羽座驾是赤兔马,快,法拉利”、“和颜良打了招呼,朋友圈里早跟关羽微信了,只待来降”云云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三国志》记载还没完,关键的还在后面一句:“绍诸将莫能当者”。什么意思?就是杀了主将,对方连吭气都不敢吭一声。其实,像时期的一些刺客,可能也会有一些办法干掉敌人阵营里的核心人物,但往往也会被剁成肉泥。而关羽却是丹凤眼一闭一瞪,一干敌将吓尿了,两股战战不能自已。这敌军之中杀上将如探囊取物,跟玩一样,牛气吧?值得说明的是,万军之中孤身斩上将首级的事件,不仅是在三国,甚至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都鲜有记载。仅凭此点,关羽坐定三国武力榜头牌,应该是毫无疑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是如何来的?郭嘉和孔明的正史对比!

“不死,不出”的说法是怎么来的?郭嘉和的正史对比!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207年,历史上发生了两件重大事情,一是郭嘉逝世,再也不能跟随征战,另一件是成功将请出山。因为时间上的巧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个说法就出来了,孔明仿佛是算准了郭嘉已去世才敢出山,这样自己就不会在他身上屡屡受挫了。既然如此,郭嘉真的能够让诸葛亮心生恐惧吗?我们分析一下两个人的著名论断就明白了。 《十胜十败论》是郭嘉最著名的成就,因为这个,曹操打败袁绍以后,就统一了北方。肯定有人会说,不就是一段不到四百字的小议论吗?有那么厉害吗? 论断将袁绍和曹操做了对比,指出曹公在“道、义、治、仁、文、武”等十个方面强于袁绍的。我们总结一下,主题就是:您比袁绍强多了!此论断看上去是情绪饱满,换作是谁,被人这样夸都会很高兴,变得信心百倍,但是接下来要干嘛呢?真的是一句实际性操作都没有!到了真的和袁绍比个胜负之时,还是得出马,给曹操出谋划策。 至于郭嘉的论断,我们往好了讲,是振奋人心的激励话语,往难听了讲,其实就是在拍马屁。所以,那些觉得曹操取胜是靠郭嘉的,真的是高估了这论断。 同样是局势分析,《》就不一样了。的确,它的气势不如前者,但是却实用很多。公元207年,刘备已经48了,但是依旧无方寸之地,只能在新野寄居,眼看着壮志难酬,诸葛亮出世了,辅佐他一步步按照《隆中对》里的策略行事。 先是拉拢刘琦,壮大刘备的实力,然后大败曹操一战,到取代刘璋,形成三分天下的形势,后来成为汉中王。隆中规划后6年,刘备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后13年,让他成为昭烈帝,这总比郭嘉的论断实用吧? 其实从其他方面看,诸葛亮也是也比郭嘉高明一些的。无论是军事策略,还是法律、政策、财政预算,诸葛亮都整理的井井有条,这一点,并非郭嘉的长处。 从品德方面讲,郭嘉的私生活非常不检点,德行有亏,但是诸葛亮却俭以养德,赏罚分明。 郭嘉去世之际,孔明出山,两个人可以说是擦肩而过,正是如此,后人才有了无限遐想。像诸葛亮这种近乎完美的人,真的是难遇。从上面的分析看,我们不如说“卧龙一出,吓死郭嘉”,这样要更加符合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