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成丘小乙已饶鲁智深不死,何罪之有,鲁智深为何带史进回来恩将仇报杀了他俩?
优质回答:
这段剧情其实很有问题,因为在瓦罐寺的一幕根本不像是鲁智深的性格所为!
鲁智深是好汉不假,但自从他被智真长老从五台山赶走之后,情商、智商、武力,连人品都下降得厉害,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在桃花村,这个花和尚赤条条地钻进了刘小姐的闺房,赤身跟周通干了一架,让人三观尽毁;在桃花山,人家李忠好酒好肉的招待,还嫌弃人家吝啬,临走了没盘缠把人家的金银酒器偷走了;等到了瓦罐寺,鲁智深更是人品骤降,抢粥烧寺,智商和武力也下滑得厉害,竟然被崔道成和邱小乙打得满地找牙,落荒而逃……
这就奇怪了,鲁智深这到底是咋的了嘛,难道破罐子破摔,不想当好汉了?

鲁智深在瓦罐寺的这段剧情,发生在他从桃花山逃走之后,作者给了两句诗来描述,是这样的:
“半日里送了十余条性命生灵,一把火烧了有名的灵山古迹。”
后面所有的疑惑都藏在这两句诗中,也勾勒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鲁智深!
其实看四大名著看多了之后,往往给我一个错觉,因为总是能从各本著作中找到类似的影子,比如鲁智深跟孙悟空就有很像的地方:
偶然的机会,一个当上了花果山美猴王,一个当上了小经略府提辖;一个是出于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跑到了灵台方寸山学艺,一个是因为失手打死了镇关西,跑到了五台山出家;学艺修炼的过程中,孙悟空是炫耀武艺,被赶出了山门,鲁智深是贪酒乱来,被赶出了山门……
后面这段路程,俩人都放飞了自我,各种毛病都来了,孙悟空也是一样,砍了混世魔王,跟一群妖怪混在一起,大闹天宫,最终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在这之后才有了西天取经。同样的,鲁智深这段时间也疯狂了,偷李忠的金银酒器,抢老和尚的粥,火烧瓦罐寺,跟泼皮无赖耍在一起。到了二龙山还杀了人家邓龙,这可不是为民除害,纯粹是在抢老大的位置。
所以,可以理解成这是成佛道路上必须经历的磨难,孙悟空被唐僧救了之后,还斩断了六魔,从此一心一意去取经。同样,可以理解成鲁智深在瓦罐寺也是斩断了自己的心魔,这为后来他的坐化奠定了基础。

正因如此,所以鲁智深并非是完人,毕竟是魔星,身上还是存在诸多缺点的,而且在瓦罐寺他其实犯了很多错误。
实际上,这段剧情很有可能是后来加进去的,单独拎出来,就是一场完整的杂剧!
鲁智深一开始不识字,在这里却认识“瓦官之寺”这四个字,当然也可以理解成他在五台山现学的。鲁智深的性格不至于恃强凌弱,强抢老和尚的粥于情于理说不过去。而且按照书中的说法,他不过离开桃花山半天时间,刚吃了人家李忠一桌酒席,怎么就饿成那个熊样?
“再说鲁智深离了桃花山,放开脚步,从早晨走到午后,约莫走了五六十里多路……”
再说了,都有倒拔垂杨柳的本事了,就算半天没吃饭,也不至于打不过崔道成和邱小乙这两个杂牌强盗啊?
甚至于连史进这么有钱的主,都开始拦路抢劫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这一段跟《水浒传》整体架构关联不大,直接去掉反而更能体现鲁智深的形象,不至于这么分裂。
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假如人家作者没有写错,就是这样的呢,那也没关系,我杨角风也能帮它圆回来!
其实,鲁智深之所以智商和情商以及武力值下降严重,其实最重要的理由就一个,那就是他饿了!

鲁智深是一个很难在吃喝上控制的人,在五台山的时候,智真长老都再三跟他强调了,他却仍然为了喝酒,不惜跟众和尚打架。
这次从桃花山逃跑,更是没怎么吃东西:
“早起只顾贪走,不曾吃得些东西,却投那里去好?”
鲁智深人高马大的,赶了一天路,体力透支严重,眼中只盯着吃的:
“智深肚饥,没奈何;见了粥,要吃;没做道理处。”
意思就是说,鲁智深饿了的时候,是不怎么讲道理的,但即使这样,在得知老和尚也三天没吃饭后,他还是忍住了:
“智深吃了五七口,听得了这话,便撇了不吃。”
这也导致鲁智深确实体力不支,没办法同时跟两个人对打,后来他犯嘀咕不敢回去也是担心打不过:
“洒家的包裹放在监斋使者面前,只顾走来,不曾拿得,路上又没一分盘缠,又是饥饿,如何是好?”

为什么后来又灭了那俩强盗呢?
是因为他碰到了史进,而史进给了鲁智深干肉烧饼吃,这才恢复了体力,再加上史进协助,俩人才干掉了崔道成和邱小乙。
因为饥饿,导致鲁智深智商不在线,武力值下降,也是很有道理的。
不要觉得肚子饿不影响武力发挥,《水浒传》中这种情况很多,即使在《西游记》中,也有因为吃不饱导致武力值严重不足的情况,比如猪八戒:
猪八戒之所以能当上天蓬元帅,绝对是凭借实力的,之所以在取经路上表现不咋地,完全是因为没吃饱,实际上他只施展过一次真本事,那就是在稀柿衕:
“好呆子,捻着诀,摇身一变,果然变做一个大猪,真是个:……黑面环睛如日月……练就粗皮比铁牢……白蹄四只高千尺,剑鬣长身百丈饶……唐僧等众齐称赞,羡美天蓬法力高。”
关于这个问题,猪八戒也告诉了唐僧:
“师父在上……我老猪本来有三十六般变化,若说变轻巧华丽飞腾之物,委实不能……只是身体变大,肚肠越发大,须是吃饱了,才好干事!”
猪八戒当天蓬元帅的时候,自然能吃得饱,所以他才能变大猪,在天河游荡时,简直就是一艘航空母舰,谁能敌?
在取经路上,确实经常吃不饱,影响了实力发挥,之所以在稀柿衕能发挥实力,就是因为他吃饱了:
“那呆子不分生熟,一涝食之,却上前拱路……那呆子拱了两日……饱餐一顿,却又上前拱路……”
在宝象国也曾经施展过一次,也是在国王的款待下,吃饱了饭,才变成了大猪。

作为神仙的猪八戒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人物鲁智深了,说到底,他就是太饿了,饿极了就影响了实力发挥。
所以一开始想杀他俩,但打不过,后来鲁智深回去杀了崔道成和邱小乙,完全是为了抢回包裹,以及自己的面子,没有其他的原因。
其他网友观点很简单,因为这两人罪有应得。
老和尚道:“我这里是个非细去处。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个云游和尚,引着 一个道人,来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没的都毁坏了。他两个无所不为,把众僧赶出去了……那和尚姓崔,法号道成,绰号生铁佛;道人姓丘,排行小乙,绰号飞天夜叉。这两个那里似个出家人,只是绿林中强贼一般,把这出家影占身体。”
打坏人家的寺庙,把和尚们都赶走,自己把寺庙作为贼窝,这两人显然不是好人啊!最可恨的是,两人还抢个妇女养着,一僧一道,留着女人在身边,可想而知两人是要干嘛了。


另外,他们并不是饶鲁智深不死,而是没追上,若是追上了,鲁智深估计也活不成。
智深一来 肚里无食,二来走了许多路途,三者当不的他两个生力,只得卖个破绽,拖了禅杖 便走。两个拈着朴刀,直杀出山门外来。智深又斗了十合,掣了禅杖便走。两个赶 到石桥下,坐在栏杆上,再不来赶。
此外,瓦罐寺里的几个老和尚,见鲁智深走后,害怕崔道成丘小乙,竟然吓得自杀了。可见两人平日的手段,所以说,这两人该死。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准确。
崔道成和丘小乙啥时饶过鲁智深不死?
鲁智深又何来的恩将仇报?
但凡仔细阅读《水浒传》便可知道,这是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之后,由智真长老介绍,去东京大相国寺,找智清长老寻个事做。
在去东京的路上,鲁智深路过瓦罐寺,饥渴难耐,本想讨一口斋饭充饥。不想遇到了崔道成和丘小乙这两个恶人。

崔丘这两个人霸占寺庙,赶走僧人,强抢民女,无恶不作。作为行侠仗义的鲁智深,自然要惩恶扬善,除暴安良。
结果,在与这两个人打斗的过程中,由于三点原因,鲁智深处于了下风。
书中对这三点原因说得很清楚。一是肚里没食,饥饿难捱。二是长途跋涉,劳累不堪。三是崔丘两人也是武林高手,酒足饭饱斗志正旺。

鲁智深一看打不过这两人,好汉不吃眼前亏,只好拔脚撤退,把随身包裹盘缠都丢在了寺里。
接下来,鲁智深遇到了九纹龙史进,史进把随身携带的牛肉烧饼给鲁智深吃了,这才恢复了体力。两人回到寺里取包裹,自然和崔丘二人又是一番打斗。恢复体力的鲁智深加上史进助阵,很快便把这两个人杀掉,拿回了包裹,一把火把破败的瓦罐寺烧了个精光。

总结: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崔道成和丘小乙这两个恶人,根本不存在饶鲁智深不死的情节。鲁智深也不存在恩将仇报的事情。
鲁大侠的行为,纯属是除暴安良为民除害的壮举,
鲁智深,武松和杨志谁的无疑更高强一些?试从生平事迹来分析
二龙山系是水泊梁山的第二大山头,这主要得益于二龙山的三位头领武艺高强。至于这三位头领的武艺孰高孰低,那真是,莫衷一是。《传》中的高手之间武艺较量,大多以不分胜败而收场。但字里行间,又能让你感觉到谁稍微占据上风。 而让你感觉谁占据上风的,其实又是施耐庵对书中人物的侧重而决定的。例如林冲、等占书中的篇幅较大,形象也很鲜明。所以,当林冲、鲁智深等与其他人交战而不分胜败时,你就会下意识地觉得还应该是林冲、鲁智深等占据上风,只要再多交战几个回合,他们就定能锁定胜局。 再从二龙山的这三位头领来看,这三位的人物形象也都很鲜明,也都有其“英雄壮举”。当遇上某位江湖好汉,总得提及最能代表其英雄壮举的既往事迹来,以表示敬仰之情或展示英勇的一面。可以看到不但书中其他人物要提及英雄的一面,总会说道武松赤手空拳便打死了景阳冈的大虫,就连武松自己要震慑对方时,也会如此说道。所以,这景阳冈打虎便是最能代表武松的英雄壮举。 而最能代表鲁智深、杨志的英雄壮举,又分别是什么呢?提起鲁智深,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拳打镇关西”,当鲁智深遇上陌生好汉,也总是会提及此事。“拳打镇关西”不但展现了鲁智深的武艺高强、力道惊人,又能反映出其为人仗义、爱打的性格。 而青面兽杨志的英雄壮举,对比武松、鲁智深来说,就相形见绌了。在书中“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寺"一回中写道:..当时杨志和那和尚斗到四五十合,不分胜败...那僧人叫道:“兀那青面汉子,你是甚么人?”杨志道:“洒家是东京制使杨志的便是。”那和尚道:“你不是在东京卖刀杀了破落户牛二的?” 当杨志向鲁智深表明身份后,鲁智深说道:“你不是在东京卖刀杀了破落户牛二的?”。可见,杨志杀死泼皮牛二也是被当做英雄壮举的,而泼皮牛二为街头恶霸,被人称之为“大虫”。然而,杨志杀泼皮牛二的事情本身乃是其被迫无奈之举。所以,并不能与鲁智深的“拳打镇关西”相提并论。所以,从最能代表此三人英雄壮举的事迹来看。“杀死泼皮牛二”的事迹远不如“拳打镇关西”,而“拳打镇关西”的事迹又远不及“景阳冈打虎”。 在书中的“梁山泊十面埋伏,宋公明两赢童贯”一回中写道:..这行者景阳冈曾打虎,水浒寨最英雄,有名“行者”武松。可见,在施耐庵的心目中,武松才是水泊梁山中最有英雄气概的一位,这也是施耐庵要用全书的十分之一篇幅去写武松的原因所在。 随机文章夏朝文化进步在哪?二战日本九二式重机枪,最差重机枪却收割无数生命(需11人伺候)科学家对灵魂的研究,新发现高能中微子是组成灵魂的物质现今已经灭绝的三叠纪龟龙,头似恐龙背顶尖刺甲壳/很像玄武神兽深海恐惧症测试图测出心理疾病,深海恐惧症怎么治疗(增强意志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武松跟宋江断绝关系与鲁智深有什么关系?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为何与恩断义绝?这一切都和有关。 武松和宋江从最开始的至交兄弟,变得形同陌路,直至恩断义绝,正应了那句老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武松当初打伤了人,逃到庄上一年有余,从受厚待的贵客,混到落魄廊下,吃了上顿没下顿,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严重营养不良。疟疾发作时,仅靠一锨炭火取暖。多亏宋江及时出现,救了武松,带着他一块喝酒吃肉,不但旧病痊愈,还把他养得白白胖胖,储备了足够的卡路里。要不然武松拖着久病之躯,怎打得景阳岗的猛虎,哪能做阳谷县的都头。没有打虎的业绩,都头的名号,江湖上谁认得他?柴进不就轻蔑地称他为大汉么? 不管咋说,宋江这家伙的确识人有术,于武松有知遇之恩。武松对他也, 结识了这般弟兄,也不枉了! 然而宋江拉拢武松,是想让他像之,李世民之敬德一样,对自己既忠又义。只可惜武松毕竟是个草莽英雄,在他的道德观里,只有兄弟义气,没有忠君的概念,这就与宋江的期望值有了落差。 话说武松醉打孔亮,与宋江意外重逢。在离开孔家庄去二龙山的路上,宋江和武松有过一次深谈,这次谈话非常重要,提到了怎样对付鲁智深,也为他们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宋江对武松说: 兄弟你只顾自己,早早到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 宋江此番话,是希望以武松的实力能控制鲁智深,进而左右二龙山的局势,将来为他所用,可他却低估了鲁智深和二龙山的实力。 武松到了二龙山,发现这里等级森严,规矩很大。二龙山虽然只有七个头领,却严格地分为两个阶层。寺大殿上,是大头领鲁智深、二头领、再加上三头领武松的座位。山门下才是、、和的座位。完全不像桃花山、少华山、清风山等那样,众头领都是排排坐,吃果果。桃花山的人来搬救兵,先在山门下禀报四个小头领。曹正问过详情后,才可以上殿向大头领汇报。俨然是辕门军帐,帅府兵营的派头。难怪与鲁智深和杨志交手后,赞叹不是绿林中手段,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在二龙山三个大头领中,武松的地位最低,基本上没啥发言权。因为二龙山是鲁智深和杨志联手夺来的,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他俩本是关西老乡,又都是行武出身,做过军官,既有乡党之谊,又有共同的经历,关系更近一些。而武松上山较晚,资历浅不说,他又是江湖中人,和鲁杨不在一个层面上,勇力血气有余,论格局韬略,终逊一筹。 二龙山的大头领虽是鲁智深,但总经理是杨志,大事小情的决断定夺,皆由杨志出面。从押送生辰纲的过程就能看出,他为人沉稳精细,胸有成竹。打呼延灼救桃花山点兵布将,联络梁山三山聚义打青州,都是杨志的主张。在武松听来如雷贯耳,望见如的宋江,鲁智深和杨志都只称宋三郎。梁山好汉中,也只有叫宋江 三郎贤弟 。足见在鲁智深杨志心中,合则聚,不合则散,宋江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 还有一点,鲁智深赤条条地,一尘不染,什么归顺朝廷,图个进步这类思想工作,说出来都脏了老鲁的耳朵。杨志屡遭坎坷,仕途蹉跎,对朝廷也早,在这种形势下,武松真要是按宋江的吩咐,撺掇他们招安投降,不但不被采纳,还必遭白眼相向。关键武松是个直人,在二龙山呆久了,与鲁智深杨志等,思想早被他们同化了。宋江投降招安,在武松看来,违背了江湖道义,不是好汉所为。 武松当初改扮头陀,是为了逃避追捕,可上了二龙山,直至到了梁山,却仍穿着邋遢的僧服,不改俗装,宋江看着十分碍眼。宋江笼络武松,是想作为自己的倚仗,可从武松的装束就说明,他不但消磨了英气,已无招安投降建功立业之意,还整天和鲁智深混在一起,显然已改换门庭,跟了鲁智深,对他不再忠心,这让宋江很是不爽。终于,宋江和武松之间爆发了公开的争吵,使他们的关系彻底破裂了。 在英雄排座次后的重阳菊花大会上,宋江刚提到招安,武松就第一个反对:用七个字怒斥宋江 冷了弟兄们的心! 一听,跳着脚来了个神补刀: 招安招安,招甚鸟安! 把桌子踢上半空,颠得粉碎。宋江被当众打脸,恼羞成怒,押下李逵要杀,转头又批评武松: 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如何冷了弟兄们的心! 宋江的意思很明白,你是我的人,我动员兄弟们招安,你武松不但不帮我说话,还第一个反对,这不是背后给我捅刀子吗?你怎么变得这么不晓事,我当初是怎么叮嘱你的?武松终因欠着他的人情,嘿然不语。 这时,武松真正的大哥浮出了水面。二龙山老大鲁智深立刻挡在武松前面,狠狠怼宋江道: 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自寻趁去罢! 怼得宋江无话可说。对鲁智深,宋江向来是又敬又畏,而对武松,宋江从此心生怨恨。武松之所以仗义执言,不惧宋江,是因为有鲁智深和二龙山的势力为他撑腰。 征后,武松失去右臂,虽然不死,已成废人。他宁做清闲道人,不愿进京为官。宋江听了,只冷冷地说了四个字: 任从你心 。这句话恩断义绝,字字扎心。 正是: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忠给宋江带来了高官厚禄,而义气就像抹布,用完就扔了。所幸武松看透了这一点,早就骂了他七个字:“冷了弟兄们的心!”只可惜李逵,被义气所缚,对宋江忠心不二,结果被他的宋大哥临死还拉上做了垫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