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为什么洛阳纸贵?难道洛阳才子太多啦?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为什么洛阳纸贵?难道洛阳才子太多啦?

优质回答:

“洛阳纸贵" 是一个成语,出自《晋书·左思传》。

洛阳才子的确很多。“洛阳才子″也是汉语成语,指汉贾谊是洛阳人,虽为少年却才华橫溢,故以此称呼。后来泛称洛阳有文学才华的人。

但“洛阳纸贵" ,并不是指因洛阳才子多,写文章多而导致纸张供不应求涨价。而是指当时在西晋都城洛阳,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比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典故的具体内容为: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调皮捣蛋不爱读书,父亲多次教育而不思上进。后来有一次父亲在与朋发聊天中,谈到对左思感到失望,觉得他长大了没有多大出息。这些话被小左思听到后,深受刺激,触动了他的自尊心,于是,暗自下定决心,要刻苦学习。

由于左思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齐都赋》显示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后来左思又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撰写了文学巨著《三都赋》。

《三都赋》写成后,在洛阳引起轰动,受到广泛好评。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涨。

“洛阳纸贵”的成语典故由此而来。

为什么洛阳纸贵?难道洛阳才子太多啦?

其他网友观点

洛阳纸贵是说三都賦写得好,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抄写而导至洛阳的纸张价贵!

其他网友观点

洛阳纸贵其实是在讲述一个经济学规律:货物供不应求,则物价上涨。这一点大家肯定都深有体会,就拿最近的事情来说,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口罩的市场需求猛增,导致口罩的价格一度翻了几十倍。

为什么洛阳纸贵?难道洛阳才子太多啦?

洛阳纸贵也是这么个情况,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追寻洛阳纸贵的原因了。纸贵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市场需求变大,那为什么市场需求变大呢?

纸是用来做书的,假如一本书太畅销了,就会用掉很多纸,这样一来,纸的市场需求自然就变大了。

为什么洛阳纸贵?难道洛阳才子太多啦?

那是什么书有这么大的魅力呢?那就是西晋大才子左思写的《三都赋》出版了,因为《三都赋》写得实在太好了,洛阳城里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有点文化的,都想买来看看到底有多好,于是就应上那条经济规律了:供不应求,物价上涨。

《晋书》原文记载:

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张华是当时朝廷的大官,也是著名文学家,看到左思写的《三都赋》之后大为惊叹,把他比作班固张衡,班固曾经写过《二都赋》,张衡写过《二京赋》,都是流传千古的作品。听到张华这么夸左思,很多人都忍不住想看一看这部能和班固张衡相媲美的人写出的作品。

为什么洛阳纸贵?难道洛阳才子太多啦?

不过话说回来,洛阳当时的纸真的变贵了吗?我看不尽然,这个成语只是用了一种夸张地手法来比喻作品写得好而已。

解析曹魏第一才子曹植的可恨之处是什么

世人了解的,大都来自他的一首小诗《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多数人都对曹植同情不已,有才嘛,不但有才,而且行文之间尽显无奈悲伤。而其兄却往往被认定为奸邪兄长,对弟弟迫害不已。曹丕当然,两兄弟争夺太子之位十来年,哪里还有什么兄弟情分,都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吞掉。之所以会选择曹丕,而放弃最爱的儿子曹植,那是因为曹植自有可恨之处。 曹植的可恨之处 曹植才华横溢,每每在曹操举行宴会的时候大战拳脚,积压群儒,确实有很才。每当这个时候,其兄曹丕就只能在一边干瞪眼。可是,曹植虽然是个大才子,可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并不一定就是个伟大的君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丕为人严谨,说话做事谨言慎行,经常掩饰自己的本性,讨好结交曹操身边的宫人近臣。而曹植呢,则纵酒放歌,整天沉醉,对曹操身边的宫人近臣。一开始,曹操是很喜欢这个性格上很像年轻时候自己的儿子,可渐渐的,曹操发现曹植缺少一国君主应该有的气度。曹操身边的近臣都说曹丕如何如何好,而对曹植却从没有一句称赞之词。 后来,有件事情对曹操触动很大。曹操为了考核两个儿子,经常会提一些有关治国安邦的问题,让两个人作答。有时候需要当面回答,有时候可以带回家思考。曹丕和曹植呢,都养了很多谋士,曹丕的枪手叫,曹植的枪手叫。杨修才华横溢,写出的观点让曹操很赞赏。为了打败曹植,曹丕故意泄密,告知曹植自己和吴质之间的秘密交往,曹植得知消息之后非常高兴,也没有细细审核,就把消息告诉了曹操。曹操派人调查,发现根本没有可疑。于是,曹操就觉得曹植是刻意诬告曹丕。后来,曹丕绕了很多圈子,让曹曹操身边的臣子假装是偶尔闲谈,泄露给曹操曹植的作答是杨修代笔的事情,曹操一查,就抓了个正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就算是后来,曹丕被立为魏国太子,曹操对爱子曹植也有很高的期望。可是,后来发生了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了。 司马门,是只有天子才能行走的宫门。曹植在参加作战胜利的庆祝宴会上中途离席,看到曹彰也和曹丕联合在一起,自己更没有继承王位的希望了,内心烦闷,喝得大醉,于是和好友杨修一起,打开司马门,纵马驰骋在只有天子才能出行的驰道上。 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很生气。即便是曹操,权倾天下,也知道有的事情可以做,有的事情绝对不可以做,比如不是天子,就绝对不能走驰道,否则何以向天下臣民交代。于是,曹操斩杀了看守宫门的官员,下令软禁曹植,处死杨修,从此之后,对几个儿子的看管也越来越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有机会的时候,不知道小心谨慎把握机会,而整天喝酒,倚仗才华,蔑视众臣,最后为众人排挤,也在情理之中。而当夺位失败,却又不知自我约束,擅闯司马门,违背礼制,闯下大祸。 在曹操死去之后,曹丕即位,曹植多年被幽禁。可是,曹植却不甘寂寞,多次想兄长曹丕表示,希望能够参与朝政,有机会报效国家。可是,曹丕对这位十多年最大的政敌怎么能够放心。于是,曹植积极参政的态度,反而加速了曹丕对曹植的厌恶。曹丕虽然厌恶曹植,却始终没有杀害这位烦人的才子弟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明奇冤:雪里冻死大明第一才子“解学士”

号称“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江西吉水县人,明初学者、文学家。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六七岁就能即席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解缙历、建文帝、成祖三朝,仕途曲折。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第,授中书庶吉士,初甚受爱重。后因“抗直敢言”触怒朱元璋而罢官。网络配图 永乐三年(1405年),召解缙入宫,商量立太子的事。当时成祖十分常识第二个儿子朱高煦,想立为太子。但这也是民心所向。如果立第二个儿子为太子,必然会引起争端。朱棣听后,面露不悦,又拿不定主意。解缙想到成祖喜欢长孙,又上前说:“皇上不是很喜欢长孙吗?”朱棣听了,便同意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并命令解缙撰写诏书,以告天下。从此,高煦对解缙恨之入骨,时时找机会诬陷他。 永乐五年(1407年),解缙又背上了阅卷不公正的罪名,成祖大怒,将其贬到广西。以前与解缙有矛盾的礼部郎中李至刚乘机又奏了他一本,解缙马上又改变到交趾(今越南),并规定他三年后回京奏事。可是,解缙偏偏要“抖机灵”,最终害了自家性命。网络配图 永乐八年(1410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谒见太子。事被高煦发觉,说他私觐东宫,必有隐谋。等成祖归来,次子朱高煦马上乘机进了谗言:“解缙私自拜见了太子,又很快离去,对您视而不见,没有一点儿礼貌!” 成祖听后,很不高兴此时,解缙正在去广东的路上,发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写奏章给朝廷,请开凿赣江,引水灌田。成祖看完奏章后,认为他多管闲事,更加恼怒,于是下令逮捕解缙。网络配图 他在狱中被关了五年,一次上报囚犯名册,成祖见了解缙的名字,问道:“解缙还在吗?”稍露怜惜之意。高煦得知此事,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缙,于是,密令用酒灌醉他,而后拖到积雪中活活冻死。时为永乐十三年(1415年),年仅47岁。可惜呀,可惜!还没干什么事儿呢,就做了短命鬼,辜负了满腹诗书、一腔才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