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剧集第一多的电视剧的是《指路明灯》,有一万八千多集。不论是古装还是青春偶像剧,以前,大家喜欢追随集数众多的电视剧,但随着网剧的兴起,现在的电视剧集数一般不超过七八十集。在我们的印象里,日本的动漫集数是最高,高达几千几万集,例如名侦探柯南和哆啦A梦,这些动漫陪伴了许多人的童年。而一部美国电视剧《指路明灯》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电视剧。
《指路明灯》从1937年开始拍,最初是以肥皂剧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的眼前,一集只有十五分钟,后来在1952年在哥伦比亚电视台以电视剧的形式播出,直到2009年这部电视剧才停拍,整整有72年,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看过这部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陪伴了美国一代又一代的人的青春,而不同时代的人也对这部电视剧有着不同的理解,它主要讲了一家人在小镇上的故事。要说《指路明灯》中谁的演技最好,我觉得是里面的女主角,我们都知道美国人的长相都是欧美范,很大她气,而这位女主角也从年轻拍到了年老,她把青春都献给了这部电视剧,据说她要求导演在拍摄到1000集左右时把她写成“过世”,这不免让很多人都很吃惊,因为她与一般演员的想法不太一样,可是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人活一辈子也应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古时的劳模狄仁杰: 一年结案一万七千件起五冤案
的智慧因忠诚而显得难能可贵,他是智慧和忠诚二者的奇妙结合:大度正派,不失幽默开朗;睿智机敏却不矫饰,清廉刚正却不拘泥古板,秉公执法而不苛刻,勤政爱民又能为国举贤。 一、睿智机敏,深谋远虑 狄仁杰任并州都督府法曹(级别不高的属官)的时候,有一次,携皇后出游,要路过并州(今太原)。并州有座妒女祠,正好在、皇后出游的必经之路旁。并州一位主要官员长史(秘书长)李冲玄迷信妒女害人的传说,深恐皇帝皇后发生不测,于是提出要另外开辟一条专用御道。狄仁杰知道这是无稽之谈,是劳民伤财的事,又不便公然指责上司无知,于是就说:“天子出行,,风神、雨神都要为此清除尘土、打扫道路,像妒女这样的鬼魅敢不躲避吗?”。李长史一听狄仁杰说的是这么个理,也就不再坚持自已的主张了。后来,皇帝皇后经过,果然安然无恙。 公元693年,狄仁杰以宰相之尊却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关进了监狱。狄仁杰知道如果坚决不承认被诬陷的罪行,就必死无疑。他知道当时的法律有一条:犯人如果一经审讯就承认罪行可以免刑、不死。所以当来俊臣逼迫他认罪的时候,他立即说:“大周替代李唐,万物都要更新,我是李唐的旧臣,谋反是确实的。”还在口供上签了字。来俊臣满意地走了,放松了对狄仁杰的监视。狄仁杰抓住机会,把写好的状纸塞进了棉袄里,交给了探监的儿子。于是状纸被送到了武则天手里,武则天一看之下,知道了实情。然而罪状“”,而且还有狄仁杰几个人写的“谢罪书”,武则天决定亲自提审狄仁杰等人。网络配图 武则天问道:“为什么要承认谋反?”狄仁杰从容对答:“当时假如不承认谋反,现在已经死在酷刑之下了。”经过一番细致的说明,武则天明白了狄仁杰等人是被冤枉的,下令释放了他们,但还是把他们贬了官。就这样狄仁杰用自己的才智机敏,还救了同时被诬陷的六个人。过了几年,他又被召回朝中再次担任宰相。 武则天晚年,对狄仁杰更加信任和倚重,称之为“国老”。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武则天犹豫不决,于是征求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趁机以母子亲情来打动武则天,委婉地劝她要立子孙为太子,他说:“陛下立子为太子,那么千秋万代后,仍可配享太庙祭祀;如果立侄儿为太子,没听说过侄儿做天子而把姑姑放在宗庙进行祭祀的。”武则天开始醒悟了。 一天,武则天向狄仁杰问梦:“我梦见一只大鹦鹉,两个翅膀都折断了,这如何解释呢?”狄仁杰又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劝谏说:“武,是陛下的姓氏,两个翅膀代表陛下的两个儿子。如果陛下起用两位皇子,那么两个翅膀就会振作起来。”后来,武则天终于接回了两个儿子,并立庐陵王为太子。 狄仁杰是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深谋远虑,他还为国举贤,为后来的打下了人才基础 二、秉公执法,勤政爱民 公元676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主管全国司法)。他赴任伊始,就立即着手处理多年积压的案件。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全部结案,达到一万七千件之多,而且无一人喊冤,从此名望日盛,被推崇为铲奸除恶、断案如神的大家。 也是这一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两人,因误砍了太宗昭陵的柏树,引得唐高宗大怒,立命将二人处死。狄仁杰接到高宗处死两位将军的诏命后,认为二人按律不该死,于是当庭陈奏道:“国家法律表明,二人罪不当死。”高宗听了满脸不高兴,说:“诏命已经发出了,不可更改。”狄仁杰据理力争:“误砍一棵柏树,便要处死两位将军,假如有人盗走了一把土,又如何惩处呢?不该杀而杀,是让国家的法律失信于民啊。”后来在狄仁杰的规劝下,高宗收回成命,免除了二人的死刑。 公元688年,豫州(今河南汝南)发生了诸侯王反对武则天当政的叛乱,但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狄仁杰奉命出任豫州刺史,稳定秩序,安抚百姓。当时,因叛乱而受株连的达到五千多人,按律这些人都该杀掉。狄仁杰到任后,经过调查得知,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被迫参与反叛的。因此秘密上书武则天陈述了实情,希望能减少刑杀。武则天接受了狄仁杰的建议,这些人被改为流放。狄仁杰又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很快就稳定了豫州的形势。网络配图 公元696年,狄仁杰任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这年十月,契丹南下侵扰,攻陷了魏州北邻的冀州(今河北临漳)。为防备契丹的侵扰,前任刺史曾强迫周围百姓入城,加固城墙,修缮器具,日夜轮守。此时正是农忙时节,看着辛苦一年的收成将化为乌有,百姓们非常痛苦。狄仁杰到任知道这种情况后,就让百姓返回城外进行农业生产,并做好了防范契丹侵扰的准备。契丹听说狄仁杰坐镇魏州,又了解了他的,知道无机可乘,无利可图,于是从冀州北撤。消息传来,魏州的百姓感念狄仁杰的恩德,自发立碑铭记。 武则天晚年,笃信。公元700年,武则天想把佛教立为国教,并准备造一座巨大的佛像,建设规模宏大的佛寺。此时,狄仁杰年已七十,执掌朝政。他以国家安危、百姓疾苦为念,不顾年迈体衰,跪在武则天马前,力谏:“佛祖创立此教,是以慈悲天下苍生为本意的,必然要劳役百姓。当今边境还不安宁,假如因此耗费国家资财,滥用民力,一旦边境有事,用什么解救呢?”武则天也是个英明的君主,接受了狄仁杰的建议。 这一年的秋天,狄仁杰病逝,结束了他秉公执法、勤政爱民的一生。 三、为国举贤,知人善任 和所有著名政治家一样,狄仁杰知道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他在担任宰相期间.积极为国举贤,又知人善任,继续了的局面,保持了国力的强盛,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一次,武则天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他推荐了名不见经传的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司马(州府属官)。又过了些日子,武则天又让他推荐将相之才,狄仁杰说:“先前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任用呢!”武则天说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又说:“臣为您推荐的是宰辅之才,不是司马之才啊!”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几年,升任宰相。狄仁杰死后,张柬之在武则天病危之时,发动政变,匡复了李唐王朝。狄仁杰还先后推荐了数十位德才兼备、忠心报国的官员,都被武则天委以重任,后来都成为了中兴的名臣。网络配图 对于少数民族人才,狄仁杰也一视同仁,大力举荐。契丹将领李楷固多次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是难得的将才,就大力推荐,被武则天委以重任。后来,李楷固率军出征,凯旋而归。在庆功宴上,武则天对狄仁杰说:“这是您的功劳阿!“时人赞叹狄仁杰“桃李满天下”,狄仁杰说:“这是为国举贤,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狄仁杰为官,以天下苍生为念,心系百姓疾苦,几度沉浮,不改其志,深谋远虑,辅国安民,终成一代大贤,为后世传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史上输的最冤的帝王苻坚,百万人马打不过八千敌军
古往今来能成帝业者,时也命也。 果真有的命格,哪怕从前是乞丐都有可能定鼎中原,比如,父母亲人都饿死后,孤身走上了逃荒讨饭的路,混着混着就成为起义军。本来朱元璋的人马是最弱的,没想到日后他居然打败了实力最强的,开创大明王朝,赶跑了蒙古人。 还有汉宣帝刘病已,祖父是为太子刘据,在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中,卫太子刘据一家全部被灭,连刘据母亲都自杀了。刘病已本是罪奴之身,本来离皇位。没想到汉昭帝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嗣就去世了,从民间迎回了刘病已,立为。 历史上既然有万万没想到就能当上皇帝的,一定有眼见就要君临天下、一统山河,最后阴差阳错就失去江山的,这样的皇帝一个字“冤”!符合这个标准的,前秦皇帝是一个。 苻家是氐族小酋长出生,从开始就是一家的英雄好汉。本来是在开创的后赵打工的,后来扛起匡扶汉家江山的大旗,杀胡二十多万,引起民族仇恨。 本来五胡十六国就是一团乱麻的年代,五个胡人政权轮流坐镇中原。冉闵建立的冉魏政权被鲜卑氏建立的前燕所灭,苻坚的爷爷趁机建国,国号大秦,历史学家称之为前秦。 前秦的内政也是一团乱麻,老子还没死儿子就想抢龙椅,等到苻坚继位的时候,长江以北才是前秦的天下。 苻坚是一代雄主,他文韬武略,尤其精通汉家文化。苻坚从小就提出要请师父来教他汉家文化,苻健喜上眉梢,“我们戎狄本是化外之族,从来只知道喝酒吃肉,你小子倒是要读书!” 苻坚说到就做到,学习汉文化很刻苦,他的汉学造诣堪称专家级的。他登基后视察太学,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五经博士都答不上来的。 苻坚酷爱汉学,还重用汉臣。他给自己找了个极好的帮手,谋臣。王猛本来是想投奔东晋的,那才是汉人心目中的华夏正统,但是东晋还是门阀政治那一套,王猛料到自己不会有出头之日的,铁了心跟苻坚。 苻坚非常信任王猛,就像当年倚重那样,言听计从。王猛是能臣,苻坚是明君,在那个纷纷扰扰的乱世,前秦人民,国泰民安。 在晋室南渡后,一般认为华夏衣冠的正统在江东。但是苻坚治下的亲秦,俨然衣冠之邦诗礼之乡,引得不少人啧啧称奇。当时前秦的国都在长安,从安到各州都开通了国道,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沿路槐树柳树成荫。 这般安宁富庶的景象,真跟太平时候秦、汉差不多。 安邦定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苻坚心中志得意满。再加上他武功赫赫,先后灭了前燕、前凉、代,还讨伐西域三十多个国家,苻坚的自我感觉好极了!他认为前秦就是汉帝国的延续,还得意洋洋地说“和的传统不会断在朕的手中”。 苻坚大概忘记了,就算前秦的汉化推行得如何成功,华夏的正宗依然在东晋。 有句话叫上帝欲使其灭亡,就先让他疯狂,如果没有那一场名载史册的战役,估计苻坚能以明君之身。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苻坚一身的分水岭,就在。 王猛没有能陪伴苻坚走到最后,王猛临终之前,给苻坚留下的遗言是:“臣死之后,万万不能伐晋”。 王猛是希望苻坚能明白,东晋看上去虽然势弱,但是华夏衣冠的正统,。苻坚显然是被眼前的顺利冲昏了头脑,在逐一收拾前凉、代国和前燕后,他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统一天下指日可待。那时候前秦有识之士担心东晋凭借长江天险,足可以抵抗百万大军。 苻坚却不以为然,他打定主意要拿下东晋:“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就是“”的出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江河足以断流,可是,打得下偏安一隅的东晋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落在淝水之战。这一役,决定东晋和前秦谁主江山,也是苻坚帝王生涯的分水岭。 苻坚不知道,以为自己赢定了,率领号称百万大军的队伍,直奔淝水。那个场面,旌旗蔽日鼓号喧天,如果这些人马悉数渡江,踏平东晋都城或许指日可待。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苻坚输了,而且输得匪夷所思,输给了八千人。 原来当苻坚大军临水而驻的时候,东晋下了战书。战书显得很漫不经心,大意是客人远道而来,我方想跟贵军切磋切磋,请贵军稍稍后退,腾出一小块地方让双方战士周旋可好? 吊诡的是,苻坚居然同意了这个请求。古代,打响了成为汉王大将后的第一役,战神韩信的名头就是这么打响的。 可是苻坚的“背水一战”,却输得很惨。原因是,苻坚轻敌。他很潇洒地答应了晋军的挑战,果真后退几步腾出一小块地方。 苻坚恐怕是觉得自己胜券在握的,手握,晋军渡江的只有区区八千人。只要他们一上岸,百万兵马就可以围个密不透风,灭掉他们连个渣渣都不剩下。可是谁也没想到,渡江的晋军像打了鸡血似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个个都很能打。 空有百万之数的前秦军队就比较悲剧了,被几千兵马的晋军冲乱了阵型,一溃千里。苻坚的亲弟弟苻融亲自上阵督军,重整军容都没有用,前秦军队败得很难看,苻融在乱军之中落马被杀。 淝水之战还刚刚开始打,人数多的这方已经开始乱了阵脚。苻坚的下令本意是后退,到后来就变成没命的逃跑。人马相互践踏,跑不赢的要么落水而死,要么就命丧敌手。 苻坚在这一次莫名其妙的失败之中,输光了家底。原本实力雄厚的前秦,就此衰落。苻坚也失去了当老大的资格,鲜卑和羌人原本都在苻坚帐下效命,淝水之战后两人都扯起大旗自立为王。 姚苌建立了后秦,慕容垂建立了后燕。后来,也就是淝水之战的第二年,同样是鲜卑人建立的西燕攻打长安,姚苌拿下出城迎敌的苻坚。 可怜前秦大帝苻坚成为阶下囚,姚苌要苻坚禅让,苻坚也是有骨气的,他不肯做此等屈辱的亡国之君,倒是把姚苌狠狠骂了一顿。结果,姚苌把他绞死了,的前秦也就这样了。 是命运让苻坚输得一无所有吗?其实,淝水之战的惨败是有迹可循的。 苻坚统领的百万大军,是多民族的混合部队,人心不齐。汉人不愿意打汉人,羌人和鲜卑人不愿意为苻坚效命,羯人恐怕是被冉闵灭得差不多了,没什么战斗力,剩下死忠的氐人部队,数量少不占优势。 况且师出无名,东晋还是天下人心目中的正统王朝,化外胡族去打华夏正统,是的。 王者最大的忌讳,就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失去了本心,输掉天下在所难免。输得最冤的苻坚,其实只能怪自己。你们说,对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