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子油,中药名。
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anthelminticaPierre、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hainanensis(Merr.)Sleum种仁的脂肪油。

具有祛风燥湿,攻毒,杀虫的功效。
主治麻风,疥癣。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主治
麻风,疥癣。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擦,内服:入丸剂。
化学成分
大风子油所含脂肪酸有大风子油酸、次大风子酸、油酸、棕榈酸、15-(2-环戊烯基)-十五碳酸、15-(2-环戊烯基)-8-十五碳烯酸、13-(2-环戊烯基)-9-十三碳烯酸、13-(2-环戊烯基)-4-十三碳烯酸、环戊基-顺式-4-十六碳烯酸、环戊基十六碳酸、环戊基十八碳酸、大风子烯酸、阿立普里斯酸、阿立普酸、阿立普诺酸、阿立普里酸等。
药理作用
大风子油及其脂肪酸钠盐在试管中对结核杆菌及其他抗酸杆菌的抗菌作用比酚强100倍以上,对其他细菌则不敏感。
大风子油中抗麻疯的有效成分为大风子油酸、次大风子油酸,大风子烯酸以及阿立普里斯酸、阿立普酸、阿立普诺酸、阿立普里酸,均对麻疯杆菌感染有效,但因毒性大,现已不用。
相关论述
1、《宝庆本草折衷》:“蕃油之用为溥也。
夫大风恶患也,服之涂之则可安。
疮痍疡疾也,傅之擦之则可除。
至于驱治头虱,效更捷焉。
”2、《本草备要》:“治疮癣疥癞,杀虫劫毒。
”3、《现代实用中药》:“治梅毒。
”4、《广西本草选编》:“祛风,燥湿,杀虫。
主治风癣疥癞,麻风溃疡,诸疮肿毒,手背皱裂。

”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诸癞大风疾:苦参三两,大枫油一两。
上将苦参为细末,入大枫油及少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无时,用温酒送下。
仍将苦参煎汤,带热洗之为佳。
(《普济方》换肌丸)2、治肺风面赤、鼻赤:草乌尖(七个),大风油(五十文),真麝香(五十文)。
上以草乌尖为末,入麝香研匀,次用大风油,磁合子盛于火上调匀,先以生姜擦患处,次用药擦之,日三二次。
(《百一选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将种子洗净,干燥后,打碎,取出种仁,用冷压法压油。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为黄色或黄棕色脂肪油,在20℃以下即凝结成类白色的软块,相对密度为0.940-0.960(25℃),气微,味微辛烈。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大风子科大风子属大风子、海南大风子。
形态特征
1、大风子:常绿乔木。
树干直立,枝伸长。
叶革质互生;叶柄长0.6-3cm;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30cm,宽3-7cm,先端钝尖,基部钝圆,全缘,两面无毛;侧脉8-10对,网脉明显。
花杂性或单性,1-数朵簇生,花径约2cm,花梗长1-4cm;雄花萼片5,卵形;花瓣5,卵形,黄绿色,能育雄蕊5个,花丝短而肥厚,外轮雄蕊通常退化成鳞片状,着生瓣基,中央有退化子房;雌花的退化雄蕊合生成纺锤状体,子房卵形,被长硬毛,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常成冠状反卷。
浆果球形,直径6-12cm,果皮坚硬。
种子30-50颗,卵形,略呈多角体状,外种皮角质,胚乳丰富。
花期1-3月。
2、海南大风子:乔木,高6-9m。

叶互生;叶柄长约1.5cm;叶纸质或薄革质,长椭圆形,长8-14cm,宽3-6cm,先端急短尖而钝头,基部楔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浅波状锯齿;侧脉纤细,每边7-8条。
总状花序腋生,长1-1.5cm,无毛;雄花:密集,萼片4,椭圆形,花瓣4,肾状卵形,边缘有缘毛,雄蕊12,花丝疏被短柔毛,花药呈圆形,雌花:花被与雄花的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约15,子房卵状椭圆形,密被黄色绒毛,1室,侧膜胎座5个,胚珠多数,花柱缺,柱头3裂。
浆果球形,直径4-7cm,密被褐色柔毛,果皮革质。
内含种子约20颗,略呈三角状卵形,长约1.5cm。
花期4-9月,果期5-10月。
分布区域
1、大风子:我国台湾、海南及云南等地有栽培。
原产东南亚地区印度等国。
2、海南大风子:分布于海南、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海南大风子:生于山地疏林的半阴处及石灰岩山地林中。
生长见习
喜高温多湿,怕霜冻,育苗期需60%-70%的荫蔽度,幼龄期适宜40%-50%的荫蔽度,开花结果期需阳光充足。
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或轻粘土栽植。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11月至翌年1月,采摘成熟果实,经6-7d沤软果肉,去皮洗净,阴干,瓶装或瓦罐装,2-3月升温时播种,播前经数分钟晒裂种皮,水浸24h,先在沙床上催芽,分批取发芽种子播于苗床,按行距20cm,粒距5cm点播,盖草保湿,同时搭荫棚。
当苗高0.5-1m时,于雨季阴天或小雨天定植。
病虫防治
大风子蛱蝶,幼虫咬食幼嫩枝叶,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
明朝宰相赵贞吉:名列“西蜀四大家”
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内江桐梓坝人(今内江城区)。名臣、学者,右丞相后裔,为人“好刚使气”。隆庆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因在内阁任上与不合,辞职归乡。他“学博才高”,工诗文,文章雄快,与杨慎、任瀚、熊过并称“西蜀四大文学家”。 内江城区沱江之滨,有一个西南地区最大的休闲广场——大洲广场。建成10多年来,一直是内江市民休闲、、观光等的好去处。内江别称甜城,城市广场为何取名大洲?热情的内江人会告诉你,这是为纪念内江历史名人赵贞吉而取名的。 内江以张大千故乡而闻名世界。但在内江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明朝隆庆时期的内阁宰辅赵贞吉就是其中之一。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内江桐梓坝人(今内江城区)。除在政治上的作为外,他的诗文在当时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与杨慎、任瀚、熊过合称“西蜀四大文学家”。 《明史·赵贞吉传》说他“学博才高,然好刚使气”,而在更多人看来,赵贞吉的“好刚使气”,更多的是体现了读书人的风骨。明朝著名大臣、学者、诗人、教育家孙应鳌在《赵大洲墓志》中评价赵贞吉说:“屡进不喜,数罢不忧,任劳怨不诎,触权势不惧,真人伦之师表,世儒之筮龟也。” 人称天童,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 五代时期,赵贞吉的先祖迁到今内江市中区四合镇土主山下定居。此后,家族逐渐兴盛发达,成为当地望族,延续数百年。 赵贞吉的五世祖赵洪曾任都游奕使(军职),镇守驻扎在资州(今资中县)的安夷军城寨。赵洪的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员,管的是骑兵,职责是“维制诸蛮”。 赵贞吉的十世祖赵雄,资州人,一生力主抗金,在南宋时官拜右丞相。 赵贞吉的祖父赵文杰,明朝成化22年(1486)考中举人,初任武功县(今陕西武功县)训导(相当于今县教育局副局长),后任云梦县(今湖北云梦县)知县,为官廉正。 赵贞吉的父亲赵勣,号静山主人,有4个儿子,赵贞吉是老大,另外3人是赵蒙吉、赵颐吉、赵复吉。赵贞吉位居高官后,赵勣父因子荣,按例被封为翰林院编修,赠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世称资政公。 正德3年(1508),赵贞吉出生在这样一个诗书仕宦家族中。他“生而神颖”,6岁能对句,看一本书,能说出其中三分之一的内容,再读一遍,就能背诵了。 祖父赵文杰在武功县任职时,赵贞吉在武功县的学校读书,一天能看“数卷”,大家称他是天童。 15岁那年,赵贞吉读著名心学大师的《传习录》,惊叹地说:“我本来怀疑万物的规律是远离本心的,现在才知道真正的归向。”就想去找王守仁学习,但父母没同意。无奈下,赵贞吉只得“遍诵六经自求之”。 嘉靖7年(1528),21岁的赵贞吉在四川乡试中夺得第四名,考中举人。 考试前,赵贞吉专门去新都拜谒在嘉靖3年(1524)的礼仪之争中被削籍为民的大学士、内阁首辅。 杨廷和非常欣赏赵贞吉:“是将为社稷器,吾儿慎(杨慎)弗逮也。”赵贞吉这孩子将来是国家社稷的栋梁之才啊,我的儿子杨慎都比不上他。不得不说,老杨先生的识人眼光是很厉害的。 赵贞吉拜在杨廷和门下,并结识了杨慎。从嘉靖7年到嘉靖14年(1535),赵贞吉在杨廷和门下求学,并跟随杨廷和游览了川中不少,极大地开拓了眼界。 嘉靖14年,27岁的赵贞吉赴京赶考,以第二甲第二名、所有考生第五名的成绩,考取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深造学习。毕业考核中,他以优异成绩“留馆”,任职翰林院编修。 嘉靖帝当时喜欢“修仙”,任用方术之士。赵贞吉看不下去,上疏《乞求真儒疏》,希望任用贤达之士,莫要信奉方士。 嘉靖帝很不高兴,赵贞吉赶紧请假回家“休养”避祸。这是赵贞吉仕途中的第一次挫折。 外敌入侵,廷议上力主抗击蒙兵 赵贞吉的“好刚使气”在此后的仕途生涯体现得最为突出。这个性格是一把双刃剑,有时能办成好事,有时又给自己带来祸事。 嘉靖29年(1550)八月,蒙古俺答率兵入侵,劫掠通州后进逼北京。一时之间,“京师戒严,势甚危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戌兵变。 俺答派人送信,要求明朝开辟通贡贸易。内阁首辅因为正在家里专心致志地给嘉靖帝写青词(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嘉靖帝叫内阁次辅召集百官商量对策。 此时,赵贞吉已回朝升任中允(掌管司业事务),也参加了这个会议。会上,除赵贞吉外,大家都很清楚严嵩是求和派,而皇上是什么态度还未知。所以,为避免说错话,保持沉默是最好的办法。 赵贞吉看到大家半天不说话,心里憋得慌,主动发招了。《明史》用“奋袖大言”形容赵贞吉当时的动作,“奋袖”即挥动衣袖的意思,“大言”即高声说话。这两个词语很传神,把赵贞吉当时的言行刻画得。 赵贞吉情绪激动地说,在京师城下与敌人缔结和约,《春秋》认为是一种耻辱。如果答应通贡贸易,他们就要进城来。到那时,假如他们没完没了地又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又该怎么办呢? 老于世故的徐阶听出了赵贞吉的画外音,乘势追问:“听你的意思,一定是有好主意咯?” 赵贞吉也不含糊,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是请皇上马上到正殿主持大局,下诏检讨自己的过错,以凝聚人心; 二是登记并宣扬周尚文的功劳,以激励边防将士,并把沈束从监狱里放出来,; 三是不要过于计较将领损兵折将,对战败的将领减轻刑罚,加重奖赏有功之臣; 四是派官员向将领们传达皇上的指示精神,并监督他们奋勇作战。这样一来,打退敌人就很容易了。 赵贞吉说这话的背景需要交待一下。周尚文原是大同总兵官,长期在大同、宣化一带与作战,屡建战功。嘉靖27年(1548),周尚文去世。 礼科给事中沈束要求给予周尚文以恤典(即给予追封和赠谥),严嵩因周尚文曾在6年前弹劾过儿子而加以阻挠。沈束上疏斥责严嵩,惹恼嘉靖帝,被打入诏狱。 赵贞吉说了这么多,最终廷议还是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来。但却被另外一个人听进去了,这人是嘉靖帝派来旁听廷议的宦官。 宦官回去如实禀报,本来心里有些慌乱无主的嘉靖帝,似乎从赵贞吉的话里找到了些许勇气,觉得赵贞吉说得有道理,只是不该把周尚文和沈束拿出来趁机说事。 嘉靖帝召见赵贞吉,提拔他为左春坊左谕德兼河南道监察御史,派赵贞吉带5万两白银去军营褒奖有功将士,传达皇上的指示精神,并在前线督战。末了还带一句,叫严嵩拟旨。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结果还是被搞砸了,赵贞吉摔了一个大跟斗,问题出在他的脾气上。 忠心孤胆,单骑押送巨款到前线 话说廷议散会后,赵贞吉见自己的主张并没得到实质性的肯定,心里着急啊,就去找严嵩,希望自己主战的想法能得到严嵩的支持。 赵贞吉找严嵩的情形,《明史》用了“盛气”一词。这个词值得玩味,结合当时的情景,赵贞吉浑身充满了主战的情绪,应该是“豪气”的意思。 严嵩是靠给嘉靖帝写青词起家的,对皇上交给的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倾注了很大的精力,甚至废寝忘食。赵贞吉这么一个小官来找他,严嵩凭啥接见?更何况廷议上赵贞吉为周尚文和沈束说话,让严嵩心里哪能舒服得了? 严嵩拒绝接见赵贞吉。按说,严府门人只是传达领导的意见,但赵贞吉却和门人杠上了,指着鼻子破口大骂门人。 凑巧的是,严嵩的干儿子、通政使赵文华也来拜见严嵩。赵文华见状,多了一句嘴:“公休矣,天下事当徐议之。”老赵啊,你就歇歇吧,天下大事应该慢慢商议才是嘛。 正在气头上的赵贞吉,把枪口转向赵文华:“汝权门犬,何知天下事?”我呸,你这个严嵩的走狗,你也配懂什么是天下事? 这下真坏事了。打狗也得看主人啊,赵贞吉骂赵文华,不是也在骂严嵩吗?严嵩好歹也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里有的是小鞋,随时可以搞批发,赵贞吉主动找严嵩穿上一双了。 嘉靖帝提拔赵贞吉并分派任务,不是叫严嵩拟旨吗?严嵩在诏书中用起了阴招:一是没给赵贞吉督战的权力,二是没说赵贞吉可以带卫士前往军营。 这两个问题非常致命:没说明督战,军营将士谁愿听赵贞吉的?没派卫士护送,赵贞吉带5万两银子去军营,万一路上遇到蒙古骑兵,谁来保证安全? 但在赵贞吉看来,这都不是问题。赵贞吉在街上雇佣了几辆马车,领取5万两银子后,在三弟赵颐吉(嘉靖25年即1546年考中举人)的陪同下,在蒙古骑兵随时可以冒出来的情况下,直奔前线军营。 赵贞吉运气真的好,一路飞奔,居然顺利地把几车巨款送到了军营。然后,赵贞吉情绪激昂地在军营中游走,传达皇上的旨意,发放赏金,“一时将卒感奋”,士气高涨。 第二天,赵贞吉回城,把颁旨发赏过程、应敌方案和增加督战权的请求写成奏疏上报。严嵩又使出阴招,把赵贞吉写的应敌方案和增加督战权压下,只把颁旨发赏过程给嘉靖帝看。 嘉靖帝看了奏疏鬼火冒,认为赵贞吉,只管吹嘘自己如何艰巨地完成任务,而不汇报前方军情,甚至连一点应敌措施也没有。再加上廷议上赵贞吉为周尚文、沈束说好话这个让人心塞的事情,嘉靖帝认为赵贞吉在诓骗朝廷。 嘉靖帝下旨,叫把赵贞吉抓起来,打入诏狱,廷杖40次(《明世宗实录》说是50次,《明史窃》说是90次),贬为荔波县(今贵州荔波县)典史(掌管缉捕、监狱事务,没有官阶)。 赵贞吉这个跟斗摔得太大了,由此在京外漂泊了11年。直到嘉靖40年(1561),53岁的赵贞吉才在徐阶的帮助下,被召回京城,担任户部右侍郎。 进入内阁,与高拱争执却被排挤 嘉靖帝驾崩后,隆庆帝继位,赵贞吉出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隆庆2年(1568),一件偶然的事情改变了赵贞吉的命运。 那天,隆庆帝去视察国子监(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祭酒(校长)胡杰,因被弹劾罢免,由赵贞吉代理祭酒。 正巧那天是赵贞吉为太学生们上课,讲的是《尚书》中的《大禹谟》。赵贞吉按规矩站着讲课,仪表威严,声音洪亮,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隆庆帝听了一会儿,觉得这个老头很有学问和见地,非常钦佩,特意赐他坐着讲课。回宫后,隆庆帝下旨,让赵贞吉做自己的日讲官(给上课,回答皇帝咨询兼记录皇帝言行的官职)。 不久,赵贞吉升任南京礼部尚书。赵贞吉已经出发了,隆庆帝舍不得他走,叫人把他追回来,让他就职不到任,留在北京给自己继续讲课。 赵贞吉曾在现在的北京东城区购置了一处住宅,“”后成为段祺瑞政府的内阁交通总长兼任财政总长曹汝霖的宅第,人称赵家楼。1919年,因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事件而闻名中外。 隆庆3年(1569)八月,隆庆帝任命赵贞吉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进入内阁,协管詹事府事务。当时内阁班子为芳(首辅)、陈以勤(南充人)、赵贞吉和。同年十二月,高拱再次入阁,内阁班子增为5人。 已经62岁的赵贞吉勃发出全新的战斗力。他对隆庆帝说,现在朝廷纲纪、边防事务都废弛了,他想大胆做一些事情,为国尽忠、死而后已,希望陛下能为他做主。隆庆帝当然高兴得很。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赵贞吉的性格仍像年轻时那样书生意气,而且在职场中处事仍不“圆滑”,动辄就拿辞职说事。 不久,蒙古军队打进大同,总兵官赵岢失职,总督陈其学为掩盖部下过错,反而向朝廷报捷,被御史燕如宦揭发。 赵贞吉认为,谎报军情应重罚,而兵部尚书霍冀只想把陈其学贬官就完事。赵贞吉争不过,打报告说要辞职。隆庆帝没同意,给他加官为太子太保(从一品官衔)。 给事中杨镕(四川人)弹劾霍冀贪污,奏请削去霍冀官职,隆庆帝没采纳。霍冀认为是赵贞吉在背后作怪,上疏弹劾赵贞吉,历数赵贞吉的“罪状”。赵贞吉非常气愤,再次请求辞职。隆庆帝挽留了赵贞吉,免去霍冀的官职。 赵贞吉这两次都赢了。但,最终还是栽在了高拱手里。 高拱和赵贞吉都是个性突出、脾气很大的人,两人水火不容。当时赵贞吉掌管都察院,高拱掌管吏部,两人分管的部门在考核官员上有职能交叉。 隆庆4年(1570年)十月,御史叶梦雄上疏惹恼隆庆帝,隆庆帝要求都察院与吏部一起考察言官,降职一批人,再提拔一些优秀言官。 高拱利用这个机会,想把赵贞吉提拔重用的言官打下去。赵贞吉要保护那些正直的部下,就以牙还牙,把高拱提拔的官员列入降职名单。 高拱弹劾赵贞吉有私心,有舞弊行为。赵贞吉上疏辩解,说高拱做事,破坏选拔制度,第三次提出辞职。 没想到,这次隆庆帝同意了赵贞吉辞职的请求,赵贞吉被高拱排挤掉了。赵贞吉从入阁到退出,只干了一年又3个月的宰辅。他的政治生命宣告结束。 晚年时光,在内江留下诸多遗迹 赵贞吉回到了故乡内江。晚年的几年时间,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致力于家乡的文教事业、结交文友、游历家乡山水和上。 此前他回乡时,在桐梓坝背后的狮山(今内江师范学院美术系大楼背后)下创办了赵家子弟的学校狮山山房。晚年回乡后,又在今内江市区桂湖街北侧的玉屏山上创办了玉屏书院。 今内江市中区史家镇与四合镇之间,有一座三堆山。赵贞吉在山下搭了一座草庐,闲来无事时,就与三堆铺(今史家镇)著名的家族中的高公韶等人往来,诗文唱和频繁。 他还和当地名士刘望之等交往密切,经常去刘望之家“蹭饭”,刘望之每次都用乡里特色小吃招待他。赵贞吉有一句诗写道:“从吾饱吃黄麻饭,五岳峰头好自夸。” 赵贞吉崇信,精通佛理,自号大洲居士。对心学、释学的研究,在当时是一流水平,后世的归有光、黄宗羲、李贽等人对他非常崇拜。他曾遍游内江境内的主要寺庙,留下不少诗文题刻。 4年(1576),69岁的赵贞吉“端坐而逝”,享年69岁。万历帝闻讯后,为他停朝一天,谕祭褒扬,追赠他为少保,谥号文肃。 赵贞吉墓位于内江市中区四合镇三山村的碑亭湾。内江当地为纪念他,曾为他立了5座牌坊。他的后人把他的诗文汇编成《赵文肃公文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明王朝1566》赵贞吉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能入阁?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赵贞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他一方面是的弟子,属于倒严派内,算是“正派”人物阵营,另一方面又在剧中长袖善舞,逢迎,世故圆滑,令人厌恶。 记得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因为严世蕃造了天孽,下令毁堤淹田,导致两县百姓沦为灾民之际,专程去找他借粮赈灾。但是赵贞吉的回答却是:无粮可借!面对胡宗宪,赵贞吉倒也坦诚“你我二十年的故交,豁出去我给你交了底。朝廷有人跟我打了招呼,叫我不要借粮给你。”胡宗宪追问是哪一边的人,赵贞吉“两边的人都不希望我借粮给你。”面对一脸惊愕的胡宗宪,赵贞吉振振有词说道“事情已经洞若观火。浙江不死人,这件事便完不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逝者如斯,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你和我都挡不住。”相信观众在听到这一段话时是何等的惊愕! 从胡宗宪的话里我们得知,赵贞吉是个理学之臣,是阳明心学的继承者,与胡宗宪能有二十年交情,那么早年间定是个仗义执言,立志为民请命,匡扶社稷之人。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定是宦海沉浮,渐渐磨掉了自己的棱角与锋芒。目睹了越中四谏、戊午三子,想必为官也越来越谨慎,面对受灾的两县数万百姓,面对挚交胡宗宪借粮救百姓的大义请求,也要深思熟虑,避免引火烧身。这种变化着实恐怖,这是数十年的官场哲学彻底腐蚀掉了他的书生意气。 后来在主持浙江大案中,赵贞吉借力打力,明哲保身的官场权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水平甚至在杨金水之上。在整个办案过程中,赵贞吉的心思压根就不在案子身上。这起浙江大案全然成了他的升迁良机,面对几方的势力,他游刃有余,两不得罪和稀泥。案情激烈之时,赵贞吉完全是在隔岸观火,让冲锋在前,无论将来风向如何,他自己绝不会首当其冲。他的目的便是借这件事情,让嘉靖看到他赵贞吉是一个老成谋国、能为解君忧,敢辞其劳之臣。 工于心计,爱慕功名,圆滑世故,这就是剧中的赵贞吉,其实不只是在大明帝国,历朝历代都很容易看到的这种官僚。他们往往,谨慎细微,所以仕途平顺,能左右逢源,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治国之才,却只为谋一己私利。赵贞吉正是这种官僚的杰出代表。赵贞吉并没有胡宗宪身上的公忠体国,为国为民,但是他最后却能入阁,成为最年轻的内阁成员,比起杨金水装疯、胡宗宪隐退确实成功了很多。 但就在赵贞吉入阁不久,海瑞便上书了,顿时朝野震惊!此时的赵贞吉作为一个位高权重的内阁重臣,面对海瑞与王用汲的当堂反驳,在陈洪的逼迫下,会理屈词穷地说出那两个字:朋党。这两字一出,形象尽毁!赵贞吉明明有宰辅之才,可堪大用,但是圆滑,缺乏君子的刚韧!比起徐阶、、来,又缺少一种担当!其实本可以在大明帝国黑暗官场下春风得意,无奈他碰到了海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