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迷案追踪

大案实录:恶婆婆残害媳妇妈宝男不管不问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人结婚谈恋爱都讲究门当户对,很明显徐艺丽和董岗彪门不当户不对,徐艺丽的父母当然也不同意女儿嫁给农村人。但是徐艺丽没有这么多想法,她只想嫁给自己想嫁的人,才不会问他的出身门第。父母拗不过女儿,就同意了这门亲事。可是大家都没有想到徐艺丽的婆婆居然是个十分难搞的人。而董岗彪居然还是个“妈宝男”。

在刚刚结婚的时候,徐艺丽和丈夫董岗彪住在宿舍,这个时候婆婆刘秀英从农村搬过来与夫妻两人一同居住,还要求与儿子儿媳一同睡觉。而面对如此无礼的要求,“妈宝男”董岗彪没有做出任何反对,而善良的徐艺丽也没有明面反对。最后是徐艺丽的父母看不下去,出钱给徐艺丽买了一套房子。并且为了让女婿安心,当时房产证上写的是董岗彪的名字。

恶婆婆残害媳妇,妈宝男不管不问,事后没多长时间就给自己安排相亲

 

买了房子以后婆婆并没有收敛,甚至将自己的大儿子安排在车库柱下。不仅如此,刘秀英对于徐艺丽的要求极多,要求按照老规矩“三从四德”,要求徐艺丽干所有的家务、做饭、照顾丈夫的平常起居。徐艺丽曾多次向丈夫董岗彪说婆婆的行为太过分了,但是董岗彪都不曾向母亲说过一个“不”字,任由母亲在妻子面前无理取闹。

后来徐艺丽怀孕也没有让婆婆对自己的态度有一点好转,迫于婆婆的压力,徐艺丽想想自己也是爸妈的宝宝女儿,于是就向董岗彪提出了离婚。两人还没正式离婚,徐艺丽就遭到了婆婆的毒手。

事发当天,徐艺丽接到朋友的电话,两人相约中午一起外出吃饭,挂断电话后的徐艺丽准备第二天的考试,但是在客厅看电视的婆婆却突然将电视的声音调得巨大。徐艺丽走出卧室,请求婆婆将声音调小一点,自己第二天要考试。但是对于徐艺丽的请求,婆婆始终装作没有听见,而徐艺丽多次重复依旧没有得到婆婆的回复,于是愤怒之下冲上前,将电视的插头拔下。于是两人就发生了争吵。这是徐艺丽的电话响起,两人的争吵中断,徐艺丽回房间接电话,就在这时婆婆突然从卫生间拿出汽油朝徐艺丽身上泼了过去。

恶婆婆残害媳妇,妈宝男不管不问,事后没多长时间就给自己安排相亲

 

徐艺丽滑倒在地还没来得及爬起来,婆婆就拿起尖刀朝徐艺丽身上刺了过去。徐艺丽连中数十刀,动脉被割断,当时血流不止当场死亡。

婆婆刘秀英被警方抓获后仅仅坐了两年牢,就被保外就医,而董岗彪却从来没有责怪过母亲杀害了自己的妻子,甚至还说出了谅解的话语。而且在徐艺丽出事没多长时间,董岗彪就给自己安排了相亲。

恶婆婆残害媳妇,妈宝男不管不问,事后没多长时间就给自己安排相亲

 

徐艺丽为自己的错误选择葬送了自己的一生,父母也没了生活的希望,而董岗彪一家却住着徐艺丽父母辛苦攒钱买的房子逍遥法外,只在是令人可恨

三姓家奴吕布恶名的背后:丁原董卓对其也并不像是义父

人们评价,历来都认为他天性反复无常,骜难养。其最主要的证据,就是他和的关系。从总的作用来看,董卓是使末期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更加水深火热的独夫民贼。但一开始,董卓并不是以这种形象出现的,他是朝中士大夫集团借以诛除宦官势力的希望所在。董卓本人也是反对宦官专权的。 通过对吕布和董卓关系的分析,人们应当对吕布的“反复无常”有新的认识。从表面看,吕布先杀丁原,后诛董卓,确实给人以反复无常的印象。但这种反复无常,绝非吕布的天性,它既反映了吕布的政治追求和对自己社会位置的曲折选择,也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政治斗争的背景。 吕布所生活的年代,天下分崩,群雄四起,战事不断,社会动荡。原有的秩序被打乱了,新的秩序正在重组,在这种重组中,人们都在寻求自己的位置。由于人们的社会理想、政治眼光、个人修养不同,寻求自己位置的方法和道路也各异。像那样怀宁静之心以求致远,蓄志待时以求明主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急于找到施展自己才干的舞台。在这种情况下,频频改换投靠对象的人绝非吕布一个。 例如的名将张辽,先为丁原部将,后又进京依,何进被杀后又以兵属董卓。董卓死后又归吕布。吕布为李傕所败,又从吕布东奔徐州。 曹操破吕布,张辽将其众降。又如曹操的谋士,先在董卓部下任讨虏校尉,又在董卓女婿牛辅军中任职,董卓败后,又为李傕、郭汜谋士。不久又离开李傕投段煨。由于不为段煨重用,又离段煨投靠南阳。他先劝张绣与连和,不久又劝张绣投靠曹操。另一方面,有实力的集团领袖又地招纳人才,这也为人才选择投靠对象提供了外部诱因。 应当承认,吕布是个人才,按当时的标准, 也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载他“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当时人有这样的说法:“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吕布也自恃其才而心怀平定天下之志。他给韩暹、杨奉的中说:“布有杀董卓之功,与二将军俱为功臣,可因今共击破术,建功于天下,此时不可失也。” 当他被曹操逮捕后又说:“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吕布在当时无论是武艺还是知名度,都非张辽、贾诩之辈可比。因此,吕布在当时成为一些人争取的对象。对张邈说: “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这番话正反映出吕布之才及为当时所争用的现实。 吕布择主与张辽、贾诩等人本无本质区别,而且前者对投靠对象的离弃要少于后者。然而却偏偏是吕布落下了反复无常的名声。这可能是由于张辽等人对前主只是简单的离弃,而吕布对前主则是弃而杀之。 吕布并非天性好杀,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他只是一个有虓虎之勇的武将,并非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而社会的政治需要及其本身的才能,又偏偏不断地把他推向政治斗争旋涡的中心,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弃旧图新的选择只能通过弃而杀之来实现。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董卓确实是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独夫民贼。所以,当吕布杀死董卓后,“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人们把他的尸体弃于街市,将他肚子内的脂肪点燃,又将他的骨灰扬洒在路上。这充分表明,吕布诛杀董卓终止了他的暴虐,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史上最恶毒的废君理由:权臣硬说帝王不可以!

傀儡大都活得比较窝囊。因为皇权旁落,因为地位特殊,所以他们很容易陷入政治漩涡,成为权力争斗的牺牲品。一部皇权沉浮史,说白了,就是一部皇权与臣权此消彼长的斗争史。权臣一旦爆发野心,无所顾忌,傀儡皇帝多半没有好果子吃,不是被杀,就是被废,理由不外乎荒淫、昏庸、无道、失德、暗弱、年幼、无能。然而,东晋皇帝被废掉的理由却很雷人,权臣硬要说他患有阳痿。 本来生理正常,却被人污蔑说患了阳痿,是一种极恶毒、极下流、极卑鄙的诬蔑手段,即使在残酷的政治和权力斗争中也难得一见。一般的男人,被人说阳痿,被人说不行,尚且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如果换作皇帝,换作是国家首脑,哪怕只是有名无实的帝国傀儡,他也会猥猥琐琐地颜面扫地。只要话语权在权臣手中,傀儡皇帝就逃不出这种欲哭无泪的屈辱厄运。司马奕被废就是一个极典型的例子。网络配图 司马奕(342年—386年),字延龄,晋成帝之子,晋哀帝之弟,初封东海王,后改封琅邪王。兴宁三年(365年)二月,晋哀帝因常年吞食丹药中毒而死,身后无子嗣。国不可一日无君,三度垂帘的褚下诏让“明德茂亲,……宜奉祖宗”(《》)的司马奕即位,司马奕由此成为东晋第七任皇帝。在位期间,大将手握实权,骄横跋扈,有位无权、有名无实的司马奕形同傀儡。 桓温为人强硬而诡诈。据《晋书》记载,桓温从小就是一个有“雄略”的“英物”,长大后“姿貌甚伟”,成为皇亲国戚之后更是。晋哀帝时,桓温就开始掌权当国;司马奕时,桓温更是权倾朝野。中国最恶毒的那句“男子不能,亦当遗臭万年”(《》),《晋书》作“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便出自他口。遇到桓温这样的权臣,司马奕注定命运多舛。 司马奕即位时,东晋王朝正处于皇权旁落的风口浪尖。当时,桓温身兼数职,从部队都后勤,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所有重要职位集于一身。在其淫威下,司马奕只能战战兢兢地看其颜色,而桓温却意在取而代之。为了建立威望,捞取政治资本,桓温“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时望”。太和四年(369年)四月至九月,前燕,遭遇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大败而归,致使“百姓嗟怨”(《晋书》)。 枋头大败,为桓温指挥失误所致,是先胜后败,而且败得很惨,桓温难辞其咎。对于“有”的桓温来说,“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无疑是政治上的沉重打击。是一路下滑,一蹶不振,还是强做英雄,强行废立,桓温和觊觎皇位已久的会稽王一拍即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太和四年(369年)十一月“辛丑,桓温自山阳及会稽王昱会于涂中,将谋后举”(《晋书》)。网络配图 “将谋后举”,即图谋废掉司马奕。通过废立,声誉直线下降的桓温可以凭此挽回颜面,重树人望,“以长威权”。废立是一件天大之事,没有杀手锏,褚太后这一关未必能通过;再者,司马奕即位以来,一向“守道”(《晋书》),处处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并无过错,无故行废立之举,恐遭非议。因此,桓温并不敢贸然行动。政治上找不出借口,就从私生活上下手,这是历代权臣废黜皇帝的惯用伎俩。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在听取部下关于“宫阐重闷,床笫易诬”的建议后,于是“言帝为阉”,“诬帝在藩夙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生三男”(《晋书》),污蔑司马奕如同阉人,早在封地时就患阳痿,不能行男女之事,他的三个儿子均为其后妃与其男宠私通所生。桓温还广造舆论,混淆视听,“密播此言于民间,时人莫能审其虚实”(《资治通鉴》)。 自身不保,焉能保护妻子和儿子?!司马奕被废后,他的三个儿子以及他们的生母便遭到了桓温的毒手。作为废帝,司马奕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让桓温放心不下。不久,桓温奏请褚太后将司马奕改封为海西县公,并命心腹着意防卫,又派属下领兵监管,以防其死灰复燃。接连遭此辱废降级,司马奕一则“知天命不可再”,,二则身处险境,“深虑横祸”(《晋书》),不得不处处小心以求自保。网络配图 期间,除了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试探,司马奕还装出“杜塞聪明,无思无虑,终日酣畅,耽于内宠”的样子,甚至“有子不育”,即使又生了孩子也溺死不养,以证明自己确实患有“痿疾”,不敢与桓温所言穿帮。桓温知其,无意,便没有再加害他,“朝廷以帝安于屈辱,不复为虞”(《晋书》)。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司马奕病逝于吴县,享年四十五岁,史称晋废帝或海西公。 本来风华正茂,阳刚勃发,别人应要说他不行,本来不是废人,不是阳痿,别人硬要说他阳痿,在中国历史上,司马奕是唯一“被阳痿”的皇帝,也是唯一因“阳痿”被废黜的皇帝。皇帝一旦成为摆设,成为傀儡,就注定要成为政治上的弱势个体,就难免会被心怀不轨的权臣从皇位上拉扯下来。从一个部件“被阳痿”,到整个人完全“阳痿”,司马奕的屈辱遭遇,可谓专制制度下权力争斗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