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做的第三件事情就是进一步剪除魏王的党羽。
岑文本、刘洎、马周虽然已经去世,但的儿子房遗爱、柴绍的儿子柴令武等李泰的支持者还在。

长孙无忌最想害死的是李泰(此时已死)。
但高宗素来友爱,不仅死活不肯答应,反而对这个落魄的哥哥极为照应。
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二月,他下诏为濮王李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珍膳,特加优异”。
但李泰心情抑郁,于永徽三年(652)十一月病死了。
李泰一死,的长孙无忌立即就对房遗爱等人下手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房遗爱等人虽是李泰的支持者,但是高宗即位后,他们并无不轨的意图。
因此,长孙无忌很久都没有抓到把柄。
但就在李泰去世的当月,一件突发的小事引起了长孙无忌的注意。
房遗爱的官职是散骑常侍,此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太宗的十七驸马。
房玄龄是重臣,因此太宗将自己的十七女嫁给了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为妻。
这位高阳公主是李唐宗室女眷中出了名的泼辣放荡货。
她是公主,懦弱的房遗爱对她只能是惟命是从。
房玄龄去世后,高阳公主挑唆丈夫与其兄房遗直分家。
因为对分家(分财)结果不满,不久后她又向太宗诬告房遗直。
房遗直如实向太宗禀明。
太宗听了非常生气,严厉地斥责了高阳公主,从此对她不再宠爱。
高阳由此“怏怏不悦” 不久后,唐宫内的一件宝贝——金宝神枕被盗。
御史经过调查,发现此事与唐的高徒有关,并在辩机的住所找到了金宝神枕。
这位辩机不仅才华超众,而且容貌俊秀英飒,气宇不凡。
高阳公主初见他便淫心荡漾,不久便与辩机私通。
她送给辩机的钱财数以亿计,甚至不惜偷盗金宝神枕给辩机用。
为了堵住丈夫的嘴,她甚至买了两个美女伺候房遗爱。
房遗爱乐得享用美女,对妻子和辩机的勾当。

太宗听了御史的报告后,,“腰斩辩机,杀奴婢十余人”。
高阳公主对父亲越发怨望,甚至连太宗死的时候,她都“无戚容”。
高宗即位后,高阳公主再度挑唆丈夫与大哥房遗直“相讼”。
高宗也很恼火,各打五十大板,将房遗爱贬为房州刺史,房遗直贬为隰州刺史。
丈夫被贬,高阳索性更加放纵,竟与智勖等数名和尚私通,而且居然还暗中指使掖庭令陈玄运窥探皇宫内祈求鬼神祸福之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妻子如此,丈夫也好不到哪里去。
房遗爱对高宗将自己贬官之事耿耿于怀。
太宗的十五驸马、丹阳公主之夫、大将薛万彻在永徽之初也因为犯事而被高宗出名,贬官宁州刺史。
他与房遗爱是好友,在入朝时,私下里对房遗爱诉说其对高宗的不满,并骄横地说:“今虽病足,坐置京师,鼠辈犹不敢动。
”两人商定:“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
”荆王李元景是太宗的六弟、高宗的六叔。
此人也是个野心家,早年曾对人说过,梦见自己手把日月。
李元景的女儿是房遗爱三弟房遗则的妻子,因此与房遗爱相识,常有往来。
此外还有太宗的七驸马、巴陵公主之夫、柴绍之子柴令武,借口巴陵公主生病,留在京师,暗中与房遗爱、薛万彻、李元昌等策划发动叛乱。
高宗对此毫不知情。
没想到,高阳公主的恣意妄为却让房遗爱等人的阴谋意外败露。
高阳公主深恨房遗直,指使小人诬告房遗直非礼自己。
高宗派人调查。
房遗直为了自保,便将房遗爱和高阳公主的图谋作乱的事情告诉了高宗,并说:“罪盈恶稔,恐累臣私门。
”高宗就派长孙无忌调查。
长孙无忌查证属实。
按理说,只要处理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李元昌、高阳公主等人就可以了。
但长孙无忌觉得,这是剪除一切异己势力的大好机会。
因此,他罗织罪名,将所有没有参与此事的李泰余党以及所有在政见上与自己对立的人都牵连了进来。

安州都督吴王,“名望素高,为物情所向”,曾是高宗太子之位的有力竞争者。
长孙无忌想除掉他不是一天两天了,此时便骗房遗爱说,只要他说李恪也参与了他们的阴谋,便可以保他不死。
愚蠢的房遗爱,就诬说李恪也参与了阴谋。
侍中宇文节本是长孙无忌的人,但是他和房遗爱关系很好。
房遗爱下狱后,他多方走动,四处打点,意图营救房遗爱,因此而得罪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就说他和房遗爱“交通”。
此外还有江李道宗、左骁卫大将军执失思力(太宗的八驸马),仅仅是和长孙无忌政见不同。
但长孙无忌借口他们与房遗爱“交通”,将他们统统牵连了进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长孙无忌的有意夸大之下,高宗最终做出了极为严厉的惩处。
永徽四年(653)二月,他颁下诏书,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皆判斩首,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四人被赐自尽。
高宗友爱,不想处死荆王李元景和吴王李恪,曾问大臣:“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匄其死,可乎?”但长孙无忌的党羽兵部尚书崔敦礼却坚决反对。
最终,荆王李元景和吴王李恪自尽。
李恪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宇文节、李道宗、执失思力三家被流放岭南。
李恪的同母兄弟、高宗的六哥李愔被废为庶人。
房遗直本无罪,却还是被贬为春州铜陵尉。
薛万彻的弟弟薛万备则被流放交州。
甚至就连已死的房玄龄的配飨都给停了。
长孙无忌这一网下去,废掉了一个宰相(宇文节),两个公主(高阳公主和巴陵公主),根除家族、家族、家族三大豪门,除去了房遗爱、执失思力、薛万彻、柴令武四位驸马和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蜀王李愔四个藩王。
从此,朝廷之上,再无异己。
若照此情形发展下去,长孙无忌迟早会成为那样的权臣。
但一个女人的出现,却及时地阻击了他的野心,并最终让他命丧黄泉。
这个女人就是大名鼎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于铁穆耳的轶事有哪些 惟和政治是如何发生的
轶事典故 惟和政治 “惟和”政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天下粗安的局势,但自然不可能完全消除朝廷政争和社会对抗。在成宗从世祖手里接过来的中书省班底里,首相完泽“小心慎密”,遇事敷衍推诿,得过且过;其他成员则大都是精通回回法的理财家。至元时期的回回名臣赛典赤之孙,世祖末年起入为中书平章政事中的第一人,并被赐予其祖父的旧称,所以史料中亦多称之为赛典赤。余党阿里,也在世祖末年以待罪之身进入中书省。成宗即位后,御史台想乘一新朝政的机会将他参罢,但结果他仍在中书省臣庇护下“执政如故”。中书省的另一名核心人物梁德珪虽然是汉人,却有一个回回名字梁暗都剌,且曾“奉国朝旨,学西域法”,“钱谷出入高下,若指诸掌”。汉人儒臣在当时多讳言财利事,对这些理财大臣视若仇雠,遂利用御史台执掌风纪之司,“朝廷之所甚尊,宰相所不得而治,贵巨大职莫之与抗”的特殊地位,不断寻找机会参劾“时宰”,由此引起中书省臣的忌恨。省官与言官的冲突在成宗一朝至为激烈。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六月初,成宗即位不到两个月,御史台上言:“名分之重,无逾宰相,惟事业显著者可以当之,不可轻授。”另一名台官则声称:“陛下方虚心求治,而大臣不肯任事。人主之职,在论一相。今宰相员太多,论议不一,伯颜及先帝旧臣,留以遗陛下,宜亟相之”。这些议论当然引起了中书秉政大臣的不快。袁桷《张留孙家传》载,“成宗新嗣位,时宰不快于御史台。成宗是其言,让责中丞崔公彧”。据《》,此事起于大德元年(1297年),侍御史万僧诣架阁库,取崔彧旧上奏章告于成宗御前,说他“私党汉人李御史,为大言谤佛,不宜建寺”。成宗大怒,教完泽等鞫问。崔彧大惧,遂靠张留孙引荐,疏通完泽和成宗近臣,事方止息。侍御史万僧显然是在“时宰”唆使下告发崔彧的。从完泽周旋弥缝于两造之间看,此处的“时宰”当指赛、梁等辈理财大臣而言。在处置省官与台官之间矛盾冲突的问题上,成宗恪守世祖遗规,即倚重省官理财,同时也能容忍台官直言,力求折中不偏。后来那种诛杀言官的情形,在成宗朝始终没有发生。 朝廷更政 大德七年(1303年)发生的另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是漕运两万户朱清、张瑄之狱,受该案牵连的八名中书执政官同时被罢免。自从至元二十年海运漕粮的航线创通之后,南漕米由海路达于大沽、辽阳者逐年增加,很快促成了北方“开口待哺以仰海运”的形势。创通海路的朱清、张瑄也因深受朝廷倚重而势力浸大。他们结交权贵,广治田宅,很快成为江南屈指可数的大富贵,同时也招致了不少政敌和仇家。自世祖晚年起,就不断地有人告发朱、张。成宗元贞元年,又有“飞书”言朱、张“有异图者”。朝廷照例释而不问。大德六年正月,江南僧石祖造告朱、张不法十事。成宗命御史台诘问之,狱成。朱清在被押解至京后惧受辱自杀,张瑄被处死。 朱、张一案的真相至今尚难弄清。据王逢《张孝子诗序》,当时成宗有疾,由皇后卜鲁罕主朝政,“枢密断事官曹拾得以隙踵前诬,后信,辄收之(按指朱、张)。丞相完泽奉先帝遗诏诤莫解”。按元史本纪,成宗在大德六年二月“有疾,释京师重囚三十八人”,可见病得不轻。卜鲁罕杀张瑄父子,或即发生在这时。朱、张案一直拖到翌年才了结。大德七年正月,朱、张家属被遣发京师。应当是在审理两家妻子的过程中,中书省宰执受朱、张贿赂之事案发。成宗一怒之下,同一天罢免中书平章伯颜(赛典赤)、梁德珪、段贞、阿里浑撒里,右丞八都马辛,左丞月古不花,参政迷而火者和张斯立八人。首相完泽也遭到受贿的指控。虽然成宗对他释而不问,但对完泽仍不免是重大的刺激。完泽死于是年闰五月,上距成宗罢相不到半年,距离他全力支持的征八百媳妇总帅刘深受诛不到三个月。他的死,当与政治上的挫折引起的内心忧惧有关。 根据梁德珪的行状传记,罢相一事,乃卜鲁罕皇后乘成宗卧疾时所为。与梁德珪同时受黜的八都马辛、伯颜等人,都是卜鲁罕党羽,是成宗死后力图支持卜鲁罕摄政的核心人物。他们之被罢黜,不大可能是出于卜鲁罕的制命。一日罢八相,差不多等于中书省的大清洗,事关重大;恐怕也不是皇后敢于轻易处置的。这件事只能是成宗圣心独断的结果。袁桷所言,不过是为传主饰讳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国第一武将蒙恬被杀真相 挖断了大秦龙脉?
风水之说,向来神秘。在中国,即便是一些不相信风水的人,也非常机会祖坟被挖。而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认为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消灭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国曾经挖开,斩断周朝龙脉。 此时是无稽之谈,还是有迹可循呢? 在时代,一度进入东周都城。之后,因秦武王举鼎暴毙,殉葬风水上佳之地安葬,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网络配图 在当时,有术士建议,为保大秦帝国万年基业,成就一统天下的不世伟业,不如挖断周朝龙脉。秦国王室就让这位术士寻找。最终,他们找到了周朝祖陵周文王的陵墓,大秦将士数万人将其陵墓挖开,就在其上,为秦武王修建了一座王陵。 为了保密,大秦王室对挖断周朝祖坟这件事情秘而不宣,几乎所有知情人都被杀掉。这件事情,正史上并无记载,唯独在一些野史传闻中有模糊的描述。 事实到底是什么呢? 就在前不久,队对咸阳城北的“周陵”开挖考察,考古队吃惊地发现,这座号称西周初年的陵墓,出土的大都是战国中后期的一些物品,根本不是西周初年的风格。千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周文王的陵墓,其实是秦国一位国君的陵墓。经过进一步的考证,基本上和野史中秦武王的传言吻合。网络配图 事实证明,这挖祖坟,断龙脉的举动确实有效,偏居一隅的秦国最终一统天下。 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也担心自己的龙脉被他人斩断。他派出术士,到全国各地是探查,把其他的大小龙脉斩断。 当时,有一个术士说,在云阳(今丹阳)地区发现了一股小型龙脉,可能在数百年后有真命天子出现。秦始皇立刻派遣大军前往云阳,破坏当地风水,当地的道路被修建的弯弯曲曲。后来,术士提出,仅仅是改变山水形势还不够,该应当改地名。秦始皇随即下令,将云阳改名为曲阿。 可结果呢,在云阳(丹阳地区)还是出了不少天子。比如东,比如南齐高祖,南,他们都是丹阳人。 那么,秦始皇花了这么多心思,为什么没有保住大秦江山万年永固呢? 据说,是修筑长城,在一些地方擅自做出了改动,以至于挖断了大秦帝国的龙脉。因此,在蒙恬接到赐死命令的时候,他慨叹:“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网络配图 当代很多人都把蒙恬这句话当成掩盖真相的胡说,其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风水之说很神秘,蒙恬临终所言未必就没有一些道理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