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8月6日早上6点,家住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伊吗图镇的19岁女孩李波这天是独自出门上学的。
平时李波的父亲都会陪着送她去坐班车,恰巧今天有事,于是让女儿自己推了一辆自行车去上学。
19岁的李波是卫校的学生,性格活泼爱笑,穿着装扮时髦张扬。早上6点的乡村天虽然还没大亮,但她丝毫不胆怯,还安抚父亲说自己这么大了,早就不用他接送了。

去上学的这条路她几乎天天都走,抄近路走土道穿过眼前的青纱帐就是班车站,如果由父亲接送的话他们都是抄近道。
虽然父亲嘱咐过了,但今天出门有点晚,李波还是不打算走大路,于是推着自行车就穿进了青纱帐里。
这个小姑娘丝毫没有意识到,青纱帐里早就有一双不怀好意的目光盯上了她……
1997年8月7日一大早,昨夜女儿李波彻夜未归,李波父母心急如焚,已经提心吊胆了一整晚了,夫妻俩还打着小手电在家门口几乎守了一整晚
发现李波尸体的是一大早去看庄稼的农民,这位村民报警之后又赶紧叫来了李波的父母。你们无法想象,这个小姑娘的死状有多惨烈。
尸体周围的高粱地被损毁得很严重,自行车被扔到离尸体较远的地方,李波在遇害前显然为了对抗凶手经历了非常激烈的挣扎和反抗。
但显然,李波没有从恶魔的手中逃脱,还在死前遭受了非人的残忍凌虐
死者的颈部被凶手多次扎伤,几乎可以说是血肉模糊的程度!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是,死者的眼睛也被凶手刺穿,按警方所说的意思就是“扎了n刀,都扎烂了”。
这到底是多么穷凶极恶的人才会做出这么残忍的事,人命在他手里的似乎就只是一块砧板上的肉。
除此之外,死者下半身赤裸,裙子等衣物都被推到了胸部,因为遭受过性侵害,警方从她的体内提取到了凶手的DNA。
但警方没有想到,这份DNA数据竟然是凶手留在现场的唯一线索,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关于嫌疑人的证据。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即使手拿凶手的DNA数据,但是警方能做的只是一个一个地拿着这份数据去和凶手比对。
数千份的数据比对,毫无发展……李波惨死给她的父母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凶手下落不明逍遥法外,而自己女儿18年死不瞑目。
18年后:青纱帐内凶案再现
时间一晃而过,李波一案的凶手已经潜逃了18年,除了她的父母,似乎所有人都忘了当年的这桩惨案。
就在这时,2015年9月5日,又是青纱帐的季节,又一起强奸杀人案出现了,案发的地点距离18年前李波遇害的地点仅相距几百米!
相同的作案手法、相同的季节、还有相同的凌虐尸体的方式!村中的人霎时间想起了18年前那个同样死于秋天的青纱帐里的女孩李波。
那个杀人犯又出来了?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流言四起,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
由于两桩案件的高度相似,警方将18年前的那桩悬案和2015年的“9.5案”进行并案调查。
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嫌疑人出现在了警方的面前,凶手竟然就是邻村村支书的儿子,案发时的他年仅23岁!
“我一定要把她拿下”
邻村村支书老张,两个儿子,张二为人斯文内向,是个典型的老好人,所有认识的人都说他就是个蔫不出声的孩子。
大家从来都没有把张二往强奸杀人犯这个可能上想过,这么一个从小就蔫了吧唧的孩子如何可能有胆量作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呢?
只要是知道18年前李波的死状有多么惨烈的人,心里都默认杀害李波的凶手一定是一个凶狠毒辣、不择手段的人。
但在张二的回忆里,他对那个女孩是“一见钟情”。
1997年,23岁的张二读完了大专,听从父亲的安排在家附近找个安稳的工作,那段时间父母已经张罗着给他相亲了。
或许是性格的真相吧,张二总是不敢跟这些女孩讲话,非常“害羞”,相亲看上的几个女孩,要么就是嫌家远,要么就是嫌他不爱说话。
两段“恋爱”都以失败告终,张二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难道自己就是一个所有女人都看不上的人?
1997年的初秋,张二遇到了李波,他还不知道这个女孩的名字,就已经被李波灿烂的笑容吸引了。
“第一眼看到她我就想,我一定要把她拿下!”
那时候李波每天都会穿过自己家的高粱地去坐班车,而恰巧那时的张二也躲在青纱帐里,躲避父母的恨铁不成钢、逃避外界的纷纷扰扰,青纱帐是他最好的港湾。
李波的出现就像照亮了他沉默压抑的前半生,但是因为这个女孩每天都有父亲接送,所以他没有搭话的机会。
张二只能每天都在青纱帐里等着李波经过,听着她的说话声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
本来就算李波的父亲没有每天接送她,张二也是没有勇气上前去搭话的,他觉得,以自己懦弱的性格,这辈子都不可能让这个女孩认识自己。
但是李波这个女孩子实在是让自己太朝思暮想了,每天只能听听她的声音已经让张二再也无法满足。
如何才干“拿下”这个女孩呢?张二想到的办法不是去表白或者以自己村支书儿子的身份去求亲,而是暴力。
现场还原
1997年8月6日,张二提前准备好了刀和一根木棒,蹲守在了李波上学的必经之地,他已经蹲守好几天了,总会碰上一次这个女孩是独自出门的吧?
果然6号这天李波身边没有父亲陪同,推着自行车的真相走土道也比较慢,给了张二迅速行动的机会。
趁其不备,张二从背后给了李波的头部一棒,女孩一下子就晕过去了。
就在张二要对李波脱掉衣服实施侵犯时,李波突然醒了,看到一个陌生的男人在脱自己衣服当然是剧烈反抗和挣扎。
当李波开始喊救命的时候,张二慌了,他决不能让别人知道这件事,于是他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排名地朝李波的脖子上刺去。
他也不知道自己捅了多少刀,反正是直到女孩不再反抗了他也不敢停止。张二是直至女孩没有反应了他才对尸体实施的侵犯。
原来张二打算转身离开了的,但是起身时看到李波的眼睛如何都闭不上,他突然有一种惊悚和诡异的愧疚感。
他想到自己曾经听别人说过,枉死的人眼睛会纪录下死前看到的最终一幕,为了盖住那个幽怨的眼神还有让自己后背生凉的恐惧感,张二又拿刀朝李波的眼睛刺去。
这十数刀张二刺得非常用力和慌张,有好几刀都划到了女孩脸上……
张二作案之后,没有将这件事告诉任何人,这个血腥的早晨仿佛从不存在一样。
他照常上下班,而且工作的化工厂大门距离案发地点仅仅30米……
阴魂不散出车祸?
张二的家庭环境很好,父亲是村支书,因此他记事起家里一直不用愁吃穿。按理来说,这样家庭环境成长出来的孩子应该性格阳光开朗。
但张二恰恰相反,他非常的沉默内向。
言听计从地读完了三年大专、言听计从地回到乡下进展,又言听计从地去相亲……看起来就是一个乖巧孝顺的孩子。
尤其是在案发之后和他一起在化工厂工作的同事没有一个人不对他赞不绝口的,说这人不仅是个热心肠,干活还非常卖力。
究竟是什么真相,让他变成了一个杀人的疯子呢?仅仅是因为女孩太漂亮他一时起了贼心吗?
①张二的母亲是典型的女强人,脾气急躁,常常对他和哥哥大喊大叫,甚至动手打他。张二的性格被压抑得极其内向。
他不爱说话、变得内向,也不爱与人交往,胆怯与人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怕被别人嘲笑或批评。
别人因此常常以为他只是文静少话,久而久之人们意识到很难接近。在学校里,他总是独来独往,不与同学交流,让他显得孤独无助。
②张二的父亲则是一个固执的老古董,加上因为是村支书,所以非常爱面子,所以从小张二就被父亲严格管教,他必须做到父亲的期望,不能有丝毫的失误。
父亲常常用严厉的口气训斥他,他对张二的期望也非常高,希望他在学业、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都能做到最好。
这种压力让张二感到很沉重,无法自由地按照自己的节奏上学、恋爱、结婚。他变得越来越紧张和焦虑,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难以达到。
这些家庭因素相互交织、又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一种对他产生压抑、变态心理的复杂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张二无法自由地表达,也无法与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甚至感到自己对父母的期望都无法达到。
所有这些困境导致了他的情绪变得越来越消极,试图通过伤害比自己还要弱小的人来获得成就感以及肯定。
而活泼爱笑又漂亮时髦的李波就是在他相亲失败、恋爱失败时出现的,这个女孩成为了他猎守的目标。
然而作案后不久,张二就骑摩托车出了车祸,不知道如何的就一脚油门撞到树上了,那场车祸张二直接被甩到了地上,昏迷了几天几夜,在医院里也吊了很久的命。
捡回一条命的张二觉得这一定就是他杀害的那个女孩在阴魂不散地要他的命,张二变得更加本本分分地做人,不敢行差踏错。
李波一案悬而未破的第三年,张二结婚了,娶了一个性格和他母亲非常相似的姑娘,都是急性子,脾气暴躁。
警方找上门时,张二的女儿已经14岁了,他对自己的这个女儿非常重视,就像当年李波的父亲宠爱李波那样,张二对这个女儿也是抚养,上学能接送都接送。
张二在家就是这么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在厂里也是干活卖力、待人客气。化工厂当锅炉工需要每天三班倒,张二从无怨言,17年来所有人对他的评价都是夸奖。
干活卖力,待人客气,在这家工厂工作17年得到得都是夸奖。但只有张二知道,自己胆小到从不敢走工厂大门前的那条土道。
因为自己在那里曾经做过伤天害理的事,他担心李波会在那里阴魂不散。
但他没有想到,18年后,竟然有人和他采取了相同的作案手法,就在当年李波出事的地方,又一次出现了奸杀案。
因DNA检测技术和全国数据库的更新,2015年这桩新出的案件把张二送到了警方面前。
虽然这两桩案件不是同一个人,但因为两案并案调查,张二不设防,配合地让警方采取了血样。至此,这桩18年的悬案终于告破。
康熙帝王:史上地位最高的为秦桧翻案者
核心提示:没有正面肯定, 但在降金乞和的问题上, 宋高宗与秦桧既是君臣一体, 肯定宋高宗“偏安社稷, 犹存一线之脉络”的政策, 无疑也就是肯定秦桧。他又称“上无惯战之良将, 下无用命之士卒”, 当然也就将、、、等将一概否定, 认为等不能击败金军,“必胜金兵于朱仙”, “朕实不信也”。网络配图 清康熙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卷十九有《宋高宗父母之仇终身不雪论》, 今将其文字摘引如下: 金兵破辽之后, 兵已满万, 人强将猛, 非宋之所敌, 明矣。备责不能, 以雪父兄母后之仇, 则高宗何辞?若论之忠言不听, 岳飞之丹诚不用, 设使谏行言听, 则必胜金兵于朱仙, 生还二帝于汴京, 朕实不信也。何也? 根本已久不固, 人心已久不一, 上无惯战之良将, 下无用命之士卒, 天下虽有勤王之名, 真伪莫测, 虚实难分。高宗久在金营, 孰强孰弱, 自有切见, 若使复仇雪耻, 再整江山, 实不能也, 势使之也。曰: “寡众弱强不敌也。” 若论讲和之非, 我太祖高因祖之仇, 戊午起兵, 战必胜, 克必取, , 有往必成。神威圣武, 深仁厚泽, 犹念中国涂炭, 数次议和。引讲和之非, 始终不悟, 归罪兵部尚书陈新甲为秦桧, 弃市示众。发天下兵迎战, 如、、、祖大寿、唐通、, 前后千余员, 凡出关者, 非死即降, 靡有孑遗。财赋因之已竭, 人心随而思乱。, 尽没东海, 亿兆穷民, 罹于边戍。元气尽伤于关东, 闯贼蜂起于陇西。贼至京师, 文武逃散, 无一死于难者, 岂非当日不主议和者乎? 偏安社稷, 犹存一线之脉络, 若为雪耻复仇, 同死于国难者, 尤不知于明末同乎? 异乎? 云: “社稷为重, 君为轻, 立君以存社稷, 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实千载忠君之语, 君与社稷并而为一也。使高宗匹夫之勇, 死而无悔, 不顾社稷, 以死雪仇, 又不知当时议论如何耶? 康熙没有正面肯定秦桧, 但在降金乞和的问题上, 宋高宗与秦桧既是君臣一体, 肯定宋高宗“偏安社稷, 犹存一线之脉络”的政策, 无疑也就是肯定秦桧。他又称“上无惯战之良将, 下无用命之士卒”, 当然也就将岳飞、吴玠、刘锜、韩世忠等将一概否定, 认为岳家军等不能击败金军,“必胜金兵于朱仙”, “朕实不信也”。 其实康熙帝对宋金战争的历史没有深入了解, 只是怀着民族偏见, 以胜利者的口吻, 用明清对峙的历史为喻, 发了一通议论。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臣僚和文士们对上述圣谕, 奉承唯恐不及( 如赵翼《陔馀丛考》卷二十《兀术致书秦桧之不可信》其实应是奉承和发挥康熙所论), 又岂有发表异论的余地。 时至今日, 个别学者还是愿意为宋高宗和秦桧的降金乞和政策做某种程度的辩护, 他们也许没有见到过康熙此篇文章, 但所持的议论实有相通之处。 特别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人类不分种族和民族一律平等的正确理念, 大大深入人心。这是一种古人和近人不可能有的正确理念。 我们正是由此种理念出发, 不怀种族和民族偏见, 力图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上的各种种族、民族纠葛和斗争, 一视同仁地评价历代皇朝的是非得失。 近一千年间, 中国北方主要是女真和蒙古两个民族互为雄长。女真族及其遗裔先后建立了金朝和。就治理中国而论, 清朝的得分应高于明朝, 而金朝的得分却无法高于。不论得分高低, 也不论是何民族居统治地位, 我们对各个专制皇朝的倒行逆施当然无须予以掩饰。网络配图 就坏的方面说来, 金朝和清朝确有一些共同之处。如进入中原之初的强烈破坏, 不同程度地强制推行奴隶制, 使社会倒退; 对汉人强行剃头辫发, 清朝有所谓“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 激化民族矛盾; 大规模地掠夺田地, 清朝谓之圈地; 金朝迁居中原的猛安谋克户, 也与清朝的子弟经历过类似的腐化和衰败命运, 如此等等。 但就立国势态而言, 金朝又显然不能与清朝同日而语。宋金对立与明清对立在事实上也不可能如康熙所论可予以等量齐观。 新兴的清朝尽管面对着衰败的明朝, 但事实上决非只依赖满族的力量即可吞灭。清朝所以能够吞灭庞大的明朝, 得力于两项成功的政策, 一是满蒙联合, 二是巧妙地使用明朝的降将降兵。明朝的致命伤之一, 则是被迫进行两线作战, 对外对付清军, 对内又须对付和军。 即使如此, 清朝对明战争也决不是像康熙所吹嘘的那样, “战必胜, 克必取”。例如袁崇焕就曾是清朝可怕的敌手, 却因的多疑和猜忌, 被清朝施用并不高明的反间计将袁崇焕置于死地。袁崇焕无疑比岳飞死得更冤更惨, 直到清人公布真相前, 还一直被误认为是卖国贼。清朝在统一内地后, 又能, 在相当程度上恢复并发展了昔日和两大帝国的规模, 这是它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的主要贡献。 金朝兴兵之初, 兵锋甚锐, 在跨两个年度其实大约仅一年的时间里就灭亡了北宋, 远比清朝灭明战争痛快。但是, 金朝初期主要是皇族统兵, 辽宋的汉人降将既无高明的人才, 也未得到金廷的重用, 而特别是与蒙古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如果说南宋方面由于韩世忠、岳飞等军剿除了范汝为、李成、曹成、杨么等诸多反叛武装, 数年之间有了稳定的后方, 金朝事实上却陷于北有蒙古、南有宋朝的两线作战的窘境。 在建国前的二百二三十年,蒙古就一直是辽金的西北主要边患。元人修辽、宋、金三史,有一条重要原则,即凡是对蒙古不利或说坏话的记载,就一律予以删削或篡改。现代史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与不时发生战争的阻卜即是蒙古。 金朝吞灭辽朝后,就接收了蒙古的边患。估计金朝官史中原先肯定有不少对鞑靼即蒙古的战争记录,但元人编修的《金史》中,虽已涂抹得相当干净,如今却仍有蛛丝马迹可寻。 宋人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六载,金熙宗天会十三年 (1135) 冬,“金主亶以蒙古叛,遣领三省事、宋国王宗磐提兵破之。蒙古者, 在女真之东北,在唐为蒙兀部。其人劲悍善战。”此处说蒙古在“女真之东北”,显然有误。《大金国志校证》卷九同年亦载此事: 冬,皇伯领三省事、宋王宗磐提兵攻盲骨子,败之。大金初起,常假兵于彼。其后得国,不偿元约,故彼有怨言。宗磐而攻之,由是失盲骨子之附,而诸部族离心矣。 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九《北记》载,金朝兴兵攻宋时,其军中确“有达靼家”,可与《大金国志》之说印证。 此外,今存金完颜希尹碑虽有残缺,也记载了“ 萌古斯扰边,王偕太师宗磐奉诏往征之”, “入朝奏捷”, “宗磐悉以所获□赏军士”,完颜希尹(谷神) 与完颜宗磐(蒲鲁虎) 发生争执。这当然是最原始的记载。然而《金史》卷四《熙宗纪》只是记载当年十一月“以尚书令、宋国王宗磐为太师”,并无攻蒙古的记录,同书卷七十三《希尹传》和卷七十六《宗磐传》也都不载攻萌古斯即蒙古事,无疑都是被元朝史官删削了。 大致在天眷元年(1138) 或二年(1139) ,金朝“遣万户湖沙虎伐蒙兀部,粮尽而还。蒙兀追袭之,至上京之西北,大败其众于海岭”(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卷一三三绍兴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宇文懋昭著,崔文印注《大金国志校证》卷十,中华书局1986 年版。以下征引,版本同此) 。在金朝多年的宋使洪皓就回报宋廷说:“彼方困于蒙古。”(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以下简称《会编》, 卷二二一《洪皓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洪适《盘洲文集》卷七十四《先君述》,四部丛刊本;《》卷三七三《洪皓传》, 中华书局1977 年版) 迫于南北交兵的形势,金朝甚至愿意对更弱小的西夏作出一定的友好姿态,割让了若干原属宋的土地。(《金史》卷一三四《西夏传》,中华书局1975 年版;参见李蔚《简明西夏史》第226~227 页,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清太宗于金朝诸帝中特别盛赞金世宗,说:“世宗者,蒙古、汉人诸国声名显著之贤君也,故当时后世咸称为 小尧舜 。”(《清实录》卷三十二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台湾) 华文书局1984 年影印本;爱新觉罗《太宗文皇帝圣训》卷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清太宗此说是服务于联合蒙古,共同对付明朝的策略,却是根本歪曲史实。 因为当时的蒙古人并未在大金皇帝治下,也根本不可能承认金世宗是他们的“贤君”,而民族偏见甚深的金世宗却是苦于对蒙古用兵。(据《金史》卷六《世宗纪》载,大定七年, “移剌子敬经略北边”,十年, “参知政事宗叙北巡”。同书卷七十一《宗叙传》说他“巡边”,“将战,有疾,诏以右丞相纥石烈志宁代”。说明当时军事情势的严峻,竟必须动用声名最著的大将纥石烈志宁。同书卷八十八《纥石烈良弼传》则记载,“参知政事宗叙请置沿边壕堑”,又证明蒙古力量之强,以至金朝只能商议消极防御。同书卷二十四《地理志》又叙述金世宗大定后期,已在北边修筑边堡和壕堑。网络配图 这些都是元朝史官删削金朝官史后所存留的蛛丝马迹。宋使楼钥《北行日录》也反映了大定九、十年间,金朝正在对蒙古用兵) 金军对蒙古的杀掠和破坏势不可免,却因元朝史官的笔削而无文字记录传世。金朝最后就是亡于蒙古与南宋的联军。 以上论述了金朝与清朝所处的军事大环境迥异,而金朝前期的对宋战争也无法与清朝的灭明战争相提并论。 当金军初入中原时,由于时的专制腐败统治, 宋军无疑是一触即溃,或不战而溃,根本没有能力进行野战,只能进行守城战。王禀指挥的太原保卫战,则是当时最悲壮的一幕。宋军两次救援太原的失败,其实已决定了开封失陷、北宋灭亡的命运。金军初入中原,正如宋方记载所说,可称是“有掳掠,无战斗”(《要录》卷四十三绍兴元年春)。 南宋初立,以东京留守的身份,事实上主持前沿军事,情况就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建炎元年(1127) 冬到翌年春,金军在灭辽破宋之后,正值兵威最盛,又在最善战的完颜宗翰(粘罕) 等指挥下,对开封发动了最凌厉的攻势,却遭受严重挫败。 这与北宋末的开封失守形成鲜明对照。顺便说一句,何忠礼先生为自己的《南宋史稿》辩护说,此书不写宗泽抗金,是因为“与《史稿》所述的其他内容相比较,仍然处于次要地位”(《辨误举错,贵在求实》,《中国史研究》2001 年第3 期) 。其实,将宗泽指挥东京留守司军等击败金军进攻置于“次要地位”,正是表明了何忠礼先生的学识和研究水平。 宗泽原是根本不懂军事的文臣,并且已至七十高龄,行将致仕,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负起救国重任,并且迅速地从军事外行转变为内行,成为宋朝最优秀的统兵文臣,难道就不认为可敬和可贵,而值得在《南宋史稿》中予以论述? 宗泽准备乘胜大举北伐,却不幸因心力交瘁而病终。但即使他死后,金军仍不敢进攻开封,这也同样证明了宗泽重整的军威。 宗泽的逝世,又不能不使南宋抗金战局发生逆转。在宋高宗和、的昏暗政治下,南宋终于走向蹙地数千里, 自黄河退到大江的悲惨局面。建炎三年(1129)、四年(1130) 间,金军渡江作战,既是其军事胜利的颠峰,却也走向了物极必反。韩世忠指挥的黄天荡之战, 使金军受到挫折,岳飞又麾兵克复建康,将金军全部逐出江南。但张浚不听、吴玠等将的忠告,轻率地在富平举行大规模会战,又使宋朝丧失陕西的大片土地。完颜昌(挞懒) 指挥的金军也尚有能力发动攻势,占领淮东。 但到绍兴元年(1131) ,张荣率抗金义军在缩头湖一战,赢得全胜,遂迫使金军退到淮水以北。金军倾注全力攻打四川, 吴玠军在当年的和绍兴四年 (1134) 的仙人关之战,使金军蒙受自灭辽破宋以来的两次惨败。岳飞麾兵收复襄汉六郡,两年后又再次北伐。而金军在绍兴四年冬进犯淮南遭到失败,这一切则标志着金朝军威的进一步衰落。网络配图 宋高宗登基之后,就不断遣使,,一意求和。但金朝最初一心想吞灭南宋,根本不肯承认南宋的重新立国。直到建炎四年,才放还秦桧,施展“以和议佐攻战” (《大金国志校证》卷七) 的策略。绍兴二年,又放还宋使,承认可以让南宋立国。翌年,金朝第一次向南宋派遣和谈使节。绍兴八年(1138) ,双方初步达成和约。但主战的(兀术) 等人于次年发动政变,杀主和派,对宋重新开战。 当时,金军的主力和基干是女真骑兵,最利于在秋冬季节纵横驰骋于平原地区。和尚原和仙人关两战是山地战,金军尚可说有“以失地利而败”的因素。然而到绍兴十年(1140) ,刘锜军进行的顺昌之战,则开创了在平原地区大败金军的新纪录。(《会编》二○二《汪若海札子》) 如果说顺昌之战尚有利用女真人不耐酷暑的天时而以逸待劳的因素,而岳家军大举北伐,又是在闰六月之后的七月,即在最利于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的条件下以少击众,先后在郾城和颍昌两次大战中,大破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朱仙镇,再次破敌。纵观北宋末到前的宋金战史,一个基本史实是宋军愈战愈强,而金军愈战愈弱。 关于岳家军的战绩,确有史料方面的缺憾,今存的《金史》固然扬胜讳败,而宋方由秦桧主持修史,又力图堙没岳家军的军功。尽管史料的残缺不全,但岳家军战绩的基本情况还是可以考证的。例如面对岳家军的兵威,金军曾被迫放弃开封北遁,见于《鄂国金佗稡编》卷八《鄂王行实编年》所载。《金史》卷七十七《宗弼传》说,在岳飞出兵后,完颜宗弼(兀术) 命孔彦舟占领开封。按金朝早在绍兴十年五月十三日占领开封,(《要录》卷一三五绍兴十年五月丙戌;《》卷三五八六《毗陵集 middot;乞屯兵江州札子》, 中华书局1963 年影印本) 则《金史》所述,其实是岳飞在七月奉诏被迫班师后的重占,可与《鄂王行实编年》之说互相印证。 为了寻求历录的公正和客观,我们姑且置岳珂的私家传记《鄂王行实编年》于不顾,而专引宋金双方的其他记载。关于岳飞大举北伐时的军事形势,身居金朝的宋使洪皓说:“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 洪皓《鄱阳集拾遗·使金上母书》,清刻本) 直到岳飞身后二十年,金海陵王率军南侵,“胡人自为 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之语”(薛季宣《浪语集》卷二十二《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关于岳飞个人的军事才能,当岳飞入狱时,南剑州布衣范澄之上书救援说:“况胡虏未灭,飞之力尚能戡定。”(岳珂著,瑜校注《鄂国金佗续编》卷三十《南剑州布衣上皇帝书》,中华书局1989 年版。以下征引,版本同此) 岳飞遇害后,金使刘祹讥刺宋人说:“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有一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陶宗仪《说郛》卷十八《坦斋笔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 时为岳飞议谥的文件说:“忠宣洪公(皓) 在虏,尝遣蜡书至,太上(宋高宗) 以赐其家,言虏中所大畏服者,张浚与公(岳飞) 而已。他日忠宣还,因奏事,论至公死,不觉为恸。”(《鄂国金佗续编》卷十四《忠愍谥议》) 张浚是文臣,本人并没有统兵打仗,对于他的成败得失,在此暂且不论。岳飞身后六十年,金章宗招降宋吴曦诏也强调说:“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 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 (《宋史》卷九十八《完颜纲传》) 可见岳飞作为一代最优秀的抗金名将,是宋金双方所公认的。网络配图 出使金朝、后来逃归的宋汝为,在岳飞班师后上书说:“女真乘袭取契丹之锐,枭视狼顾,以窥中原。一旦长驱,直捣京阙,升平既久,人不知兵,故彼得投其机而速发,由是猖獗两河,以成盗据之功。既而关右、河朔豪杰士民避地转斗,从归圣朝,将士戮力,削平群盗,破逐英雄,百战之余,勇气万倍。回思曩昔,痛自惭悔,人人扼腕切齿,愿当一战。加以金人兵老气衰,思归益切。是以去岁顺昌孤垒,力挫其锋,方其狼狈逃遁之际,此国家乘胜进战之时也。惜乎王师遽旋,抚其机而不发,遂未能殄灭丑类,以成恢复之功。”(《宋史》卷三九九《宋汝为传》。此传说“绍兴十三年,汝为亡归”,显然有误。参据《要录》卷一三九绍兴十一年三月丁卯,宋汝为归宋,并一度“投岳飞军中”,应为绍兴九年事。又据此份上书中所云“今闻其力图大举,转输淮北”,可知宋汝为此书上于绍兴十一年的淮西柘皋和濠州战前) 宋汝为当然熟知金朝的情况,他认为“金人兵老气衰”,又称“王师遽旋” 即岳飞班师,“遂未能”“成恢复之功”。完颜兀术的心腹、悍将韩常私下对人说:“今之南军,其勇锐乃昔之我军;今之我军,其怯懦乃昔之南军。《要录》卷一三三绍兴”(九年冬)《朱子语类》卷一三六说:“绍兴初,岳军已向汴都, 秦相从中制之。”《三朝北盟会编》卷二○ 八《林泉野记》说:“飞乘势欲深入,而秦桧议和,屡诏班师,乃还,寻失所复州县。” 可见历史真相决不是像康熙所论,是宋高宗“偏安社稷,犹存一线之脉络 “,而是宋高宗的偏安政策,迫令岳飞班师,才使金朝得以在中原立足,造成了南北分裂的长久化。 宋高宗当然不是昏庸之主,他处置军国大事,决无大气魄和大器识,却不乏小聪明和小伎俩。自从绍兴七年(1137) 以后,他对诸将,特别是岳飞愈来愈猜忌,但迫于金朝的军事压力,又不敢不用岳飞,藉以护卫自己的皇位和半壁江山。 岳飞在绍兴十年被迫令班师后,悲愤交加, 力请辞职。但宋高宗的回诏却说,”未有息戈之期,而有告老之请“,”所请宜不允“(《鄂国金佗续编》卷四《颍昌捷后俄诏班师上章力请解兵柄致仕不允诏》) 表明他尚不敢,乘机解除岳飞的兵权。然而一年之后,宋高宗不仅敢于解除韩世忠、岳飞、刘锜等将的兵权,还进一步将岳飞处死。 这又表明他对”偏安社稷“已经有了足够的把握, 根本不用担心”兵老气衰“的金朝会;他不仅已不需要抗金将领护卫自己的皇位和半壁江山,而解除他们的兵权,杀害岳飞,只能更有利于自己的偏安政策。故元朝史臣在《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论中说:“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可谓是一针见血。 关于宗泽、岳飞等指挥的抗金战争的正义性,人们已经论述很多,在此不必再论。应当指出,我们如今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理念,决不意味着就应当抹杀古代抗金战争的正义性。 自宋以降,关于宗泽、岳飞等抗金,各朝都有议论。宋人本有更详尽的文字记录,可惜今已佚亡。至于自元至清,不论持何种见解,即使是长于考证的学者,也根本做不到如今人那样,以现代科学方法,最大限度地网罗史料,进行细致和深入的研究。 人们只需稍稍翻阅一下如《廿二史札记》、《陔馀丛考》之类,就不难发现此类史论与今人研究的差距,而康熙所论,当然就更是自郐以下。通过以上论析,对于康熙的议论,人们不难得出结论:偏见与无知相比,往往距离真理、距离公正的评价更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宫廷移宫案:明朝统治末期的一桩奇案
背景复杂。移宫案这一案件在《》等相关史料都有相关记载,它是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与朝的、泰昌朝的并称为三大悬案。移宫案发生在乾清宫,乾清宫乃内廷正殿,是寝宫,此地点是皇室立储,皇位更迭的关键地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移宫案背景与,西李等人有关。西李是的宠妃,初为选侍,地位较低下。西李因善于撒娇献媚而深得当时身为太子的光宗宠爱,她恃宠而骄,太子妃病逝后,完全不把当时地位尊贵于自己的放在眼里,经常欺凌王才人母子。王才人是太子的长子朱由校的生母。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王才人经常受到西李凌辱,最后不堪殴打致死,朱由校虽然心怀怨恨,但从小备受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整日哭泣,养成惧怕西李的软弱性格,为后来西李摆布他提供了有利条件。 王才人致死一事,西李并没有获罪受罚,她反而夺得抚养太子长子的资格。因此,西李成为朱由校的养母。而朱由校,由于他的父亲朱常洛不被万历皇帝喜爱,遭遇冷落对待,直至万历帝临死才册封其为皇太孙。登位后,西李与朱由校住入乾清宫。泰昌帝因红丸案而亡,其在位仅一个月,而后朱由校熹宗帝即位,西李为控制熹宗,把握政治大权,要求与熹宗一同居住乾清宫。以上便是移宫案背景。 移宫案经过 移宫案发生的地点是乾清宫,这个皇帝皇后居住的内廷正殿。案件的主要主角是历史上称为“西李”的李选侍和明熹宗朱由校。与朱由校一起居住在乾清宫的李选侍不愿就此离开宫殿,与秘密谋划挟持皇长子朱由校,欲借此机会控制朱由校,使其册封自己为皇从而执掌大权,把持朝政。这便是移宫案经过的开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移宫案经过就是宫廷内部皇权斗争的戏码。泰昌帝朱常洛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一众大臣得知泰昌帝驾崩后,立即奔赴乾清宫,求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讨登基即位事宜,此事受到李选侍阻拦。经过大臣们的一番力争,大臣们得以与朱由校见面商讨即位一事。大臣们一见到朱由校即刻叩首拜见并高呼万岁,然后就保护朱由校去文华殿,让他接受群臣礼拜,并决定举行登基大典即位的时间。 为保朱由校周全,大臣们暂时将其安排在太子宫居住,太监王安负责保护,从而使得李选侍挟持朱由校把持朝政的目的落空。但是不甘心的李选侍又提出众大臣有章要启奏,一律需要交她先行过目,方可交由朱由校。大臣们非常反对这件事。经过此事,朝臣们对李选侍很不满,要求其立即移出乾清宫,迁往哕鸾宫居住。李选侍拒绝迁出乾清宫,并要求先册封自己为皇太后,然后朱校方才可以登基,此举再遭大臣们的拒绝,群臣与李选侍矛盾加深。 关于移宫案经过,实际上到此时已经差不多要结束了。随着登基大典的迫近,李选侍仍未肯迁出乾清宫,大臣们站于宫外催促其移宫,太监王安于宫内里力驱,迫于形势,李选侍无奈迁居哕鸾宫。 移宫案目的 移宫案是发生在明朝统治末期的一桩奇案,移宫案目的就是党派争权夺利,移宫案发生于明朝万历48年7月份,主要的内容是当时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但是他的宠妃李选侍因为照顾皇长子朱由校就因此住进了乾清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明光宗朱常洛不到一个月就死了,他的儿子朱由校顺理成章成为皇帝,而李选侍就想借着皇长子年幼的借口把自己奉为皇太后,当时的大臣们据理力争,非常不同意李选侍的做法,在乾清殿外振臂高呼,把李选侍赶出了乾清宫,这就是移宫案的来源。移宫案一直是后来历史学家所探讨的热点问题,其实移宫案目的如果归结起来就两个字来概括——权利,当时明末党派之争非常激烈,朝中各种势力非常复杂。当时李选侍和大魏忠贤郑贵妃是一伙儿的,朝中的御史是另一派的,两党之间的关系复杂交错,在年幼的皇长子一即位之后,两党的势力就开始激烈交锋,当时朝中的大臣不同意李选侍成为皇太后,而李选侍想把国家大权控制在自己手中,由此爆发了移宫案。其实移宫案爆发还有一个导火索,那就是魏忠贤,魏忠贤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太监之一,他在当时已经崭露头角,跟李选侍来往非常密切,李选侍想利用皇帝年幼把国家大权把持在自己手中在很大程度上受了魏忠贤的挑唆。 移宫案结果 移宫案是发生在明朝统治末期的一桩奇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两党之间竞争激烈,势力错综复杂,趁着皇帝年幼两个党派都想借此机会把持朝政大权,移宫案结果也因此成为了专家们探讨的问题,后来移宫案中李选侍被大臣们赶出了乾清宫,大臣们在移宫案见到小皇帝时就山呼万岁,并且由武艺高强的太监保护,把皇帝安顿好之后大臣们就开始集体对李选侍进行口诛笔伐,最后李选侍抵挡不住大臣们所施加的压力,之后抱着刚生下来的公主住到了偏远的冷宫中去,从此李选侍在冷宫中度过了一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移宫案结果很明显是官员们获胜了,当时的情形对于大臣来说非常有利,因为李选侍身边只有郑贵妃和魏忠贤这两个人支持她,李选侍在当时朝廷当中的名声并不好,再加上年幼的天启皇帝也曾亲口承认说李选侍凌辱过他,所以大臣们对李选侍非常痛恨,再加上移宫案御史的煽风点火,李选侍自然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在移宫案一开始李选侍就从权力的顶峰跌落到了底层,被大臣们联合赶出了乾清宫,在她出走乾清宫之后她的同伙魏忠贤也没有再想起这个女人。其实,移宫案结果对于明朝末期的统治是十分有利的,后代专家曾说,如果当时移宫案中李选侍成功获胜,能够怀抱着八公主继续住在乾清宫控制皇帝,那么明朝的统治将会更加混乱,百姓的日子将会不堪设想,因为历史上的李选侍是个愚蠢的后宫女人,并没有很多政治手腕儿,她想做的只是当上皇太后享受尊荣罢了。总的来说李选侍在移宫案发生之后被大臣们赶出了乾清宫,也被正式排挤出了权力中心,3个月之后,李选侍所住的冷宫,还曾经失火,但是当时朝廷政局已经稳定,没有人想起这个在后宫中的悲惨女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