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爱新觉罗·奕劻: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王

时间:2025-02-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爱新觉罗·奕劻是晚清一个十分神奇的人物。

作为帝的曾孙,奕劻一生庸碌无为,其学问和才能都不出色,名声还差得出奇。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什么都不行的人,却成为了首席、内阁总理大臣。

最夸张的是,奕劻竟然还是最后一个,地位十分显赫。

那么,奕劻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他有着怎样的一生呢? 奕劻出生于1838年,幼时的奕劻并不好学,二十岁前的生活都十分平淡。

一直到1860年,帝30岁时,奕劻才被晋升为了贝勒。

成为贝勒后,奕劻依然是一个没什么学问的平庸之人,他的未来看起来似乎并不乐观。

但幸运地是,奕劻攀上了这根高枝。

由于奕劻写得一手好字,这让慈禧对他非常有好感。

在咸丰年间,慈禧每每与其弟叶赫那拉·桂祥通信,都会让奕劻代笔。

,两人也渐渐熟络。

咸丰去世后,奕劻开始得到慈禧的任用。

1872年,帝大婚,奕劻被任命为御前大臣,并被加封郡王衔,这让他开始渐渐在朝堂中崭露头角。

1884年,清朝在中失利。

慈禧趁机罢免了恭亲王奕訢等一众军机大臣。

奕劻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开始主持外交事务。

第二年,清朝成立海军衙门,奕劻又出任了海军大臣。

在先后担任外交、海军大臣后,奕劻已经成为了清廷中颇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奕劻真正飞黄腾达,是在1894年。

在那一年慈禧的六十大寿上,奕劻被加封为庆亲王。

不过人红是非多,奕劻成为了亲王后,却遭到了朝堂内外的一片非议。

有不少人认为,奕劻手握重权,却一直庸碌无为,根本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蛀虫。

而奕劻本人不知道是脸皮厚还是心态好,他始终对这些说法不予理会。

1898年,奕劻终于干出了点成绩。

在“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刻,奕劻站了出来,扼杀了帝维新救国的理想。

凭借此事,奕劻被慈禧加封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他也是清朝十二铁帽子王中的最后一位。

由于在镇压“戊戌变法”中尝到了甜头,奕劻干起事来越发勤快。

在运动兴起后,奕劻多次上书,请求亲自镇压。

在庚子事变中,慈禧和光绪西逃后,奕劻留在京城,与同任全权大臣,亲自负责议和工作。

1901年,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1903年,军机大臣荣禄病死,奕劻正式成为了军机处领班大臣,并集财政、外交等职务于一身。

独揽朝政大权,走上了人生巅峰。

也是在这一年,奕劻开始有了“裸官”这么一个称呼。

奕劻尤其爱财,并且是属于任何一点钱都不放过的“理财能手”。

在掌管大权后,奕劻和儿子载振、大臣那桐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明码标价、卖官鬻爵的集团,他们也被人们讥讽地称作“庆那公司”。

只要能够出得起价,奕劻几乎能卖出所有你想得到的官位。

奕劻肆无忌惮地敛财,使得庆亲王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门庭若市。

由于行动太过高调,奕劻很快就遭到了举报,但慈禧却并未作出回应。

到1907年,段芝贵向奕劻贿赂了十万两白银,并向载振献上歌妓杨翠喜,成功买到了黑龙江巡抚一职。

但这件事不慎走漏了风声,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

最终,段芝贵在前往赴任的路上被革职,而载振也不得不主动辞去了官职。

但作为罪魁祸首的奕劻,却并没有受到慈禧的任何处罚。

那么,慈禧为什么对奕劻如此宽容呢? 实际上,自1884年以来,奕劻除了工作之外,其余时间都投入到了社交和巴结慈禧上。

除了经常笼络大臣们一起吃饭,出席各种各样的宴会之外。

奕劻还把麻将牌引进了皇宫中,这让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慈禧得到了难得的放松。

除此之外,奕劻还常常会让自己的小妾进宫,要么是陪慈禧,要么就是陪慈禧身边的人打麻将。

最重要的是,这名小妾一定会输个干干净净。

因此,在慈禧眼中,奕劻实在是一个会做人、会办事的好奴才,她怎么会不好好提拔呢? 1908年,奕劻举办了70大寿的宴会。

由于他“广纳财、广结缘”的名声太大,各地前来行贿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庆亲王府外还排起了长龙。

据统计,在此次宴会期间,奕劻光是收到的白银,就超过了50万两之多。

而各种礼物的价值,更是百万两以上。

根据当时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奕劻在汇丰银行共存款712.5万英镑,并且这笔钱还仅仅是他财产中的一小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约瑟夫·施特劳斯:奥地利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约瑟夫·施特劳斯 (Josef Strauss,1827-1870),男,奥地利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在苏格兰中学读书,自1844 年就读于综合技术学校。本职为建筑工程师。1853年开始从事指挥和作曲,后任宫廷舞会的指挥。作品以钢琴小品和舞曲为主,共计三百余首,风格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极其相近。 约瑟夫·施特劳斯 (Josef Strauss,1827-1870)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庭。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在苏格兰中学读书,自1844 年就读于综合技术学校。开始时他还专搞建筑绘画1853 年7 月23 日,约瑟夫在施佩尔场的花园里作为施特劳斯乐团的指挥首次登台。他的第一首圆舞曲的标题《最先和最后者》还表明,这可能只是一个为时不长的插曲。可是接着他就创作了富有个人特色的绝美的圆舞曲——《天体之声》、《奥地利乡村的燕子》、《我的一生是爱与乐》、《谵妄》以及其他引人入胜的作品,如著名的波尔卡—玛祖卡《女人的心》等。音乐学家常把约瑟夫·施特劳斯称作“小调作曲家”。他确实如此,可是他的作品大都是用大调写的,汉斯·魏格尔在其《奥地利的大调》一书中说,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忧伤而又热情;霍夫曼斯塔尔也说,约瑟夫的作品“一半是欢愉,一半是忧伤”。 同其兄小约翰·施特劳斯共同创作的别具一格的《拨弦波尔卡》舞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指挥才能如何?有着怎么样的军队思想

海军战略思想 积极防御,主动出击 尼米兹上任后,面对强大的日本海军,运筹帷幄,审时度势。他果断实施“积极防御,主动出击”战略方针,以便同日本在太平洋上争夺战略要点。 在积极防御的同时,尼米兹主张主动出击,只有发动突袭消耗日军实力,才可能逐步取得局部的战术性胜利,积小胜为大胜,扭转被动形式,同时也利于消除美军悲观失望和消极避战的情绪,重振美军士气。尼米兹根据这一战略指导思想,开始策划、组织和指挥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首先,他选拔重用了英勇善战的军官(、斯普鲁恩斯、特纳、史密斯),重建了战区指挥系统以协调太平洋的海陆空三军力量;其次,承接上任司令时期,挑拨给战区的人员、武器和补给物资;最后,他参与的最后决策以制定横跨太平洋而战胜日本的战略计划,以策划切实可行的作战行动。 尼米兹还以航空母舰起飞重型陆基轰炸机对日本东京和另外几个城市实施的空袭,鼓舞了士气,打乱了日本作战计划,同时对日本国民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轰炸东京之后,尼米兹指挥美国太平洋舰队又取得“珊瑚海之战”的战略意义上的胜利,通过珊瑚海大战,美国海军粉碎了日本进攻莫尔比兹的企图,缓解了日本对澳大利亚的威胁,这也是日本海军第一次受挫,美军也赢得了其努力顶住日本征服浪潮一个战略胜利,对振作美军士气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来尼米兹在1942年6月4日的中重创日本海军,一举扭转了太平洋战区的不利局面。日本战略主动权开始丧失,美国海军开始掌握制海权。 攻势防御,以攻为守 在太平洋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尼米兹在下达作战计划明确强调说:“以有限的兵力由防御转入进攻,同时运用有效地消耗战略,给敌人以最大杀伤……”,尼米兹施行“攻势防御,以攻为守”战略,执行了为“小规模出击”的作战计划。所谓“攻势防御”是指战术上采取攻势,必须夺取日军尚未站稳脚跟的战略要地;而在战术上采取守势,即以挫败日军的进攻为当前的主要作战目标。攻势防御是尼米兹在太平洋战争中期提出的对日作战的战略总方针,体现了尼米兹领导的太平洋舰队对日进攻战略的绚丽色彩。攻势防御战略思想的核心就在于“进攻”两个字,以攻为守,体现了攻防兼备的特色,是攻和防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中途岛海战结果,使尼米兹领导的太平洋美国海军及盟军处于有利的地位,以攻势防御阻止日军的时期已经到来。在这期间,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太平洋岛屿建立了很多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被用作防御和反击日军的重要据点。 战略反击 1943年2月9日,尼米兹在总结瓜达尔卡纳尔之战的经验时说:“此战之后,我们必须考虑下一步的全面进攻作战计划了……”,当问及“官方估计”结束战争时间,尼米兹说:“我不想用日期回答你的问题,但我可以用地图告诉你答案,……等日军所在这些地区被穷追猛打到无处躲藏,有生力量被摧毁时,战争就结束了。”此时,美国太平洋战场上的海军已取得对日作战的明显优势,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于是尼米兹决定向日本发起全面进攻,实施“战略反击”。与此同时,太平洋地区的双方兵力对比已发生有利于美国的变化,日本海军力量锐减,驻该地区的日军只有17个师和3个旅,而且分部在广阔洋面的各个岛上,极易被分割包围。而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已有50万大军,海空大大超过日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全力攻击一点。海军战术思想 以航空母舰为舰队核心思想 尼米兹在太平洋司令会议上总结道:“航空母舰将是对日海军作战的主要手段…。”为了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海空制胜思想。事件后,尼米兹看到了航空母舰的威力,更加重视航空母舰的作用。他总结了珍珠港事件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不夺取制空权就无法夺取制海权。 尼米兹开始以航空母舰为主的作战战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航空兵的发展。虽然尼米兹不会驾驶飞机也不曾学习驾驶飞机,但是他却认识到航空兵的重要作用。航母舰载机飞机动性大、能力强,作战半径大,舰载飞机掌握了制空权,既可对空作战,也可对海上陆上目标进攻,成为一座活动的岛屿,能为其他的舰只提供能量保障,也可为登陆部队输送兵员。正是于以航空兵为主的作战上这一新特点,掌握了海上空中主动权,才使美国海军得以战胜日本。所以,航空母舰为太平洋海战制胜的关键。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几次大海战的胜利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海上交战中,航空母舰显示了强度大的威力,成为海军主要突击力量。在双方舰队相距几百公里,在看不到对方、舰炮和鱼雷射程之外,舰载鱼雷机和轰炸机协同作战,对消灭敌舰发挥了极高的效能,也决定了海战的结局。 实行新的海战作战编队,提高海战能力 珍珠港事件后,尼米兹任太平洋舰队的总司令,他成功把航空母编队运用于实战。航空母舰作为海上最强大的作战平台,是进行海上军事威胁的战略性力量。虽然航空作战能力很强,但鉴于其体积庞大,防御性武器较少,很容易成为敌方打击的重点目标,为此,要想确保航空母舰的安全,必须要有各种舰艇和大量的舰载机为其保驾护航。航母的作战能力再强大,也必须为其他担负防空、反潜任务的大中型水面舰艇。潜艇和后勤支援舰组成编队,通常所说的“航母编队”,才能在海上有效执行作战任务。通常的航母编队有一艘航航空母舰,2至3艘防空型巡洋舰或驱逐舰,2至3艘反潜驱护舰,1至2艘反潜潜艇,1至2艘后勤支援舰组成单航母战斗编队,共有7至11艘舰只,于此同时,舰艇数量可以根据战时的需要也会相应的增加,组成多航母编队或是由多个航母编队组成特混编队。舰载机与护航的巡洋舰、驱护舰、潜艇组成了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战斗群,共同建立了大纵深、多层次、火力集中的攻防体系。航空母舰面对来自空中、海面和水下的威胁,航空母舰建立起了远、中、近三层防御区。第一层为外防区(纵深防御区),配置在距航母185至400公里处。位于该防区内的兵力主要用于编队预警、攻势防空、对岸对海攻击和航空反潜。第二层为中防区(区域防御区),设在距航母50至185公里处。位于第二层内的兵力主要用于防御性防空、对海攻击、区域反潜。第三层为内防区(点防御区),设在距航母50公里以内。位于第三层内的兵力主要用于自卫性防空和反潜作战。 改进“狼群” 潜艇战术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潜艇缺乏作战经验,部署很分散,既没有统一指挥,数量也不足,可以说是一支“沉默的兵种”。美军潜艇的攻击效果受到理论知识和战术的限制。尼米兹接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后,亲自过问潜艇新技术装备的安装、使用和训练,有时还亲自到码头迎接远航作战胜利归来的潜艇。这不能不说是美潜艇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尼米兹的直接关注下,美国潜艇人员劳逸结合比较好。战斗巡逻潜艇返航后,艇员下艇休息两周,艇上的修理、保养由别的艇员进行,在这个两个星期内,不分配给他们任务,主要是休息,有人批评这是自由放任,但是尼米兹等潜艇部队指挥官们坚决维持这一制度,认为这不是贪图安逸,而是潜艇战比不可少一部分,战斗巡逻一般保持45至60天,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是其他类型作战所不能比拟的。这样做保证让潜艇艇员从战斗和战争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保证了潜艇出海后人员的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其潜艇能以最小的损失获得较大的战果。 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潜艇艇员的士气。同时,每艘潜艇潜艇在第一战斗巡逻之前,要先在东海岸或者巴拿马进行一次广泛的训练,随后,在珍珠港一带进行高级训练,在出发进行战斗巡逻之前,潜艇应立即进入反潜手段相一致,采用新的训练方法应与敌人最新攻、防手段相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