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册对女人的记载,多是不好的,似乎女人总是时局的搅乱者,就是后世人嘴里的祸水,自古,这位美丽的女子因为阴险狠毒,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死路,也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骊姬,生年不详,或称丽姬,名不详,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骊戎是古代少数民族名,西戎的一支,,晋献公五年,晋王攻打骊戎,这个戎狄之邦因为国力不如晋国,结果打了败仗,便把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晋献公见到这个姿色出众且带有异域风情的女子,整个人都酥了,对骊姬是宠爱万分,不久封立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而骊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

绝世美人为何会落下“毒妇”的恶名?骊姬最后结局又是怎样的? 骊姬一入宫为了能够获得晋献公的专宠,献媚求宠,阴险狡诈,使用百般手段把晋献公的心紧紧拴在自己身上,而晋献公得到骊姬之后,也开始疏远他的几个儿子。
一个弱女子手无,要想在宫中立足要有一个稳固的靠山,她的儿子奚齐就是她的指望。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王位,她买通晋献公的男宠让其说服晋献公,把太子申生和调到边远地区,暗地里让人诽谤太子申生,想伺机废除太子。
趁太子不在宫内,一次骊姬把毒下在肉里献与晋献公,诬陷是太子申生所为,晋献公听信骊姬之言,大怒杀掉申生的老师,申生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急忙躲藏,恐招来杀父罪名的太子申生在新城自杀而死。
晋献公二十六年,晋献公病情加重,他把奚齐作为继承人托付给荀息,同年九月,晋献公去世,奚齐继位。

仅仅过了一个月,晋国卿大夫太子申生的坚决拥护者里克,杀死了奚齐,十一月,又杀死卓子,随后对骊姬进行一番指责、羞辱,在鞭打一番后,将其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晋恭帝司马德文为什么欣然禅让?有何真相
“禅让”是儒家学说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不过,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土的《竹书纪年》残简,却证明 “禅让”纯粹是虚伪的政治榜样。一句“昔尧德衰,为舜所囚”,道明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温情脉脉的禅让,有的只是你死我活的篡权夺位。 晋恭帝 “禅让”这个词儿,能带给人们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也能给自己的僭越披上一层遮人耳目的外衣。 取代东晋建宋,就演出了这样一出禅让大戏。这一次,禅位的东晋恭帝既没有密谋绝地反击,也没有丝毫怨天尤人,而是“欣然”草诏,没有一丝儿的犹豫和怨恨。是什么使得司马德文心甘情愿地放弃崇高地位的呢?这还得从他的哥哥晋安帝的遭遇说起。 晋安帝其实是个傻子,“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一个傻子竟然有板有眼地做了23年的,不过是权势重臣的傀儡而已。 司马德文倒是颇为聪慧,可打从十多岁起,他耳闻目睹的就不是皇权的唯我独尊,而是权臣弄政、朝纲倾覆。先是司马元显和的权倾朝野、,接着是篡位、傻皇帝被挟持颠沛流离,等到刘裕平定了叛乱,他想做皇上的心思就更是“公开的秘密”了。 安帝时,刘裕早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演练过皇上降旨封赐、自己上表辞封、皇上再次降旨封赏的大戏。这一切,司马德文都看在眼里。安帝是个真傻子,他可不是,他知道正式演出的那一天就要到来。所以他埋首于义理之中,曾“铸货千万,造丈六金像,亲于瓦官寺迎之,步从十许里”,以求心理上的安宁。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刘裕竟然将这出大戏的主角安排给了他。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民间曾有“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刘裕迷信,就派人勒死了傻皇帝,让司马德文继承了皇位,以应“二帝”之说。 这一年,司马德文34岁。在这之前,他曾竭力讨好刘裕,身为大司马的他在时甚至主动请缨,甘为前驱,“行戎路,修敬山陵”。如果没有“二帝”之说,保不准他真的能小心翼翼地谋取了此残生的机会。可现在,他躲不开了。 两年后,刘裕派心腹傅亮劝司马德文禅位。诏书自然是写好了的,照抄即可。早就且的司马德文“欣然谓左右曰:‘久已失之,今复何恨。’” 于是在红纸上将诏书抄写一遍,头也不回地做他的零陵王去了。 不过,身怀忌惮之心的刘裕还是没有放过他,一年后,派士兵翻墙而入,将他杀死在秣陵的府邸。 一个靠刀把子和权术与阴谋起家的新政权诞生了,可透过司马德文“欣然禅位”这层窗户纸,我们看到历史并没有在这里获得新生,反而是一头撞进了充满暴戾之气的巨大漩涡——政权频繁更迭、政治黑暗、战乱不已、民不聊生的南朝近170年的历史大幕由此拉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辅佐一代奸雄曹操的忠臣荀彧为什么要自杀?
何颙曾经评价是“王佐才也”,而说荀彧是自己的子房,即将荀彧比喻为。张良大家都知道,他是手下的,屡次将陷于僵局和不利境地的刘邦解救出来,而荀彧比张良有过之而无不及,荀彧喜爱熏香,这个风雅从容的男子,被称作“荀令君”,谦谦君子谈笑间竟能消散,百炼钢也能绕指柔。荀彧,就是这么一个有魅力的人,他用他的智慧和仁义,给纷乱的留下了一抹清香。“只有香如故”荀彧,字文若。网络配图 颍川颍阴人,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荀彧出生并不差,他的祖父很出名,他的父亲曾任济南相,当时宦官当权,其父忌惮宦官,因此让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的才华和名气,才避免了遭人非议。永汉元年,被举孝廉,当此之时,奸臣主宰朝政,荀彧弃官归乡,为了躲避战乱又举家迁往冀州。遇到了,跟着袁绍混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袁绍不靠谱,于是转而投靠曹操,从此便在曹操的麾下。那么是何人?荀彧与荀攸又是何种关系? 荀彧和荀攸的关系 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侄,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荀攸比荀彧年长5岁。两个人虽然关系很近,政治观念却完全不同,少帝即位秉政,征海内名士荀攸等二十余人,荀攸到,拜黄门侍郎。后关东兵起,董卓祸乱京城,当时天下人都对董卓恨之入骨,群雄起兵征伐董卓,荀攸也是一个勇士,他号召众人刺杀董卓,事情败露入狱,与他一同入狱的何颙,忧惧自杀,但是荀攸一点都不畏惧,言语饮食自若,董卓见到荀攸有着大丈夫的气概,便免去他一死。网络配图 196年,曹操迎天子至,曹操素闻荀攸之名,做书招荀攸,升荀攸为汝南太守,曹操得到了荀攸之后非常高兴,他跟荀彧说:得到了荀攸,怎么还会忧虑得不到天下呢?自此,荀攸成为了曹操的军师。汉末三国以来,有能够称得上大贤,称得上真正的君子的只有两位,那就是荀彧和荀攸两叔侄。而荀彧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仁德。后方有荀彧坐镇,曹操感到很有安全感,而荀彧能够以仁德行事,选拔人才公平公正,对曹操能够直言进谏,不阿谀奉承,面对危急情况出谋划策应对得当。曹操常年在外领兵,常年跟随他征战的就是是荀攸。 《》记载:“是时荀攸常为谋主。”这里指的是曹操与袁绍时,曹操身边的首席谋士就是荀攸。荀攸来到曹操的身边比较晚,比他叔荀彧还晚,这时曹操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他做的工作就是帮助曹操一点点打下江山。此时,南方有,东方有、,两淮的也。征战初期,曹操还不怎么采纳荀攸的建议,到后来荀攸的建议竟然也屡屡适用,这让曹操一下子大败张绣刘表追兵又拿下了吕布。等到河北彻底平定之后,曹操大封功臣,在表彰会上曹操说,军师荀攸,自从辅佐曹操前后没有哪一次出征没有跟随,前后无数次击败敌人,“皆攸之谋也”,那都是荀攸的功劳啊。可见荀攸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勇士,他跟荀彧不同,荀彧更擅长大局的谋划,更擅长于政局的掌控,荀攸的强项在作战上,指挥战斗是他的拿手戏。 王佐之才荀彧之死 但是,千百年来一直有一个疑问萦绕在大家的心头,既然荀彧和荀攸都这么能干,对曹操又,就拿荀彧说吧,为什么要把辅佐了自己很多年的忠臣给杀掉了?是因为他太强了,曹操嫉妒他而要杀了他吗?不会。曹操是一个重用贤才的人,就是因为当初荀彧看中了曹操身上王者的气质,才决定跟随他的,。曹操也看中他,相信他,重用他,因为荀彧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曹操夺取了很多地盘,又消灭掉了大的军阀,如袁绍、吕布、刘表之类的。毫不夸张地说,曹操的半壁江山都是靠着荀彧打下的,所以,曹操不会因为他能力太强而害死他。关键是他提出的建议损害了曹操的利益,而且是对曹操来讲很重要的利益,不然,他不会为此而害死对他忠心耿耿的荀彧。不管怎么说,荀彧的死很蹊跷。 建安十七年,曹操征,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死。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性格决定人生,此言不虚。大家都知道,荀彧是个十分具有正义感的人,不但谋略绝世,品行更是皓如初雪。当天下崩乱,汉道凌迟,当“兴复汉室”变成的口号,当仁义道德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当人们的信仰只剩下力量与权谋时,荀彧依旧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和使命,站在汉室和黎民的立场上,忠心辅佐君主救济苍天,让大汉王朝延续下去,这就是荀彧的理想。网络配图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想为曹操请旨进魏公,加九锡,荀彧秉着对汉室的忠贞,苦心劝说董昭等人君子,不应陷曹操于不义,其实他又何尝不知道,这本就是曹操的野心。可以说这是荀彧与曹操世界观的背驰,曹操想要当魏王,而荀彧想匡扶汉室,这政治理想的冲突自然,原本他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使的血脉得到延续和恢复。但是,聪明的荀彧却不明白历朝历代,不只是一个姓氏的天下,而天下也从来不属于一个人。他对汉室太忠心,当初说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的曹操,将天下收为囊中之物,荀彧很悲伤,却也无可奈何。 荀彧,他的理想很简单,就是想有朝一日,解开这乱世的结,拭去兵戈铁马和无情杀戮给这个王朝留下的血迹斑斑,拂去汉朝江山的灰尘,使天下重新回归太平,本想借助曹操的势力以图中兴汉室,结果更像是反被曹操利用了一盘,最后,怀着愤怒和忧虑郁郁而终。千载之下,让人唏嘘,或许荀彧是跟错了主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