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屠兄杀妹 冲冠一怒为红颜:你不知道的齐桓公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提到春秋这段历史,不得不提及“春秋五霸”。

东迁洛邑,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四夷不段内侵,严重威胁了中原民族的生存空间。

为此一些强大的诸侯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不断拓展自身实力,成为各诸侯国公认的“霸主”。

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他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他原本是齐国国君的兄弟,齐国内乱后,他逃亡莒国。

内乱平定后,他与兄弟公子纠争赴齐国即位,途中他被公子纠的师傅一箭射中带钩,险些丧命。

但他乘机诈死,日夜兼程赶到齐国,最终即位。

此后他宽宏大量赦免了管仲,任命他为相,支持政务。

最终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千秋霸业。

人们对齐桓公的生平事迹了解颇多,但他还是有些鲜为人知的事迹。

网络配图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承齐国国君之位,立即派兵拦截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军队,当年秋天,齐、鲁两军在乾时交战,鲁军败走。

于是齐桓公给鲁国国君鲁庄公写了一封信,“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

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

不然,将围鲁”。

鲁庄公不愿得罪强大的齐国,于是将公子纠杀死。

权力斗争中手足相残并不少见,齐桓公“杀兄入嫂”的行为,饱受后世史学家的诟病。

而且这种行为与颇为相似。

此后不久齐国与鲁国恢复了友好的关系,公元前669年鲁庄公亲自到齐国迎娶齐桓公的妹妹哀姜。

此时的鲁庄公已经36岁,且性格懦弱,朝政掌握在自己的弟弟庆父的手里,于是哀姜便与他私通。

公元前672年鲁庄公病死,哀姜想扶持庆父即位,于是二人勾结,先后杀死鲁国两位国君,”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就来源于此。

此时齐桓公的霸业正是蒸蒸日上之际,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天下诸侯,除相扶弱,匡扶正义,颇有正义代言人的气势。

出身齐国的哀姜与庆父淫乱,把鲁国搞的乌烟瘴气,这让他这位霸主很没面子。

公元前前659年齐桓公将自己的妹妹哀姜引渡回齐国,在路上用毒酒将其酖杀,同时庆父被迫自杀,从而结束了鲁国长时间的内乱。

齐桓公虽然是高高在上的霸主,但也是个性情中人,也极爱面子。

公元前656年他竟然为一个女子发动了一场战争。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657年的一天,齐桓公与蔡姬在水中划船游玩。

蔡姬熟悉水性,颇为顽皮,不停的晃动小船。

而齐桓公是个旱鸭子,十分害怕,便阻止蔡姬。

蔡姬不听,还是晃个不停。

齐桓公登岸后大发雷霆,便把蔡姬送回蔡国,但双方的关系并未断绝。

网络配图 如果蔡国国君蔡缪侯,把妹妹送回去,事情也许也就过去了,毕竟妹夫齐桓公是霸主。

然而蔡缪侯却十分昏聩,他对此十分恼火,一怒之下竟便把自己的妹妹,也就是蔡姬嫁了人。

消息传到齐国后,齐桓公震怒,开始集结军队,准备讨伐蔡国。

公元前656年春天,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的“八国联军”大举进攻弹丸之地的蔡国。

结果可想而之,蔡军一触即溃,蔡缪侯被活捉。

各个诸侯纷纷为蔡侯求情,最终齐桓公才赦免了自己的这位曾经的大舅哥。

关于这段故事,在《渌水曲》中曾引用过,“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萍。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 公元前648年,管仲病重,临死前他建议齐桓公不要任用“杀子以適君”的易牙、“背亲以適君”的开方,以及“自宫以適君”的竖刀。

但此时的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建议,最终三人专权,齐国开始陷入动荡。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他的三位正妻王姬、徐姬、蔡姬皆无子,但齐桓公姬妾众多,因而庶子较多。

网络配图 早年间齐桓公与管仲商议立郑姬所生的公为太子,但管仲死后,在三权臣的撺掇下,桓公决定立卫姬所生的公子无诡。

此时齐桓公重病,公子无诡、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等各率党羽争夺君位,导致齐桓公被饿死。

10月齐桓公死后,易牙、竖刀率内宠杀死群吏,立公子无诡为君,公子昭奔往宋国, 而“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蟲出于户”,情景十分凄惨。

直到12月公子无诡才将尸体装殓,次年8月齐桓公才正式下葬。

由于齐桓公没有采纳管仲的建议,导致齐发生夺位内乱,自己最后也被饿死,殊为可叹。

后世对于齐桓公评价颇高,《春秋公羊传》称赞道:“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大汉奸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汉奸是一个负面意义的语汇,字面上的意思是指“背叛的人,后来汉引申为中华民族,便是背叛中华民族之人。”,大多情况下泛指出卖中国国家利益的人,相当于“卖国贼”“内奸”,也即通敌或叛国的中国人。 “汉奸”在《辞海》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或引诱外国入侵中国,出卖祖国利益的人”;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后泛指投靠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中华民族的败类”。 广义的汉奸有如西汉的中行说,南宋害死岳飞的秦桧,张弘范,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投靠清兵的,和中华时期的南京伪国民政府汪精卫,周佛海等。 狭义上的汉奸打击面较小,认敌为主方能算做汉奸,但吴三桂,汪精卫这些人等是不会脱离汉奸之范畴。 在这里咱们单说引清军入关的将领吴三桂。在明清之际的大舞台上,吴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军入关而名噪一时,30年后又举兵叛清,一度割据西南。本系苏州一歌妓,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声名鹊起。 自清初以来戏曲评书以及野史多有提及,吴三桂降清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但仔细回味此中意思,在国家大事,政治立场上,一位手误重兵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怎么会如此情商之低?怎么会为如此简简单单的一件事而做出背离国家之事?细细想来,这个理由还是有所牵强,多是历史的演绎罢了。 小编先来说说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吧,吴三桂,中后所人,祖籍高邮,生于明四十年。他16岁中,在与清军交锋中屡立战功,28岁时已升至总兵。十五年,皇戚田弘遇为巴结吴三桂,将其掠买的陈圆圆相赠。吴三桂将圆圆留在北京,自己回到关外前线。 两年后,北京被统率的大顺军占领。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权衡利害后,接受招降条件,率部进京“朝见新主”。不料行至半路,得知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不由,当即返回山海关。 李自成招降不成,遂率十万精兵前来攻打。吴三桂自知不敌,向清军求援。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与清摄政王所率精锐联合作战,击溃大顺军。这为定鼎北京开辟了胜利之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由此也背上了“汉奸”、“叛徒”的骂名。 在近代多有演绎这段历史故事的戏剧评书作品,把这段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描写成可歌可泣,凄美婉决的爱情故事,把吴三桂刻画成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英雄。 作为古代臣子,他身上没有忠义二子,从来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看明朝不行的时候就进行观望,后来投靠清朝,帮助清朝打败了李自成,最后又遭受削三藩,他又为了自己的权势,发起反叛,落得个兵败的下场。 所以我认为吴三桂不断地投降,又不断的反叛,我认为还是他这个人太会见风使舵,而人不利已天诛地灭这句话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所以历史并没有给他太高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大汉奸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汉奸是一个负面意义的语汇,字面上的意思是指“背叛的人,后来汉引申为中华民族,便是背叛中华民族之人。”,大多情况下泛指出卖中国国家利益的人,相当于“卖国贼”“内奸”,也即通敌或叛国的中国人。 “汉奸”在《辞海》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或引诱外国入侵中国,出卖祖国利益的人”;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后泛指投靠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中华民族的败类”。 广义的汉奸有如西汉的中行说,南宋害死岳飞的秦桧,张弘范,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投靠清兵的,和中华时期的南京伪国民政府汪精卫,周佛海等。 狭义上的汉奸打击面较小,认敌为主方能算做汉奸,但吴三桂,汪精卫这些人等是不会脱离汉奸之范畴。 在这里咱们单说引清军入关的将领吴三桂。在明清之际的大舞台上,吴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军入关而名噪一时,30年后又举兵叛清,一度割据西南。本系苏州一歌妓,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声名鹊起。 自清初以来戏曲评书以及野史多有提及,吴三桂降清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但仔细回味此中意思,在国家大事,政治立场上,一位手误重兵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怎么会如此情商之低?怎么会为如此简简单单的一件事而做出背离国家之事?细细想来,这个理由还是有所牵强,多是历史的演绎罢了。 小编先来说说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吧,吴三桂,中后所人,祖籍高邮,生于明四十年。他16岁中,在与清军交锋中屡立战功,28岁时已升至总兵。十五年,皇戚田弘遇为巴结吴三桂,将其掠买的陈圆圆相赠。吴三桂将圆圆留在北京,自己回到关外前线。 两年后,北京被统率的大顺军占领。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权衡利害后,接受招降条件,率部进京“朝见新主”。不料行至半路,得知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不由,当即返回山海关。 李自成招降不成,遂率十万精兵前来攻打。吴三桂自知不敌,向清军求援。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与清摄政王所率精锐联合作战,击溃大顺军。这为定鼎北京开辟了胜利之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由此也背上了“汉奸”、“叛徒”的骂名。 在近代多有演绎这段历史故事的戏剧评书作品,把这段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描写成可歌可泣,凄美婉决的爱情故事,把吴三桂刻画成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英雄。 作为古代臣子,他身上没有忠义二子,从来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看明朝不行的时候就进行观望,后来投靠清朝,帮助清朝打败了李自成,最后又遭受削三藩,他又为了自己的权势,发起反叛,落得个兵败的下场。 所以我认为吴三桂不断地投降,又不断的反叛,我认为还是他这个人太会见风使舵,而人不利已天诛地灭这句话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所以历史并没有给他太高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