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茅麓山战役中李来亨点火自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当地传说中李来亨却没有死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茅麓山抗清基地最后一战,是大清统一大陆最后一战。

历史上称其为茅麓山战役。

关于茅麓山战役,历史资料介绍:在清军10万大军长期围困下,李来亨率领大顺军将士,严防死守,极力保护最后一块净土。

双方相持数月后,基地物资基本消耗殆尽。

李来亨在六月曾组织两次突围,虽拼死奋战,但寡不敌众,无法突出重围。

8月4日,寨内弹尽粮绝。

李来亨事先妥善安排了老母的生路,与妻、子等全家人扑向熊熊烈火,壮烈牺牲。

然而,茅麓山当地人传说,李来亨并没有牺牲,而是从一个不为清军所知的秘密小道逃走了。

曾在永历朝廷任职的历史学家王夫之,在其所著《永历实录》中,记载李来亨部3万余人,除战死者外,均逃走,被清军抓住的仅有150人。

本人第一次来茅庵村考察时,观摩《圣帝行宫碑碑文》,发现了被人凿毁的字里,有一个“涧”字,,清晰可辨。

与前后字连接,原来是“清【涧】李来亨”,由此明确了李来亨的籍贯。

弥补了历史上记载李来亨“籍贯不详”的历史空白。

顺便,我在介绍清涧县的基本情况时,说道陕北民谣有一句“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说的是李来亨家乡的石板十分有名。

在场的原兴山县文化局局长、《闯王后传》作者冯俊祥,便委托我一件事情:让我回到陕北后,和清涧县政府联系一下,能否用清涧的石材为李来亨制作一块纪念碑。

说起纪念碑,让我想起,在茅麓山考察中,怎么没有发现李来亨的坟墓? 李来亨保护站孙站长,向我解释说:当时,大火燃烧,房屋倒塌,掩盖尸体,无法辨认。

据说,兴山县令还专门来茅麓山查验过,也没有发现李来亨与家人的尸体和遗骸。

当时,我。

第二次,本人应邀参与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前来茅麓山拍摄七集大型纪录片《宝藏之谜》时,曾听到当地民间传说,李来亨没有死。

当时,我是半信半疑。

最近,精心研究探讨,李自成大顺军第二抗清基地茅麓山这段历史时,因掌握了李自成没有死,创建洪门天地会的历史依据。

又发现了开展反清斗争,建立的多处战略根据地这一历史事实。

分析发现,李自成洪门天地会反清斗争战场,波及大半个中国。

但是,全国犹如一盘棋,有条不紊,有计划、有步骤、有预谋地在进行。

而且,历史上从未被发现过。

说明其隐蔽程度之深。

从发现的李自成洪门天地会历史文化遗迹、遗址,以及大顺军后裔的安置环境和居住条件来看,无论张家界武陵山、广西恭城大瑶山、江西九江抚州、赣、闽、粤一带、河南南阳一带、丹江流域,以及陕北黄土高原,都可以证实这一论点。

结合湘、赣、鄂幕阜山四十八寨抗清基地,以及茅麓山抗清基地大顺军的撤退流向综合分析,发现李来亨与全家引火自焚的结局,不符合逻辑,有一定的质疑。

可以断定,李来亨与全家并没有死。

很可能是李自成策划的又一次金蝉脱壳计谋。

在我的研究中,已经发现李自成为了达到其“我要永久地隐居下去”这一目的,曾经有过两次金蝉脱壳。

第一次,是湖北通城庙里被害,从此没有李自成这个名字了。

第二次,是在湖南张家界天罗山寺。

隐身几年后,突然在“宏愿未续吾辈岂低龙头,壮志未酬尔等焉卸鞍马”的豪迈楹联下,引火自焚。

从此,再也没有大和尚“戚六六”这个名字了。

由此综合分析,不得不对李来亨在茅麓山与家人,引火自焚的结局产生质疑。

从而迎合了,李来亨并没有死这一民间传说。

归纳总结,有以下五大质疑: 质疑一;茅麓山战役结束后,清军清扫战场为什么没有发现李来亨及家人的尸体。

按照军事惯例,战场结束后,胜利者必须要清扫战场。

清扫目的,并不完全是清理战利品和统计战绩。

主要是清查统帅者的结局。

必须做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否则,战役不为全胜。

质疑二:兴山县令曾派人来茅麓山查验李来亨的死因,据说是朝廷有追查。

而县令却以李来亨与全家已被火烧焦,无法辨认为理由,擅自确定自焚而死。

质疑三:李来亨在茅麓山建立抗清基地,长达14年之久,与当地百姓具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人民群众拥戴李来亨。

那么,李来亨与全家自焚后,当地群众怎么没有人去收尸,掩埋尸体。

质疑四:李自成健在,时年58岁(据最近从一隐姓埋名的李自成后裔家谱中发现,李自成享年75岁,高桂英享年66岁)。

李来亨在茅麓山,为李自成建有行宫(圣帝行宫)。

可见李自成在14年间,多次来茅麓山巡视过,对茅麓山的情况应该是。

对于李来亨的退路,李自成不能袖手旁观,不闻不问,没有安排。

质疑五:李来亨选择茅麓山为抗清基地,不会不考虑大顺军最后退路和生路。

何况,李自成在,洪门天地会在,李来亨没有必要,在疏散全部大顺军将士和家属后,与全家人一起,投向火海,含恨自尽。

更没有理由杀妻、杀子,同归于尽。

除此之外,不排除清军、清政府里有同党、内线,里应外合,协助、配合、掩护李来亨与家人逃离。

自古以来,“我中有敌,敌中有我”。

更何况,李自成所建立的抗清基地和反清根据地,与地府的关系,十分融洽。

毕竟,这是中华大地,富有大汉民族气节的人占多数。

而满人、汉奸只占少数。

随机文章路西法和撒旦什么关系,路西法是撒旦首领(争议众多)揭秘河南洛阳盗墓大案,疯狂盗墓贼用火药炸开皇后陵盗掘国宝这些催眠图片你敢看5秒,15张图片看完让您迅速进入美好的梦乡北极冰川什么时候消失,冰川什么时候融化(全球变暖冰川消退)水星为什么不能住人​,水星不适合人类居住环境(昼夜温差巨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战功最显赫的将军 参与战役高达上百起

,又名公孙起,芈姓,战国时期秦国郿人(今陕西宝鸡眉县人)。白起与、、齐名,并称“战国四将”,其中白起号称“人屠”、“战神”,位于四将首位。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将领统帅。 图片来源于网络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显赫的将军,同时被评为自、之后的又一个出色的将领统帅。相关史书曾记载:所有国家不敢与秦国对战,因为秦国有个将军——白起。可见白起在军事上的成就是多么的辉煌。 然而,白起的这些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白起的不懈努力取得成功的。白起在年少时就由做将军的苗头,从小就能耐得住寂寞与无聊,善于观察地形地势,不仅观察家乡岐山附近的地形地脉,还能够模拟打仗时候的排兵布阵。除此之外,白起还十分好学,时常拿着兵书观看学习。这也是他之后能取得好成绩打下的坚实基础。 白起从十五岁开始,便开始从军打仗,在战场上更是屡立奇功,被赏识培养,从此在军事上便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白起为秦国赢得很多战役,所以也很受秦国领导秦昭王的赏识、奖励,最高的时候,白起被封为“武安君”,相当于现在“国防部”重要领导。白起也是完全能够胜任这个称号的。他为先后为秦昭王攻占其他敌对国的七十有余的城池,歼灭六国的军队大约一百六十五万。白起作战“稳、准、狠”,曾经在中打破魏韩的联军,攻陷楚国的国都郢城,致使楚国萎靡不振,为征战六国立下。 但是,正因为白起的优秀、厉害、威慑力强大,导致秦昭王也对其产生畏惧之心,于是功高盖主的白起在晚年的时候被秦昭王免去官职,后来因奸人诬陷,最后自刎而死。 白起为什么被赐死 白起——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也是“战国四将”之一,并且位于四将之首(其余三人是李牧、王翦、廉颇)。被世人封为“战神”、“杀神”。也是敌人眼中的“人屠”。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优秀、霸气的将军为什么会被赐死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能够从白起的性格,和生平着手,仔细的研究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白起的功劳太过强大。白起,身为将军,为秦王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功高盖主”,然而,“枪打出头鸟”,早已有人盯上白起,的想要白起去死。这个人便是范睢。范睢是秦国的相侯,身为文职为秦国出谋划力。然而,就是这样,范睢也害怕白起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常年在秦王的身边说着白起的坏话,迫使秦王与白起的误会愈加深重。最后,因为,秦王在外征战,想要白起去指挥,白起不想去。然后秦王爆发了,一气之下赐死了白起。 还有一点的原因,是白起本身的性格造成的。白起一生领军打仗无数,身为“关西名将”,也因为“”一战成名。但是,白起毕竟是将军统帅,是位有血有肉的汉子。虽然,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赵国四十多万的降卒,但是也许并不是他的本意,据《》记载,白起曾经是有请求过秦王的。所以,白起自知作孽深重,便不再领军攻打赵国。白起便是因为这样被秦王赐死。 白起评价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显赫的将军,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余年,最关键的是白起没有打过败仗,然而就是这么优秀的一位将军为什么没有被后人所了解、熟知呢?后人又是怎么请假白起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曾记载过:“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不可否认,白起在领军打仗上有独特的造诣。他能够妥善的分析敌情,然后冷静、迅速的作出相应的措施。可以说,白起善于用兵,在行军打仗上,能够运筹帷幄,面对强敌的来袭,也能镇定自若,得心应手。白起完全称得上是秦国的英雄,历史上鲜有的出色将领。 然而,还有更多的人评价白起的“暴掠者”,说他不配评为“名将”,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白起英勇善战,在长平之战后取得,但是白起却坑杀了赵国四十多万的降卒。这在很多所谓的文人儒士眼中是不可原谅的。就像曾说过:“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但是,就当时的情况分析,白起首先请求了秦王,然后,如果白起放任这些降卒,就有可能为秦国带来更为深重的影响。我们就事论事,就像白泽东曾说过:“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白起很善用兵,他打下的很多战役,在中国历史上都是能够成为兵法实战的典例的。我们虽然可以认为他狂暴、阴狠,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白起是名优秀的将军,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名将、统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让袁术遗憾终生的战役是什么?从此一蹶不振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遗憾终生的一场战役:遇上一位强大对手,从此一蹶不振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淯水之战结束后,返回,下令立祀纪念,并将其子典满任命为中郎将之职。没过多久,曹操得知袁术因缺粮而出兵陈留郡抢掠。于是,曹操留镇守许昌,自己亲率十七万大军与、会合,一起讨伐袁术。 当曹操大军来到豫州时,刘备前来迎接,并送上了两颗首级。曹操询问后才得知,杨奉与韩暹在沂都、琅琊两县抢掠,激起民愤。刘备借饮宴之机将二人斩首。曹操大喜,带着刘备等人一起来到徐州境内与吕布会合。随后,曹操下令兵分三路,吕布为左路,刘备为右路,自己亲率大军为中路,并以、为先锋,向袁术发动攻击。 得知曹操率兵前来,袁术命大将桥蕤引兵五万作先锋,在寿春迎战。战斗开始后,夏侯惇一马当先,在与桥蕤的较量中将其斩杀。曹操挥军掩杀,袁军大败,只得退出寿春城内负隅顽抗。袁术大惊,召集文武商议对策。杨大将提出留下李丰、乐就等四将坚守寿春,袁术率撤往淮河对岸的建议,得到了袁术的采纳。 经过一个多月的围城之战,曹军粮草告罄。曹操以小斛分粮的的方式缓解缺粮危机,却引发将士的不满。为了稳定军心,曹操将掌管军粮供应的仓官王垕斩首示众。随后,在曹操的严令之下,曹军不畏生死,拼命攻城,最终占领了寿春,生擒守将李丰、陈纪、乐就、梁刚等人。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曹操与袁术之间的较量,在历史上确有发生,起因与袁术的扩张策略有着很大的关系。笔者在前文中曾经提到,袁术称帝后,首选的扩张目标是吕布占据的徐州。故此,袁术在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七路大军入侵徐州。这场袁术原本认为胜券在握的战斗却因杨奉、韩暹二人的临阵倒戈而发生逆转。吕布不但成功击败入侵的袁术大军,还深入淮南一带,打到了袁术的腹地。这场战斗也使得袁术再也不敢觊觎徐州。 此战过后,袁术又打起了对豫州的主意。此时的豫州局势非常混乱,虽然名义上归属豫州牧刘备管辖,但豫州内部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刘备,根本无法有效掌管该地。这就给袁术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到了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向豫州所属的陈国和汝南发动攻击。 据《后汉书吕布传》载:“(袁)术又率兵击陈国,诱杀其王宠及相骆俊。”与此同时,袁术又在汝南一带集结兵力。《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地道纪》称:“有公路城,袁术所筑。”从这两个记载来看,袁术的如意算盘是兵分两路,向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进行夹击。在这种形势下,曹操不得不立即集结兵力发动反击。 据《志武帝纪》载:“秋九月,术侵陈,公东征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公还许。”随着桥蕤、李丰等四将被杀,袁术的军事力量遭到致命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并于两年后。这一战也成了袁术集团走向灭亡的关键战役。从这一结果来看,此战足以令袁术遗憾终生。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曹操诛杀王垕的故事情节,与真实的历载有着一定的出入。首先,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出自《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不过,在此事中被杀的仓官并非名为王垕,而是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官吏;其次,历史上这一事件也并非发生在曹操征讨袁术期间。小说作者是为了塑造曹操奸诈的性格,才故意将这一故事放在这一时期。 小说中提到的刘备诱杀杨奉、韩暹的故事情节,也是真实的历史,只不过刘备此举的目的却并非如小说所言的那么简单。从相关史料的记载来看,自从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杨奉和韩暹二人阵前倒戈并协助吕布击败袁术后,二人就成了吕布的盟友。而刘备却以两人在徐州及扬州一带抢掠为由将其诱杀,看似为民除害,实则是想削弱吕布的实力,为从吕布手中夺回徐州做准备。曾经说过:“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单单从这一事件来看,可谓一语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