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李煜,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人。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想做一个毫无羁绊的隐士,却偏偏钟爱奢荣。

登基即位不思朝政,吟词舞墨,夜夜笙歌,自削国号,向的连年纳贡,妄凭长江天险,以图苟安。
可他又说不上是昏君,心怀厚土,宽宏仁慈,满腔妇人之仁:广施善,修庙宇,虽不纳良谏,但对死谏大臣的犯上之言又可。
有着历史上历代们少有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又看中仁义,李煜若只是生在商人之家的普通百姓,舞文弄墨这一生必然是活的潇洒自在。
每每想到他这一生,怕是再也没有人能称得上“错生帝王家”这一叹息了。
网络配图 李煜在治国上没什么成就,当年赵匡胤几次要他投降,都被他的鸵鸟政策挡了回去。
后来宋军进犯,李煜想凭着长江天险的优势领着几十万大军想要殊死一搏,那时的他据说坚决不当亡国奴,都已经做好了殉国的准备。
这一战还是败了,大部分原因是败在那几个窝囊废大臣手里,敌军都快攻到金陵国都了,皇帝还被蒙在鼓里。
好不容易爷们一把的李煜最后还是怂了,没敢死,一起跟一群南唐骨干赤裸上身出城投降。
也就在这时李煜写出了破阵子一词,历史就是这样,若是没有家国仇恨,温文儒雅,不思大志的李煜虽胸有斗墨,可他是绝对写不出这些令人深思的词,也就无法,被人所喜爱与记住了。
李煜的风流史也被后人,他非常多情,而且大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举措。
他第一个皇后是,世人都传周娥皇,气质如兰,且通晓国史,在音律方面造诣极高。

盛唐时流传的一部霓裳羽衣曲,唐世乱离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弹出此曲,李煜虽弄到曲谱可在乱世流传之中也不再完整。
娥皇凭借自己对乐曲的理解,重新创作,最后竟用琵琶弹出了整支曲,使得这首快要失传的曲子得以重现,得到一片称羡之声。
李煜与娥皇的感情很好,二人都喜爱诗词歌赋,常一起作词弹曲,可谓知音。
可身为皇帝,尤其是像李煜这样温柔多情的皇帝,怎能不搞点其他事情出来呢?在娥皇生病之时,李煜看上了娥皇的妹妹,是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当年她姐姐和皇帝成亲时她才五岁,与李煜偷情时也年仅十五岁。
李煜对她喜爱的不得了,还写下菩萨蛮赠予她以表宠爱。
二人的事情很快在宫内传遍,娥皇知道此事之后经受不住打击病情迅速恶化,最后撒手于人世。
网络配图 李煜为此负疚万分,为爱妻写下多篇诗词,四年后,娶了她妹妹封为皇后,史称小周后。
也不能说人家渣,做皇帝的多情有什么不对呢?只是娥皇为此去世也是不值,由此也可以推论出李煜和娥皇当年也是极其恩爱的,而李煜又如此的浪漫温柔,还会时不时的写情诗逗她,可惜女子总是用情太深。
后来江山易主,李煜被封为陇西郡公,小周后被封为郑国夫人。
按规矩,有封号的女性必须隔段时间进宫朝拜天子。
小周后当然也不能例外。
想不到的是,唯独她被莫名其妙地滞留后宫,夜不归宿,这就不合规矩了。

李煜的等待,半月之后,等到了面容憔悴的小周后,小周后扎进房内放声大哭……. 据说非常变态,不但对小周后肆意蹂躏,而且还要求宫廷画师画下当时他与小周后的春宫图。
自身不能顾得周全,连自己的女人都不能保住,南唐后主愤怒之极却也做不了什么,只能看着一次又一次小周后被召进宫中,想以死暝志,无奈天生胆怯,想苟且偷生,但又日日抑郁寡欢,不忘亡国之痛。
在之时写下传世之作。
包含着他对故国深深的怀念,而赵光义听闻这首“反动词”已对李煜下了杀心。
李煜生日,赵光义赐毒酒,当晚便毒发身亡,一代词宗,就这样死在小周后的怀里,离开了这个爱恨情仇的世界。
小周后最后的归宿没有记载,只知道在同年她便追随李煜。
网络配图 葬送一座江山,换得一册。
我不想说他是一个懦夫,他也有对“故国”钢铁般的信仰,囚徒生活里依然保持自己对故国的怀念与亡国之思中,至死没有发出“此处乐,不思蜀”这样的谄媚求活的信号。
他是一个集合了万千矛盾的结合体,一个薄命君王的绝代才情,留与后人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唐一女子的一个癖好,祸害了后世女人遭受了千年的噩梦
在古代,一般形容一个女孩子漂亮,都逃不出几个身体器官。其中在中国有一个部位比较特别,那就叫做三寸金莲。 那么,历史上为何会出现三寸金莲这个东西呢? 据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有一个美女,叫做窅娘。 窅娘是个混血儿,有一半西域人的血统,卷发、高鼻、浓眉、长睫,双目深凹而顾盼有情,因此特别漂亮,她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作为一个古代的女子,窅娘具备最重要的一项技能:跳舞。 据说她根据龄的《采莲曲》改编出了一种采莲舞,跳起来就像是莲花在水面凌波微波一样,婀娜多姿。 有的时候,她跳舞的时候还会用帛包住自己的脚,跳起舞来尤其好看。 这就是古代女子缠足的最早记载。 有人认为,窅娘就是三寸金莲的始创者。 事实上,三寸金莲真心不是什么好东西,小生也发过相关文章,有些看官知道三寸金莲在现代人眼中,一点也不好看。 通过缠足强行改变女人的脚部发育,导致骨头畸形,不仅我看起来感觉恶心,对于当时的女人来说,当时的痛苦也是难以想象的。当骨骼在该生长时遭受外力的强行控制,导致骨骼扭曲,那真的是痛到骨子里。 也有理论认为,窅娘的缠足和后世的三寸金莲不一样。 不论怎样,总之,首创缠足的人,不仅坑害了后世无数女人,其最初的目的和原因也让人难以忍受。他最好祈祷历史学家找不到他的名字,否则这个人将遗臭万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主刘禅与宦官黄皓如何压制蜀国北伐派?
皓善于投所好,为取得的欢心,他玩弄权术,不择手段,起初他对刘禅百依百顺,这使刘禅有一种做皇帝的满足与快乐。 就蜀汉的政治腐朽而言,黄皓仅是其中一分子,他罪责难逃,但说他是罪魁祸首,则又显然是不公允的。恰恰是在朝诸公容身自保,不进正言的状况,为黄皓的售奸创造了大好条件。至于“民皆菜色”,恐怕极难叫黄皓负责。看看一组数字就可以明白了。蜀汉晚年,只有28万户,94万人,带甲将士却有10万2千,供奔走驱使的吏也有4万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平均不到三户要负担一个兵,七户要负担一个吏,大群官吏的挥霍浪费也落在他们的头上,更不要说频年出动的临时性摊派了,岂能不“民皆菜色”呢。蜀汉初年决不是这样的,《·郡国志》载,后期,巴蜀有117万5千余户,522万4千余人,汉末战乱,由于地理因素,这里未遭破坏,中原大批人户流入益州,所以说:“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 在对的回应中刘禅说还谈着黄皓不过是“小人”、“不过是吃个饭的”,可见他并非宠信黄皓,刘禅让黄皓掌有一定权力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遏制住以姜维为首的劳民伤财的北伐势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觉得黄皓比较听话,这是每个领导都喜欢的。 据说在公元236年的夏天,刘禅见国家太平无事,就外出观赏风光,流连忘返,110多天以后才满意而归。这时刘禅有一种感觉;自己已长大了,能有自己的思想了,因此他也开始嫌自己的宫廷乐队不够气派,后宫的宫女嫔妃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下令选择美女,充实后宫,刘禅的计划遭到老臣的反对,董允敢于直言劝谏,他说,历代帝王都是因为耽于声色而使国灭人亡,只有居安思危,有之志,方能在艰险之中做出大事业,实现先帝的愿望。刘禅对这些老臣的直言劝谏很不高兴。就在此时,宦官黄皓逐渐取得他的信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使本来对军国大事就不懂不通的刘禅,更加昏愦软弱无能,不理朝政。黄皓善于投皇帝所好,为取得刘禅的欢心,他玩弄权术,不择手段,起初他对刘禅百依百顺,这使刘禅有一种做皇帝的满足与快乐,但、费袆去世之前,黄皓一直未被重用。董允死后,黄皓同侍中陈祗相勾结,开始参与政事。黄皓升迁为中常侍、奉车都尉。中常侍是皇帝的侍从,传达皇帝诏令,掌理文书,奉车都尉掌陪皇帝乘车舆。黄皓身兼二职,出则奉车,入则侍奉左右,成为皇帝的亲信。到258年,他完全控制了朝政。 刘禅的兄弟刘永,对黄皓得势非常不满,黄皓就经常在刘禅面前说刘永的坏话,最后刘禅就把刘永放到外地去作官。姜维是军事方面的继承人,他也无法忍受刘禅对黄皓的越来越信任,他向刘禅秘密进言说:“历史上宦官权重以致亡国的事例并非罕见,陛下如此重用小人黄皓,国家将要败坏在他手里,应该把他杀掉以正视听”。刘禅不同意,他说:“黄皓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一个供人驱使的小臣罢了。过去董允恨他,当面怒斥他,我就感奇怪。今天你又何必再介意于他呢?”姜维见黄皓在朝中和宫中的党羽越来越多,刘禅又如此昏庸愚昧,自己在蜀汉内部又没有根基,心中有些疑惧,担心被害,便请求领兵外出,经常屯驻沓中(今青海东南境),不敢回成都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开始的时候,黄皓对刘禅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当黄皓的势力越来越大,刘禅对他越来越信任时,刘禅对他也就言听计从了。正当此时,魏国正整肃兵马,伺机灭蜀攻吴,统一天下。公元262年,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准备伐蜀,姜维上表刘禅说:“听说钟会治兵关中,图谋进取蜀汉,应派张翼、率军分别护守安阳关口(即阳平关)和阴平的桥头(今甘肃文县北),以防魏军。” 刘禅同黄皓商量这件事。黄皓早就痛恨姜维,正想找机会报复,夺其兵权,就对刘禅说:“姜维恃功自傲。总想在战争中显示才华,而不为陛下的江山着想。这次他是制造战争气氛,想让您准许多备战出征啊!”然后又带刘禅去,结果果真应验了黄皓的话:魏军不会进攻蜀国。刘禅听信了他的话,就把姜维反映的情况和建议搁置一边,没有告知群臣,自己反而在宫中仍旧,歌舞笙萧,日夜玩乐,最终迎来了亡国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