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
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

太子闻讯后,立即把高允接到自己府中保护起来,第二天早上,他亲自带着高允去见太武帝,以便当面向太武帝求情。
路上,他叮嘱高允说:“如果皇上问你话,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口径回答!”网络配图 见到太武帝后,太子说:“我在东宫和老师(指高允)相处多年,知道他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虽然也参与了国史的编辑工作,但他地位低,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大,主事的全是崔浩,请您赦免他吧!”见太子替高允求情了,太武帝也有心想要赦免高允,便问他道:“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显然,太武帝这是在给高允找了个台阶,只要高允顺着他意思说“是”,也就了。
可没想到,高允竟然说:“不是,《太祖纪》是邓渊写的,《先帝纪》和《今纪》是我和崔浩合写的。
但崔浩管的事多,只抓纲要,至于具体注疏,我写得比崔浩多。

”网络配图太武帝一听,鼻子差点儿气歪了,大怒道:“照这么说,你的罪过比崔浩还要大,我怎么能饶了你呢!”太子连忙替高允辩解道:“高允是被吓坏了,所以才胡言乱语,我之前问过他,他说全是崔浩写的!”太武帝便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等于再次给了他一次机会。
哪知高允竟然说:“太子是为了救我的命才这样说的,其实他从没问过我修史的事,我说的全是真话,我并没有被吓傻。
”按理说,高允如此不通情理、不懂得变通,太子想救他也救不了了,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了。
但没想到,高允的这种诚实、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太武帝,他没有坚持追究高允的责任,当场下令赦免了他。
网络配图 太子和高允往回走时,太子责怪高允不知见机行事,以致一再激怒皇上,给自己找麻烦;但高允却回答:“按照历史事实撰写国史论述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

我和崔浩一起编写史书,应当共享生死荣辱,出了事,我怎么能全推给他呢?您一心想救我,我很感激,但我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啊!” 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本能,很多人在灾祸到来时,出于自保的本能,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惜落井下石,以此来漂白自己。
但高允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大难当头之际,高允并没有把责任推得,而是宁可被杀头也不肯污蔑他人,表现出了令人敬仰的人生担当。
“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是高允精神风骨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处世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北魏冯太皇太后盛年守寡迷恋男色
公元452年,拓跋溶登基为,是年13岁,为文成帝。登基不久,选中为贵人,是年冯氏11岁。太安第二年(456年),冯氏被立为皇后,这一年冯皇后14岁。文成帝在14岁时,曾与李贵人生子名叫。文成帝在位14年,北魏基本上稳定,社会发展,边境安宁,人民。可惜文成帝命短,26岁就病死了,把江山留给了12岁的儿子拓跋弘。公元466年,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尊抚养他长大的冯皇后为皇。这时,冯太后虽为太后却年仅24岁。此后,冯太后依靠群臣,诛有谋反意向的丞相乙浑,从中表现出她的智慧和才能,她果断担负起临朝听政的重任。把北魏治理得井井有条。网络配图 皇兴元年(467年),拓跋弘有了,冯太后看到皇帝已经长大,能够独立地处理朝政,遂归政于拓跋弘,自己回到后宫,公开亲抚养她的宝贝。她虽然做了祖母,可是毕竟只有25岁,盛年守寡,难耐空帏寂寞,况且宫中只有她尊荣高贵,可以为所欲为,因此难免做出一些风流韵事来。再加上北魏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婚姻关系上仍保持着许多原始婚姻的遗风,男女之间不甚讲究,贞节观念也较淡薄。 所以,冯太后为解性饥渴,便选来一些美貌的男子作为自己的性伴侣。其中有一个美男子宿卫监名叫李弈,是冯太后最喜爱的一位情人。李弈的哥哥名叫李敷,任当朝尚书,大权在握。李弈做了冯太后的情人,不拘行迹,一时引起朝野群臣的异议。献文帝拓跋弘知道冯太后的淫行后,甚为反感,又难以齿,又由于本来在朝政上有过意见分歧,此后,拓跋弘对冯太后更加反感,对冯太后的这位情人更是恨之入骨,总想找个机会除掉他。 皇兴四年秋天,因李敷被相州刺史李诉的诬陷,献文帝借机先将李敷、堂兄德打入死牢,这年冬天,又将李敷、李显德,连同李弈一起处死。这件事终于使冯太后与献文帝之间的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网络配图 献文帝杀了冯太后的情人后,把自己的心腹李诉提拔为尚书,参决国政。冯太后,立即利用自己的地位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延兴元年(471 年),拓跋弘让位给太子拓跋宏,自己当太上皇。拓跋弘当太上皇后,冯太后还是牢记着他杀害自己的情人李弈这件事。承明元年(476年),冯太后指使人用鸩酒,毒死了年仅23岁的拓跋弘。 拓跋宏即位,年仅5岁,是为孝文帝。原先太上皇拓跋弘健在时,还可帮他过问朝事,现拓跋弘已被毒死,冯太后便成了太皇太后,这样,不得不再次临朝听政。此后,冯太后为巩固临朝听政的地位和权力,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保证了几次重大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冯太后虽说是太皇太后,但年纪毕竟不大,春心依旧狂放,所好者是个“色”字。继李弈之后,她又嬖爱上王睿、李冲。王睿出入卧内,数年便为宰辅,赏赉千万亿计、金书铁卷,许以不死之诏。李冲以器能受任,见宠帏幄,密加锡赉,。王睿嫁女,太后亲自主持,赏赐无数,仪如公主,时人私下称“太后嫁女”。所以有人说,这个女儿,极可能是冯太后与王睿的私生女。 冯太后迷恋男色,之后竞不顾国格,爱上了南朝齐国的使臣。这个刘缵身材魁伟,仪态俊美,风度翩翩,冯太后一见倾心,遂在宫中赐宴示爱,将他纳入私宠之列。刘缵生性风流,获得意外恩幸,岂有推辞之理々更何况通过吹“枕边风”,对他完成出使任务还大有帮助呢!网络配图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病死,享年49岁。在尔虞我诈、权力倾轧的封建社会,一个善于玩弄权谋、并不节制淫欲的女人得以善终,确是够幸运的了。史书对她的评价是“多智谋、猜忍、能行大事、生杀刑罚、决之俄顷。”在冯太后临朝称制的15年间,各项改革相继推行,北魏社会呈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历史上恐怕也只有的可与之相提并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强烈反对?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孝文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490年,冯死,亲政,继续进行汉化改革。 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时候,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利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和政策的继续进行,也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在平城形成的羁绊和干扰。迁都本身不属于制度的改革,却是总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对北魏孝文帝“迁都”决议投票时,几乎所有的皇族成员都是举手赞成,太子元恂居然公然和自己的老爹“叫板”,那么,这是为何?对此事的解释中,传统观点认为:太子没有理解迁都和汉化的伟大意义,所以,公开表示反对,甚至,最后升级为“叛乱”这种激烈的形式。 其实,真实的原因,还要从二者之间的矛盾中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前,我们要先回答一个问题。老爹积极推行迁都,儿子却极力反对,这意味着什么?很明显,这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路线斗争”。政治斗争中,最难调和的就是“路线斗争”,牵涉着无数人的自身利益,所以,它也决定着政治的大方向。 元恂当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向皇权的挑战,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撬自家老爹的“墙角”。那么,他为何还会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北魏的上层阶层中,反对“迁都”和“汉化”的意见,依旧是主流声音。 当时政权的主要力量,并不在皇族成员的手中,皇族以外的鲜卑贵族把持着朝政。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阻扰自己“被汉化”的命运,甚至,更希望这种情况被逆转。这些反对力量,大致会通过两种方式来阻挠: 第一种是温和的方式,通过讲道理的方法,想通过思想层面上的认识,来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第二种则是激进的方式,公然表示反对,甚至,使用暴力方式。 孝文帝对待这种“反抗”,当然,也就表现出两种方式: 他也会通过“说理”的方式,来证明他的决策是英明的,不会危及国家的利益。至于那些公开反对者,他也毫不留情,“以暴制暴”。所以,这种情况下,反对一方的力量必然会抱成团,向国君展示出他们的“反对声势”有多么浩大。 太子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说服了。 那么,最终谁会胜出呢? 其实,在当时,大家谁也不知道。做的只是维护自身的利益,每个人对结果的判断都不一样。按照常理而言,儿子应该和父亲同心,毕竟,他们的共同利益点更为一致,只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让这个选择有点“困难”了。 反对的一方,当然不会放过太子这么重要的人物,会有各种声音围绕在他身边。比如说:你的父皇执意迁都、汉化,这是一条没有结果的决定。当然,你如果愿意和你父亲站在一边,下一任的国君自然是你。只是这个举动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其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等等。 最终,太子选择站在了他父亲的对立面,只有这么一种解释:他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是“夺权”。当时形势很明显,如果,反对的声音占主流,他老爹最好的下场就是提前下台,下场差一点没准还会死于非命。如果,支持的声音为主流,太子则是必死无疑。 只是,这个时候唯有孝文帝最清楚力量会向哪边倾斜。 当时,汉民族借着自己人口数量的优势,让汉文化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影响力的面积越来越大。虽然,北魏帝国是以鲜卑民族为中心建造,但是,文化的渗透是“无形”的,就算是上层社会的鲜卑族,也不免被汉文化所“同化”。 但是,迁都代表着整个汉民族全体利益。与此同时,孝文帝为了巩固皇权,必然会对其他鲜卑贵族的权力进行“限制”,所以,迁都也代表了皇族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的去除皇族以外鲜卑贵族的势力。所以,迁都作为一种“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结果,太子被废,那些挑起叛乱的鲜卑贵族被成功镇压。 迁都成功的事实证明,在当时,如果反对的力量真如那些人想的那么强大,那么,有太子的加盟,有穆、陆两大豪门代表人物的加盟,“反迁都叛乱”就不会这样被消灭了,所以,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军事上的“较量”了。 当时的孝文帝,只是想“收一收”这些鲜卑贵族的“权力”,并不是想从根本上拿掉他们的权力,这一点,可以从他在法律层面保障“门第制度”就看的很是清楚。于是,一般的鲜卑贵族们,在经历过这种失败后,也只能顺应这种潮流了。 只是,在孝文帝死后的三十多年,这个一度鼎盛的帝国坍塌了。后世对其功过是非有不少评述,“改革”思路没有错,但是,一定要符合国情和族情,否则,只会坏了自己的根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