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猛将集团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顶尖的存在,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汉末时代,手下最厉害的几位大将,宗族大将,以、、、曹洪、、曹休为代表,外将,以、、、、为代表,这五人也被称为“”。

在这些人中,真正打仗厉害的,同时又勇猛的,曹氏宗族大将,以曹仁和夏侯渊为代表,有人说,夏侯惇不是地位最高吗? 但是,夏侯惇打仗真不行,他勇猛是勇猛,统兵并不出色,真正厉害的是曹仁和夏侯渊,因为夏侯渊在定军山之战中,战死沙场,是其一短,因此,曹仁更显突出。
在外姓武将中,五子良将都很厉害,武力和统兵能力都很出色,尤其以张辽和于禁最为出色,因为乐进死的早,后期无法表现,于禁在襄樊之战中,败给,被俘后投降,是其一短,而张郃在第四次北伐时,中了埋伏,战死沙场,也是一短。
虽说徐晃没有什么败绩,但是,跟张辽一比,还是逊色一些,因此,张辽更为突出。
所以,曹氏宗族大将,最厉害的是曹仁,外姓武将中,最厉害的是张辽。
那么,曹仁和张辽比较起来,谁更厉害呢?谁才是曹魏武将中的一哥呢? 有一部史书作出了评价,认为张辽比不上曹仁,也就是说,曹仁强于张辽,这个说法合理吗?换句话说,张辽服吗? 这到底是哪部史书呢?是怎么评价的? 《》注引《傅子》记载: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
张辽其次焉。
《傅子》作者傅玄,字休奕,北地池阳(今陕西耀县)人,是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
傅玄小时候时避难于河内,专心诵学。
太和末年(233年),开始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
要想知道谁更厉害,我们从两个战例,可以比较一下曹仁和张辽。
首先看曹仁的南郡之战。
曹操曾派曹仁镇守江陵,当时,东吴在的带领下,攻打南郡,周瑜兵力数万,至少三万以上,而当时曹仁的兵力,大约五千左右,兵力悬殊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曹仁招募了三百敢死队,派部将牛金挑战,结果,牛金被围,形势危急,曹仁见此情况,当即披甲上马,带领麾下几十个,冲出城去,救援牛金。
曹仁带了几十个人,杀进重围,救出了牛金之后,牛金的部下还被困在里面,曹仁又返回去,杀退敌军,救出剩余的部下,最终,曹仁杀了不少吴军,将其击退。
等曹仁回到城中,被众人赞为天人,三军都赞叹曹仁之勇。
曹操听说之后,也夸赞曹仁,封他为安平亭侯。

《三国志 曹仁传》记载: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
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
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
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
再看张辽的合肥之战。
张辽镇守合肥期间,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当时,合肥守军只有七千人,将领三位,张辽、乐进和。
双方兵力悬殊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张辽也招募了八百敢死队,冲进孙权大军中,横冲直撞,张辽冲在最前面,杀死了数十名敌军,还斩了两员敌将,大喊自己的名字,冲到孙权的麾盖之下。
孙权吓坏了,赶紧让长戟护卫,张辽喊孙权下来单挑,孙权吓得不敢动。
最终,张辽冲出重围,这时,有部下陷在里面,大喊,将军难道要抛弃我们吗?于是,张辽又返回,救出了余众,孙权大军乱作一团,无人能抵挡住张辽。
此战,众将都佩服张辽。
孙权围了十几天,没有办法,只得退军,张辽率军追击,差点活捉了孙权。
这一战,杀得东吴人心惶惶,小孩子晚上听到张辽的名字,吓得都不敢哭,曹操得知消息,夸赞张辽,封张辽为征东将军。
《三国志 张辽传》记载: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
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两场大战,曹仁和张辽表现都非常勇猛,两个人都差不多,都是以少胜多,都是招募了敢死队,并亲自参加了突袭作战,表现都很厉害,两个人都打赢了。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也就是说,分析一下谁的含金量更高。
首先,对手问题。
曹仁的对手是周瑜,周瑜是汉末三国名将,军事才能一流,是当时的人物,曹仁以几千人马,大战周瑜数万人马,没有输,打赢了,可见,曹仁是非常厉害的。
如果换张辽打周瑜,不一定能打赢。
张辽的对手是孙权,孙权打仗很差,比他哥哥差多了,当然,也比不上周瑜,差太多了。
张辽打孙权,就像是专业的,打业余的,不是一个重量级。
因此,曹仁的含金量更高。
其次,自身问题。
曹仁守江陵,周瑜数万人来攻打,守将只有曹仁自己,可以说,没有什么帮手。
张辽守合肥,守将还有乐进和李典,都是名将,打仗都很厉害,也就是说,张辽有两位好帮手。
因此,张辽比曹仁条件有利。
同时,曹仁的对手周瑜也太强了。
所以,综合比较来说,说曹仁强于张辽,是成立的,史书的评价是合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曹魏第一才子曹植的可恨之处是什么
世人了解的,大都来自他的一首小诗《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多数人都对曹植同情不已,有才嘛,不但有才,而且行文之间尽显无奈悲伤。而其兄却往往被认定为奸邪兄长,对弟弟迫害不已。曹丕当然,两兄弟争夺太子之位十来年,哪里还有什么兄弟情分,都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吞掉。之所以会选择曹丕,而放弃最爱的儿子曹植,那是因为曹植自有可恨之处。 曹植的可恨之处 曹植才华横溢,每每在曹操举行宴会的时候大战拳脚,积压群儒,确实有很才。每当这个时候,其兄曹丕就只能在一边干瞪眼。可是,曹植虽然是个大才子,可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并不一定就是个伟大的君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丕为人严谨,说话做事谨言慎行,经常掩饰自己的本性,讨好结交曹操身边的宫人近臣。而曹植呢,则纵酒放歌,整天沉醉,对曹操身边的宫人近臣。一开始,曹操是很喜欢这个性格上很像年轻时候自己的儿子,可渐渐的,曹操发现曹植缺少一国君主应该有的气度。曹操身边的近臣都说曹丕如何如何好,而对曹植却从没有一句称赞之词。 后来,有件事情对曹操触动很大。曹操为了考核两个儿子,经常会提一些有关治国安邦的问题,让两个人作答。有时候需要当面回答,有时候可以带回家思考。曹丕和曹植呢,都养了很多谋士,曹丕的枪手叫,曹植的枪手叫。杨修才华横溢,写出的观点让曹操很赞赏。为了打败曹植,曹丕故意泄密,告知曹植自己和吴质之间的秘密交往,曹植得知消息之后非常高兴,也没有细细审核,就把消息告诉了曹操。曹操派人调查,发现根本没有可疑。于是,曹操就觉得曹植是刻意诬告曹丕。后来,曹丕绕了很多圈子,让曹曹操身边的臣子假装是偶尔闲谈,泄露给曹操曹植的作答是杨修代笔的事情,曹操一查,就抓了个正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就算是后来,曹丕被立为魏国太子,曹操对爱子曹植也有很高的期望。可是,后来发生了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了。 司马门,是只有天子才能行走的宫门。曹植在参加作战胜利的庆祝宴会上中途离席,看到曹彰也和曹丕联合在一起,自己更没有继承王位的希望了,内心烦闷,喝得大醉,于是和好友杨修一起,打开司马门,纵马驰骋在只有天子才能出行的驰道上。 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很生气。即便是曹操,权倾天下,也知道有的事情可以做,有的事情绝对不可以做,比如不是天子,就绝对不能走驰道,否则何以向天下臣民交代。于是,曹操斩杀了看守宫门的官员,下令软禁曹植,处死杨修,从此之后,对几个儿子的看管也越来越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有机会的时候,不知道小心谨慎把握机会,而整天喝酒,倚仗才华,蔑视众臣,最后为众人排挤,也在情理之中。而当夺位失败,却又不知自我约束,擅闯司马门,违背礼制,闯下大祸。 在曹操死去之后,曹丕即位,曹植多年被幽禁。可是,曹植却不甘寂寞,多次想兄长曹丕表示,希望能够参与朝政,有机会报效国家。可是,曹丕对这位十多年最大的政敌怎么能够放心。于是,曹植积极参政的态度,反而加速了曹丕对曹植的厌恶。曹丕虽然厌恶曹植,却始终没有杀害这位烦人的才子弟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曲沃恒叔为什么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曲沃恒叔的生平简介
仆固怀恩(?-765年9月27日),铁勒仆骨部人,中期名将。仆固怀恩在时随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又与回纥关系良好,曾出使回纥借兵,并嫁二女与回纥和亲。 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屯汾州。后因被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宗仍为他感到可惜。 晋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文侯的儿子、成师的侄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 晋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世称曲沃桓叔,以晋靖侯的栾宾辅佐曲沃桓叔。当时曲沃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大,违背周礼规定的等级制度。晋国大夫师服劝谏晋昭侯说,建立国家应该让君王的力量、地盘大于臣下,这样才能巩固地位和统治,本末倒置是不能稳定的,曲沃日后必为祸害,但晋昭侯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从此埋下晋国近七十年内乱的祸根。 曲沃桓叔受封曲沃时,已经五十八岁。相比刚即位的晋昭侯,曾参与其兄晋文侯重夺政权的曲沃桓叔显然政治斗争经验更丰富。曲沃桓叔有德行和才能,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很高,所以多许有志之士纷纷投奔他。 曲沃靠着非常优越的地理条件,再加上曲沃桓叔的,很快就成为晋国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力和影响已经超过当时的晋都翼城。随着封地不断壮大,曲沃桓叔的欲望也越来越大,他萌生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的念头。 面对曲沃势力的扩张,晋昭侯并没有采取措施制止。 晋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杀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正想进入翼城夺权之际,当时晋国国君的支持者势力还很大,于是发兵攻打曲沃桓叔。曲沃桓叔兵败,只好退回曲沃。晋国人立晋昭侯的儿子平为国君,是为晋孝侯 ,并且诛杀叛党潘父。 至此,翼城与曲沃的对立完全公开化,晋国实际上已是两个政权并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