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是中国历史上的“开挂神探”之外,还是大唐的忠臣良相,称得上是流芳后世。
但就是这么一位大唐的“千古忠良”,却终生都效忠于篡夺大唐天下的“妖后”,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出身阶层 网络配图 武则天本人就是庶族地主阶层的代表,而且自她参政以来就实行提高庶族地主地位的政策,这也是武则天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狄仁杰也是庶族地主出身,效忠自己所属阶层的代表是很正常的。
第二,士为知己者死 因为狄仁杰的出身庶族,再加上性格刚正,所以早年有些怀才不遇。
是执政的武则天将狄仁杰提拔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宰相,倚为“股肱心腹”。
武则天尊称狄仁杰为“国老”,特许他可不行跪拜之礼。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武则天对狄仁杰如此“知遇”,狄仁杰又怎么不会誓死效忠呢? 三,佩服武则天的才干 网络配图 狄仁杰非常善于发现人才,像后来的开元姚崇、宋璟等人都是他推荐的,有“天下桃李,尽出狄门”的美誉。
如此识人的狄大人自然也能看出武则天具有的“千古一帝”特性,是值得自己效忠的明君。

四,为天下考虑 因为狄仁杰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所以不能允许因推翻武则天引发天下大乱。
况且武则天就算当了,也并不意味着大唐的灭亡。
只要措施得当,完全可以用和平方式“复李唐神器”。
而狄仁杰要完成这种和平过渡,就必须效忠于武则天。
四,武则天的女人身份 网络配图 因为武则天是女人、大唐的皇后,所以狄仁杰是把武则天当做李唐的“称制”,而不是武周的“真命天子”。
大唐的“少主”没能耐,只能让当妈的出来管事了。
而作为大唐忠臣的狄仁杰效忠于大唐的主母,在思想和礼法上都没有什么问题。

狄仁杰是效忠于武则天,但绝不是效忠于武家。
因此狄仁杰一直建议武则天传位给的儿子,而不是的侄子。
当上宰相后的狄仁杰凭借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将张柬之、姚崇、桓彦范、敬晖等等忠于的大臣安排在要害位置上。
在去世之前,狄仁杰还嘱咐自己的接班人张柬之做好政变的准备,应对武则天改变传位给儿子的安排。
后来推翻武则天的的“”,实际上是狄仁杰生前一手策划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两朝帝师吕调阳,历仕三朝的“当世丙吉”
吕调阳(1516年~1580年),字和卿,号豫所。祖籍大冶县茅潭里吕家村(今属陈贵镇),出生于广西桂林。后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嘉靖、隆庆、三朝,以廉正闻于朝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廷试高中一甲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次辅,加封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傅、光禄大夫、柱国等,死后赠太保,谥“文简”。 历仕三朝的“当世” 中后期,官场倾轧激荡,吕调阳历仕三朝,官阶只升不降,堪称奇迹,根本在于其道德修养。在政务中,吕调阳以平和稳重、善于协调政坛矛盾而著称。他从不拉帮结派,始终保持一身正气,“门无私谒”。为国家办事有功绩从不炫耀,也不愿意听别人对其歌功颂德。“所树惟恐见知,所急惟恐见德”“人故无所藉以颂公”。 吕调阳深谙大明朝典章礼仪,任礼部尚书时厘正典章,“自宗藩、外戚、中常侍不得逾制”,入内阁后成为国家重大事务的礼仪主持人之一。据《明宫史》载,“若大丧,若大婚,若崇祭,若荐号,若降夷、受俘,诸臣仪旷典事,咸籍公相成以当上心。”在隆庆、万历年间,宫廷中几乎所有的大婚礼、皇后受朝礼、万寿节(即皇帝生日)、丧葬礼、太子冠礼、皇帝亲征礼、春日吉庆等,都由吕调阳主持。万历皇帝登基时即由吕调阳任礼仪主持人。 吕调阳去世后,万历皇帝十分哀伤,为之“辍朝一日,诏所司议恤典,赐祭十一坛;遣官营葬,赠太保,谥文简……朝廷恩礼大臣,未有加于此者”,可谓备极哀荣。首辅亲自撰写《吕文简公墓志铭》,称其“在汉丙吉,今也则公”,称赞他“公质行多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 两朝帝师与《帝鉴图说》 吕调阳学识渊博,亦是一位教育大家。隆庆元年(1567年),吕调阳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不久即调回北京任国子监祭酒。因其曾从师于国子监祭酒、阳明学派学者“永康学”的代表程文德,遂以永康之学教授诸生。他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发式,并率身以教,以身作则。 因治学严谨,言行端庄,,吕调阳在穆宗(隆庆帝)、神宗(万历帝)年幼时被赐聘为经筵讲官。据《实录》,万历元年正月二十六日,“赐知经筵官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张居正,同知经筵官吕调阳各敕一道”。他每次为神宗侍讲经筵之前,必先作斋戒沐浴,以示虔诚肃穆,讲解时引经据典,“列古义以规时政”,从不故弄玄虚,,因而深得神宗赏识敬重。 吕调阳潜心从政,所留著述不多,但他在任上与张居正一起编了一本专门供小皇帝阅读的图文书——《帝鉴图说》,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儒学要义,希望皇帝励精图治,在历史上颇有影响。编纂此书的目的,在张居正、吕调阳于隆庆六年(1572年)十二月联名具奏的《进图疏》中有详细阐释:“窃以为人求多闻,事必师古。顾史家者流之虑千百,虽儒生皓首,尚不能穷,岂人主一日万几所能遍览……伏望皇上俯鉴愚忠,特垂省览,视其善者取之为师,从之如不及;视其恶者用以为戒,畏之如探汤……” 编修《明实录》与《明会典》 吕调阳还是一位史学家,在其任上主持编修了穆宗、神宗两朝实录和万历会典。据《明神宗实录》载,隆庆六年(1572年)九月,张居正请修《穆宗实录》,神宗允准,命成国公朱希忠为监修官,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为总裁官,至万历二年(1574年)修成。万历四年六月,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合疏奏请开馆续修会典。是月神宗敕谕内阁,择日开馆。此典籍修至万历十三年完稿,至十五年二月上表进书,前后十余年,纂成万历《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 与吴国伦的交会 吕调阳,朝廷重臣;吴国伦,当世名士。这两位同时代黄石地区著名人物的交集堪值一叙。 吕调阳与吴国伦系“同年”,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同科进士,又是乡党里人,自此“交垂三十年”。虽生于南粤,但吕调阳有着浓厚的故土情结,其子辈以“兴”字为行,以示不忘故乡。他还在大冶“治新第”,准备回祖籍地养老。万历六年(1578年),吕调阳连上十疏自请归里,在返还桂林时取道兴国“省族展墓”,特地到大冶看望了祖居地的家乡父老,祭扫祖墓。 此行吕调阳还与吴国伦结为,其四子兴武与吴国伦之女缔结婚约,关系更深一层。吴国伦在《吕公行状》中描述了吕调阳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为迁复故土计,徘徊不能去者一月”。吕调阳离开兴国时,吴国伦送其至富池口话别。越二年,吕调阳逝于桂林,噩耗传来,吴国伦伤嗟不已,叹“盟言在耳,重来无期”,与乡贤合立吕公祠,以资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奇才”周瑜仅能“一步三计”,后梁刘鄩为什么能被称为“一步百计”?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鬼才”能够“一步一计”着实的非常不易。靠着得到而在蜀中称帝,成为中割据一方的霸主。 同时代喊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人杰,据说有“一步三计”之能。当时火烧八十万大军,逼的曹操败走华容道的豪杰,在整个三国都是一位非常抢眼的人物。如此的两位人杰,都只是“一步一计”或是“一步三计”,而在后来的五代时期,却出了一个能够“一步百计”的人物。其才能如何,慢慢看来 刘鄩是山东安丘人,后梁时期的名将,智谋超群,有“一步百计”之名。 刘鄩是个官二代,他父亲刘融曾在担任过工部尚书,因此家庭非常的殷实。家中的的条件虽然不错,但是刘鄩并不是一个右手好闲的富二代。打小就满怀壮志的他尤其喜欢读书,特别是兵书和史书。 刚刚出道的时候,在青州节度使王敬武部做一个小校。不久之后王敬武便死了,王敬武的儿子王师范继承了职位。唐朝的中央政府却不承认王师范的地位,并派崔安前来接任,双方因为此还展开了械斗。王师范的手段确实有些嫩,没打多少时间,自己手下的马步军都指挥使卢宏便投靠了敌方,并准备随时秘密反击。试想,在两兵对阵之时,自己的重要将领却临阵倒戈,带走了所有的军事机密,情况必然是万分紧急。 王师范在无奈之际,发现了身边甚有些才能得小校刘鄩,将一切重任都放在了这个年轻人身上。刘鄩也确实有能力,很快就解决了王师范的燃眉之急。 刘鄩首先设计摆下,在宴请卢宏一干人等时候,突然出刀,将叛徒果断解决。接着又率军的攻击棣州,并且擒杀了刺史张蟾,将周围的敌对势力清理带劲。王师范的因为此战,才使得自己问问坐上了节度使位子。而刘鄩也因此一战成名,做了登州刺史和行军司马,成为闻名一时的名将。 唐末的著名率大军围攻李茂贞,王师范看准时机,发现借着“救驾”之名必然可以开阔自己的疆土。主义拿定之后,便派兵袭击朱温的后方。可是战争很不顺,只有刘鄩成功地占领了兖州。在当时攻打目标中,兖州算是最难打的一个。由著名将领葛从周防守的兖州绝不是一座普通的城池。虽然葛从周已经随朱温出兵了,但是防守非常严密。如果要硬来,必然损失惨重,能否成功还是两说。 刘鄩作为一代名将,确实没有蛮干,而是派人化妆成卖油的商贩前去侦察地形。实地勘察之后,尽然发现在兖州外城的下水道竟然无人防守。于是他便派五百精兵从下水道进城,以极小的伤亡轻取兖州。 刘鄩是个脑筋清楚的人,他知道王师范根本不是朱温的对手,所以就留了一点后路。进城后,他妥善保护葛从周的家属,还拜见了葛从周的老母,做得礼貌周全。朱温大军回师后,葛从周就率军包围了兖州城,刘鄩让人用轿子把葛母抬上城墙,让葛母和儿子对话。葛母说:“刘将军对我非常好,和你没有什么不同。大家是各为其主而已,你好好考虑一下。”葛从周在马上大哭了一场,下令缓攻。 刘鄩把兖州的老弱妇女全都打发出城,只留下的人守城。他和士兵,积极地组织防御。坚守了一阵子,王师范,不能派援兵过来,城里的人心就散了。副使王彦温率先出城投降,士兵们纷纷跟随。刘鄩在危急之中,还忘不了用计,他在城墙上对王彦温说:“你不要带太多人走,不是我事先安排好的,就不要带。”又对城里的士兵说:“我派给副使的人,可以跟着出去。我没有派的人,谁敢离开就灭族。”这么一说,大家都以为王彦温是奉命诈降,不敢跟着出去了。葛从周也听到了这个信息,就把王彦温拉到城下斩首。 葛从周劝刘鄩投降,刘鄩说:“如果我的主公投降了,那我就投降。”不久,王师范兵败降梁,写信给刘鄩,刘鄩大哭一场,举城投降葛从周。葛从周也很够义气,准备了丰厚的行装,送刘鄩去开封。刘鄩说:“我兵败投降,你们不杀我就是大恩,哪能够穿着皮袍骑着大马去开封呢?”就穿了一身素服,骑了一头小毛驴,赶到了开封。 朱温非常器重刘鄩,赏给他冠带,还拿酒给他喝。刘鄩推辞道:“我酒量小,喝不了这么多。”朱温大笑说:“你夺取兖州时,量倒是挺大的。”封刘鄩为“元从都押衙”,地位在诸大将之上。后梁诸将拜见刘鄩时,都用军礼,刘鄩坦然应对,不卑不亢,这也让朱温非常赞赏。后来,朱温派刘鄩夺取长安,任永平军节度使,把西方的防守重任,委托给了刘鄩。做后,任命刘鄩为镇南军节度使、开封尹,管理京城的军政大事。 后来进入魏州后,后梁所有的的防守任务,便都交在了刘鄩的手上。 当时刘鄩的部队魏县驻扎,同李存勖形成对峙。刘鄩分析后认为李存勖大军在河北,其老巢太原定然空虚。于是便用用驴驮草人,手持旗帜,在步下疑兵,大唱,自己则率军直奔太原。李存勖果然上当,并没有派兵追赶。打仗讲究天时,这一次的天时很差,刚起兵就遇上了大雨,进军非常困难。只好返兵去夺晋军储粮,却又被给抢了先。 无奈之下的刘鄩只好在莘县屯兵,严密防守,以待战机。而此时在开封本不懂军事的友贞周围已经围上了一批小人,整天的催促刘鄩进兵。前有强敌,后有昏君,让刘鄩非常的苦恼,打仗也分心不少。 而他对面的李存勖却很清醒,也很清楚刘鄩的用兵之策,他是便故意示弱,等待破绽的出现。看破刘鄩计划的李存勖将计就计,假意率兵回太原,将主力隐藏到贝州,魏州。刘鄩便中了这计中计。在正准备出兵之时,被李存勖团团围住,大败而收场。 后来竟被刘鄩被猜疑,说他和叛乱的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有密约,用毒酒赐死。朱温自己为李存勖扫清了前进的障碍。一代名将因为生不逢时而郁郁而去。 他很有才能,能够“一步百计”,也确实是一个良将;同时他也生在了乱世,五代时期两年征战。但他在历史上,却并不是名声赫赫。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一生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舞台,一直都没有遇到明君,因此,对于他的一生,只能说是“生不逢时”了。一个良将,没有明君,终究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照此看来,入对确实非常的重要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