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清朝立国三百年,真的没有一个昏君吗?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大清立国三百年,共传十二帝。

虽然,这十二位帝王说不上个个是明君,但是,却没有一个是昏君,都勤勤恳恳没有一个耽于享乐、的,几乎都能说的过去。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从的节俭一项就能看得出来。

清朝的皇帝,自小受祖母皇的教导,立志要做一个勤于政务,爱护百姓的好皇帝。

因此,他的日常消费拒绝奢靡,对那些坐着享福或讲究排场的事,更是没什么兴趣。

在他继位的第二年,就收到了一只很稀有的黄色小鹦鹉,这是一位将帅特地从前线送来的,并且,他还专门为这只小鹦鹉打造了一个非常别致的黄金笼子。

康熙八岁继位,当时不过九岁,本是一个贪玩的年纪,这位将帅就是想借这只鹦鹉讨他欢心。

但是,这位小皇帝却出乎他的意料,拒绝了这只罕见的小鹦鹉,不仅如此,他还被康熙严厉地训斥了一番。

像康熙这样,年幼的时候就已经有如此见地的皇帝,在历朝历代都是屈指可数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康熙在位这么多年,能始终如一,坚守自己的做法。

那一年,康熙五十大寿,一些大臣们就做了一扇屏风为他祝寿。

皇帝五十大寿的时候,送上一扇屏风,其实,并不算什么特别贵重的礼物,况且,这屏风还是多位大臣一起凑钱制作的。

可康熙还是没有改变初衷,他把屏风上大臣们写给自己的祝寿文章抄了下来,以此来作纪念,而那扇屏风,则被他退了回去。

不仅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宫中的各种花销,康熙都有严格要求,一切从简,不得浪费。

就以光禄寺和理藩院来说,光禄寺每年都要为宫中祭祀、典礼准备筵席,往年需要花费七十万两银子,但是,经过康熙的逐步压缩,这些开支就降了六十多万两,每年只需要七万两左右的银子。

理藩院是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每年用于犒赏和接待的花费为八十万两银子。

在康熙的刻意裁剪下,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开销,支出的费用一下就少了七十多万两,每年只需要八万两左右。

即使是离宫出外,康熙也还是严守节约的做法,不允许特地为他修路,不允许擅自为他建造行宫。

已经有的行宫,也不允许再添砖加瓦,刻意打造。

有的地方官向康熙请示,说是应将当地的行宫交由地方管理,可是,康熙觉得这样会增加地方的负担。

于是,就下令此后不再修葺,任其破损。

除此之外,康熙还命令不让当地的官员搭建彩棚,不许举办迎送仪式,不许为了他的题字题词特地刻碑建碑亭。

如果有违背,被他知道后,将是一顿痛斥。

康熙的节俭作风,影响到了下一代,在继承皇位之后,就曾倡议节约粮食。

还特地下过圣旨,对剩饭剩粥都有特别的管理,把没有变质的,还可以吃的,就送给服役的下人食用;把不能吃的,用来喂食猫狗;连猫狗都不能食用的,干脆就晒干喂食禽鸟。

为此,雍正会专门派人稽查,如有不照做的,还会被治罪。

雍正身为一国之主,竟为剩饭剩粥的处理下了圣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对是寥寥无几的。

对于如何节约粮食,雍正可算是费尽心思,在规定剩饭剩粥之后,他又为粮食的事下了另外一道圣旨。

他命令在煮饭的时候,要适量下米,宁愿煮少,也绝对不能多煮,以至于,将剩饭倒弃,不懂得爱惜粮食。

还让各处的首领太监,见到有米粟饭粒,应当捡起。

如果,被雍正发现,有轻弃米谷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接受惩罚,重责四十大板。

如果,总管们还是如以往那样,纵容这些行为,被他查出,连总管都要受到重责。

如此看来,雍正对于粮食的节约还是很上心的,有命令,有道理,有办法,还有惩治措施,是非常周到齐全的。

只可惜,康熙和雍正的节俭作风并没有传给,反倒是隔代的传承了这种作风。

乾隆的生活和康熙雍正相比绝对是奢侈的,而嘉庆的节俭则是受到了的影响。

朱珪是嘉庆的师傅,与相比,真是截然相反,和珅贪得富可敌国,朱珪却清廉自守。

朱珪从山东布政使奉调进京,连二百两银子的路费都要向别人借。

甚至,在他去世的时候,嘉庆前去祭奠,却由于家里的大门窄小陈旧,使得轿无法抬进,嘉庆只能下了轿子,步行进去。

当看到自己师傅的卧室,仅有一张大床,几只木凳,旧棉布褥子,旧棉布被子的时候,嘉庆不由得失声痛哭。

这样寒酸的家境,说出去又有多少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帝师的家境呢? 嘉庆曾回忆说:他这位老师以身作则,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嘉庆亲政之后,就严令禁止地方官员搜罗纳贡各类宝物。

一些官员依照前朝旧例,将新疆和田出产的美玉运送进京,最大的有万斤以上。

嘉庆得知就下令:不管玉石已经运到哪里,一律就地抛弃不能进京。

在嘉庆看来,地方官员进贡的物品,都是从百姓身上搜刮而来的,而各级官吏,也会借进贡的名义,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

更何况,这些东西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御寒,没有任何作用。

不仅是玉石,就是许多官员爱不忍释的洋人玩意儿,嘉庆都不感兴趣,还斥其“更如粪土矣”。

在嘉庆五十大寿的时候,一位御史建议为了庆祝皇帝五十大寿,内城应该持续演十天的戏。

这位御史原本是想讨好嘉庆,却不料,嘉庆读了这份奏折之后,非常愤怒。

在嘉庆亲政之后,就决意扭转奢华、荒嬉政事的风气,以达到励精图治的目的。

内城禁止演戏,本就是他下的决断。

如果听从了这位御史的建议,岂不是败坏风气吗?不久之后,这位御史不仅被罢了官,还被打发到很远的盛京做苦力。

在嘉庆之后,继位的道光皇帝,也是一个节俭的皇帝。

他连自己最重要的登基大典,都是能省则省。

按照惯例,新皇登基必须要有乐队演奏,可是,道光却认为乐队排练不仅费时费力,还费银子,于是下令“设乐而不作”,意思就是:让乐工们拿着乐器摆样子就行,不需要出声。

道光不仅取消了奏乐,就连大臣给新皇读贺表的仪式,也取消了。

这么看来,道光对这种形象的面子工程,是不感兴趣的,真的是把节俭放在了第一位。

道光和康熙一样,对自己的也很节俭。

他坐的轿子,是嘉庆用过的,若是坏了就修一修,不让做新的轿子。

另外,他也不怎么讲究排场,甚至觉得“即使不乘辇也无不可”。

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道光穿的衣服竟还有补丁。

裤子的膝盖处如果破了,他从不换新的,打上补丁就直接穿,不仅不担心被人看见,还很自豪。

皇帝都这样,大臣们自然要效仿。

不管裤子是不是真的破了,都会打上补丁,只是为了能和皇帝保持一致。

,在上朝给皇帝下跪行礼的时候,有心将自己膝盖上的补丁露出来,没想到还真让道光给看见了。

等正事问完了,道光就和曹振镛聊起了补丁来。

道光随口问曹振镛,他那补丁用了多少钱。

曹振镛根本就不知道打个补丁,需要多少钱,只能,差不多三两银子。

没想到,道光竟颇有感慨,觉得民间打补丁很便宜,因为,给他打一个补丁,竟要花费五两银子。

道光这话一出,满朝文武都强忍笑意,因为五两银子的花销,都不知道能做多少条新裤子。

道光虽然一心想要节俭,但奈何,他是一个处于高位而不谙世事的皇帝,只是一个补丁,就被内务府的人算计了不少银子。

道光的儿子称帝之后,也是严格遵守道光的圣训,崇俭去奢,力图“永守淳朴家风”。

书房的门坏了,他也没让换新的,而是让人修理了一下。

或许是道光时期,官员糊弄皇帝惯了,修了一扇门,竟提了五千两银子的报销。

自然,咸丰没有道光好糊弄,大怒,下令问罪,上报的官员立马说是误报,实际是五十两,这才蒙混过关。

勤俭节约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在怎样的时代,这样的风气应该值得每个人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最奇怪的女人苏麻喇姑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宸妃海兰珠:清朝唯一使用帝王封号的妃子,52岁无疾而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要说妃嫔,就连一国之母的皇后都很难使用的封号,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位妃子使用了皇帝封号,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妃子在历史上只存在短短的七年,她就是敏惠恭和元妃,即宸妃海兰珠。 海兰珠生于1609年,是一位来自蒙古科尔沁部的贵族之女,父亲是科尔沁部贝勒寨桑。关于海兰珠的早年经历,无论是官方史书,还是野史传闻,几乎都是一片空白的,而她第一次出现于史料是在天聪八年(1634年)。 据《清入关前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 “天聪八年(1634年)十月十六日。科尔沁部乌克善(海兰珠长兄)洪台吉率诸臣送妹至。汗偕诸福晋迎至,设大宴纳之为福晋。” 大家可以发现,当时海兰珠已经是一个26岁(虚岁)的大龄女了,这在古代早就嫁人为妻了,因此,有学者猜测海兰珠在入宫前曾有一段时间不短的婚史,至于第一任丈夫是谁,结合她入宫的时间点,察哈尔部汗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虽然海兰珠入宫时已经26岁了,身上却散发着成熟女人的韵味,再加上她贤淑文静的品性,令十分着迷,因此,海兰珠入宫不久便荣获圣宠。两年后(1636年),皇太极并封五宫后妃,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大福晋,封号为宸妃,入主关雎宫,地位仅次于中宫的国君福晋(皇后),在五宫后妃中排第二位。 宸字在古代指的是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帝王的代称。皇太极竟然将帝王封号赐给了一个妃子,不要说清朝仅此一例,就在整个古代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足以看出皇太极对这个女人的痴狂与倾心。 就在海兰珠被封为宸妃的第二年(1637年),她在关雎宫诞下了一位皇子,即第八子,皇太极听闻后欣喜若狂,命大赦天下,要知道这是立太子才会有的举措,可见在皇太极心中,这位皇八子从一出生就是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之选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件东西越是珍贵,便越容易失去。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未满周岁的皇八子夭折,这令海兰珠伤心欲绝,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皇八子夭折后的第二天,庄妃布木布泰便在永福宫生下了一位小皇子,这位小皇子便是皇九子福临,即后来清朝入关第一帝。 皇八子的夭折对海兰珠打击非常大,她郁郁寡欢,再加上当时大清国战事紧张,皇太极经常远在前线,不能陪伴她,由此,海兰珠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 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十八日,入宫仅七年的宸妃海兰珠在关雎宫闭上了眼睛,当时皇太极正在松锦前线,在听闻爱妃病重的消息后,他立刻地赶回盛京,却不想还是晚了一步,海兰珠至死还是没能看到皇太极一眼。 海兰珠的离去对皇太极的打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他看到已经没有了呼吸的海兰珠时,竟因伤心过度而数次昏迷,人们纷纷劝他“自保圣躬,勿为情牵,珍重自爱”,他自己也自责“太祖崩时,未尝有此,天之生朕,岂为一妇人哉”。然而,海兰珠的一言一都深深地刻在了皇太极的脑海里了,这令他难以自拔。 最终,皇太极给这位至爱上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由此,海兰珠成为清朝唯一拥有四字谥号的妃子。这段清朝初年被传为佳话的帝妃之恋告一段落。 清朝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端坐于盛京清宁宫,无疾而终,享年52岁,庙号太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