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曹操有一个强大的智囊集团,进行战略方面的策划,这点才是曹操傲视天下的绝对优势。
曹操虽然有众多谋士和名将,可吕布也不逊色。
战斗力方面,吕布武力天下第一,手下更有、高顺等等。
曹操虽然奇谋迭出,但一直没占到便宜,反而是乘机夺了徐州的控制权。
想当年,曹操可就是为了报父仇,一意孤行攻打徐州,结果被吕布偷袭,差点。
好不容易才缓过起来,如今刘备坐得徐州,曹操很是生气,想要攻打刘备。
网络配图 这个时候,荀提出了中原争霸的重要战略,他指出“以制天下”,才能够“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劝曹操不要急于攻打徐州,一则防止吕布偷袭,二则防止战线过长。
并且提出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对策,“东略陈地,使军就食汝南、颍川”,当时黄巾党多有金帛、粮食,“破而取其粮,以养三军”更是一举多得。
战略实施后,虽然曹操在战术上败于陈宫、败于,却始终不能动摇根本。
吕布、刘备原来都拥有自己的地盘和不弱于曹操的实力,可是当曹操全力经营自己领地、实行屯田制的时候,他们却如梦游一样无所作为,最终败于曹操之手。
取得中原腹地四州后,曹操就直接面对北方豪强。
袁绍自从破了后,实力大增,,不久打着奉诏的名义征讨曹操。
曹操乘着袁绍迟疑用兵之机,快速袭击了刘备,招降,免除了后患。
前期曹操良将、虽被斩杀,但在官渡相持的时候,兵力仍相差很大,虽然事先作了很多的军事准备,比如制造投石车、巩固城防等。
这样相持了两个月,粮食供应不上来,部队也疲惫不堪。
荀替曹操下了决心,并且以超凡的远见指出“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
” 果然,形势真的发生了变化,曹操也抓住了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赢得了官渡的胜利。
指出“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提出“举兵南向荆州,征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
袁谭、袁尚见曹操退兵,马上开始了互相算计。
此时曹操军面临先攻荆州还是取河北的问题。
网络配图 荀攸指出:“天下有事,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矣。
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势穷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天下定矣。
” 可见在曹操的战略中,荆州并非没在考虑之中,而是次序问题,主次问题。
曹操本人能够采纳正确的战略 辛毗也指出:“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无问智愚,皆知,此乃天灭袁氏之时也。
今明公提兵攻邺,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若还救,则谭踵袭其后。
以曹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
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摇动。
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
曹洪等将领认为“袁熙、袁尚兵败将亡,势穷力尽,远投沙漠;今引兵西击,倘刘备、刘表乘虚袭许都,救应不及,为祸不浅”,请求回军。
郭嘉极力反对,认为“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设备;乘其无备,卒然击之,必可破也。
且袁绍与乌桓有恩,而尚与熙兄弟犹存,不可不除”,以免后患。
另外指出“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
所以纵然曹操大军在外、远离国都,却不必担心。
西进之路极为艰难,“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曹操有回军的打算,郭嘉坚持“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
当时天气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粮,杀马为食,凿地三四十丈,方得水。
“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
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在曹操这些重要战略中,竟然大部分时候都需要不攻才能取胜,的确是难以想象。
曹操面临的局面之艰难,对手实力空前的强大,实在是超过了三国任何一个君主,包括刘备。
可以说,在战术层面上,曹操并不比对手强大,也没有占到很大的优势。
可是曹操有一个强大的智囊集团,进行战略方面的策划,这点才是曹操傲视天下的绝对优势。
而曹操本人能够采纳正确的战略,并且不错过,的确是三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更是三国最杰出的君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而中华文华中,最大的糟粕,非迷信莫属——国人不但信敬神、敬鬼神,甚至还避讳谈及死亡,尤其是老年人,最害怕谈到死之一字。
可是说来也巧,汉末史上,一个枭雄,独创了一个,同样指代死亡的意思,人们不但不避讳,反而经常把它挂在嘴边。
这个人是谁呢?他发明的成语又是什么呢? 说起这个人,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他就是汉末时代最大的赢家,曹操。
曹操,字孟德,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兴起义兵,讨伐,平定黄巾,成长为一方诸侯之后,斩眭固,降,擒,灭二袁,平定三郡乌桓,从此一统江北,成为了最大的诸侯,这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就。
在政治上,他以制天下,和迎奉天子以令诸侯,也广为人知。
至于他的文学成就,估计更是没有人会陌生,毕竟他的《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作品,早就出现在了教科书上。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成语,也是出自他的一篇文学作品,只不过他作这篇作品的目的,并非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慨,而是一则军令,或者应该算是一篇激励士卒的演讲。
因为他“发表这篇演讲”的时候,正好进军到了谯县,所以这篇作品叫做《军谯令》,原文如下:“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
旧土人民,列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
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
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何哉!” 意思是说,我举义兵,是为了扫除天下的暴乱。
现在故乡的人,在战乱之后都死的差不多了,走在路上,再也见不到一个熟人,这让我悲痛不已。
我现在承诺,牺牲的将士,没有后人传宗接代的,让他们的亲戚过继给他们孩子,官府会给他们发田地、耕牛,并派先生教导他们成才。
除此之外,官府还会为他们修建祠庙,让他们有地方祭祀自己的先人。
如果这些都能够完成实现,我死后就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人。
读到这段话的人,有人感受到了曹操的伤怀,有人认可曹操的构想,有人则认为曹操仅是为将士们画了一张大饼,激励他们继续为自己拼杀。
还有人跳出了文章主旨,回归到了文字,并从曹操的话中,总结出了一句成语,那就是“百年之后”。
当时曹操创下这个词,意思是指“我去世之后”,一千八百年后,这个词的本意依旧没有发生变化。
只不过有了这个词之后,人们便不再避讳说死亡,就连老年人也经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个词更是在人物对话里,被放在了问句中。
例如,在他的《‘题未定’草·五》中就有“您百年之后,安葬何处?”一言,听起来没有半分冒犯之意。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曹操笔下,不仅有“,人生几何”的潇洒;有“,。
的”的豪情;有“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自信;还有可以广为流传,完全口语化的成语,使让人们忘记对死亡的避讳和恐惧,坦然的挂在嘴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