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崇北魏外戚大臣生平简介,文成元皇后李氏之侄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崇(455-525年),字继长,小字继伯,黎阳郡顿丘(今河南省浚县)人。

北魏外戚,大臣,南朝宋济阴太守李方叔之孙,公爵李诞之子,文成元皇后之侄。

初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郡公,拜镇西大将军,历经高祖孝文帝、世宗宣武帝、肃宗孝明帝三朝,历治八州,五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

孝昌元年(525年)薨于位,时年七十一,追赠侍中、骠骑大将军、太尉公、雍州刺史,谥号武康。

早年征战 高祖初年,整顿吏治,李崇为大使巡察冀州,不久,任梁州刺史。

齐国犯边,诏李崇为将军、荆州刺史,镇上洛。

李崇不主张用兵,奏曰:“边人失和,本怨刺史,须以宣诏而已,不劳发兵自防。

”高祖从之。

李崇整饬边戍,宣诏绥慰。

将所掠齐国人悉数送还。

齐国人感德,仿还荆州人200余口。

两境交和,无复烽火之警。

李崇治荆州四年,甚有政绩。

延兴五年(475年),李崇任兖州刺史。

兖地多劫盗,李崇创鼓楼之制。

令各村建一楼,楼悬一鼓。

盗发之处,双槌击鼓,四面诸村始闻者擂鼓一通,次闻者以二为节,后闻者以三为节,各击数千槌。

俄倾之间声布百里,其中险要皆有伏人,盗窃始发便可擒拿。

诸州置楼悬鼓自此始。

李崇受封为侯,加封安东将军。

高祖孝文帝南征,以李崇为副骠骑大将军。

降人郭陆聚众起事,人多响应,搔扰南北。

李崇遣卜冀州诈称犯罪投郭陆,被纳为谋主。

数月后,卜借机斩郭,其众溃散。

李崇升任河南尹。

太和初年,高祖南讨汉阳,李崇任梁州刺史。

巴氐部杨灵珍遣弟婆罗与子杨双率步骑万余袭破武兴,与齐国相结。

高祖授李崇为使持节、都督陇右诸军事,率众数万征讨。

李崇槎山分进,出其不意,歼敌大半,遂进居赤土。

灵珍又遣堂弟杨建率兵5000屯龙门,自率精兵1万据鹫硖。

在龙门以北数十里中伐树塞路,于鹫硖之口积大木,聚大石,以拒官军。

李崇命统军慕容拒领兵5000,从他路夜袭龙门,自率军攻灵珍,灵珍连战败走,俘其妻子,继而攻克武兴。

齐国郑猷、王思考率兵救援灵珍,李崇大破之,斩婆罗首,杀千余人,俘获郑猷等,灵珍败逃汉中。

高祖在南阳览表大悦,曰:“使朕无西顾之忧者,李崇之功也”。

授李崇都督梁秦二州诸军事。

未几,灵珍又袭据白水,李崇又率军破之,灵珍远遁。

镇守一方 世宗初,征为右卫将军,兼七兵尚书,旋加抚军将军、正尚书,转左卫将军、相州大中正。

景明三年(502年)四月,鲁阳柳北喜、鲁北燕等聚众数万,围逼湖阳。

李崇为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事,累战破之,斩北燕等,迁万余户于幽、并二州,世宗封李崇为魏昌县开国伯。

景明四年(503年)十二月,东荆州樊安举兵于龙山,僭称大号,南朝梁国遣兵策应。

北魏诸将进攻失利,乃以李崇为使持节、镇南将军、都督诸军讨之。

李崇分遣诸将攻敌营垒,连战皆捷,生擒樊安。

继击西荆,。

世宗加封李崇兼侍中、东道大使、征南将军、扬州刺史。

延昌初,加封侍中、车骑将军、都督江西诸军事。

李崇深沉有将略,宽厚善御众,镇守杨州10年,常养精兵数千,所向摧破,屡平边患,号曰“卧虎”。

南朝久谋除李崇,屡设反间计,而世宗却更信任李崇。

梁武帝曾以高官厚禄诱李崇叛投,李崇不为所动。

延昌元年(512年),大雨13日,水淹杨州,房屋皆没。

李崇不畏险恶,与兵泊于州城。

下官劝李崇弃城北上。

李崇曰:“吾受国重恩,忝守藩岳,淮南万里,系于吾身。

一旦动脚,百姓瓦解,杨州之地,恐非国物……吾岂爱一躯,取愧千载。

但怜兹士庶,无辜同死。

可桴筏随高,人规自脱。

吾必守死此城”。

时州人裴绚乘大水作乱,李崇率众歼灭之。

事后,李崇以洪水为灾请罪解任。

世宗未准,且下诏慰劝。

肃宗初,授李崇为中书监、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又授右光禄大夫,出为使持节,都督定、幽、燕、瀛四州诸军事,定州刺史。

后征拜尚书左仆射,迁尚书令,加侍中。

李崇在官和厚,明于决断,受纳辞讼,必理在可推始为下笔。

然性好财货,贩肆聚敛,家资巨万,营求不息。

其长子世哲为相州刺史,亦无清白状。

邺洛市廛,收擅其利,为时论所鄙。

晚年经历 熙平元年(516年),南朝梁武帝遣游击将军赵祖悦袭据西硖石,又遣、王神念二将溯淮而上取寿春,田道龙攻边城,路长平攻五门,胡兴茂攻开霍,杨州诸戍皆遭攻击。

李崇分遣诸将与之相持,密装船舰200余艘,教以水战,以待大军。

梁国霍州司马率众攻建安,李崇遣统军李神轨率军迎战,又命边城戍主邵申贤堵其要路,破敌于濡水,俘斩3000余人。

灵玺书劳勉。

县令兼绥麻戍主玉投梁,引军北进。

李崇上表10余请援。

世宗遣镇南将军崔亮救硖石,镇东将军于梁境决淮东注,以尚书李平兼右仆射持节节度。

李崇沿淮进击,策应李平、崔亮合攻硖石,大败祖悦。

战后,朝廷嘉奖李崇,晋号骠骑将军、仪同三司。

萧宝夤决淮堰未破,水势日增。

李崇乃于硖石戍间编舟为桥,立船数十,各高三丈,十步置一篱,至两岸。

又于楼之北连复大船,东西竟水,防敌火栰。

于八公山东南筑起一城。

以备大水,州人号曰“魏昌城”。

正光四年(523年),柔然部阿那环率众攻魏,肃宗诏李崇都督北讨诸军事讨敌。

李崇辞于显阳殿,戎服武饰,志气奋扬,虽时年六十九,而干力如少,朝臣莫不称善。

李崇遂长驱塞北3000里。

后上表请改六镇为州,罢削旧贯,肃宗未准。

六镇破六韩拔陵举兵,征北将军元彧大败于五原,安北将军李叔仁败于白道。

前锋失利,二将殒命。

肃宗诏文武于显阳殿议事。

众曰:“李崇德位隆重,社稷之臣,陛下此遣,实合众望。

”帝诏李崇以本官加使持节、开府、北讨大都督,又诏李崇子李神轨,假平北将军,随父北讨。

军至五原,将军大败于白道之北,敌遂合力攻李崇。

李崇力战,累破敌众,挫敌攻势,相持至冬,引还平城。

广阳王元渊上表奏李崇军长史诈增功级、盗没军资,李崇坐免官爵。

不久,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投南朝。

帝以安乐王元鉴为徐州刺史讨之,大败,单骑奔归。

乃诏复李崇官爵,为徐州大都督、节度诸军事。

时李崇病重未就任,改授相州刺史。

孝昌五年(525年)卒于官,时年七十岁。

赠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谥曰武康。

后重赠太尉公,增邑一千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决心改革风俗?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为什么决心改革风俗?改革的内容有哪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了这个,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公元47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 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就是用了汉人的姓。魏孝文帝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魏人才济济!成淹、李彪舌战齐使为国争光!

北魏人才济济!成淹、李彪舌战齐使为国争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冯是北魏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为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时,孝文帝非常难过。他非常清楚,没有冯太后,也就没有他的今天,这个国家也不会这么强大。孝文帝为了表示对她的哀悼,日夜守候在冯太后的灵前。朝廷的官员以及当地各州和郡的官员都前来哀悼。一天,有两个人骑马来到了首都。身穿着红色衣服,他们走向冯太后的灵堂。卫兵很快拦住他们,问道:“你是谁,竟敢穿着鲜艳的衣服前来哀悼?我们的会砍掉你们的脑袋的。”说着,就要逮捕这两个人,并要求皇帝惩罚他们。两人答道:“我们是南齐的使者。皇帝派我们来悼念冯太后的。如果你的国家不欢迎我们,我们就只好回到我们的国家了,向皇帝复命。“卫兵说:“除非你穿上丧服,就不能进入灵堂。” 南齐使臣依旧坚持穿南齐的朝服,这在礼仪上是行不通的。两位使者中年长的是裴昭明,是裴骃的儿子。他的父亲给《》作过注释。年轻一点那个的是谢竣,出生在望族。他们都是知识渊博的历史学家,及雄辩的外交家。虽然北魏和南齐经常交战,可是齐武帝仍然决定派裴昭明和谢竣作为特使前往北魏,按照共同的习俗悼念冯太后,以暂时缓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北魏朝廷闻知世事,相信南齐的两位使者,是来哀悼魏国的冯太后的。然而,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显然是想羞辱魏国,破坏魏国的尊严。因此,尚书李冲派著作郎成淹与裴昭明讨论此事。辩论中,裴昭明假装生气,说:“我们大老远来到贵国悼念太后。可是没想到,因为我们穿着宫廷服装,你们就把我们拒之门外,成何体统?” 成淹回头问道:“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提到,戴紫色羊皮和黑色帽子进行哀悼,是对死者及其亲属不尊重的表现。两位特使都很熟悉诗歌和书籍,作为贵国的外交使节,难道你们连这种礼节都不懂吗?”裴昭明说:“光有礼貌是不够的。既然你对礼仪和习俗了解这么多,为什么你们的使者李彪去悼念我朝高帝时,还身穿朝服呢?我们当时并没有反对,但你却对此小题大做。”“朝和夕不能相相提并论,和魏国也不能相提并论。我朝皇帝很孝顺,所以他必须严格遵守古老的礼仪,无论谁来悼念,他都必须穿孝服。”成淹接着说:“李彪去贵国哀悼时,他穿的是朝服,但齐国的统治者和官员也穿得很华丽,并没有穿丧服?李彪一个人怎么敢穿丧服?你们不遵守古代礼仪不关我们的事。” 谢竣补充道:“夏、商、周三代礼仪不同。没人能分辨哪个王朝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成淹问谢竣:“在这种情况下,虞舜的义孝是不对的。”谢竣此刻无话可说。裴昭明抢过话头说:“虞舜是一个既公正又孝顺的圣人,谁敢说他错了?”成淹看到裴兆明也是搭讪的语气。他一针见血地说:“早知现在,何必当初,你们立刻换上丧服吧?你们齐国的皇帝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你按照礼节行事。他不会责备你们,相反,还会表扬你们。如果他责备你们,说明他也不懂礼节。”就这样,裴昭明和谢竣地换上,北魏预先准备好的丧服,然后走进冯太后的灵堂哀悼。北魏葬礼后,孝文帝对成淹舌战裴昭明的行为非常满意。成淹为国家而战,这是北魏外交史上的一次胜利。为此,孝文帝将成淹官升两级,并鼓励他继续为国家赢得荣誉。 不久,孝文帝派外交官李彪到南齐,表达他对南起悼念冯太后的喜悦之情。当齐国皇帝得知北魏使者李彪被派往齐国时,他想借此机会侮辱李彪,为裴昭明去魏国悼念时所受的屈辱报仇。他派人去建康外面见李彪。李彪知道南齐是在为北魏使者们所受的耻辱报仇。他已经准备好了。为了迎接李彪的到来,齐武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并邀请了一支乐队为他演奏音乐。李彪见此情景,起身道谢,说:“我朝的皇太后刚过世不久。皇帝非常难过。文武大臣和百姓们都在哀悼。我们怎么敢在国丧时期,寻欢作乐呢?“南齐大臣刘浍说:“你的皇帝对皇太后如此孝顺,为什么他不像普通人一样守孝三年呢?李彪回答说:“皇帝守孝三年,谁负责这个王朝的重要事务?”刘浍说:“相国和其他大臣,不能处理吗?” 李彪回答说:“三皇五帝时,他们的臣民没有皇帝那么圣明。君主掌管国家主权,所以世界是和平的,人民和君主一样幸福。战国时期,大臣比君主聪明,权力掌握在大臣手中。因此,天下一片混乱,战争频繁,人民并不感到无聊。我们的皇帝像三皇五帝一样神圣,我们作为臣子的,谁能代替皇帝管理国家事务呢?齐武帝见刘浍不能抵抗李彪,为这本朝没有李彪这样能干的大臣,而感到沮丧。他命令手下撤走乐队,与李彪讨论古代礼仪知识。齐武帝非常欣赏李彪的外交技巧。李彪遥国的时候,他专门为李彪举行了告别仪式。李彪的这次南齐之行,再次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他强烈赞扬孝文帝的智慧,回家后,他受到孝文帝的表扬。从这一事件还可以看出,北魏虽然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但它像南朝一样尊崇汉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