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长孙无忌 为什么享誉大唐开国第一功臣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名臣济济,仅唐太宗在凌烟阁挂像旌表的功勋卓著者就有24位,而被列在首位。

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可能算不上最突出,但却是太宗的 心腹。

由于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赖,长孙无忌不但在贞观朝发挥了特殊作用,且受托辅佐高宗,成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与其他功臣相比,长孙无忌既是一个忠心谋国者,也是一个潜心谋身者,唐太宗曾评价他“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

但恰恰是这样一个以韬晦见长的人,既尽忠于君又有功于国,且深明全身之道,最后竟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而被流放和赐死,不能不令人深长思之。

善谋全局肯背黑锅 长孙无忌的年龄与相仿,二人从小交往友善,妹妹嫁给李世民后,两人关系更加亲密。

李世民青年时南征北战,屡次陷于危难也是长孙无忌所救。

而且,太宗终其一生,对都怀有十分感激的心情。

长孙皇后与长孙无忌兄妹感情又很深厚,太宗爱屋及乌,当然也就格外信任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充分发挥了太宗对他的信任和作为内戚的身份之便,对太宗提了一些别人所不能提的建议。

加上他本身的聪明才智,这些建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他成为贞观朝的第一功臣。

太宗晚年,太子由于谋反被诛杀。

太宗为此痛苦不堪,甚至几度“自投于床”、“又抽佩刀欲自刺”。

在另定太子的“家事”中,作为亲戚和第一重臣的长孙无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时最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是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儿子:魏王和晋王李治。

两人相比,李泰的条件更为优越,首先他是长孙皇后的次子,比李治年长九岁,且富有才华,在朝臣中声望颇著,唐太宗曾私底下答应李泰要立他为太子。

李治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唐太宗的第九子,不论从年龄还是从才具看,均处于劣势,但长孙无忌却一再请求立李治为太子。

李泰、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长孙无忌为什么弃李泰而主张立李治呢? 晋王李治生性仁弱,而魏王李泰则聪明绝伦,善于以才学取悦太宗,并招纳士人,文武官员也纷纷投其门下。

长孙无忌知道,如果李泰做,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心腹。

李泰集团的主要成员是功臣子弟,他们靠祖上资荫,身处高官,奢侈放纵,希望通过李泰当皇帝,达到驱逐元老,自己掌权的目的。

李治的支持者则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其中包括李绩、褚遂良等。

长孙无忌既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是贞观政治的忠实执行者。

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后,贞观政治依然坚持下去,只能靠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辅佐,而绝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帮纨绔子弟。

而且,长孙无忌熟读经史,经历隋亡的乱世,深知治世刚刚开创,君主太聪明也不是件好事。

隋炀帝本身就自幼聪明善辩,但他多智多欲、崇尚浮华、好大喜功,不仅群臣难以辅佐,也容易成为国家民生之蠹害。

若李泰得立,他很可能会改弦更张,但其才器和君德又远不如太宗,结局极有可能危及“”的成果。

在舍李泰而立李治为太子这件事上,唐太宗与长孙无忌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

由于李治仁弱,不像自己,恐不能执掌社稷,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后,思想仍在动摇反复。

一度又向长孙无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像自己一样英俊果断的三子吴王为太子。

李恪文韬武略高人一等,朝中和民间立李恪为太子的呼声都极高。

根据史实李恪并没有和李承乾或者李泰争夺太子之位,对皇位并没有强烈的欲望。

太宗比较欣赏这个天生贵族的儿子,长孙无忌则一再反对。

太宗问:“你这么反对,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恪儿聪敏多才,英勇果敢,很是像我。

再说他将来是否会倚仗你们长孙家,也很难说啊!”长孙无忌回答说:“李治仁厚善良,是个守成之君的好人选。

选储君这件事至关重要,怎能朝令夕改?举棋不定很容易输棋。

”在长孙无忌看来,守成之君并非一定要有才华,却一定要像文、景二帝一样仁顺。

唐太宗只好作罢。

后来和房遗爱谋反案事发。

他们希图减轻罪责,蓄意攀扯吴王李恪,长孙无忌将错就错除掉了李恪。

天下都为李恪感到冤屈。

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上自是难以保全清白之名,但为了消除后患也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而不惜背上这黑锅。

娴于治国长于立法 长孙氏是北魏以来的士族高门,属于军事贵族。

但长孙无忌本人在军事方面虽有一定谋略,却不善于统兵打仗,用唐太宗的话说:“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总兵打仗,非其所长。

”长孙无忌的长处在“好学,该博文史”。

所以李世民南征北战,他立下的功绩并不多,但到了治世开始理国,却成为第一重臣。

长孙无忌作为“”的第一功臣,身居“天官”吏部尚书和右仆射的要职,唐太宗自然而然地把大权交给了他。

他在“人事部长”和“国务总理”的位置上只呆了一年,就大刀阔斧办完了三件事:精简机构,确定朝廷定员643人;削弱宗室,把李家远亲从“郡王”队伍中降级;调整外交,改善与突厥的关系。

但是长孙无忌真正发挥出才华的地方在于他编修《唐律》,撰写《唐律疏义》。

他也因此名垂史册。

《唐律》是与《罗马法》并称的古代法制智慧的结晶。

后来长孙无忌又带领、、于志宁等19人,先后两次重修《唐律》,以省繁去蠢、变重为轻的原则进行修订。

《唐律》由于贯彻“先存百性”的指导思想及‘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立法宽平,顺乎历史潮流,因而促进了唐初封建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是“贞观之治”的重要支柱。

长孙无忌指出,立法的作用在于“以刑止刑,以杀止杀”。

因此他主张“德主刑辅”。

这个思想十分深刻。

他指出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本质,刑罚是行政教化的手段,德礼和刑罚对于行政教化不可缺乏。

因此他要求把先秦儒法两家的基本主张融为一体,即将儒家强调的德化、礼教和法家所强调的政、刑都视为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东西。

《律疏义序》和《名律》充分地反映了长孙无忌的法律思想。

长孙无忌可能是历史上最早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的官员。

长孙无忌认为:“法律不是用来监督百姓的短处并诛杀那些犯错误的人的,而是要通过法律的规范教育人、拯救人,整顿社会的风气。

”这里,着重体现了教育的方针。

这个思想也很有见地。

而且古人认为风俗败坏,才有动用刑法的必要,长孙无忌则指出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有浅薄的风俗存在,因此,不可以须臾废弛刑罚,只不过有时情况严重,刑罚用得多些;有时情况较好,刑罚用得少些。

长孙无忌的这些思想通过《唐律》贯穿了唐朝的始终,奠定了唐朝海纳百川、包容大度的气度。

安冲临危刚直 李渊把帝位让给李世民后,长孙无忌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可以说是荣宠之至了。

唐太宗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一再说:“我家受到的贵宠已经到了极点,实在不愿兄弟再执国政。

”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汉朝吕氏、霍氏等外戚专权的“彻骨之戒”,长孙无忌自己也要求逊职,但太宗不听,拜长孙无忌为宰相,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

长孙无忌以盈满为戒,恳请太宗批准他辞去宰相要职,长孙皇后也为之请求,太宗不得已,让他辞去了尚书右仆射,而拜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职以示荣耀。

贞观七年,太宗又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坚决推辞不受,太宗不准,认为自己授官是鉴于才行,如果是出于对亲戚的爱,赐给金帛就够了,何必委以重职。

他还特意写了一篇《威风赋》,赐给长孙无忌,追思创帝业之艰难和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宽慰他忧谗畏讥的心理。

贞观后期,唐太宗心骄志满,多次提出批评劝告,唐太宗口头接受,行动难改,魏征死后就更为严重,许多大臣都阿谀奉承,歌功颂德,这些人中也包括长孙无忌。

有一次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臣顺旨者多,犯颜者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

”这应该是劝谏唐太宗的良机,但长孙无忌等人却违心地说:“陛下无失。

”当时,只有刘洎和马周谈了太宗的过失。

同年八月,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人苦不自知其过,卿可为朕明言之。

”又一次令长孙无忌谈自己的过失。

长孙无忌说:“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将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言。

”唐太宗当即就指出这是“曲相谀悦”。

唐太宗晚年不好直言,难得征求大臣们意见,长孙无忌却以阿谀代替忠谏,这是他作为名臣良佐的缺陷。

过于考虑自己戒盈持虚、保得全身而不敢犯颜直谏,难免被后人所诟病。

李治即位后,实际执政的是长孙无忌。

唐高宗对长孙无忌也是格外尊重信赖,“恭己以听之”,“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无不嘉纳”。

唐高宗也确实是一位守成的明君,外方内圆、胆大心细,凡他要做的事情,无不达成。

高宗统治初年,即永徽年间,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各方面都比贞观时期有所发展,被封建史家誉为“永徽之治”,常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

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更成无源之水。

但是当高宗的皇位逐步稳固以后,他最终在是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争议中与长孙无忌爆发了争执。

开始,高宗和武昭仪都想争取长孙无忌的同意和支持。

有一次,皇帝带领武昭仪亲自登门拜访,并赐给长孙无忌宠妾所生的三个孩子朝散大夫的高官。

不仅如此,还赏给长孙无忌金银珠宝丝绸整整十车。

但当高宗说出皇后无子想废黜皇后时,长孙无忌也不直接拒绝,而是用别的话题遮挡。

皇帝没有办法,只好扫兴而归。

接着,武昭仪的母亲杨氏几次拜访长孙无忌的府第,请求长孙无忌同意废王立武,但是结果都是一样,长孙无忌仍然拒绝。

杨氏的父亲杨达,与长孙无忌的父亲和伯父都曾是大官,彼此有同僚之谊。

长孙无忌却丝毫不为旧情动摇。

再后来,有一个大臣参与了劝说,就是许敬宗。

许敬宗在高宗当上太子以后,就是东宫的重要官员。

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跟长孙无忌的伯父长孙炽也在隋朝是旧交,许敬宗自诩能够说动长孙无忌。

结果呢,长孙无忌形色十分严厉地训斥了许敬宗一顿。

皇帝要换皇后,用了三种不同办法去说服长孙无忌,最终都撞了墙。

可见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上的坚决刚直。

这和他一生的谦虚自抑极为格格不入。

于是丢掉争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下决心与这些“老朽”进行一场生死的搏斗。

长孙无忌一生都长于机隐之事,历经宦海风云,老于世故,对于自己不合作态度的严重后果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他深知唐高宗生性懦弱,而武昭仪智虑百端、性行险恶,一旦为后,必将临朝干政,出现亡周、篡汉的局面,而他作为开国元勋,不能临难退缩,坐视不顾。

永徽六年,唐高宗终于不顾大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和,册立武则天为皇后。

因谏争,褚遂良等人被远贬蛮荒,武则天最忌恨长孙无忌,在她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

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谋反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

唐高宗性格懦弱,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

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放或被杀。

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核此案,许敬宗直接派人前往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一代就此陨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高宗退位后,为什么继位的是养子而非宋高宗的亲生儿子?

宋高宗阳痿 在宋高宗退位后,继承皇位的是宋高宗的养子赵昚,而为什么继位的是养子而非宋高宗的亲生儿子?其中的原因是宋高宗阳痿,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宋高宗无法留下任何子嗣,所以最后从宗亲中挑选中赵昚继位。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关于宋高宗阳痿的事情主要是这样的:建炎三年的二月份,金朝的宗翰突然出兵袭击扬州,并且攻陷了天长地区,这个时候金军的前锋距离扬州只有几十里。之后有一天深夜时分,宋高宗正在和一个宫女寻欢作乐,突然听到宫外“金兵渡江了”的呼喊声,立马慌慌张张地带着少量的随从骑马逃出城,一路飞快行进,行至瓜洲坐船渡江逃走。而就是这次突然而来的惊吓,使得宋高宗得了非常严重的阳痿,从此没有了生育能力。 有人认为宋高宗的阳痿使得他出现了心理问题。原先的武艺高强,骑射技艺极佳,并且还主张对抗金国,然而在之后却从主战派变成了懦弱地对金国卑躬屈膝,一味求和,所以有人认为原因是他在后期患上了阳痿的病。 同时还有人认为宋高宗在退位后的二十几年晚年生活中,还非常热衷于与宫女寻欢作乐,不断宠幸宫女,纳取妙龄女子为妃,其中的原因也是因为他失去性能力后心理发生了扭曲。 总的来说,宋高宗的阳痿给宋高宗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不仅使他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使他没有子嗣能够继承他的皇位。 宋高宗的儿子 宋高宗在还没有失去生育能力之前曾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旉。赵旉是宋高宗的儿子,而且还是唯一一个,因为在后期宋高宗因为受到惊吓而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唯一的儿子颇受宋高宗的疼爱。他的母亲则是宋高宗的妃子潘贤妃。 赵旉与建炎元年六月出生在南京,一出生就被宋高宗封为检校少保与集庆军节度使,受封魏国公爵位。建炎三年,因为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从南京逃往临安府,野心勃勃的苗傅、两人趁此机会发动叛乱,强行逼迫宋高宗退位,做太上皇,历史上称这场叛乱为苗刘兵变。之后隆祐为了稳定朝中局势,出面下旨让赵旉继承皇位,并改年号为明受,而她垂帘听政。后来,一番周折后,苗傅等乱臣最终被当时的宰相张浚杀死,引发的叛乱也被平息。之后,赵旉退位,隆祐太后不再垂帘听政。赵旉在位时间极短,总共在位二十六天。 平息叛乱后,赵旉也离开扬州,返回临安,然而在途中发了高烧。高烧期间,一个宫女走路时不小心,绊倒了放置在地上的炉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使赵旉受到了惊吓而死,当时赵旉还相当年幼,去世时年仅三岁。赵旉死后,宋高宗与潘贤妃非常伤心,整整哭了三天,处死了照顾不力的宫女和保姆,赵旉还被宋高宗追封为元懿太子。 之后因为宋高宗失去了生育能力,没有子嗣,最后将赵昚认作养子,将他立为太子,由他继承皇位。 宋高宗选太子 与其他立长子或者朝廷官员联名举荐的立太子方式不同,宋高宗创造了一种新的令人觉得非常荒诞的立太子方式,他用十个处女来选太子。因此赵昚能够得以继承皇位,一方面是因为宋高宗没有子嗣可以继承皇位,只能在赵氏宗亲中另选太子,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于宋高宗所送的十个绝色处女的处理表现。 宋高宗因为在扬州逃跑时受到了惊吓,导致他失去了生育能力,因为没有子嗣后代,他就只能在赵氏宗亲中选太子人选,在仔细挑选后,最终选中了赵昚。然而赵昚在宫中待了快二十年,却迟迟没有被封为太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宋高宗对不是亲生的赵昚始终抱有戒心,另一方面是宋高宗的母亲显仁太后不喜欢赵昚,劝宋高宗立里一个养育在宫中的孩子赵琢为太子,这使宋高宗对于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动摇不定。为了不惹显仁太后生气,同时也为了考验赵昚和赵琢两人,宋高宗想出了用处女来选太子,赠送赵昚赵琢两人分别十名美丽的处女,半个月之后,检查哪一方的美女中破处最少,就决定谁是皇位继承者。最后,送给赵昚的十名美女依旧是处女,而送给赵琢的十个美女已经都不是处女了,于是赵昚被宋高宗立为太子。 有人认为,宋高宗用处女来选太子的方法虽然看上去非常荒诞,但是实际也有高明之处。时期理学盛行,要求人清心寡欲、修身养性,而赵昚的表现则表明了他不近女色、品质端正,这使得他受到了宋高宗的喜爱。而事实证明,宋高宗的选择是正确的,宋孝宗赵昚是最有作为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栾布公然违抗汉高祖刘邦命令,拜祭​彭越​,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杀他呢?

处死后,余恨未消,下令将其枭首示众于洛阳城,并下诏道:“有敢于收尸临哭者,一律逮捕。” 彭越的不幸遭遇和刘邦的严酷命令,引动一位豪侠人物前来抗命祭奠。这位留名千古的英雄,就是栾布。 栾布,梁国人,与彭越算是老乡。两人的交往,可以追溯到秦末。那时,彭越是渔民,栾布是受雇于酒家的伙计,都穷得叮当响,都喜好游侠交往。栾布年少,视彭越为大哥。往来数年后,栾布被强人劫持,卖到燕国做奴隶,曾经为主人家复仇雪恨,在燕国的游侠社会,名声远扬。 秦末乱起,燕王韩广部下的将军臧荼,看重栾布,推举他做了都尉。项羽灭秦分封天下,臧荼受封为燕王,栾布成为麾下的重要将领。汉帝国建立,臧荼举兵谋反,栾布随臧荼与汉军作战,兵败被俘。当时,彭越领军随同刘邦作战,念及旧情,用重金将栾布赎买出来,任命他为梁国的大夫,甚是亲近信任。 彭越出事时,栾布正出使齐国。出使结束后,得到彭越被秘密逮捕,送往洛阳的消息。他前往洛阳,见到的是彭越被枭首城头的惨景。他放声痛哭,跪伏于彭越头下,将奉命出使的结果一一上奏,宛若彭越在时一样。奏事完毕,栾布取出准备好的祭祀用品,哭灵祭祀。 栾布的行动,触犯了诏令。有司当即逮捕了栾布,报告了刘邦。刘邦大怒,备下大锅柴火,下令将栾布带上来,劈头就是一通痛骂:“你这王八小子,要与彭越一起谋反?下令不准收尸哭灵,你偏偏要来号哭祭祀,地谋反。马上给老子煮了!”被提解赴刑的栾布,回过头对刘邦说:“希望说一句话再死。” 刘邦道:“有什么话?” 栾布说:“当初,陛下败走彭城,困于荥阳、成皋之间,项王之所以不能乘胜一路西进,完全是因为彭王,彭王往来游击于项王身后,在梁国地区为汉攻扰楚国。当时,彭王一回头,与楚联合则汉败,与汉联合则楚破。更何况陈下、垓下会战时,若没有彭王的参战,怕就没有项王的灭亡。” 见刘邦听着,栾布继续说道:“天下已定,彭王领取剖符,接受封王,一心一意守成,指望代代相传。而如今眼下,陛下紧急征兵于梁,彭王因病不能出征,就被怀疑谋反。找不到谋反的证据,就苛求寻事予以诛灭。臣下惊恐不安,担心功臣们从此人人自危,天下惴惴不安。现在彭王已经死去,臣也生不如死,请赴汤就刑。” 据说,刘邦听了栾布这一番辩白后,下令释放,任命他为汉之都尉。 史书上说,这位豪侠栾布,经此大灾大难后,从此顺风顺水。不仅仕途上一帆风顺,而且声名远扬于江湖里巷。栾布死后,在燕国和齐国的民间,出现了不少祭祀栾布的神社,名为“栾公社”,都是景仰栾布的老百姓修建的。他们敬重栾布的侠行厚义,以为他能有后来的功业富贵,都是因为当年有德于彭越之善行的结果。 这位豪侠栾布,在历史上留下一句有名的话:“穷困的时候不能忍受屈辱,算不得好汉;富贵时不能随心快意,算不得贤人。”据说,他发达后的为人行事,都以此为准则。承受过的恩德,必定厚重回馈,遭遇过的仇怨,必定设法报复。真真是爱憎分明,公私不分,不愧为名重于游侠社会的枭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