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汉高祖刘邦临死之前,为什么要下令杀掉自己的救命恩人樊哙呢

时间:2025-04-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栾布公然违抗汉高祖刘邦命令,拜祭​彭越​,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杀他呢?

处死后,余恨未消,下令将其枭首示众于洛阳城,并下诏道:“有敢于收尸临哭者,一律逮捕。” 彭越的不幸遭遇和刘邦的严酷命令,引动一位豪侠人物前来抗命祭奠。这位留名千古的英雄,就是栾布。 栾布,梁国人,与彭越算是老乡。两人的交往,可以追溯到秦末。那时,彭越是渔民,栾布是受雇于酒家的伙计,都穷得叮当响,都喜好游侠交往。栾布年少,视彭越为大哥。往来数年后,栾布被强人劫持,卖到燕国做奴隶,曾经为主人家复仇雪恨,在燕国的游侠社会,名声远扬。 秦末乱起,燕王韩广部下的将军臧荼,看重栾布,推举他做了都尉。项羽灭秦分封天下,臧荼受封为燕王,栾布成为麾下的重要将领。汉帝国建立,臧荼举兵谋反,栾布随臧荼与汉军作战,兵败被俘。当时,彭越领军随同刘邦作战,念及旧情,用重金将栾布赎买出来,任命他为梁国的大夫,甚是亲近信任。 彭越出事时,栾布正出使齐国。出使结束后,得到彭越被秘密逮捕,送往洛阳的消息。他前往洛阳,见到的是彭越被枭首城头的惨景。他放声痛哭,跪伏于彭越头下,将奉命出使的结果一一上奏,宛若彭越在时一样。奏事完毕,栾布取出准备好的祭祀用品,哭灵祭祀。 栾布的行动,触犯了诏令。有司当即逮捕了栾布,报告了刘邦。刘邦大怒,备下大锅柴火,下令将栾布带上来,劈头就是一通痛骂:“你这王八小子,要与彭越一起谋反?下令不准收尸哭灵,你偏偏要来号哭祭祀,地谋反。马上给老子煮了!”被提解赴刑的栾布,回过头对刘邦说:“希望说一句话再死。” 刘邦道:“有什么话?” 栾布说:“当初,陛下败走彭城,困于荥阳、成皋之间,项王之所以不能乘胜一路西进,完全是因为彭王,彭王往来游击于项王身后,在梁国地区为汉攻扰楚国。当时,彭王一回头,与楚联合则汉败,与汉联合则楚破。更何况陈下、垓下会战时,若没有彭王的参战,怕就没有项王的灭亡。” 见刘邦听着,栾布继续说道:“天下已定,彭王领取剖符,接受封王,一心一意守成,指望代代相传。而如今眼下,陛下紧急征兵于梁,彭王因病不能出征,就被怀疑谋反。找不到谋反的证据,就苛求寻事予以诛灭。臣下惊恐不安,担心功臣们从此人人自危,天下惴惴不安。现在彭王已经死去,臣也生不如死,请赴汤就刑。” 据说,刘邦听了栾布这一番辩白后,下令释放,任命他为汉之都尉。 史书上说,这位豪侠栾布,经此大灾大难后,从此顺风顺水。不仅仕途上一帆风顺,而且声名远扬于江湖里巷。栾布死后,在燕国和齐国的民间,出现了不少祭祀栾布的神社,名为“栾公社”,都是景仰栾布的老百姓修建的。他们敬重栾布的侠行厚义,以为他能有后来的功业富贵,都是因为当年有德于彭越之善行的结果。 这位豪侠栾布,在历史上留下一句有名的话:“穷困的时候不能忍受屈辱,算不得好汉;富贵时不能随心快意,算不得贤人。”据说,他发达后的为人行事,都以此为准则。承受过的恩德,必定厚重回馈,遭遇过的仇怨,必定设法报复。真真是爱憎分明,公私不分,不愧为名重于游侠社会的枭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丕直到临死前为什么才愿意封爵太子?他是什么用意?

你真的了解为何要直到临死前才肯册封太子?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末年,已经沦为傀儡,真正的当家人是贵为魏王的。其实依照曹操的权势和能力,要称帝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曹操没这么干,当然不是他不想,只是时机不成熟,南边那两位老冤家--和--是时刻准备着,只要曹操一称帝,这二位会毫不犹豫的,以最快的速度扯起“讨伐曹贼”大旗,这种赔本买卖曹操是不会干的。但是夺天下是曹家人的梦想,这事儿还是得尽早落实,于是曹操在“临走”之前把一切路铺好了,就等着曹丕去走完这“最后一程”。 曹丕果然没让老爹失望,在曹操去世自己继承魏王位的同年,就逼着刘协禅位给自己了,这场禅位大戏整整表演了一个多月,终于曹丕在“无法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了刘协的禅位。你说这曹丕多矫情,怎么就不能跟孙权似的,劝谏称帝仅“一个回合”就欣然接受了。 不管怎么样,曹丕当上了,完成了曹操的遗志,建立了大,只可惜曹丕才干了七年就一病呜呼,撒手人寰了,享年40岁,真是英年早逝!就在去世的前一天,曹丕才决定册立嫡长子为太子,同时任命、、曹休和辅政。为什么曹丕到临死之时才确定册封曹叡为太子呢?答案就是曹丕其实很不待见曹叡。可以说曹叡这个继承权真是来之不易啊。 那么为什么曹丕不喜欢曹叡呢? 这个要从曹叡两个母亲说起,你没看错是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母(具体名字不详,一说名叫),和后母。甄氏出生在官宦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而且文化素养也很高。东汉末年战乱四起,老百姓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甄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战乱期间利用家里的谷物低价收购了大量财物,甄氏当时只有十几岁,于是劝说母亲(甄氏父亲在其三岁时便去世了)“战乱期间,收获这么多金银身外之物,可不是一件好事儿,眼下外面到处都是饥饿的灾民,不如我们将家里的粮食拿出来赈济四方灾民,这也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啊”。于是,家里人开仓赈济,无偿接济灾民。这件事可以看出来,甄氏这个人很善良,而且不贪图富贵。 曹丕继承魏王位后就更加宠幸郭女王而冷落甄氏,并同时将郭女王和甄氏册拜为夫人。曹丕当上皇帝之后,迁都洛阳,将郭女王册封为“贵嫔”,地位仅次于皇后,而甄氏依旧为夫人,显然郭女王已经踩在了甄氏的“头上”了,并且更加过分的是,曹丕带着郭女王到了洛阳,而把甄氏留在邺城,于是备受冷落的甄氏难免有些怨言。 郭女王想要当皇后,甄氏这块“绊脚石”是一定要踢掉的,于是一场后宫斗争大戏上演了,郭女王先是一顿汇报甄氏在邺城的怨言,进而把甄氏和小叔子的绯闻汇报给了曹丕,于是曹丕大怒,三尺白绫“快递”到邺城,甄氏,据说甄氏死后以发遮面并嘴中塞糠,可怜贤德淑惠的甄夫人竟落的如此下场,曹叡也因此由齐公(公爵)被降为平原侯(侯爵),此时曹叡只有17岁,仅仅是为少年。 黄初三年,郭女王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后,你一定以为这女人是“心机婊”,当上了皇后,还不得。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郭女王不但孝顺婆婆,还经常给其他妃子掩饰错误。不但如此,她对自己家人也很有约束,经常告诫他们不可以因为是我的亲戚,做事情便可以破格甚至不讲原则,所以人民群众对她评价还是颇高的。 虽然郭皇后母仪天下之形象工程做的可谓完美,可是她的“肚子”就没有那么争气,迟迟不见有喜,废长立幼的计划不得不一拖再拖。曹丕见郭女王没嗣,就下诏令让曹叡称郭女王为母并奉养郭女王,这个曹叡当然不情愿,而且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曹丕知道曹叡态度如此恶劣,“废长立幼”四个字瞬间又闪现在了脑海里(其实这四个字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的脑海),曹丕打算立曹礼为太子,曹叡知道这个消息后,赶紧转变对郭女王的态度,母亲长母亲短,对他的后母极为孝顺,郭女王毕竟是女人,又没有子嗣,见到曹叡对自己如此恭敬,便对叡儿疼爱有加,有了后妈这个够大够强的后盾,曹礼当太子是甭想了。当然曹丕是有主见的,不是什么事儿都老婆说了算,虽然曹礼没当上太子,你曹叡也不见得有戏。 老臣刘晔对这位少主的评价那是相当的高,刘晔是曹操时期二代谋士中的佼佼者,此人聪明程度不在之下,只可惜不太懂得政治,也不大会,因而在曹丕时代不大得志。有一次曹叡单独召见了他,与他交谈许久,交谈之后刘晔给曹叡的定位为“有秦皇汉武一般的能力与胆识,只是人年轻了些”,很多人都认为刘晔的评价未免过高了吧,这个耿直的老头儿也学会拍马屁的了?事实上,刘晔还是那位耿直而又聪明的老头。 辅政大臣,真是让新皇帝欢喜也让新皇帝忧,辅政就必然会干政,随着曹叡皇位坐的越来越稳,“”四个字在他的脑海里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多了。而同时,这四位大臣之间也是矛盾重重,说白了都是权力那点事儿。这其中怨言最大的就是曹休,作为四位辅臣中唯一的、正宗的宗室皇亲,由于坐镇江东,没能够参加曹丕的托孤大会,导致自己地位偏低,这的确让曹休十分不爽,尤其是低于那位“假”宗室曹真(曹真是曹操养子,本性秦),着实让曹休愤懑不已。而这一切,早就被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曹叡所熟知。 曹叡本着有矛盾就得调和的原则做了一次人事大变动,而且变动也十分突然,具体如下: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陈群为司空并录尚书台事而司马懿为,大司马是全国军队总司令,武将类官职之第一把交椅,所以曹休的官职一下子超越曹真,心里顿时舒服了,而曹真也别郁闷,自己也是连升五级坐上二把交椅,结果也很不错,所以二曹之间的矛盾化解了。至于陈群,那就是明升暗降没了实权。不过这一切只是刚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