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大唐帝王李治的妃子有几个 李治的儿子有哪些?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治(628-683年),中国第三任(649—683年在位),字为善,唐太宗第九子,其母为,为嫡三子。

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与嫡次子魏王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大唐皇帝李治的妃子有几个,那李治后宫到底有多少妃子?李治的儿子又有哪些?唐高宗李治儿子的命运又如何? 史料对李治的妃子没有记载,或者说记载不详的原因也许是因为的缘故吧。

后:(2个)武皇后;妃(2个,历史上记载的那么多,但肯定不止2个),妃;宫人:刘氏宫人,郑氏宫人,杨氏宫人。

唐高宗李治的儿子:李治的儿子有哪些? 燕王(母宫人刘氏)(643年-664年),字正本,唐高宗李治长子,母亲是后宫的宫人刘氏。

贞观二十年(646年)时,封李忠为陈王;永徽元年(650年)时,更拜李忠为雍州牧。

永徽三年(652年)立李忠为太子,六年(655年)为他元服。

656年)废太子李忠为梁王,立李弘为皇太子。

又加封梁州都督,赐甲第,实封户二千,物二万段,后来又转封为房州刺史。

显庆五年(660年),迷信之事被发现,遂被废为庶人,迁徙至黔州,被囚禁在以前李承乾的故居。

麟德元年(664年),武后遂将李忠赐死於黔州,李忠得年仅二十二岁,第二年,李弘向高宗请求收葬李忠,高宗同意。

神龙初年,追封燕王,赠太尉、扬州大都督,无子。

原悼王李孝(母宫人郑氏)(?—664年),唐高宗第二子。

永徽元年(650年),封许王。

三年(652年),拜并州都督。

显庆三年(658年),累除遂州刺史。

麟德元年(664年)去世,赠益州大都督。

神龙初,追赠原王、司徒、益州大都督。

泽王李上金(母宫人杨氏)(?-690年),唐高宗第三子,母亲是宫人杨氏。

高宗刚即位时,封上金为杞王;永徽三年(652年),让他遥领益州大都督;乾封元年(666年),封为寿州刺史,又历任过漉州刺史。

永隆二年(682年),封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刺史,不准他们再干预朝政。

嗣圣元年(684年),上金、素节、与奔高宗之丧,同年封上金为毕王,又改封为泽王、苏州刺史;垂拱元年(685年),改封为陈州刺史;永昌元年(689年),授太子左卫率,改封为随州刺史。

载初元年(690年),武承嗣要求周兴诬告上金与素节谋反,於是将他们两人召回洛阳后交付御史台处理。

后来素节在南龙门驿被杀害,上金得知后相当恐惧,遂上吊自杀。

死后,他的七个儿子流放显州,其中义珍、义玫、义璋、义环、义瑾、义璲都死在当地,仅剩义珣存活。

复位后,恢复上金的官爵,并以义珣为嗣泽王。

许王(母萧淑妃)许王李素节(646年?—689年),唐高宗李治第四子,母为萧淑妃。

有同母姐妹义阳公主、宣城公主。

初封雍王,658年封郇王。

仪凤二年,禁锢终身,又改于岳州安置。

永隆元年,转岳州刺史,后改封葛王。

则天称制,又进封许王,累除舒州刺史。

天授中,与上金同被诬告,追赴都,行至都城南龙门驿,被缢死,年四十三,则天令以庶人礼葬之。

中宗即位,追封许王,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仍以礼改葬,陪于乾陵。

素节被杀之时,子瑛、琬、玑、易等九人并为则天所杀,惟少子琳、瓘、璆、钦古以年小,特令长禁雷州。

神龙初,封瓘为嗣许王。

开元初,封琳为嗣越王,以绍越王贞之后。

璆为嗣泽王,以继伯父泽王上金之后。

琳,官至右监门将军,卒。

瓘,开元十一年为卫慰卿。

以抑伯上金男不得承袭,以弟璆继之,遽谴瓘为鄂州别驾。

于是下诏绝其外继,乃以故泽王上金男义珣为嗣泽王,江王祎为信安郡王,嗣蜀王褕为广汉郡王,嗣密王彻为濮阳郡王,嗣曹王臻为济国公,嗣赵王琚为中山郡王,武阳郡王继宗为澧国公。

瓘累迁邠州刺史、秘书监、守太子詹事。

璆性仁厚谨愿,居家邕睦,朝廷重之。

天宝六载卒,赠蜀郡大都督。

瓘晚有子,命璆子益为嗣。

及卒,有解、需二子,皆幼孺。

十一载,益袭封许王。

十四载,解娶杨銛女,乃袭许王。

璆初为嗣泽王,降为郢国公、宗王卿同正员,特封褒信郡王。

进《龙池皇德颂》,迁宗正卿、光禄卿、殿中监。

天宝初,重拜宗五卿,加金紫光禄大夫。

璆友弟聪敏,闻善若惊,宗子中有一善,无不荐拔,故宗枝居省闼者,多是璆之所举。

九载卒,赠江陵大都督。

代王李弘(母则天皇后武氏)谥“孝敬皇帝”652—675),唐朝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母亲是武则天。

655年时,被封为代王;656年,原本的太子李忠被废,改立李弘为皇太子。

675年,李弘与高宗、武后同赴合璧宫时暴卒。

高宗悲痛万分,将他谥为“孝敬皇帝”,葬于恭陵。

因为李弘与裴妃之间没有生子,于是便命令楚王做他的嗣子,继承香火。

唐中宗复位后,将他祔于太庙,号为义宗,并追封裴妃为哀皇后。

710年,姚崇与宋璟进言表示义宗并不曾即位,不应该与先帝们同列太庙,于是将李弘移到东都祭拜。

718年,相关单位表示不该再称他为义宗,于是从此只用孝敬称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历史上李治有过几个皇后?

李治的皇后: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上出名之处莫过于娶了自己的后妈,并成就了中国正史上唯一的女,李治为什么会娶?李治又有过几个皇后呢? (?-655年),真名不详,唐并州祁(今祁县)人,唐高宗李治皇后,约卒于唐高宗永徽六年,王皇后为西魏大将王思政的玄孙女,王思政官至尚书左仆射,受命镇守河南,朝廷寄托极重。其父王仁祐,贞观年间历任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令、陈州(今河南淮阳)刺史、封魏国公。 王氏与唐皇室系旧亲,唐高祖之妹同安大长公主为王皇后的从祖母,王皇后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的叔母是唐高祖的外孙女。因此,主皇后出身显赫,既是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又都是唐皇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王氏出身名门望族,祖母同安长公主,为唐高祖的妹妹。李治封晋王时,纳王氏为晋王妃,约在公元642年,李治年15岁,王氏年约15岁。643年,李治立为太子,封王氏为太子妃。649年,太宗死,李治继位为高宗,立王氏为皇后。 王皇后没有生育,宫中只有宫女刘氏生皇子和生皇子,刘氏位微而无宠,萧氏位较高而得宠。王皇后经过一番衡量,拟收李忠为养子,并立为太子,以巩固皇后的尊位。萧淑妃则想立李素节为太子,为自己争宠增加政治资本。王氏怕萧氏争宠,知道高宗正缱绻已出家的武媚,暗中令武氏蓄发,召之人宫,献给高宗。这位武媚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武氏入宫后,得到高宗的重宠,使萧淑妃失宠,王皇后自以为目的已经达到了。她真没有想到,武氏是王皇后更大的竞争者。先是以巫蛊案逼高宗废去王氏后位,被、褚遂良等谏止;复以诬王皇后杀死武氏所生的小女儿为罪名,于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废去王氏后位及萧氏妃位,皆贬为庶人,打入冷宫囚禁起来。武氏仍不解恨,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 过了不久,高宗因思念与王氏和萧氏的旧情,行经所囚禁的地方,只见留下一个送饭的小洞,看不到人,便大呼说:“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答:“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只向高宗提出将此冷宫改为“迥心院”。(《旧唐书·后妃传》)武氏知道了,大怒,令对王、萧二人各杖一百,截去手足,浸于酒中,名曰“骨醉”,数日后,王氏被折磨死,时年约28岁。史称“废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火烧庆功楼,兴大狱,明太祖朱元璋当上帝王后为什么如此残忍?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对文种的劝告,说的就是可以同患难但不能共富贵的事情,文种不信,于是等来了越王剑;同样的话,也没听,于是他倒在了……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谋臣良将们,似乎寻找雄主打天下同样是个高风险的活,不仅仅是成功前的血雨腥风,成功之后同样有被清洗的风险。 柔和点的君王选择,暴戾点的会直接刀子杀人,像,像朱元璋,最典型的还要数朱元璋——。 根据《大明英烈》的记载,朱元璋设计群臣并纵火烧楼,达到了清洗群臣的目的。那么历史上真的这样么? 一、为子孙计运琢以安天下 “汝弗能执欤?使我运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刑余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说到朱元璋对于功臣的忌惮,莫过于上文的话最为直接,面对太子批评自己诛杀臣子过度,他把一根布满刺的木棍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在朱标迟疑之下他说出了这句话——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我为你的安全,除去那些有威胁的人) 透过父子间的温情脉脉,我们更能感受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这应该是就是了吧,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朱家王朝的延续,他背叛了曾经的约定,将屠刀刺向那些曾经的同袍! 这样看来,似乎火烧庆功楼也不是不可能?不过事实真的如此吗? 带着疑问,我们在现存的古籍中发现,火烧庆功楼这一故事所属的英烈传对于的诸多君王臣子,褒奖不多,反而是批判居多。 再结合一些民俗历史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个带着演义色彩的传奇并非成型于朱明时代,而是三百年后的满清,结合当时的背景,我们不妨大胆推测——这本书其实是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极力妖魔化明代君王而组织文人败类捏造。 当然,这个传奇并非全部凭空而来——历史上确实有庆功楼,并且在太祖时期是作为商讨军政大事的场所,由于意外此楼曾被烧引起火药爆炸,火光冲天。 这一巧合,更是为满清的传说提供了佐证,从而成为了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传说的滥觞。 二、朱元璋与功臣 虽然从历载中我们没有发现朱元璋火烧功臣的记载,但是在朱元璋时代功臣们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封6人为公爵——公、公、公常茂(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公、公冯胜、公邓愈。 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 、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 初始,朱元璋对于功臣还是不错的,甚至赐给了他们免死的丹书铁券。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朱的疑心病开始加重——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 同时这些功臣中的一部分也开始迅速腐化——不少人迅速腐化变质。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的都有。 他们以为免死金牌有用,却没有想到伴君如伴虎。 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的免死铁券,第一个失效。他因为私自穿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属于逾制,等同于有篡国夺权而被处死; 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父子被活活鞭打而死。他镇守广东,仍然恶习难改,鞭打当地官员,接受富商贿赂,做了很多违法犯罪的事情。 1384年,临川侯胡美因为犯禁被处死。 不久,朱文正被鞭打而死。他是朱元璋的亲侄儿,坚守江西南昌城85天,阻挡住的疯狂进攻,为朱元璋取得鄱阳湖决战的胜利奠定基础。他后来娇纵不法,公然抢夺妇女,玩腻了就投到井中淹死。还割人舌头,残暴不法。还用龙凤图案装修自己的寝室。朱元璋亲自到江西将他逮捕,幽禁于安徽。 1383年任大都督(军队最高领导人)兼祭酒(相当于南京大学校长)的李文忠被赐死原因在于结党。 1392年,性格仁慈的朱标太子病死,而新立的皇太孙更加孱弱。身后之事,成为65岁的朱元璋的一块心病,他杀起人来就更狠了。 同年,朱元璋的儿时伙伴周德兴因为儿子行为不谨被杀。不久叶昇被杀。1394年,永平侯谢成被杀。1394年,颍国公傅友德自杀。1395年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毒杀宋国公冯胜。 30多名公侯大约只有四个得以安享天年——刘基后来重病,于1375年病死;大将汤和1390年得中风症,瘫痪在床,1395年在安徽凤阳去世。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两人则坚强的活到了成祖年间。 三、兴大狱,血腥恐怖 朱元璋虽然不曾火烧庆功楼,不过他的举动甚至比那个更可怕! 历史记载,当时的臣子每天上朝前都要和家里人告别,而到了傍晚如果安然回家,一家人一定会兴高采烈的庆祝一番,由此可见当年的血腥。 单个的处死似乎没有效率,老朱随着年岁增长,也开始规模化操作——兴大狱。初年,著名的两次大案由此爆发,和成为了最大的祸首,因为这两个案子牵连的官员多达十几万,朝堂都几乎为之一空。 四、原因浅析 1、功臣自身腐化,违法乱纪,甚至结党营私意图架皇权;典型的像胡惟庸,其当丞相连决策国家大事都不报备,长期下来皇权受到威胁; 2、兴起大狱的直接目的则是为后继之君计,防止文臣武将专权,扫清子嗣统治的政治障碍; 2、为了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胡蓝之狱废除丞相,改革军制。 总之我们可以得知,为了统治朱元璋虽然没有直接火烧庆功楼,但些大狱似乎又不亚于一场场烈火,荡涤了朱明的威胁…… 命运有时很可笑,老朱防备了一生外人,却没想到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如果他知道不知道会不会气的跳脚…… 下一讲,我们看下老朱的继位者,窝里斗、杀叔叔不停休的建文帝。 铁索连环,陈友谅60万水军,为何在鄱阳湖一夜尽墨,自己兵败生死 20万VS60万,穷小子朱元璋,如何上演“屌丝逆袭记” 龙湾之战,陈友谅十万大军,为何被朱元璋一万弱旅打到哭爹喊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