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西汉名将李陵和李广利都投靠了匈奴,他们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西汉名将和利都投靠了匈奴,他们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李陵和,两位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两人的经历非常相似,都是汉将,都与匈奴作战并且最后都投降了匈奴,而且都因此全家都被杀掉。

可即便是如此,两个人的命运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两人相似却又不同的命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是名门之后,一个是宠妃外戚;一个如父祖般能力卓越、却也缺点多多,一个建功虽少、依靠亲缘却也得到将军之位。

同样都是因无法战胜敌人而选择投降,最后的结局却,选择与机遇,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李陵和李广利的结局。

李陵(前2世纪?-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如果没有之后的事情,估计他就只会以李广之孙的名号留在历史中,但恰恰不是如此。

李陵的父亲李当户是李广的长子,担任着守卫宫廷的郎官,但英年早逝。

少年的李陵其实并不算生活幸福,好在有父祖的荫蔽,李陵很早就在宫廷中出任武官。

由于精通骑射、爱护士卒,认为李陵有其祖父的遗风,派他带领八百越过居延海深入敌境二千余里察看地形。

尽管没有遇到匈奴,但李陵表现良好得到了武帝的信任,武帝随后将他升为骑都尉,带领从丹阳郡招募来的楚兵五千人屯驻在酒泉、张掖,李陵的事业起步也是从戍边开始的。

匈奴在漠北大战后受到重创,十几年后继位的改变一直以来的敌对态度,主动抛出橄榄枝向求和,并归还了先前扣押的汉朝使者。

为了回应善意,汉朝以李陵好友中郎将为使,带礼物和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者出使,以示和谈诚意。

但因副使与匈奴内部勾结,事情败露,整个使团遭到扣押。

虽然错在汉使团的内部,但武帝依然在天汉二年(前99年)秋,以匈奴干涉汉朝对车师进攻为由,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自酒泉出征。

武帝想安排李陵为李广利运输辎重,李陵主动请命,希望率领他在张掖训练的五千名荆楚勇士,作为独立队伍到阑干山南迎战单于大军。

汉武帝认为李陵是不情愿担任李广利的裨将,推说军队征发太多,无法给李陵分配骑兵。

李陵便向汉武帝保证,不需要骑兵,只需以少敌多,用五千步兵横扫单于王庭。

汉武帝很赞赏李陵这样的志气,便准许了他的出兵请求。

这是李陵的第一次独立出征,他自己都不会想到这场漠北 处子秀 竟然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得到同意的李陵带着五千步兵出居延千余里,向北行军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驻扎。

他将沿途所经的山川地形绘成地图,派遣麾下部将陈步乐送回长安。

汉武帝认为李陵工作做得很不错,就先提拔了陈步乐为郎官。

李陵到达浚稽山后,与单于遭遇,被三万骑兵包围在两山之间。

匈奴见汉军人少,便直接正面攻击大营,没想到汉军弓弩齐发,杀死数千匈奴。

单于大惊,召集左右地八万多骑合力进攻李陵军。

李陵不得不边打边撤,向东南沿着龙城旧道行军,李陵南行至山下,单于则坐镇南山上派遣其子亲率骑兵攻击李陵。

李陵利用地形与他们在树林中步战,又杀死数千敌军,并且用连弩射退单于。

已经被打怕了的单于认为这支军队是汉朝的精锐部队,他们一边抵抗一边每天向南面边塞靠近,是为了引诱匈奴的军队进入伏兵的陷阱中,不应再继续深入追击。

但其它贵族则认为,如果单于亲自率领数万骑兵都消灭不了区区数千汉军,会使匈奴在周边小国中的威信扫地,也让汉朝更加瞧不起匈奴。

其实这时候匈奴已经接近撤兵的地步了,但天不帮助李陵,一个叫管敢的军候因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同时出卖了李陵军的情报。

李陵没有后援的消息被已经动摇的匈奴得知,这让单于下定决心对汉军进行总攻。

李陵不得不向南退走,还没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万支箭射完了,军车辎重全被舍弃继续撤退。

虽然军队还有三千余人,但武器已经告急,普通士卒手持车轮上砍下的车辐,甚至文吏都把用来削刮简牍的尺刀充作武器,汉军背靠着山壁退入峡谷中。

绝境中,下令解散军队,每人分发二升干饭、一块冰片,半夜时击鼓发令,所有人各自逃命,约定突围后在遮虏鄣会合。

李陵与副将韩延年各自上马,有壮士十余人愿意追随他们,匈奴派了数千骑兵在后追赶。

最后韩延年战死,李陵说: 我没脸回去见陛下! 投降了匈奴。

他的军队分散逃离,最终突围成功回到了塞内的只有四百余人。

李陵兵败的地方与边塞只有一百多里,消息很快就传回了长安。

之初李陵生死不明,武帝希望李陵能战斗到流尽最后一刻而不是被生擒。

但事实没有如武帝的愿,其实李陵此时只是被俘并没有投降,但的武帝将李陵家族灭,李陵伤心欲绝,从此彻底断绝了回归汉朝的想法。

他不仅接受了匈奴的官职与婚姻,也接受了他们的文化,彻底地融入到了匈奴生活。

也是在这件事上因为替李陵说话才受了宫刑。

此后李陵一直生活在匈奴,还替匈奴招降过好友苏武,但没有成功。

昭帝即位后,汉匈重新通使,汉朝派李陵的老友兼同乡任立政出使匈奴,借机劝李陵归汉。

李陵明确回答 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 ,拒绝了这次邀请。

汉昭帝元平元年,在匈奴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李陵最终死在了草原,终生没有再回到汉朝。

李广利(前2世纪?-前89年),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汉武帝宠姬和宠臣李延年的哥哥。

虽然李广利成为大将的原因和自己得宠的兄弟姐妹关系很大,但他也不能完全说是一个废柴。

当时,武帝希望得到大宛马,遗使前往购买,使者被杀,钱物被抢。

恼怒的武帝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封李广利为 贰师将军 ,率兵数万攻贰师城取汗血马。

进攻的过程异常艰苦,而且也不能怪李广利能力不行,实在是汉朝在西域的 人缘 不好,所过诸城皆闭不给食,攻之不下,士卒逃、死者十之六七。

面对这种状况,李广利选择撤兵回到敦煌,但这一来一回耽误了近两年时间,武帝大怒,下令退入玉门关者立斩。

这让李广利没了办法,只得停在了敦煌不敢再回退一步,然后在这里等待武帝的命令。

大宛是个小国而攻不下,大夏这些国家就会渐渐轻视汉朝,大宛的宝马也不可得,乌孙、轮台会轻视困辱汉朝使者,这样会被外国所取笑。

于是武帝在太初三年再次征发精兵6万、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万余运粮草军资,又增调甲卒18万以为后援,命令李广利再次进攻大宛。

李广利大军,围攻大宛城四十余日,杀死大宛兵将无数。

大宛贵族们害怕了,以汉退兵为条件,斩了国王的头投降,献出3000余匹宝马。

其实汉军此次同样伤亡惨重,返至玉门关人仅万余,马剩千匹。

但终究达到了武帝的目的,李广利得封海西侯,同时给汉朝拿到了西域良马。

众所周知武帝晚年的逼死了太子和感情深厚的皇后,使得武帝自此之后长久时间都没有立皇后和太子。

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就是这之后最受宠的妃子,而且武帝帝陵里唯一随葬的就是李夫人,可见其受宠。

这让包括李广利在内的李家动了心思,李夫人有一儿子叫刘髆封,是李夫人和武帝唯一的儿子,而且很受宠爱。

征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受命出兵五原伐匈奴的前夕,与女婿之父丞相刘屈牦合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

这刘髆名声不大,但他的儿子却声名显赫,就是日后当了但又被拉下来的。

可能上天觉得刘髆没有当皇帝的命,所以李广利和刘屈牦的谋划很快就败露。

这种事情自然让武帝,于是刘屈牦被腰斩,李广利妻则被下狱。

此时李广利正在乘胜追击,听到消息惊恐万分,决定进一步追击匈奴,想要通过取得一场大胜,来让汉武帝饶其不死。

但这次的战斗就超出了李广利的能力范围,最终愿望没有达成,失败后李广利选择了投降匈奴。

同李陵一样,得知投降消息的武帝也灭了李广利全族,李广利便也死心塌地留在了匈奴。

起初单于将女儿嫁给他,地位在卫律之上。

后来李广利与卫律发生权力斗争,卫律趁单于母亲生病时买通巫师,让巫师谎称病因是由于去世的老单于因为李广利在匈奴现单于却不杀他而发怒。

单于对巫师的话,便将李广利杀掉,用以祭神。

这位能力虽平庸,但也无功无过的贰师将军因为野心而被迫留在大漠,又最终惨死在此。

李陵的投降充满了无奈,但他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

李陵带兵作战虽深具谋略却自恃其能,很有其祖父的自负影子。

因为此,李陵才会向武帝打包票只靠自己训练的五千士卒就能与匈奴一战。

李陵对于匈奴的作战确实深具谋略,斩杀许多敌军。

但兵力实在过于悬殊,得不到援军也是他早就应该明白的,而且天有不测风云让匈奴得到了一个叛徒,这些最终导致了李陵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以致逃脱不得。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这是司马迁对李陵的辩解,由于被俘的初期李陵并没有投降,司马迁的这句话不能说就一定是朋友的美化和维护。

李陵自炫其勇、自恃其能,仅率步兵五千出征,是造成他失败的原因。

但汉武帝听信谗言、不明事理、刻薄寡恩,又何尝不是加深了他个人与家族的不幸的重要原因。

北宋何去非指出,李陵的战败固然由其轻率冒进所致,但作为决策者的汉武帝也负有相等的责任。

能否发挥将领的才能也看君主是否使用得当。

李陵有着英勇善战的优点,却有着性格上的的致命弱点,这使他适合作为冲锋陷阵的裨将,以他的军事才能,如果在更合适的位置,应该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当李陵提议以少击众时,武帝不仅不阻止反而鼓励,在听说战败后又眼巴巴等着李陵殉国。

在这件事上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用人者应有的行为,最终造成了这场悲剧。

虽然都是被迫投降,李广利自己 作死 的意味要更大一些。

因为插手立储,即使回去李广利也难逃一死,贸然进攻也是为了给自己寻求一个更大的筹码,可惜天不遂人缘没有成功。

犯了大忌又被打得大败,李广利的投降显得更加必然。

只是到了匈奴这位 贰师将军 还是愿意争权夺利,偏偏遇到的对手还是早已在匈奴扎根许久的降将卫律,最终会死也就怪不得别人了。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就算不是为了面子,当初武帝希望李陵战死的原因就在于此了。

有人统计过,仅仅是《》中自杀可计数者有622人。

李陵的所谓 偷生 注定了会被当时的人和后人责难。

不同的时代对于李陵的行为都有着和那个时代紧密相关的特色评价,王夫之就是认为李陵的失败本是其过度自信造成的,所谓忍辱负重想要报答汉朝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怯懦的谎言。

这是坚持抗争而不投降的王夫之正常的观点和看法。

如何评价生死的价值,关键就在于在何种条件下为何种目的去决定一个艰难的选择。

无论如何,这都是悲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汉王莽的人生悲剧 一生低调死后被割下舌头

红潮导语:最终还是彻底失败了,死得也很惨烈,甚至舌头都让人割下来吃了。可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依旧有数以千计的人愿与他同归于尽,不知这是否能带给他一丝安慰。 说是位圣德明君,笔者不敢苟同;说王莽是野心勃勃的篡汉者,笔者也不尽然赞同。还原真实的历史,也许你也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都说王莽是反面人物,史上贬多褒少,有史学家认为他也有积极作用,肯定了他的改革意图。但是阴谋与虚伪始终都是扣在他身上的帽子,篡汉的野心家也成了推不翻的定论。 王莽的姑母是的皇后,的生母,其伯父执掌大权之时,他的叔伯弟兄大都生活骄奢,唯有王莽始终保持着虚心朴素,谦恭俭约,礼贤下士的生活姿态,二十四岁的时候升为射声校尉,深得宫中大臣的赏识。他们纷纷在和汉成帝面前举荐他,很多名士也赏识王莽的品德和才华,联名上书夸赞。公元前16年,年仅三十岁的王莽被汉成帝封为新都侯,升任骑都尉和光禄大夫侍中,专门侍奉,参与朝政大事。这时的王莽权倾朝野,却丝毫不见傲慢骄横,反而更加谦卑恭敬,广交名士,将家中钱财散与贫寒之士。网络配图 曲阳侯王根是王莽的叔父,担任大司马多年,几次称病说要退休,王莽的表兄、太后的外甥淳于长为九卿之首,按照惯例,他应继承大司马之位。淳于长从前帮助成帝立为后,成帝一直心怀感激,封其为定陵侯,淳于长的权力开始膨胀。这时淳于长飘飘然,不断接受各方贿赂,骄奢淫逸,成帝废掉的许皇后也送给淳于长财物,希望他能帮忙说情让成帝立她为左皇后。王莽知道这些事以后,就假借探病跟王根说:“淳于长看到您久卧病榻高兴极了,觉得应该替您辅政,已经许下不少誓言,说要帮他们封官加爵。”王根很是气愤,马上禀告太后,太后就叫成帝罢了淳于长的官位。没过多久,王莽的另一个叔父王立接受了淳于长托儿子王融送来的,从而替他说情。成帝开始调查此事,王立怕引火烧身叫王融自杀,成帝更加怀疑其间有诈,就把淳于长关在位于洛阳的诏狱中审讯,终于查清了他的罪行,将他处死狱中。 通过此事,王莽因大义灭亲,揭发表兄罪行有功,荣升大司马。 升任后的王莽更加勤于政务,克己奉公,选贤举能,生活上节俭,却厚待士人。其母患病,各位公卿大臣派夫人登门探望,却只见一位穿着寒酸的女人出来迎客,众贵妇以为是佣人,得知此人便是王莽的妻子后,都。 王莽的声誉如日中天之时,成帝驾崩,哀帝即位了。成帝本无儿子,太子是其侄儿,刘欣即位,他的母亲就成了外戚,王家遭受了沉重打击,所有相关的官员也都被革职。王莽回到新都侯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唐河县西南,一直闭门谢客,不再与外界联系,对当地官员也极其恭敬,没有一点架子。他的二儿子杀了一名奴婢,受到了他的斥责并令其自杀偿命。王莽罢官大司马后的三年以来,为王莽上书喊冤的大臣数以百计。终于,在元寿元年,哀帝借侍奉太皇太后之名召回王莽。一年后哀帝病死,哀帝亲信被免职并自杀。太皇太后再次成为皇太后,王莽也再次被封为大司马,他们辅佐九岁的中山王平帝为太子。 再次掌权让王莽快速组建起属于自己的心腹班底。在元始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的正月,诸位大臣建议王莽应因“定策安宗庙”的功绩受到嘉奖。王莽却表示,他是与、王舜、、甄邯四人共同定策,应当嘉奖这些人。而当此四人受封后,王莽依旧不愿接受表彰。于是太后下诏:封王莽为太傅,称安汉公,增加封邑二万八千户,以萧相国的故居作为安汉公官邸,并定为法令,永远遵守。网络配图 王莽感到诚惶诚恐,虽接受了称号,却无论如何都不要增封的土地与民户。几经推辞,最后朝廷改为披泽天下,全国所有人都受到了王莽的恩惠。这让全国上下都对王莽。 这一年年底,平帝驾崩,而就在这个时候,武功县令孟通在井中挖得一石,用红字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大臣们认为这是天诏,请王莽做“摄皇帝”即“摄行皇帝之事”,皇太子为“”。 这时的王莽想做皇帝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他渐渐开始铲除各种阻挡自己当皇帝的障碍,而此时各种因素也都在帮助王莽。在他登基前的几十年里,夏天降霜,冬天打雷,地震频发,天降陨石,日食月食,老天爷,搞得百姓人心惶惶。石头之事更让人觉得是天降福瑞,正巧王莽上台后,灾害大大减少,更让人相信王莽是天降之才。 王莽当了摄皇帝之后,一个小官——淄博县昌兴亭亭长上表朝廷说:“梦见天公对自己说:‘摄皇帝当为真,还说倘若为真,早晨起来就会看到亭中长出一口新井。”’结果第二日,亭长果然发现平地出了一口深井。同时,全国各地都争献载有“天命”信息的物件,内容都是王莽应顺应天意,即位称帝。面对这些,王莽只是推辞,而他越推辞,臣民越迫切地希望他能登基,他越是无私,臣民越发狂热地推举他即位。 终于在公元8年11月,也就是王莽任“摄皇帝”满三年之时,又有人向朝廷进献催促王莽即位的神迹,王莽终于即位做了真皇帝。 从此改国号为“新”,王莽同时废掉刘婴的皇太子名号,封他为定安公,赐予定安公方圆百里的土地,并把宗祠安置在那里。自此,西汉二百一十四年的历史结束了。 现在看来,说王莽是那个时代的民主选举的皇帝,其实是有些道理的。王莽当上皇帝,当时著名的学者写了一篇《剧秦美新》,说王莽“配五帝、冠三王”,“奉若天命”,夸赞王莽功德无量。网络配图 当然也有研究学者认为,那些“神迹”不过是王莽想登上皇位而自导自演的丑剧罢了,这只能暴露王莽的篡汉野心。但是,结合各种的实际情况,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这更有可能是臣民自发自愿的行为,因为王莽之前毕竟给百姓不少恩惠。不妨说这些行为中其实暗藏着百姓的真心期盼,也是王莽未即位之前的三十几年里的赢得了臣民的拥护与爱戴。 王莽废除皇家的呼池苑,把穷人都迁往此地居住,乔迁的饮食和建设田地所需的器具牲畜以及作物,都由当地官府供给。他还下令在京城中建设廉租房小区供给贫民居住,他还扩大了太学招生,兴建学校,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汉书?王莽传》说,王莽在长安城成立了不少研究所,把对研究古典文献书籍有贡献的人全部召集至此,做研究做学问。除此之外,他还大抓意识形态建设,学习《周礼》的各种礼仪制度,按照等级划分了着装、住房、婚丧的式样,还规定禁止对童叟加以刑罚,妇女如非重罪不予逮捕。每逢天灾,王莽便主动食素,大赦天下。 种种史实表明,王莽其实是顺应历史要求掌握政权并制订改革方案的。纵观整个世界,宗教的创始人大都有着宽怀的胸襟和伟岸的人格,信仰他们的那些人,往往只看到了偶像身上的光环而忽略了他们身上的缺点。但是,在西汉时期外戚专政的混乱情况下,是有必要出现这样一个顺民意、安民心的人的。王莽最终还是彻底失败了,死得也很惨烈,甚至舌头都让人割下来吃了。可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依旧有数以千计的人愿与他同归于尽,不知这是否能带给他一丝安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名将宇文成都实力如此厉害 他的师傅到底是哪位呢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老师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很多人喜欢,皆是因为其中荡气回肠的情节,以及故事中诸多的好汉的事迹,大家都知道隋唐演义中有十八好汉,他们个个是骁勇善战的人物,这么多的好汉能够名扬隋唐,自然跟他们高超的武艺有关系,当然这些武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和他们师傅的传承有莫大的关系,那么我们今天就说一下,名扬隋唐的宇文成都和以及的师傅,这三人的师傅都是隋唐的绝世高手。 1、 鱼俱罗是时期著名的兴隋九老之一,他为隋朝的建立立下了,并且鱼俱罗武艺非常的高强,当时宇文成都前来投军,靠山王见宇文成都力大无穷,觉得他是个练武的好材料,于是便让鱼俱罗来教宇文成都,还让宇文成都学习鱼俱罗的春秋刀法,可是鱼俱罗并没有教宇文成都自己成名的春秋刀法,而是命人打造了一把七尺凤翅镏金镗教他练镗,宇文成都学了不久就练就了一身的武艺。 学业有成的宇文成都在战场上多次立功,还被封为无敌将军,这自然和鱼俱罗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这还是鱼俱罗没有把春秋刀法教给宇文成都,也许鱼俱罗教给了宇文成都刀法,或许就能战胜李元霸了。之后的鱼俱罗归隐到山林之中不问世事,可是鱼俱罗为了给宇文成都报仇,则选择了下山对战李元霸,结果鱼俱罗和李元霸大战了数回合,不过鱼俱罗最终还是战胜了李元霸,此时的鱼俱罗已经有九十多岁,鱼俱罗绝对是隋唐演义中最强的人物。 2、丁彦平 丁彦平和鱼俱罗一样都是兴隋九老之一,丁彦平的枪法在隋唐演义中绝对是枪神级别的人物,当时杨林本来是想让宇文成都跟丁彦平学枪法,但是杨林觉得宇文成都再怎么学也赢不了丁彦平,这才让宇文成都跟鱼俱罗学的其他武艺,这足以说明丁彦平枪法,在隋唐演义彦平的双枪是被评价天下第一,而丁彦平还是罗成的师傅,的链子锤也丁彦平所教。 丁彦平在大业有成后,却选择了归隐山林,后来杨林摆下一则长蛇阵对战瓦岗寨众将,并把丁彦平请过来助阵,而瓦岗寨则把罗成请了过来,罗成在路上碰到了师傅丁彦平,并套出了破解丁彦平双枪之法,后罗成伪装成程咬金弟弟程咬银和丁彦平对战,这才战胜了师傅丁彦平,之后的丁彦平选择出家为僧,期间丁彦平还教会了裴元庆如何使用链子锤,这才有了裴元庆战胜李元霸的辉煌一战。 3、邱端 邱端也是隋朝的兴隋九老之一,不仅是秦琼的姨夫而且还是隋唐十八好汉中,第十条好汉尚师徒的师傅,其实关于邱端的描述并不是太多,但是我们总能从中看出端倪,邱端的徒弟尚师徒武艺高强身边有四件宝物,能让尚师徒驰骋疆场,马鸣盔能在夜中照明五里,七翎甲刀枪不入还能发出报警,提炉枪是枪中兵器的法宝,呼雷豹能日行千里,据说这四件宝物都是邱端传给尚师徒的。 当时秦琼大闹灯会,被宇文成都追赶,就是藏在了秦琼姨夫邱端的家中,后来邱端因看不惯隋朝,于是转投到了瓦岗寨中,期间邱端还曾劝尚师徒投靠瓦岗寨,可是尚师徒不肯,于是邱端一下子向尚师徒撞了上去,后来尚师徒身边的四件法宝也归了秦琼所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