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后期的风云人物,当属。
元朝历史上叫伯颜的不少,比较著名的有三位,一位是元初勋将伯颜,曾任征宋时的最高统帅;一位是元末学者伯颜,曾在丞相脱脱主持下参与编修《金史》。

本文说的伯颜,则是元朝最后一位权臣。
伯颜(?-1340年),蔑儿乞氏,自曾祖父一辈便世任宫廷宿卫,屡有战功。
祖父称海为领军百户,曾随伐,父亲谨只儿是隆福宫中宿卫的统领,到了伯颜时期,这个家族达到了兴盛巅峰。
伯颜“弘毅深沉,明达果断”,十五岁就已奉诏命为“侍武宗于藩邸”,后因多年带兵南征北战“累捷”,“功为诸将先”,被赐号“拔都儿”,故又称拔都儿伯颜。
此后,伯颜官职一路飙升,到时其仅次于权臣燕铁木儿。
1333年,燕铁木儿死,元顺帝即位,伯颜以拥戴之功拜中书右丞相、上柱国,监修国史。
中书左丞相、燕铁木儿子唐其势见伯颜得势,耻位居其下,遂蓄谋政变。
后至元元年(1335年)六月,伯颜协助元顺帝平叛,捕杀了唐其势及其弟塔剌海,稳定了政局。
当年七月,元顺帝诏命伯颜为中书右丞相,罢左丞相不置,赐“答剌罕”之号,子孙世袭。
从此,伯颜独揽元朝军政大权,成为一代权臣。

伯颜独秉国柄,专权自恣,益无所忌,“诸卫精兵收为己用,府库钞帛听其出纳”《·脱脱传》),势焰薰灼,威权在顺帝之上,以致“天下之人唯知有伯颜而已”(《元史·伯颜传》)。
其官衔多达246字。
顺帝深忌之。
伯颜历事十帝,大半生的时间里扮演了蒙元政权猛将能臣的角色,廉政爱民方面做得也还比较到位。
自“独秉国钧”后,伯颜开始“专权自恣”,任用亲信,“虐害天下”,为所欲为,“锻炼诸狱,延及无辜”,“不待诏令,擅自处决”,肆意行使生杀大权。
出行时则“导从之盛,填溢街衢”,日显淫威,比的架子还大,堕落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天下贡赋多入伯颜家”。
伯颜一直瞧不起汉人和南人,专权期间,他制造民族矛盾,大量用蒙古人、色目人,打压汉人、南人。
为防止汉人、南人造反,伯颜禁止江南农家用铁钗,对汉人、南人祈神赛社、习学枪棒武术以至演唱戏剧等都横加禁止,以防他们聚众闹事。
考虑到汉人中以张、王、刘、李、赵五个姓氏人员最多,伯颜甚至想杀光张、王、刘、李、赵五个大姓的人民,结果遭到一贯顺从的元顺帝的强烈反对。
《元史·顺帝纪》载:“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
伯颜本来就身兼数职,后来职务越兼越多,让人:“元德上辅广忠宣义正节振式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秦王、答剌罕、中书右丞相、上柱国录军国军事、监修国史、兼徽政院侍正、昭功万户府都总使、虎符威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奎章阁大学士、领学士院知经筵事、太史院、宣政院事、也可千户哈必陈千户达鲁花赤、宣忠斡罗思扈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提调回回汉人司天监、群牧监、广惠司、内史府、左都威卫使司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司事、宫相都总管府、领太禧宗礼院、兼都典制、神御殿事、中政院事、宣镇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提调宗人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提调哈剌赤也不斡察儿、领隆祥使司事”。

如果把这些职务合起来,所署官衔“计二百四十六字”,这在历史上是的。
伯颜势焰薰灼,威权在元顺帝之上,以致“天下之人唯知有伯颜而已”。
元顺帝即位时年纪很小,只有十四岁,起初对这些事还不是很在乎,随着元顺帝帝一天天长大,渐渐不再能忍受伯颜的专权跋扈,故“深忌之”。
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伯颜的侄子脱脱与元顺帝心腹世杰班筹合谋,乘伯颜出猎柳林之机,将其贬出京城,担任河南行省左丞相;随后,伯颜又被迁往远在岭南的南恩州阳春县安置,途中病死于龙兴路(治今江西南昌)驿舍。
在其尸旁,有人题诗于壁云:“百千万锭犹嫌少,垛积金银北斗边。
可惜太师无运智,不将些子到黄泉。
”正所谓水满则溢,物极必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元末农民起义将领邹普胜简介 邹普胜生平都经历了什么
邹普胜,黄安府麻城邹家岗(今属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人。将领。少以炼铁为生。 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密谋抗元,携铁至他家,嘱代制锄锹等武器,普胜告之曰:“今天下尚须锄治耶?当为炼一剑赠君耳。”于是共谋大举,用红巾为号。 徐寿辉称帝后,被封为太师。 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邹普胜仍称太师,至建立,隐姓埋名,自名为何野云,取之意。后云游潮州府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一带,以相风水谋生,其人形骸放荡。 民间称其为虱母仙、邋遢道士,尊称何野云仙师、龙尾圣王、龙尾爷、龙爷。 生平简介 邹普胜,元末农民起义将领,麻城人。少时以炼铁为生。 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组织群众,密谋抗元,携铁至他家,嘱代制锄锹等器具。他知徐寿辉有大志,乃深与交结,共谋大举。 同年七月,起义军占领蕲州(今湖北蕲舂),他与彭莹玉共推徐寿辉为首领。徐寿辉建国称帝后,被封为太师。 次年,率兵沿江西上,直取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进逼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元威顺王宽彻普化、平章政事和尚弃城逃走。不久据有池阳、太平(治所在今安徽当涂)等地。在陈友谅败亡前,一直任太师之职。 据明刻本《黄安初乘》记载,元末农民起义军徐寿辉部军事将领邹普胜在七里坪镇柳林河双城驻军征兵时修建“双城塔”。 双城塔为楼阁式砖塔,六边形平面,十三层,高约35米,底层边长4.5米。双城塔通体比例均衡,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圆和,形态健美,气势凝重,极具建筑风格,是湖北省仅存的宋塔精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清十一年(1872)募资对此塔进行修缮,曾刻碑记录此事。2013年该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元末明初天下第一猛将 既不是徐达也不是常遇春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元末天下第一猛将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自古乱世出英雄,此言确是不虚。元末明初,天下大乱,豪杰并起。那是一个武将吃杂风云的时代,那是一个猛将屡建功勋的时代,那是军事奇才纷纷涌现的时代。而其中,作为南方的一大割据势力,帐下猛将可谓绝非不少。而其中,和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然而,当时的天下第一猛将真的是徐达或常遇春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对两人做一个简要介绍:徐达 开国军事统帅,之一,民族英雄。 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堪称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朱元璋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①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②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③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2.常遇春 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他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其为“常十万”。 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朱元璋对常遇春很爱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朱元璋对常遇春“颁赏赐劳”,特意表彰他“勤劳于外,诸郡,兵不失律,民无所扰”的功劳。 常遇春的勇猛善战,得到了朱元璋极高的评价: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由上可知,徐达和常遇春都是元末明初极其著名的猛将。然而,有一个人却比他们还要勇猛。此人,便是被誉为“蒙元战神”的。 乍一听王保保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以下便是王保保的详细介绍: 王保保,即是扩廓帖木儿。他是蒙古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汉名王保保,元朝末年名将。 时,扩廓帖木儿跟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后,他,并卷入元廷党争及军阀混战,曾被封为河南王、中书左丞相。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扩廓帖木儿自山西退至甘肃。 至正三十年(1370年),他北奔和林,辅佐昭猷识理达腊,力图光复大元江山。 宣光二年(1372年),他大破明军于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 在历史上,扩廓帖木儿多次击败明军,名震中原。当时民间如果有人做了点小事就自夸的话,人们就会讥笑这人说:“尝拿西边王保保来耶!”这话成为明人的一句谚语。 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对扩廓帖木儿十分重视,他曾大会诸将,问道:“天下奇男子谁也?”诸将都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由此可见,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确实不愧为天下第一猛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