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为什么说明英宗朱祁镇是被历史埋没的英明君主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正统,你要说他是昏君,还真有点冤枉他了。

就拿来说,他敬天法祖、御驾亲征,运气不好进了蒙古人的战俘营,他有骨气,宁死不降,当囚徒还当出水平来了!日子没多久,从蒙古人的看守,到那些跟他打过交道的许多蒙古将军,甚至到瓦剌首领的弟弟,全和他成了好朋友,一个个对他死心塌地。

甚至那位伯颜将军,多次为了放不放他回国的问题竟然和亲哥哥也先吵得脸红脖子粗。

他被接回京城时,伯颜将军亲自相送,一直走了几十里才洒泪而别。

这份凝聚力,哪像个昏君,分明是明君的气度吗! 再说到个人私生活问题,明英宗朱祁镇和他的正宫娘娘钱皇后,真称得上中国历史上一对有名的患难夫妻。

他被抓到蒙古的时候,钱皇后哭坏了眼睛,把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搜罗出来送到蒙古那边去赎他。

为了说服朝臣迎回英宗,她以死相争,结果摔瘸了腿。

到了朱祁镇被放回来后,两人被幽禁在南宫,生活困苦,更是靠钱皇后纺纱卖钱,贴补家用。

钱皇后情深,明英宗朱祁镇也专情,重登皇位以后,对钱皇后依旧礼遇有加,夫妻恩爱一生,既能同患难又能共安乐,这份模范,换做今天,试问能做到的又有几个? 气度不凡,人品也不差,智商问题呢?你不能不承认,经历过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朱祁镇,有时候让你聪明的难以置信。

被囚禁瓦剌的时候,他身边的喜宁反了水,投靠到蒙古人门下当了汉奸,日日出坏主意,几次都差点置他于死地。

可英宗皇帝朱祁镇骗瓦剌说自己给大写亲笔信,要大明接受瓦剌的要求。

条件只有一个:叫喜宁去送信。

当喜宁乐颠颠的进了大明地界,早已准备好的明军将士,将其,不久就被碎尸万段。

原来,明英宗朱祁镇暗地派随从跟着喜宁,并给大明边关将领送去了要擒杀喜宁的亲笔信。

一张纸条就解决了问题,这份聪明,你能说他糊涂? 再就是后来的“”,一夜之间取代了自己的弟弟景泰皇帝重坐了江山,还有天顺年间,、徐有贞、曹吉祥三位权臣相继乱政,明英宗朱祁镇拉一个打一个,不出几年就将他们统统收拾掉。

这种人,说他是糊涂虫?任谁都不信。

另外,他在位的时候也做过一些好事,最着名的当属“优老之政”。

规定全国百姓,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年发放粮食钱帛,九十岁以上的加倍供给。

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可免服官府差役。

这大概是算得上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福利政策”了。

如此看,这位英宗皇帝,还是很有人情味的。

明英宗朱祁镇与北京的城垣建设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宣宗长子,前后两任为帝,年号“正统”和“天顺”。

他9岁即位,在他即位之初,即决心定都北京,并且用前后10年的时间,大规模地修建北京城垣,这确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决策。

老北京内城的城墙与城门,在曾先后有3次大规模的修筑,第一次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第二次是在明永乐四年(1406年),第三次是在明正统年间。

其中,第三次的修筑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终明一代内城城垣最后一次修筑。

至此,北京内城城垣才初具规模,基本定型,直到晚期,再没有过大的修筑与变动。

实际上,明正统年间对北京城垣的这次大规模修建,不仅是北京城建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对于明代最终定都北京,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明永乐皇帝朱棣决定从南京应天府迁都北京始,朝廷内外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反对意见。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崩后仁宗皇帝即位,即下旨,诏令北京各衙门行文时,俱于名前加“行在”二字,意欲复都南京。

然而,仁宗皇帝即位不到一年便崩,但宣宗皇帝即位后,也锐意复都南京,北京的“行在”之称在其在位的10年间,一直未变。

宣宗崩后,其皇长子朱祁镇[即英宗皇帝]登基。

的是,他一反父、祖之意,正式定北京为京师,决意定都北京,并利用前朝所积材料,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垣。

明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诏令太监阮安,都督同知、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领军夫数万人,修筑京师9门城楼。

至明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

落成之日,奉明英宗谕旨,将京城9门中的5座城门更用新名——即将南城垣的丽正门、文明门、顺承门分别改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城垣的齐化门改为朝阳门;西城垣的平则门改为阜成门,其余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4门仍旧。

明英宗所更5门之名,都有所取义。

如更丽正门为“正阳”,取“积阳为天,天有九重”和《左传》里说的“天子当阳”而立之意,故名大明天子出入京城南面的正门(亦称“国门”)作正阳门。

又帝王治国离不开,亦离不了“文治武功”,所以更原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

另外,朝阳门取“朝”字,其意为文武百官,天天要朝拜皇帝,所以改齐化门为朝阳门。

阜成门取“阜成兆民”意,寓意朝中百官,都要以身作则,才能为民立范、国泰民安,故更易平门则为阜成门。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决定违背祖制,永远废除殉葬。

大明天顺八年(1464)正月,明英宗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即成化皇帝],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

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英宗皇帝思虑良久,对太子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愿,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丕称帝为什么不顺手杀掉汉献帝?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三百年才出的奇人为什么被帝王打断腿斩了头

古代形容某些奇人,常会说几百年才出一个。大也曾出过这样一个奇人,亲口说此人三百年才出一个,结果此人下场却极为凄惨,受尽毒刑之后被斩首。这个人在明朝历史中的知名度极低,知道他的人寥寥无几。他既不是什么名公巨卿,也不是什么沙场名将,只是明朝朝廷一个普通职员。但他有一项令人吃惊的特殊“才能”,这是这项“才能”激怒了。 话说明朝万历四十一年的殿试中,出了一个头名状元周延儒。当时周延儒年方二十一岁,就已经名震一时,由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到崇祯皇帝继位之后,在明朝朝廷混迹多年的周延儒,终于时来运转熬出了头,受到崇祯的赏识,把他视为当世奇才,由此踏上了人生的快车道,一路升迁青云直上,直至成为首辅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地位。 周延儒为人文采出众,聪明机敏,对明朝当时的危急形势,经常会有独到见解,崇祯对他深为倚重。到了崇祯十六年,清兵突破长城进入中原,在河北山东一带大肆烧杀劫掠,前锋甚至深入到沭阳。崇祯为此忧心忡忡。但当时连续十几年征战不休,能够统兵作战的将帅已经无人可用。崇祯急火攻心,嚷嚷着要御驾亲征。身为首辅的周延儒只得请求自己带兵出征,驱逐胡虏,为君分忧。 周延儒毕竟文人出身,一次战场没上过,对带兵打仗一窍不通,根本不敢与清兵接触。他带兵出征后,驻扎在通州,便一步也不敢走了,拖延时日,想等着清军自己退兵后,他就算交了差。但急性子的崇祯却连连催战,周延儒万般无奈,只得谎报军情敷衍塞责,明明一仗都没打,他却把一封又一封的告捷文书上报朝廷,可把崇祯高兴坏了。 谁知纸里包不住火,不久后真相被揭穿。崇祯龙颜大怒,大明生死存亡之际,首辅大学士居然畏敌如虎,还满纸谎言欺瞒皇帝,立即把他撤职下狱。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参奏。平日巴结依附周延儒的亲支近派,也跟着倒了大霉,一个个都被撤职查办,其中一个名叫吴昌时的人,引起了崇祯的注意。 吴昌时,时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是首辅周延儒的心腹亲信。别看此人职务不算高,能量却大的吓人。吴昌时为人精于钻营,为了功名利禄,千方百计不择手段。他背靠周延儒这棵大树,大肆结交朝廷文武大臣,关系网,连崇祯身边的宦官都有他的眼线。朝廷中的风吹草动,官吏任免出征打仗,吴昌时第一时间就能得知,他常常以此作为炫耀资本,自抬身价,人人都知道这个吴大人手眼通天,找他没有办不成的事。 仅仅刺探朝廷密事,就足以让崇祯火冒三丈,更为可气的是,吴昌时利用他的人脉,直接插手朝廷组织的考试,从中大发横财。他大肆收受考生金银,然后出面给主考官打通关节,竟然让目不识丁的文盲都荣登榜首,胡作非为。但平时人们慑于首辅周延儒的威势,无人敢管,如今周延儒倒了台,的吴昌时才被揭发出来。 崇祯皇帝,决定亲自出面审理吴昌时一案。这可是大明开国以来罕见之事,《明季北略》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审讯吴昌时过程。崇祯十六年七月二十五,崇祯召集文物群臣齐聚文华殿,和的人环绕两旁,气氛威严肃杀。吴昌时被带上来后,崇祯皇帝一声怒喝,责问他不法之事。 谁知这个吴昌时不仅狡黠诡诈,还颇有几分胆气,面对皇帝满不在乎毫无惧色,一口咬定都是旁人诬告,绝无此事。崇祯皇帝命招来证人对质,吴昌时依然口气强硬,甚至狂妄地说:“皇上一定要我承担此罪名,我岂敢违抗圣意。但若要我违心招供,却是万万不能。”崇祯见他如此强硬,忍无可忍,当即命令锦衣卫动用大刑。 谁知旁边那些惯于和稀泥的大臣们赶紧上前劝阻,声称在皇宫内廷用刑,有违惯例,建议交由三法司按正常程序审理。崇祯对朝廷上下官吏互相袒护之情了然于心,当即说道:“这种人神通广大,离了皇宫三尺之地,谁还能治得了他!”大臣们又说:“殿陛用刑,三百年未有之事。”崇祯当即怒喝道:“吴昌时这厮,也是三百年未有之人!”结果吴昌时当即被打断双腿胫骨,再也厉害不起来了,连声讨饶,当堂认罪。 三个月后,这个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奇人”,被崇祯皇帝下令拖到西市斩首示众。作恶多端的吴昌时得到应有的下场。不得不说,崇祯虽然不算明君,这件事还是办的很有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