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八旗子弟是从何时落魄的?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制度是清朝的根基,八旗集团由、宗室权贵、满汉八旗大臣和各旗官兵组成。

八旗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国家权贵集团,成为了一个躺着也有粮食吃的特权等级。

八旗子弟成为了满洲贵族的统称,这些人的日子过得如何呢?又是从何时开始落魄的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八旗子弟有多少人?清廷供养了多少不种粮食就有“铁杆庄稼”的权贵?按照清宫内藏的人数统计显示,即使在清朝末年旗人还有500多万人。

但历史学家进攻比对清廷每年的粮食供给和俸银支取账目推算,实际上满洲权贵的人数高达1千多万,占了当时全国总人口的2%。

八旗子弟的祖辈打下了江山,这些人便有了一份“铁杆庄稼”,要养活这些人还真是不容易。

解决贵族集团的吃饭问题,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从西周时期开始的分封制度到实行的猛克谋安制度,从的四等人制度到的藩镇制度,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贵族集团的吃饭问题。

但金朝、元朝的制度严重导致了民族和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埋葬了王朝。

在清军入关之前,似乎已经想到了这个难题。

从时代开始,就开始实行了一套有别于金、元的制度——恩养制。

在努尔哈赤时代,恩养制主要通过战争掠夺良田,这些良田最后被皇帝以赏赐的形式分给旗丁,战俘则被分给旗人当奴隶,这种奴隶被称之为“包衣”。

旗丁由此成为大地主和,而清廷皇帝则成了最大的奴隶主。

清军入关之后,以武力打下了全国的疆土掌控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当年跟随皇帝作战有功的八旗旗丁及其后代则获得了世代享受各种特权的特殊阶层,八旗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这种以恩养奴的制度就是清廷的恩养制度。

恩养制度,使得旗人的生活来源全靠皇帝恩赐,世代食禄。

为避免旗人与汉人发生冲突引发矛盾,于是在城中另筑“旗营”或“满城”与百姓隔离。

八旗子弟拥有“铁杆庄稼”因此人口不断膨胀繁衍,恩养制度渐渐成为了国家的沉重负担。

糜集北京的八旗子弟、驻守江南各地的旗人还有大量的家属人员,都仰赖于江南的漕米。

1853年之前,清廷每年要运400万石粮食到北京,供给旗人食用。

除此之外,江南地区出产的大量丝绸、瓷器、茶叶和水果也每年用漕运大量运送进京,这些财物大多从江南百姓头上搜刮而来。

清廷因为牢牢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供养贵族集团及其八旗子弟起来并没有显得很吃力。

除了国内的赋税和粮食,鸦片战争前清廷的对外贸易也很发达,每年能挣下大量银子。

据相关资料显示,1757年以后清廷依托“广州十三行”对外输出丝绸、茶叶、瓷器等每年能收入200万两白银,国库的收入每年为4000万两白银,最高的年份为8000万两。

对外贸易的巨额收入,供养起了庞大的贵族集团。

在占据有利地位的对外贸易中,海外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

比如洋衣料、洋钟、洋米、洋玩具等吃穿用都有。

这一时期,由于贸易顺畅、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也诞生了许多地区性的商业集团,譬如晋商集团、徽商集团等,这些集团都必须向驻防当地的旗人各种“孝敬”,因此旗人的生活过得非常富足。

正是在这种富足的生活下,旗人开始追求精致的生活,追求吃好、喝好、玩好,什么都开始讲究,旗人渐渐腐化堕落。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对外贸易渐渐处于被动地位,大量白银的外流导致钱贱银贵,为养活旗人集团,清政府不得不家中农民的负担,统治集团与人民的矛盾渐渐加大。

1851年运动开始后,八旗集团的苦日子来到了。

在太平军的打击下,旗人的生活渐渐落魄,太平军最终断掉了八旗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太平军攻下南京后,继续扩大兵力东征攻占了江南大量的富庶之地。

江南是全国经济的中心,是八旗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攻占了江南就等于割掉了八旗的命根子。

太平军极其仇视八旗,制定和颁布了屠满政策。

太平军在攻入江南的每一场战役中,抓住满清官员和八旗都全部杀掉。

太平军围攻满城时,从14岁至70岁的男女老幼皆屠戮殆尽,不留一个生口。

太平军控制了京师的漕米供应,江浙一带的漕米200多万石,粒米都不得北上。

在长年累月的战争中,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大量村子荒无人烟,大量田地无人耕种,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原本发达的江南手工业也难逃一劫,熟练工人在战争中被杀或被迫流亡他乡。

当年苏杭一带家家闻机声、户户忙织布的情形荡然无存。

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攻下上海、苏州等地后,加大了对外贸易的力度。

李秀成以上海为商品集散地,征集江南18省的茶叶、生丝和瓷器等物进行海外贸易。

清军攻占上海后,同样以上海为主要的贸易集散地进行对外出口,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

在1865年时,上海的对外贸易货值量占据了全国的50%以上。

上海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渐渐成为中国最富饶的城市。

太平天国控制了江南,屠戮了江南的旗人,时,又击杀了不少旗人兵丁。

但真正造成旗人生活落魄的,还是太平军对江南经济命脉的控制,对江南经济体系造成的严重破坏。

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廷的漕运就断绝了10余年,大量旗人的粮食断绝,河道也淤积干涸。

漕运被阻,清政府不得不花大力气来疏浚河道。

但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收效甚微。

最为要命的是,世界已经变了,漕运已经落伍了。

此时的中国已经被卷入国际贸易的潮流之中,中国被动地进入了近代化。

漕运与海运的竞争日趋激烈,最终漕运败阵。

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商品和贸易的集散地,各省的货物都是先到上海再转运各地,各地出口的商品也是先由上海再转到海外,国家经济命脉已然趋于自由贸易,民间资本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1909年,清政府不得不废除漕运制度,维系八旗生命线的漕运被彻底堵塞了,没有漕运源源不断的输血养活八旗子弟,八旗子弟的没落已不可避免。

在太平天国的控制下,满清的恩赐越来越少,旗人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这些过惯了衣食无忧生活的贵族子弟,没有一点谋生技能,为了生存不得不干一些为人不齿的事情出来。

据清人徐珂的《清稗类钞》记载:“道、咸以还,京师风气日偷,宗室子弟往往游博无度,资尽则辄往荒僻,擭农家乳孩以归。

次日,故张贴招领,托词途中拾得者。

至农家来赎时,则又多方勒索酬金,必取盈而后止。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英法联军进入时,联军见到圆明园中琳琅满目的,起初还阻止流民窜入,防止盗抢。

但是驻扎在海淀地区的旗人却率先开抢,联军在此影响下抢劫了圆明园,最后放火烧毁了这座园林以毁灭证据。

在烧毁圆明园的过程中,海淀区的旗人成为了主力,为联军提供了大量的引火材料并帮助联军点火。

从太平天国起义之日起,旗人的落魄生活开始了,走下坡路的大清无力保障旗人的锦衣玉食,旗人越来越反感大清的无能,在一些旗人的加速助推下,清朝渐渐走向灭亡。

但大部分旗人已经无法从好日子中走出来,讲究成了旗人维持脸面和血统尊贵的左右一块遮羞布,有钱的人真讲究,没钱的人穷讲究。

一群浑浑噩噩的“贝勒爷”们,依旧沉迷在大清江山的美好回忆中,不愿接受已经改变了现实。

一些人坐吃山空之后,,妻女沦落烟花巷;一些人则自食其力,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日子。

千古兴亡多少事,太平天国占据南方的14年,掐断了八旗子弟的命根子,挖断了八旗的铁杆庄稼。

这是一无心之举加剧了清朝统治的衰朽,最后在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中,腐朽落后的清王朝轰然倒塌,成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羲之的后代 解析王羲之的后裔子孙今安在

王羲之的后代:王羲之,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世人们称之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接下来由小编来为大家说说王羲之的后代。 从禄口铜山北行4公里,依傍在秦淮河边上的山阴村是个古朴的小村庄,男人农忙耕作,农闲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种麻、刮麻以补贴家用。 山阴村藏有《王氏宗谱》,据载:东周时,周灵王的长子姬晋,为保护京郊农田而上书直谏被其父贬为庶人,改姬为王,成为王姓的始祖。晋的儿子王森,为东周末年上卿,封平安公。15代孙为秦国大将,曾破赵、燕、楚等国,封武成侯。18代孙王元迁琅琊临沂。28代孙王祥西晋时官至太保,他卧冰求鲤,奉孝母亲的故事编入24孝,为后人传颂。王祥是王羲之的曾祖,这样算来,羲之是王晋的31代孙。 江宁山阴村王氏是以王羲之为源头的,最早定居的是王羲之的第三子王徽之。东晋太元五年(380年),王徽之与在朱雀桥乘船从内秦淮河出城到了外秦淮河,行至铜山弃舟上岸,徽之看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就定居下来,取名道德村。时,王羲之的第23代孙王五四,原任朝奉郎,因得罪权贵,罢官归隐,为纪念乃祖当年山阴兰亭修禊之盛事,将道德村改名山阴村。 村前有王家渡,传说是王徽之泛舟秦淮寻觅隐居地弃舟登岸处,故此得名。村后竹墩山,是王徽之栽竹之处,也是他的归葬地。“文革”时墓地被毁,碑石也无踪迹。村头有一水塘,名“星塘”,相传古时落进一颗陨星,故有此名。传说干旱水枯,还能看到塘里有东西闪闪发光。 王惠宽老人今年86岁,是村里年岁最大的一位老人,他是王羲之的46代孙,如今四世同堂,与儿子王先树、王扬胜、重孙王健住在一起。山阴村王氏从45代孙“采”字辈到53代孙“远”字辈共9代同村,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王氏后人修宗谱 山阴村保存有《王氏宗谱》37本,其中王先树保管13本,王先胜保管24本。这些谱书中有清七年,(1868年)、十八年(1892年)、九年(1920年)重修的。 解放后这些家谱先由王采金保管,“文革”开始,江宁县的红卫兵听说山阴村有家谱,要来“破四旧”,恰巧这天凌晨,王采金前屋失火,他急忙将家谱藏在后屋写有毛主席语录的大牌匾后面,然后告诉红卫兵说家谱被烧毁,《王氏宗谱》这才逃过一劫。 后来谱书一分为二,其中24本由王惠家保管。前年农历六月初六,应是每年晒谱之日,这天恰逢下雨,按惯例延期到十月初一。那天,老人开箱,家谱不翼而飞,这可急坏了村民,大家分头寻找,有人说是老人孙子偷拿了,一查果然是孙子以1000元价格卖给了铜山镇上的收藏爱好者李林。后多次协商不果,去年3月,经江宁区法院禄口庭裁定,山阴村以2000元赎回。《王氏宗谱》历经劫难,如今尚存,实为万幸。 《王氏宗谱》有序、记、题、跋;有世系表、先祖像,有家规、家礼、家祭、家训等;还有敕诰、圣谕。谱为木刻楷书印刷,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是一部罕见的历史资料。1977年,江宁铜山与溧水石湫为两地山田归属发生争执,后依据《王氏宗谱》所给田产图,解决了纠纷。 近有媒体报道,王羲之第46代孙南京人王耿,历时20年编撰了一部《王氏通谱》,从周灵王时第一个王姓开始共87代,长达2500多年,有名有姓王氏人物3万多个,该谱长达14018页,摞起来足有2米多高,可称世界之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郑庄公早期为什么不得不顺从母亲武姜?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郑庄公的母亲偏爱小儿子共叔段,逼迫郑庄公把国都封给共叔段,之后又逼着郑庄公给他增加人口,军队,财富等等,郑庄公一直隐忍,直到共叔段公开谋反,郑庄公一击致命。恼怒的对母亲说出了“不至黄泉,勿相见”,这才有了后来黄泉相见的故事。 一般来说,对这一段历史,对郑庄公有两个观点,第一种是说郑庄公确实宅心仁厚,孝顺母亲,关爱弟弟,一直包容他们,直到共叔段自己作死才忍无可忍。第二种是说郑庄公其实是一个阴谋家,他故意对弟弟和母亲的不合理要求采取忍耐态度。就是为了纵容弟弟谋反,以便自己动手时名正言顺。 但是呢,今天我们想跟大家说,以上这两种观点可能都不对,实际上更可能的原因是:郑庄公早期是不得不顺从母亲,之后当条件成熟时,对母亲和弟弟进行了总清算。 我们先说说庄公早期为什么不得不顺从母亲。 首先,是庄公即位时的年龄,郑庄公是公元前757年出生,公元前743年即位,同年他的母亲要求他把国都封给共叔段,也就是说,郑庄公面对这个棘手问题的时候,只有14岁,就算古人那时候早熟,已经在他爹死之前开始参与政事,恐怕人脉和威望也都基本为0,所以面对母亲武姜的强势以及娘家的影响力,他是不可能不屈服的。 第二,武姜的娘家的影响力有多大呢?她的老爹就是申侯,申侯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耳熟?那个联合了攻灭了西周的国君也叫申侯。西周的灭亡虽然因为“”这个故事变得充满了故事性,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旁支都拿掉,这个事情的本质就是废了王后——申侯联合犬戎攻灭西周——申侯联合其它诸侯扶持。而这个申侯,就是武姜她爹。也就是说,武姜的老爹,可是一个刚刚灭掉了西周,还控制着东周小朝廷的大神,面对这样的实力,年幼的郑庄公想不怂也不行啊。 申国的来龙去脉,一直是各个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有一种说法是,申国就是西戎的其中一支——申戎建立的国家,西周建国之后,和西戎的战争就没停过,在西力鼎盛的时候,申戎选择了归顺,受封为申侯,建立申国。但是之后西周国力日渐衰落,申国又开始不服管,跟西周的冲突开始加剧,直到千亩之战大败周军,周王室和申国达成了协议,由王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周幽王娶了申侯的女儿,申侯进入朝廷掌权达成了合议。所以周王室和申侯的关系一直很微妙,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烽火戏诸侯故事。 而在灭亡西周建立东周之后,申国就在历史上没有特别多的戏份了,可以猜测,东周的建立是申国国力的顶点,同时,也是衰落的开始,并且衰落的速度还比较快,到郑庄公开始对共叔段动手的公元前722年左右的时候,申国的国力很可能已经不大行了,加上郑庄公自己对国家的掌控已经毫无问题了,所以在郑庄公击败共叔段并杀了他的时候,武姜无能为力,申国也没有帮助共叔段。 除了内部事务之外,郑国能在郑庄公时代成为当时的一个小霸,也和申国有一定的关系,申侯扶持平立了东周,自己自然要把持东政,之后(郑庄公他爹)也娶了申侯的女儿也就是武姜,之后郑武公也被周王室授予了朝廷的大权,这其中除了有郑国国力因素外,申侯也一定推动了此事。这更进一步加速了郑国对外的扩张,也让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越来越差,以至于最后爆发了名震天下的,当然,这些都是另一个精彩的故事了。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的鬼故事小行星撞击云南事件真相,或为陨石坠落威力相当于为原子弹7%黄延秋事件是真是假,黄延秋事件真相大白/科学证实外星人存在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人类成囚犯/地球成监狱(上帝是外星人)闪雷兽存在吗,潘多拉最顶级掠食者/13公里外即可发现猎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